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2983发布日期:2023-03-04 00:4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属于液体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经常会用到转子泵,目前的转子泵包括泵体,泵体内设有转子腔壳,转子腔壳内设有集流管,转子腔壳一侧固定连接有转鼓,转子腔壳另一侧固定有转轴,集流管另一端穿过转鼓连接有出液管。目前市场上的此类型泵都是单集流管,偏心结构,无法平衡径向力,运转稳定性差;并且市场主流都是悬臂结构,转鼓重量大,高速运转时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解决目前的泵都是单集流管,偏心结构,无法平衡径向力,运转稳定性差;并且市场主流都是悬臂结构,转鼓重量大,高速运转时稳定性差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包括泵体,泵体内设有相互固定连接的左转子腔壳和右转子腔壳,右转子腔壳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右转鼓,右转鼓右端连接有进液管,左转子腔壳和右转子腔壳内设有集流管,左转子腔壳的左端固定有左转鼓,左转鼓左端连接有出液管,左转鼓内设有集流导管,集流导管右端与集流管固定连接,集流管为上下双管设置,上下的双集流管关于集流导管对称设置,泵体的两端设有支撑架箱,右转鼓和左转鼓通过轴承分别转动安装在支撑架箱上,左转鼓上固定有齿轮二,齿轮二啮合有齿轮一,齿轮一固定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转动安装在泵体上。
5.优选的,左右两侧的支撑架箱外端分别固定有左端盖和右端盖,集流导管左端与左端盖固定,出液管固定在左端盖的外端,左端盖上设有连通出液管和集流导管通孔一,进液管固定在右端盖的外侧,右端盖上设有连通进液管和右转鼓的通孔二,安装方便。
6.优选的,左端盖和右端盖的内侧分别设有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均包括静环座、密封静环、密封动环和动环座,左右两侧的静环座分别固定在左端盖和右端盖上,密封静环安装在静环座的安装槽内,左侧的密封静环套在集流导管上,密封动环套装在动环座上,密封动与动环座之间设有弹簧,密封静环与密封动环接触,左右两侧的动环座分别固定在左转鼓和右转鼓上。可以对两端进行密封,防止漏液。
7.优选的,密封静环与静环座之间设有密封垫,左右两侧的密封动环与左转鼓和右转鼓之间均设有密封圈,密封动环的外侧设有固定在静环座上的防护套,密封效果更好。
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在左右转子腔壳内设置关于集流导管对称的双集流管,可平衡绝大部分径向力,稳定性高;并且在左右转子腔壳两端分别固定左右转鼓,然后把左右转鼓通过轴承转动支撑在支撑架箱上,并通过齿轮组和驱动轴驱动,形成转鼓两端支撑结构,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机械密封一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机械密封二的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出液管,2、集流导管,3、齿轮二,4、驱动轴,5、齿轮一,6、左转子腔壳,7、泵体,8、右转子腔壳,9、集流管,10、右转鼓,11、防护套,12、进液管,13、右端盖,14、支撑架箱,15、左转鼓,16、轴承,17、静环座,18、左端盖。19、密封动环,20、密封圈,21、密封垫,22、密封静环,23、动环座,2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5.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包括泵体7,泵体7内设有通过螺栓相互固定连接的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右转子腔壳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右转鼓10,右转鼓10右端连接有进液管12,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内设有集流管9,左转子腔壳6的左端固定有左转鼓15,左转鼓15左端连接有出液管1,左转鼓15内设有集流导管2,集流导管2与左转鼓15内壁之间设有间隙;集流导管2右端与集流管9固定连接,集流管9为上下双管设置,上下的双集流管9关于集流导管2对称设置,泵体7的两端设有支撑架箱14,右转鼓10和左转鼓15通过轴承16分别转动安装在支撑架箱14上,左转鼓15上固定有齿轮二3,齿轮二3啮合有齿轮一5,齿轮一5固定连接有驱动轴4,驱动轴4转动安装在泵体7上。
16.左右两侧的支撑架箱14外端分别固定有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集流导管2左端与左端盖18固定,出液管1固定在左端盖18的外端,左端盖18上设有连通出液管1和集流导管2通孔一,进液管12固定在右端盖13的外侧,右端盖13上设有连通进液管12和右转鼓10的通孔二。左端盖18、右端盖13与支撑架箱14之间均设有密封垫片,出液管1与左端盖18之间设有密封垫片,进液管12与右端盖13之间设有密封垫片。
17.工作原理:液体从进液管12进入,然后通过右转鼓10内孔进入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的内腔中,这时旋转的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内产生离心力,压着液体经过上下的集流管9管进入集流导管2,然后从出液管1排出。在工作时,集流管9为关于集流导管2对称的双集流管,可平衡绝大部分径向力,稳定性高;并且在左右转子腔壳两端分别固定左右转鼓,然后把左右转鼓通过轴承16转动支撑在支撑架箱14上,并通过齿轮组和驱动轴4驱动,形成转鼓两端支撑结构,稳定性高。
18.实施例2,如图2和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的内侧分别设有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均包括静环座17、密封静环22、密封动环19和动环座23,左右两侧的静环座17分别固定在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上,密封静环22安装在静环座17的安装槽内,左侧的密封静环22套在集流导管2上,密封动环19套装在动环座23上,密封动与动环座23之间设有弹簧24,密封静环22与密封动环19接触,左右两侧的动环座23分别固定在左转鼓15和右转鼓10上。
19.密封静环22与静环座17之间设有密封垫21,左右两侧的密封动环19与左转鼓15和右转鼓10之间均设有密封圈20,密封动环19的外侧设有固定在静环座17上的防护套11。
20.在工作时,机械密封一可以密封住左转鼓15的左端,机械密封二可以密封住右转
鼓10的右端,防止漏液。
2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包括泵体(7),泵体(7)内设有相互固定连接的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右转子腔壳(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右转鼓(10),右转鼓(10)右端连接有进液管(12),左转子腔壳(6)和右转子腔壳(8)内设有集流管(9),其特征在于:左转子腔壳(6)的左端固定有左转鼓(15),左转鼓(15)左端连接有出液管(1),左转鼓(15)内设有集流导管(2),集流导管(2)右端与集流管(9)固定连接,集流管(9)为上下双管设置,上下的双集流管(9)关于集流导管(2)对称设置,泵体(7)的两端设有支撑架箱(14),右转鼓(10)和左转鼓(15)通过轴承(16)分别转动安装在支撑架箱(14)上,左转鼓(15)上固定有齿轮二(3),齿轮二(3)啮合有齿轮一(5),齿轮一(5)固定连接有驱动轴(4),驱动轴(4)转动安装在泵体(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侧的支撑架箱(14)外端分别固定有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集流导管(2)左端与左端盖(18)固定,出液管(1)固定在左端盖(18)的外端,左端盖(18)上设有连通出液管(1)和集流导管(2)通孔一,进液管(12)固定在右端盖(13)的外侧,右端盖(13)上设有连通进液管(12)和右转鼓(10)的通孔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其特征在于: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的内侧分别设有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均包括静环座(17)、密封静环(22)、密封动环(19)和动环座(23),左右两侧的静环座(17)分别固定在左端盖(18)和右端盖(13)上,密封静环(22)安装在静环座(17)的安装槽内,左侧的密封静环(22)套在集流导管(2)上,密封动环(19)套装在动环座(23)上,密封动与动环座(23)之间设有弹簧(24),密封静环(22)与密封动环(19)接触,左右两侧的动环座(23)分别固定在左转鼓(15)和右转鼓(10)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其特征在于:密封静环(22)与静环座(17)之间设有密封垫(21),左右两侧的密封动环(19)与左转鼓(15)和右转鼓(10)之间均设有密封圈(20),密封动环(19)的外侧设有固定在静环座(17)上的防护套(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集流管转子泵,包括泵体、左转子腔壳、右转子腔壳、右转鼓、进液管、集流管、左转鼓、出液管、集流导管,集流管为上下双管设置,上下的双集流管关于集流导管对称设置,泵体的两端设有支撑架箱,右转鼓和左转鼓通过轴承分别转动安装在支撑架箱上,左转鼓上固定有齿轮二,齿轮二啮合有齿轮一,齿轮一固定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转动安装在泵体上。本实用新型在左右转子腔壳内设置关于集流导管对称的双集流管,可平衡绝大部分径向力,稳定性高;并且在左右转子腔壳两端分别固定左右转鼓,然后把左右转鼓通过轴承转动支撑在支撑架箱上,并通过齿轮组和驱动轴驱动,形成转鼓两端支撑结构,稳定性高。稳定性高。稳定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王中升 宋伟 王庆 于宪美 史利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长志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9
技术公布日:2023/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