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传递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4353发布日期:2023-06-10 01:52阅读:46来源:国知局
载荷传递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动力传递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载荷传递机构。


背景技术:

1、通过气压或液压驱动活塞,再利用活塞来驱动负载侧,是一种常见的将动力从加压流体传递至负载侧以便驱动负载侧移动的方式。在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往往是将活塞的端部固定至一中间件,然后将中间件上的环形凸缘的环形表面作为受力面来轴向传递动力。然而,这种动力传递方式往往因环形凸缘的环形表面无法均匀受力而导致环形表面的一部分被压溃,而压溃的部分又将导致未压溃部分上的载荷增大,从而因局部大载荷而导致中间件折断,同时未压溃部分的存在又将导致无法消除因压溃部分而产生的缝隙。另外,因为该环形凸缘只能承受轴向力,而无法承受径向力,因此一旦发生径向晃动,也可能导致中间件折断,而中间件折断会对负载侧、装置本身以及操作人员造成巨大的危险。此外,现有的设计由许多不同的部件组成,导致活塞重量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2、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将载荷均匀分布同时能够应对径向晃动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载荷传递机构,其配置成将来自液压缸的载荷传递至负载侧以便驱动负载侧移动,其包括:柱形管,其连接至所述负载侧;顶板,其固定至所述柱形管的端部;活塞杆,其插入所述柱形管中并且配置成在流体驱动下沿着所述柱形管的轴线移动;活塞头,其将所述活塞杆连接至所述顶板;其中,所述顶板的一部分与所述活塞杆的末端重叠,以将所述顶板承受的径向力直接转移到所述活塞杆。

2、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活塞头具有处于所述柱形管之内的内端部以及处于所述柱形管之外的外端部;所述内端部和所述外端部处于所述顶板的相反两侧;所述内端部固定至所述活塞杆;以及所述活塞头从所述内端部穿过所述顶板延伸至所述外端部。

3、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板中设有供所述活塞头穿过的通孔;所述活塞头的处于所述通孔中的配合部分具有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朝向远离所述活塞杆的方向的外端部锥化;所述通孔具有锥形侧壁,所述锥形侧壁与所述锥形表面形配合以便与其贴合在一起;以及所述配合部分与所述通孔之间采用过渡配合。

4、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锥形表面的一部分平行于所述锥形侧壁。

5、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载荷传递机构还包括锁定组件;以及所述锁定组件包括与所述活塞头的所述外端部螺纹连接的螺母以及压缩在所述螺母和所述顶板之间的弹性件。

6、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螺母在内部设有环形非金属嵌件;以及所述活塞头的所述外端部配置成与所述环形非金属嵌件的中心通孔过盈配合,以防止所述螺母在所述外端部上松动。

7、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构造成自动致使所述活塞头相对于所述顶板轴向移动,以在旋拧所述螺母的情况下自动消除缝隙。

8、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是金属垫圈。

9、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合部分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活塞杆延伸到所述通孔之外。

10、根据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活塞头的所述内端部包括柱形部分和从所述柱形部分径向突出的环形凸缘;所述活塞杆设有从所述末端凹入的接收孔;所述柱形部分配置成插入所述接收孔中;以及所述环形凸缘配置成固定至所述末端。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载荷传递机构适合于传递较大的轴向力并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这在需要致动一些重型负载的场合中是非常有利的。与传统的通过环形凸缘的环形表面传递力的方案相比,锥形表面大幅度地增大了受力面积,从而降低了作用在锥形表面上的压强,这有助于保护锥形表面不被过大的压强损坏。由于锥形表面所固有的自定心属性,可以使得轴向力均匀地分布在整个锥形表面上,因此轴向力的径向分量会相互抵消,从而避免因局部载荷过大而产生的较大径向力折断活塞头。由于锥形表面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因此可以承受一定的径向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发生径向晃动的情况。



技术特征:

1.一种载荷传递机构,其配置成将来自液压缸的载荷传递至负载侧以便驱动负载侧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传递机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荷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一种载荷传递机构,其配置成将来自液压缸的载荷传递至负载侧以便驱动负载侧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传递机构包括:柱形管(10),其连接至所述负载侧;顶板(20),其固定至所述柱形管(10)的端部;活塞杆(30),其插入所述柱形管(10)中并且配置成在流体驱动下沿着所述柱形管(10)的轴线(XX’)移动;活塞头(40),其将所述活塞杆(30)连接至所述顶板(20),其中,所述顶板(20)的一部分与所述活塞杆(30)的末端(301)重叠,以将所述顶板(20)承受的径向力直接转移到所述活塞杆(30)。

技术研发人员:V·托马斯,D·穆尔,J·库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沃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