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

文档序号:34498659发布日期:2023-06-18 00:11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排水,特别涉及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1、地表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雨水截流、下渗以及蒸发等环节,从而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发生变化,加剧了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高强度人类活动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相当比例的软性透水性下垫面为不透水,表面覆盖雨水径流量,增加城市防汛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和生活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最易发生积水的区域,就是城市的低洼区,以及相对平稳的路面,同时排水系统的发展不成熟也是易积水的重要原因。液位检测器已在一些城市中运用,虽然它能及时对大水量进行报警提醒人们进行干预措施,但不能将监测与行动融为一体,不能更及时的处理排水问题。同时市面上也存在自动抽水装置,它们都只连接一个水泵,往往是监测水位到达设定临界值时,设定水泵进行开启,不能对抽水能力进行调节,造成一定能源的浪费,另外,结构复杂,装置也缺乏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的梯度水位感应装置,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通过继电器对应连接一个水泵进行联动,从而实现不同水位深度,通过继电器控制启动对应数量的水泵进行排水,多水泵联动可实现水泵抽水能力大小的调节,减少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继电器以及水泵,每个所述梯度水位感应装置通过继电器对应连接一个水泵进行联动,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之间对应设定有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

4、进一步的,所述梯度水位感应装置包括电源、开关三极管、保护电阻以及水位感应线,所述电源的正极依次与继电器的控制端、开关三极管的b端以及c端串联连接组成回路,所述继电器的工作端位于水泵的工作回路中,所述开关三极管的a端通过保护电阻连接水位感应线的一端,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水位感应线的另一端。

5、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工作回路两端通过插头的形式进行输入工作电压。

6、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一端连接进水端,另一端连接出水端。

7、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并联有发光二极管。

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通过继电器对应连接一个水泵进行联动,梯度水位感应装置设定有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从而实现不同水位深度,通过继电器控制启动对应数量的水泵进行排水,多水泵联动可实现水泵抽水能力大小的调节,减少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1)、继电器(2)以及水泵(3),每个所述梯度水位感应装置(1)通过继电器(2)对应连接一个水泵(3)进行联动,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1)之间对应设定有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水位感应装置(1)包括电源(101)、开关三极管(102)、保护电阻(103)以及水位感应线(104),所述电源(101)的正极依次与继电器(2)的控制端、开关三极管(102)的b端以及c端串联连接组成回路,所述继电器(2)的工作端位于水泵(3)的工作回路中,所述开关三极管(102)的a端通过保护电阻(103)连接水位感应线(104)的一端,所述电源(101)的正极连接水位感应线(104)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3)的工作回路两端通过插头(4)的形式进行输入工作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3)一端连接进水端(301),另一端连接出水端(30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2)的控制端并联有发光二极管(5)。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坑排水泵自动启闭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继电器以及水泵,每个所述梯度水位感应装置通过继电器对应连接一个水泵进行联动,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之间对应设定有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本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每个梯度水位感应装置通过继电器对应连接一个水泵进行联动,梯度水位感应装置设定有不同深度的启动水位,从而实现不同水位深度,通过继电器控制启动对应数量的水泵进行排水,多水泵联动可实现水泵抽水能力大小的调节,减少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敏,吴家婷,游忻宇,李喆垚,何明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