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压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7909发布日期:2023-11-30 13:5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压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气体压缩,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压缩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气体压缩行业的普及和发展,气体压缩的纯度及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2、现有的气体压缩机,包括曲柄连杆活塞式压缩机、隔膜式压缩机;针对上述类型的气体压缩机,在实现气体的多级压缩时,各级压缩机由于压缩效果不同会导致每一级压缩的压缩比不同,不同的压缩比,一方面会导致压缩的整体效率达不到最优,另一方面会导致每级压缩出气的温度不一致,从而每级压缩的散热效果和密封效果达不到一致。

3、因此,目前亟需提出一种气体压缩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气体压缩机在气体的多级压缩时存在的每一级的压缩效果不同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压缩系统,用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气体压缩机在气体的多级压缩时存在的每一级的压缩效果不同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压缩系统,所述气体压缩系统包括液压系统、至少两级相同的气体压缩缸、气体冷却系统和气体管路;所述至少两级气体压缩缸通过气体管路串联布置,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通过所述气体管路连接外部气体进气口;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油缸和气缸,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的与所述气体压缩缸一一对应的并联的液压支路,每一路液压支路上均设置有相同的液压控制组件,所述液压支路分别给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缸的油缸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气体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装置,分布布置于每一气体压缩缸进气口,对每一级进气气体进行冷却。

3、可选地,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子气缸和油缸,所述子气缸对称分布在所述油缸两端。

4、可选地,所述气体压缩缸设置为卧式气体压缩缸。

5、可选地,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油缸、活塞杆和支撑隔板,所述活塞杆固定设有分别位于第一气缸、油缸和第二气缸中的第一气活塞,油活塞和第二气活塞,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对称分布在所述油缸的两端,所述第一气缸的缸径等于所述第二气缸的缸径;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油缸通过第一隔离封板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油缸通过第二隔离封板连接,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一隔离封板和第二隔离封板设置。

6、可选地,所述油活塞与所述第一隔离封板之间设有第一隔离腔,所述油活塞与所述第二隔离封板之间设置第二隔离腔。

7、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封板和/或所述第二隔离封板设置泄漏检测孔。

8、可选地,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一阀门。

9、可选地,所述气体压缩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第二阀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用于检测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的压力和/或温度;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10、可选地,所述液压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可控阀门,所述气体管路的气体出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可控阀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11、可选地,所述气体压缩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可选地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液压油箱内的换热部件和设置于所述液压油箱外部的冷却部件,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冷却部件可进行热交换;可选地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液压油箱上,用于对所述液压油箱内的液压油进行加热;可选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液压油箱上,用于检测所述液压油的温度值;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散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温度值,并控制所述散热装置或加热装置启动工作或停止工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压缩系统,所述气体压缩系统包括液压系统、至少两级相同的气体压缩缸、气体冷却系统和气体管路;所述至少两级气体压缩缸通过气体管路串联布置,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通过所述气体管路连接外部气体进气口;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油缸和气缸,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的与所述气体压缩缸一一对应的并联的液压支路,每一路液压支路上均设置有相同的液压控制组件,所述液压支路分别给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缸的油缸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气体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装置,分布布置于每一气体压缩缸进气口,对每一级进气气体进行冷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液压系统通过设置有相同的液压控制组件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的与所述气体压缩缸一一对应的并联的液压支路为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气体压缩缸提供相同的驱动力,保证了所述气体压缩缸具有相同的压缩比,达到了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且,由于驱动力相同且气体压缩缸相同,气体压缩缸的做功效率也相同,进而保证每个气体压缩缸的出气温度的一致性,保证了散热效果和密封效果的一致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系统包括液压系统、至少两级相同的气体压缩缸、气体冷却系统和气体管路;所述至少两级气体压缩缸通过气体管路串联布置,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通过所述气体管路连接外部气体进气口;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油缸和气缸,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的与所述气体压缩缸一一对应的并联的液压支路,每一路液压支路上均设置有相同的液压控制组件,所述液压支路分别给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缸的油缸提供液压动力;所述气体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装置,分布布置于每一气体压缩缸进气口,对每一级进气气体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子气缸和油缸,所述子气缸对称分布在所述油缸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缸设置为卧式气体压缩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缸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油缸、活塞杆和支撑隔板,所述活塞杆固定设有分别位于第一气缸、油缸和第二气缸中的第一气活塞,油活塞和第二气活塞,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对称分布在所述油缸的两端,所述第一气缸的缸径等于所述第二气缸的缸径;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油缸通过第一隔离封板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油缸通过第二隔离封板连接,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一隔离封板和第二隔离封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活塞与所述第一隔离封板之间设有第一隔离腔,所述油活塞与所述第二隔离封板之间设置第二隔离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封板和/或所述第二隔离封板设置泄漏检测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一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第二阀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级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用于检测所述气体压缩缸的进气口的压力和/或温度;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可控阀门,所述气体管路的气体出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可控阀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压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压缩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压缩系统,气体压缩系统包括液压系统、至少两级相同的气体压缩缸、气体冷却系统和气体管路;至少两级气体压缩缸通过气体管路串联布置,第一级气体压缩缸通过气体管路连接外部气体进气口;气体压缩缸包括油缸和气缸,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与液压油箱连接的与气体压缩缸一一对应的并联的液压支路,每一路液压支路上均设置有相同的液压控制组件,液压支路分别给对应的气体压缩缸的油缸提供液压动力;气体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装置,分别布置于每一气体压缩缸进气口,对每一级进气气体进行冷却;保证了气体压缩缸的做功效率相同,气体压缩缸的出气温度的一致,使整体效率达到最优,保证了散热效果和密封效果的一致。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志,蔡英晓,尹智,任吉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