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16562发布日期:2024-03-18 16:41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气泵,尤其涉及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


背景技术:

1、随着户外活动的兴起,充气制品被广泛应用,例如充气床,充气帐篷,充气泳池,充气沙发,充气船等等,为了满足给不同的充气制品进行充气,以及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目前市场上主要被研发的就是内置气泵、外置气泵、以及内外置多用的气泵。

2、内外置多用途的气泵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体积较大的气床等充气制品。这种气泵通常会在气床等充气制品内预制一个内置气泵的壳体。壳体上有壳盖,壳体内周壁设有出气口,壳盖是密封的。气泵主体设置在壳体内,泵主体给充气制品充放气时壳盖需要打开,以连通外部气源(如空气)。当同时有多个充气制品需要充放气时,可将泵主体单独拿出配上合适的气嘴进行工作即可,实现外置气泵功能,使用方便。但是这种结构的壳盖通常有起到充气制品二次密封的作用,如果壳盖损坏,充气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存在漏气的风险,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结构可靠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2、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外置气泵装置,包括:泵壳,具有开放端、连通所述开放端的容纳空间、及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及充气制品的气腔的第一通气部;具有吸气口及出气口的泵主体,供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并与泵壳内壁之间限定出通气腔室、以及通气腔室在所述开放端的第二通气部;所述泵主体被设置成令所述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一者同所述第一通气部之间相抵地密封连通,且所述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另一者经所述通气腔室连通于通气腔室;所述泵主体在吸气口和出气口所在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卡合部;盖板,活动连接所述泵壳,并能活动至盖合于所述第二通气部,且所述盖板设有连通所述通气腔室及外部的通气孔;所述盖板设有第二卡合部,用于在盖合状态下同所述泵主体的一个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定位所述泵主体。

3、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设有框体,所述框体与盖板之间围成导向腔;所述导向腔一端具有朝向盖板外的开口以供穿设卡合件,所述卡合件能沿所述导向腔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框体和卡合件之间抵接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维持所述卡合件向导向腔外运动的趋势;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卡合件伸出盖板的部分;所述卡合件与盖板之间形成阻挡结构以限制卡合件脱离于所述导向腔。

4、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容纳空间的各壁面限位所述泵主体在第一方向以外方向的运动;所述盖板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泵主体的第一卡合部之间卡合限位所述泵主体在第一方向的运动。

5、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泵壳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相对壁面分别设有第三卡合部,所述盖板的相背两侧分别设置与每个第三卡合部一一对应卡合的第四卡合部。

6、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合部为凹口,所述第四卡合部为从盖板向泵壳内延伸至勾扣于所述凹口的卡勾。

7、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与所述泵壳一端铰接,相背的另一端或其它侧端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

8、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气部设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阀芯;所述阀芯能相对所述第一通气部远近地运动;所述阀芯包括单向阀片、以及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的阀芯支架,所述阀芯支架向容纳空间的一端作为受压部,所述阀芯支架包括:阀盖,具有镂空部,供蒙设所述单向阀片并用于运动至封闭或开启所述第一通气部,所述受压部用于接受外力以带动所述阀芯进行所述运动,以令阀盖与第一通气部件形成间隙;所述阀芯支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限位于泵壳及受压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令所述阀芯的阀盖保持封闭第一通气部的位置堵塞第一通气部的位置;所述泵主体的吸气口或出气口所在端部设有与所述受压部配合的施压部,用于形成对所述受压部的挤压以驱动阀芯,使阀盖离开所述第一通气部。

9、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泵主体在吸气口设有具有镂空的第一通气支架,所述第一通气支架的部分作为所述施压部;和/或,所述泵壳在第一通气部设置具有镂空的第二通气支架,所述第二通气支架设有供所述受压部穿设的限位贯口,所述限位贯口限定所述受压部的所述运动的方向;和/或,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罩合在所述第一通气部外的保护罩体,所述保护罩体具有用于通气的镂空结构。

10、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支撑肋条,用于支承所述泵主体,且令泵主体与底壁形成通气间隙;和/或,所述通气腔室具有供容纳电源线或气嘴的储物空间;和/或,所述泵主体的出气口和/或进气口设有供连接气嘴的连接结构。

11、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充气制品,包括:外壳;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设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启/闭所述开放端的壳盖。

12、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装置包括:泵壳,具有开放端、连通所述开放端的容纳空间、及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及充气制品的气腔的第一通气部;泵主体,供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并与泵壳内壁之间限定通气腔室;所述泵主体被设置成令所述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一者同所述第一通气部之间相抵地密封连通,且所述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另一者经所述通气腔室连通于通气腔室;所述泵主体在吸气口和出气口所在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卡合部;盖板,活动连接所述泵壳,并能活动至盖合于所述第二通气部,且所述盖板设有连通所述通气腔室及外部的通气孔;所述盖板设有第二卡合部,用于在盖合状态下同所述泵主体的一个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定位所述泵主体。利用可活动的盖板与泵主体的卡合以定位泵主体,实现可靠定位及方便拆卸的结构,且还形成通气腔室可供通气及储物,提升功能多样性,有利于用户体验。



技术特征:

1.一种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框体,所述框体与盖板之间围成导向腔;所述导向腔一端具有朝向盖板外的开口以供穿设卡合件,所述卡合件能沿所述导向腔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框体和卡合件之间抵接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维持所述卡合件向导向腔外运动的趋势;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卡合件伸出盖板的部分;所述卡合件与盖板之间形成阻挡结构以限制卡合件脱离于所述导向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容纳空间的各壁面限位所述泵主体在第一方向以外方向的运动;所述盖板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泵主体的第一卡合部之间卡合限位所述泵主体在第一方向的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相对壁面分别设有第三卡合部,所述盖板的相背两侧分别设置与每个第三卡合部一一对应卡合的第四卡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部为凹口,所述第四卡合部为从盖板向泵壳内延伸至勾扣于所述凹口的卡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泵壳一端铰接,相背的另一端或其它侧端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部设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阀芯;所述阀芯能相对所述第一通气部远近地运动;所述阀芯包括单向阀片、以及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的阀芯支架,所述阀芯支架向容纳空间的一端作为受压部,所述阀芯支架包括:阀盖,具有镂空部,供蒙设所述单向阀片并用于运动至封闭或开启所述第一通气部,所述受压部用于接受外力以带动所述阀芯进行所述运动,以令阀盖与第一通气部件形成间隙;所述阀芯支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限位于泵壳及受压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令所述阀芯的阀盖保持封闭第一通气部的位置堵塞第一通气部的位置;所述泵主体的吸气口或出气口所在端部设有与所述受压部配合的施压部,用于形成对所述受压部的挤压以驱动阀芯,使阀盖离开所述第一通气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体在吸气口设有具有镂空的第一通气支架,所述第一通气支架的部分作为所述施压部;和/或,所述泵壳在第一通气部设置具有镂空的第二通气支架,所述第二通气支架设有供所述受压部穿设的限位贯口,所述限位贯口限定所述受压部的所述运动的方向;和/或,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罩合在所述第一通气部外的保护罩体,所述保护罩体具有用于通气的镂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支撑肋条,用于支承所述泵主体,且令泵主体与底壁形成通气间隙;和/或,所述通气腔室具有供容纳电源线或气嘴的储物空间;和/或,所述泵主体的出气口和/或进气口设有供连接气嘴的连接结构。

10.一种充气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外置气泵装置,设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启/闭所述开放端的壳盖。


技术总结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内外置气泵装置及充气制品,装置包括:泵壳,具有开放端、连通开放端的容纳空间、及连通容纳空间及外部的第一通气部;泵主体,供可拆卸地设于容纳空间中,并与泵壳内壁之间限定通气腔室;泵主体被设置成令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一者同第一通气部之间相抵地密封连通,且吸气口及出气口中的另一者经通气腔室连通于通气腔室;泵主体在吸气口和出气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卡合部;盖板,活动连接泵壳,并能活动至盖合于第二通气部,且盖板设有通气孔;盖板设有配合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利用可活动的盖板与泵主体的卡合以定位泵主体,实现可靠定位及方便拆卸的结构,且还形成通气腔室可供通气及储物,提升功能多样性,有利于用户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刘应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1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