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组件及使用该流体组件的电子液体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83864发布日期:2025-04-11 17:34阅读:3来源:国知局
流体组件及使用该流体组件的电子液体泵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动力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流体组件及使用该流体组件的电子液体泵。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了让等待充电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电动车辆的充电功率不断增加,充电功率的增加导致充电枪线承载电流逐渐增大,承载电流的增加对充电枪线的散热要求更苛刻。传统的风冷散热已经无法满足充电枪线的大散热量需求,而液冷优异的散热方式,正好能解决充电枪线的大量散热问题,液冷优异的散热方式,主要依靠其核心部件电子液体泵来实现。

2、与传统的加油汽车加油操作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操作不同,给电动汽车充电通常都是车主自己操作的,即充电枪一般是配置在自助充电桩上使用的。对此,充电枪重量越大,使用过程中的便捷度和舒适度越低,因此,为了提升车主自主充电时使用充电枪的体验感,对于充电枪和与充电枪相连的线缆的要求为提高其轻便感,在不对材质进行更替的情况下,为了优化其轻便感,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为缩小充电枪线缆的外径,采用更细的液冷管道来配合液冷散热方式的充电枪使用,对此作为液冷管道内冷却液循环提供动力的电子水泵的进出水口管道也很细。由于进液管道口很细,会导致电子液体泵很容易发生困气问题。

3、故而,针对轻便化的充电枪在使用过程中对应的电子液体泵容易出现的困气来说,需要对电子液体泵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组件,以解决避免其使用过程中出现困气现象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液体泵,以解决提高其使用的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3、本实用新型的流体组件是这样实现的:

4、一种流体组件,包括:

5、配合形成有叶轮腔的泵壳体和底座,以及设于叶轮腔内的叶轮组件;

6、所述叶轮组件包括设有进液口的叶轮盖板、与叶轮盖板适配来形成收容腔的且设有出液口的叶轮底板,以及设于收容腔中的叶轮盘;

7、所述泵壳体上还设有适于与进液口连通的注液管,且所述泵壳体上预设有连通进液口和注液管的通液道;以及

8、所述进液口相对于叶轮盖板为偏心布置,且通液道相对于泵壳体为偏心布置;所述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该通液道连接注液管的端口的内径;

9、所述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适于正对进液口,且所述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进液口的内径。

10、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通液道的内部形成有液体缓存腔;所述液体缓存腔的内径不小于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

11、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液体缓存腔采用圆柱状腔体。

12、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当叶轮组件固定在叶轮腔中时,所述叶轮腔正对叶轮盖板的端面与叶轮盖板之间存在间隙a;以及

13、1.5mm<a<3mm。

14、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相向面对的侧端面上分别设有液体流道;所述叶轮盘上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贯通其轴向两侧端的通道;且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上的液体流道适于分别与叶轮盘配合形成完整且封闭的液体流动腔,该液体流动腔同时与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通。

15、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上的液体流道均为与叶轮盘呈同轴布置的c形圆环状流道;以及

16、位于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上的c形圆环状流道结构相同且正对应布置。

17、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液体泵是这样实现的:

18、一种电子液体泵,包括:所述的流体组件,以及与流体组件配合使用的电机单元;

19、所述电机单元,其至少包括与底座一体成型的电机壳,以及一端伸出至电机壳外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适于贯穿底座、叶轮底板和叶轮盘后插入至叶轮盖板中。

20、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适于与出液口连通的排液通道;

21、所述泵壳体上还设有适于与进液口连通的注液管,以及该泵壳体上还设有适于与排液通道连通的排液管。

22、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叶轮底板背向叶轮的端面设有适于插入至底座中的定位凸起,对应的所述底座中设计有用于容纳定位凸起的环形腔;

23、所述出液口延伸并贯通定位凸起,且所述排液通道位于环形腔的腔壁上;以及

24、所述定位凸起上形成有用于对排液通道形成让位的避让部。

25、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情况下,所述环形腔的腔壁与定位凸起之间还设有凹凸配合的限位结构。

2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流体组件及使用该流体组件的电子液体泵,对于连接注液管的通液道来说,设计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该通液道连接注液管的端口的内径,使得该通液道既能满足对于内径细小的注液管适配需求,又能增加对应叶轮盖板的进液口上方的液体量。同时,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适于正对进液口,且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进液口的内径,此设计下,使得通液道的出液面正好覆盖叶轮盖板的进液口,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进液口上方的液体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排液效果,以便解决困气问题,进而实现电子液体泵的高扬程效果。

27、此外,通过在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相向面对的侧端面上分别设有的液体流道,来形成完整且封闭的流道,保证大部分液体在流道内或是在叶轮盘中。液体从进液口进入叶轮组件后,在叶轮盘高速旋转的带动下,可以保证大部分的液体会沿着流道加速运动,不会发生泄露。经过高速旋转,叶轮盖板的进液口与叶轮底板的出液口之间的压力差增大,从而使得液体从叶轮下盖叶轮底板的出液口排出时达到高扬程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配合形成有叶轮腔的泵壳体和底座,以及设于叶轮腔内的叶轮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液道的内部形成有液体缓存腔;所述液体缓存腔的内径不小于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缓存腔采用圆柱状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叶轮组件固定在叶轮腔中时,所述叶轮腔正对叶轮盖板的端面与叶轮盖板之间存在间隙a;以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相向面对的侧端面上分别设有液体流道;所述叶轮盘上沿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贯通其轴向两侧端的通道;且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上的液体流道适于分别与叶轮盘配合形成完整且封闭的液体流动腔,该液体流动腔同时与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盖板和叶轮底板上的液体流道均为与叶轮盘呈同轴布置的c形圆环状流道;以及

7.一种电子液体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流体组件,以及与流体组件配合使用的电机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适于与出液口连通的排液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底板背向叶轮的端面设有适于插入至底座中的定位凸起,对应的所述底座中设计有用于容纳定位凸起的环形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腔的腔壁与定位凸起之间还设有凹凸配合的限位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组件及使用该流体组件的电子液体泵,包括:配合形成有叶轮腔的泵壳体和底座,以及设于叶轮腔内的叶轮组件;叶轮组件包括设有进液口的叶轮盖板、与叶轮盖板适配来形成收容腔的且设有出液口的叶轮底板,以及设于收容腔中的叶轮盘;泵壳体上还设有适于与进液口连通的注液管,且泵壳体上预设有连通进液口和注液管的通液道;以及进液口相对于叶轮盖板为偏心布置,且通液道相对于泵壳体为偏心布置;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该通液道连接注液管的端口的内径;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适于正对进液口,且通液道朝向叶轮组件的端口的内径大于进液口的内径。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全,孙晨洋,闫晶芬,祝青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雷利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709
技术公布日:2025/4/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