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302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该液压减振器用于车辆例如汽车的悬挂装置中。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例如汽车的悬挂装置中的减振器设置成在膨胀和收缩冲程中产生最佳阻尼力,以便合适减轻在行驶过程中由路面传递给车体的振动,从而增加乘坐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由日本专利局在2001年公布的JP2001-20991A中公开的液压减振器提供有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该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布置在活塞部分的杆腔室侧表面中,且该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设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在活塞部分中钻出的压力侧孔;以及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该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布置在活塞腔室侧表面中,且该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设置成打开和关闭在活塞部分中钻出的延伸侧孔。
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和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通过使多个薄盘形阻尼力产生簧片阀叠置而构成。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通过布置在活塞杆侧的压力侧垫片和阀止动器而固定于内周侧。而且,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通过布置在活塞腔室侧的延伸侧垫片、阀止动器和螺母而固定于内周侧。
如图5中直线P所示,对于这种阻尼力产生结构,活塞的运动速度与这时产生的阻尼力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线性。不过,当活塞高速运动时的阻尼力应当降低,如曲线Q所示,以便增加汽车的驾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为了实现这种阻尼力特征,近来已经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即在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中或在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中施加朝向孔的初始负载。
例如,如图6所示,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5通过使多个簧片阀5a、5b、12和15交叠而构成。第二簧片阀12叠置在簧片阀5a的上表面上,该簧片阀5a置于压力侧孔中。较薄的内周阀13和较厚的外周阀14构成该第二簧片阀12,该较厚的外周阀14布置在该较薄的内周阀13的外周。在内周阀13和叠置在该内周阀13上表面上的第三簧片阀15之间形成间隙S,该间隙S等于阀13和14之间的厚度差。
各簧片阀5a、5b、12和15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而布置成压缩状态。第三簧片阀15的内周侧以及叠置在该第三簧片阀15的上表面上的簧片阀5b的内周侧都由于该间隙S而朝着压力侧孔的那一侧弯曲。
因此,在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中有初始负载,该初始负载朝着压力孔。活塞速度和产生的阻尼力之间的关系如图5中曲线Q所示。
不过,当施加初始负载时,上述结构将有如下问题。
也就是,较薄内周阀13和布置在该较薄内周阀13外周的较厚外周阀14构成第二簧片阀12。因此使用两个部件,这意味着增加了部件数目,并增加了制造成本和装配成本。
特别是,当较薄内周阀13和较厚外周阀14在它们的装配过程中并没有精确进行定位时,将发生该外周阀偏斜跨接在内周阀13上的装配故障。因此,必须仔细进行装配处理,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和装配成本。
发明简介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其中,部件的数目减小,装配特性提高,另外还降低了装配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它包括活塞部分,该活塞部分在液压减振器中;在活塞部分中钻出的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中的一个;以及多个簧片阀,这些簧片阀布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中的一个,它们以叠置状态布置于活塞部分中,并固定于内周侧,其中,该多个簧片阀中的至少一个簧片阀有较薄的板状阀体以及较厚部分,该较厚部分沿周向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的中间部分中,或者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的外边缘侧,并与相邻簧片阀接触。
本发明的详细情况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说明书的其它部分中进行阐述,并表示于附图中。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活塞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活塞部分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阻尼力产生阀的透视图,它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4是表示阀体和环的透视图,它们构成图3的阻尼力产生阀。
图5是表示在普通液压减振器中活塞速度和产生的阻尼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普通活塞部分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下面将根据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压力侧阀止动器3、垫片4、由多个簧片阀制成的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5、活塞部分6、延伸侧阻尼力产生阀7、垫片8和延伸侧阀止动器9依次叠置在活塞杆1的塞栓部分2上。此外,螺母10从阀止动器9的底部拧上。这样,上述各部件通过在塞栓部分2的基座端部分2a和螺母10之间施加的压力负载而固定。
参考图3,第二簧片阀12由布置在最外周部分中的环形较厚部分16以及布置在比该较厚部分16更靠向内周侧的盘形较薄部分17构成。台阶部分18形成于该较厚部分16和较薄部分17之间。而且,该较厚部分16的厚度以及该较薄部分17的厚度都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该较薄部分17由盘形阀主体提供,而该较厚部分16由阀主体19以及通过焊接固定在该阀主体19上的环形外环20来提供。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部件。外环20通过电阻焊而在两个相对位置(图3中的点R)固定在阀主体19上。该外环20起到初始负载产生部分的作用。
因此,第二簧片阀12可以在不需要象普通阀实例那样执行装配两个分开部件的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安装。
下面将介绍电阻焊。这种焊接是通过电极将电压施加给焊接材料,较大电流在较短时间内流过由该施加的电压形成的电通路。这样将产生电阻加热,且焊接材料就地熔化并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阀主体19和外环20通过焊接固定,同时阀主体19和外环20的连接表面用作焊接材料。
下面将介绍使用电阻焊制造第二簧片阀12的方法。
参考图4,首先,提供盘形阀主体19和外环20,该盘形阀主体19和外环20作为具有相同材料的分离部件。然后将外环20布置在阀主体19的上表面上,如箭头T所示,同时阀主体19和外环20的中心重合。
参考图3,电压通过电极(未示出)施加在两个相对位置(图3的点R),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电流,并进行电阻加热。阀主体19和外环20的连接表面熔化并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布置在外环20沿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处。焊接电流、电极焊接力和电极尖端直径尺寸调节成使得在焊接过程中形成的凹陷部分21不会对台阶部分18产生影响,并使得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小熔珠能够容纳于该凹陷部分21中。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获得以下效果。
第二簧片阀12可以制成为单个部件,因此,与普通阻尼力产生阀相比,部件数目可以减少。
对于普通簧片阀,在将外周阀装配到内周阀的外周上时,如果没有精确定位,该较厚外周阀可能在装配过程中偏斜跨接在较薄内周阀上,从而导致装配故障。因此,装配工作必须仔细进行,从而难以缩短装配所需的时间。不过,本实施例就没有该问题,装配时间可以缩短。此外,还可以降低装配成本。
而且,外环20和阀主体19的焊接点是在两个相对位置,因此,焊接时间可以缩短,并能够减小在焊接外环20和阀主体19时的热影响。
此外,外环20和阀主体19的焊接点是在外环20沿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处。因此,能够可靠防止由于焊接形成的凹陷部分21而改变外环20的内周边缘部分或外周边缘部分的形状且不会对阀的基本功能产生任何影响。
而且,焊接电流、电极焊接力和电极尖端的直径尺寸调节成使得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小熔珠保持在凹陷部分21内。因此,可以防止小熔珠不粘附在凹陷部分21中而粘附在外环20的表面部分上。从而保证阀的基本功能。
而且,台阶部分18形成于较薄部分17和较厚部分16之间,因此,很容易控制由该台阶部分18形成的间隙S的尺寸。
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进行以下变化。
1)在上述实施例中,较厚部分16和较薄部分17的厚度都均匀,但是并不必须总是如此。也可以采用厚度从外周侧朝着内周侧逐渐变薄的倾斜表面。
2)在上述实施例中,较厚部分16布置在最外周,但是并不总是必须使该较厚部分16布置在最外周。例如,该较厚部分16也可以布置在最外周和最内周之间的中间部分处。该位置可以根据产生的初始负载而任意变化。
3)在上述实施例中,只在阻尼力产生阀的上侧提供有初始负载产生部分。当然,初始负载产生部分也可以布置在阻尼力产生阀的下侧,而且也可以布置在两侧。
4)在上述实施例中,环形外环20用作初始负载产生部分。不过,并不总是必须采用环形。也可以采用半圆弧形或扇形。
5)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位置进行电阻焊,但是并不总是必须在两个位置进行焊接。也可以采用四个位置、六个位置等,位置的数目可以合适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包括活塞部分(6),该活塞部分在液压减振器中;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该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在活塞部分(6)中钻出;以及多个簧片阀(5a、5b、12和15),这些簧片阀布置成能够打开和关闭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中的一个,它们以叠置状态布置于活塞部分(6)中,并固定于内周侧;其中,该多个簧片阀(5a、5b、12和15)中的至少一个簧片阀(12)有较薄的板状阀体(19);以及较厚部分(16),该较厚部分沿周向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中间部分中,或者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外边缘侧,并与相邻簧片阀(5a和15)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其中较厚部分由环(20)提供,该环(20)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至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其中该环(20)在两个沿径向相对的位置处相对于较薄板状阀体(19)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其中该环(20)通过电阻焊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其中该环(20)在沿该环(20)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处进行固定。
全文摘要
一种液压减振器的阻尼力产生阀,有活塞部分(6),其在液压减振器中;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在活塞部分中钻出;多个簧片阀(5a、5b、12和15)能够打开和关闭延伸侧孔和压力侧孔中的一个,它们以叠置状态布置于活塞部分中并固定于内周侧。该多个簧片阀中的至少一个簧片阀(12)有较薄的板状阀体(19)以及较厚部分(16),该较厚部分沿周向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中间部分中或者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外边缘侧并与相邻簧片阀(5a和15)接触。簧片阀(12)通过使该较厚部分沿周向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中间部分中或者布置在较薄板状阀体(19)的外边缘侧而构成,因此可以缩短装配时间。装配成本也可以减小。
文档编号F16F9/348GK1499101SQ200310102998
公开日2004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31日
发明者米泽和彦 申请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