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863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流过燃料液体或者制动液体的管子的关键部位固定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下或发动机室的壁上用的管夹。
背景技术
在把流过燃料液体或者制动液体那样的带有脉动压力的液体的管子敷设在汽车的底盘下或发动机室的壁上时,一般都使用合成树脂制造的管夹把管子的关键部位固定安装在车身上。这种管夹的优点是,安装作业简单,夹持力很大,而且不会把声音和振动传递到车身上去。
可是,对于提高管子的夹持力来说,希望使用刚性较高的硬质材料来制造管夹;而为了提高防振性能,则以使用富有粘弹性的软质材料较为有利。作为能满足这样两种相反的特性的具有防振功能的夹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5585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有,其结合在车身上的壳体用硬质材料制成,而夹持管子的管子夹持部分则用软质材料制成。
按照这种现有技术,为了夹持多根管子,必须把与管子的根数相对应的许多管子夹持部分组装在一个壳体上,这样就产生了零件的数量和制造工序的数量要随着管子的根数成比例地增加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个问题而提出来的技术方案,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夹,这种管夹不会导致零件的数量和制造工序的数量的增加,而且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提高管子的夹持力和防振性这两方面的性能。
为完成这个任务,本发明的管夹(1)具有下列各部分把流体流过的管子(P)的关键部位固定安装在被安装件(车身钢板5)上,用硬质材料制成的被安装件结合部分(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和管子结合部分(管子夹持构件3);以及设置在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与管子结合部分之间的,用软质材料制成的防振部分(防振构件4),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防振部分上设有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缺口部分20、朝下的加强筋22、前后方向的凹槽25),以及与上述管子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朝下的凸起21、朝下的加强筋22、朝前的凸条23、前后方向的凹槽26、朝里的加强筋27、朝前的凸起28)。此外,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本发明的管夹的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和上述管子结合部分,通过沿着管子的轴线方向(箭头D)上进行相对移动,与防振部分互相结合在一起。还有,在上述防振部分的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以及上述管子结合部分相对的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沿着管子轴线方向延伸的若干条并排的凹槽(19)或者凸条。
按照本发明的这种结构,由于结合在被安装件上的部分,以及夹持管子的部分用硬质材料制成,而把用软质材料制成的防振部分设置在这两个部分之间,所以能在确保防振性能的同时,不损害很高的夹持力。而且,由于即使所夹持的管子的数量增加,零件的件数也不变化,所以,除了不会导致零件数量和制造工序的增多之外,在沿着管子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将三个部分互相结合起来的过程中,由于能借助于沿着移动方向的凹槽或者凸条减小接触阻力,组装作业也一点不困难。即,按照本发明,除了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供夹持力和防振性两方面都很好的管夹之外,还具有不增加零件数量和制造工序的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管夹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组装状态下的管夹的正视图;图3是管子夹持构件的重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管夹的一个例子。
这种管夹1是用质地比较硬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OM)制成的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和管子夹持构件3,以及用软质合成树脂材料(例如EPDM)制成的防振构件4这样三个构件所构成的。这三个构件是在沿着所夹持的管子的轴向作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使它们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参照图1的箭头D),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由固定部分8,以及通过防振构件4来夹持管子夹持构件3的壳体部分9构成;该固定部分8在插入车身的钢板5上形成的方孔6中的同时,还以在其侧面形成的弹力爪7结合在方孔6的开口边缘上。这里,为方便起见,以设置了固定部分8的一侧朝为上方进行说明(参见图2)。
壳体部分9具有做成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形的上壁10,和从上壁10的左右端部垂下来的,大致呈正方形的侧壁11。其中,在上壁10上,在固定部分8的左右两侧,形成了为阻止安装在壳体部分9上的管子夹持构件3和防振构件4拔出来用的弹力爪12。而且,在左右两道侧壁11的内表面的上部,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断面大致呈三角形的凸条13。
在壳体部分9的上壁10的后边缘的左右两个端部与左右两道侧壁11的后边缘之间,形成了将侧壁与凸条连接起来的,呈反L字形的加强筋14。此外,在上壁10后边缘的中央部分,设有下垂的,做成倒梯形的加强筋15。在这种倒梯形的加强筋15下边缘的左右两端,形成了向前的凸起16。
防振构件4由分别与壳体部分9的上壁10和侧壁11对应的上壁17和侧壁18构成。而且,在其外表面上形成了许多沿着前后方向,换言之,沿着相对于将防振构件4结合在壳体部分9上时的移动方向(箭头D)的许多条平行的凹槽19。此外,在上壁17的前后方向上,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距离的两个部位上,形成了呈细长的长方形的,前方敞开的缺口部分20。在这两个缺口部分20的各自的终端上,形成了向下的凸起21。
在防振构件4的上壁17下面的两个缺口部分20之间,设有从上壁17的后边缘垂下来的,呈倒梯形的向下的加强筋22。在这种向下的加强筋22的下边缘上形成向前的凸条23。此外,在上壁17下面的两个缺口部分20之间的部分上,形成了沿着向下的加强筋22的根部的左右方向的凹槽24。
在防振构件4左右两道侧壁18的外面的上部,形成了与在壳体部分9的两道侧壁1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凸条13相对应的,断面大致呈三角形的,前后方向的凹槽25。而且,为了形成凹槽25,左右两道侧壁18的上部做成向内凸入的形状,由于有了这种向内凸入的部分,在防振构件4的上壁17与侧壁18的结合部分上,就能形成前后方向的凹槽26。
在防振构件4左右两道侧壁18的后边缘上,形成了向内的加强筋27。在这种向内的加强筋27下部的内边缘上,形成了向前的凸起28。
管子夹持构件3在左右方向上连接设置的朝下敞开的许多个倒U字形的(在本实施例中是5个)管子夹持部分29。在这些管子夹持部分29的各自的开口端,形成了从开口端向内,而且斜着向上延伸的一对弹力片30。当把管子P压入各个管子夹持部分29内时,这些弹力片30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便扩张,容许管子P通过,而当管子P已经容纳在管子夹持部分29内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于是其自由端便阻止管子P拔出来。
如图3所示,在管子夹持构件3的上壁31上,在与防振构件4的两处缺口部分20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断面形状呈矩形,面前的一侧敞开,并且后面挡住的两个凹槽32。此外,在上壁31后边缘的中央部分,形成了与防振构件4的朝下的加强筋22和朝前的凸条23的结合部分33,以及沿着防振构件4的朝下的加强筋22的根部的左右方向的凹槽24结合的凸条34。还有,从上壁31后边缘的左右两个端部,一直到位于左右两端的管子夹持部分29的外侧壁35的后边缘,形成了与防振构件4的朝内的加强筋27相对应的缺口部分36,而且,在连接在外侧壁35上的弹力片30的后边缘上,形成了用于与设置在防振构件4的朝内的加强筋27上的朝前的凸起28结合的缺口部分37。
在把这种结构的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和管子夹持构件3以及防振构件4互相组装起来的时候,首先,把防振构件4安装成包裹在管子夹持构件3的外面。由于防振构件4比较容易变形,所以要把在防振构件4的上壁17上形成的两个缺口部分20的终端的向下的凸起21,挡在管子夹持构件3的矩形凹槽32的终端上;把管子夹持构件3的上壁31的左右端部边缘,结合在防振构件4的上壁17与侧壁18的结合部分的前后方向凹槽26中;把管子夹持构件3的左右外侧壁35的缺口部分36的后面,挡在防振构件4的左右侧壁18后边缘的加强筋27上,把朝前的凸起28嵌入在弹力片30后边缘上形成的缺口部分37中;把防振构件4的朝下的加强筋22和朝前的凸条23,结合在管子夹持构件3上壁31的结合部分33中。借助于以上各部分的结合,就确定了防振构件4与管子夹持构件3的相互的相对位置,而且使两者形成一体。
当把防振构件4与管子夹持构件3的结合件,一并沿着箭头D的方向压入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的壳体部分9的前面中时,壳体部分9的上壁10的弹力爪12便朝上变形,容许防振构件4和管子夹持构件3进入壳体部分9内部。当把这种结合件完全压入壳体部分9内时,弹力爪12的凸出端便钩住防振构件4的缺口部分20的终端,于是,就达到了阻止管子夹持构件3和防振构件4从壳体部分9中拔出来的目的。同时,由于在防振构件4上设有许多前后方向的凹槽19,减少了它与壳体部分9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在将防振构件4和管子夹持构件3压入壳体部分9中去的过程中的滑动很顺利。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在防振构件4上设置前后方向的凹槽19,其作用与设置许多并列的凸条相同。此外,借助于壳体部分9侧壁11上的凸条13与防振构件4侧壁18上的凹槽25的结合,就确定了它们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由于把这些凸条13和凹槽25的宽度尺寸在左右方向上做得不一样,所以能防止装错方向。
此外,使防振构件4的加强筋22、27压接在壳体部分9的加强筋14、15上,就确定了前后方向的位置。使壳体部分9的倒梯形加强筋15的朝前的凸起16连接在防振构件4的朝下的加强筋22的下边缘上,就能防止上下方向的错开。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先把防振构件4结合在管子夹持构件3上,然后再把这个结合件结合在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上,但,并不是只限于这种顺序,也可以先把防振构件4连接在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上,然后再把管子夹持构件3结合在防振构件4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凹槽或者凸条也可以设置在防振构件4的内表面上。
本发明的管夹,由于既不会增多零件的数量和制造工序的数量,又能提高管状件的夹持力和防振性能,两方面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所以,除了管子之外,也很适用于夹持传递振动的圆棒和电缆等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管夹,它具有下列各部分把流体流过的管子的关键部位固定安装在被安装件上的,用硬质材料制成的被安装件结合部分和管子结合部分;以及设置在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与管子结合部分之间的,用软质材料制成的防振部分;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振部分具有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以及与上述管子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夹,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和上述管子结合部分,通过沿着上述管子的轴线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与上述防振部分互相结合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夹,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防振部分的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以及上述管子结合部分相对的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沿着上述管子轴线方向延伸的若干条并排的凹槽或者凸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进一步提高管子的夹持力和防振性这两方面的性能的管夹。管夹具有把流体流过的管子(P)的关键部位固定安装在被安装件(车身钢板5)上,用硬质材料制成的被安装件结合部分(结合在车身上的构件2)和管子结合部分(管子夹持构件3);以及设置在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与管子结合部分之间的,用软质材料制成的防振部分(防振构件4),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防振部分上设有与上述被安装件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缺口部分20、朝下的加强筋22、前后方向的凹槽25),以及与上述管子结合部分结合的结合部分(朝下的凸起21、朝下的加强筋22、朝前的凸条23、前后方向的凹槽26、朝里的加强筋27、朝前的凸起28)。
文档编号F16L3/10GK1621724SQ20041009142
公开日2005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5日
发明者铃木惠介, 丹野明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