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749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网控制阀门,具体涉及一种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蝶阀,由于蝶阀开启后,蝶阀阀瓣始终在流道中,占用流道空间,造成沿程阻力损失。而现有使用的半球阀,表面上是全流道,其实质是半球阀阀芯孔径小于流道孔径,阀门全开启后,流道孔径存在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的过程,介质流经时同样有沿程阻力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轴竖直的全流道偏心半球阀,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包括阀体,阀体的上端连接阀盖,阀体上竖直设制的阀轴,阀轴穿出阀盖并与之密封,穿出阀盖的阀轴连接传动装置,阀轴中心线在水平面内与流道的中心线偏离一段距离,阀轴上连接半球阀芯,阀体内设阀座,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
该阀采用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的技术方案,使得阀门开启后,流道不会发生由大变小的过程,从而避免了介质流经时沿程阻力损失的发生。真正实现半球阀的全流道控制。它可以适用于硬密封的半球阀,也可以适用于软密封的半球阀。


图1立式全流道硬密封偏心半球阀结构示意图图2立式全流道软密封偏心半球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硬密封的结构。阀体1上端连接阀盖12,阀轴13由上下两段轴组成;下阀轴131的下段通过下轴套5,调整垫片3设在阀体1上,下端盖4与阀体1连接;上阀轴132的穿出阀盖12并通过上轴套13,密封圈15与阀盖12密封。上下阀轴131、132的中心线在水平面与流道中心线偏离一段距离即偏心(图中未示)。穿出阀盖12的上阀轴可连接传动装置(图中未示)。上下阀轴之间连接半球阀芯14,半球阀芯14上设半环加强筋2。出水段的阀体1内连接阀座7、阀座压圈9,阀体1一端面连接法兰10,阀座7、阀座压圈9及法兰10的内孔构成阀体流道出口段17。半环加强筋2的内半孔与半球阀芯14的内孔构成半球阀芯的流道控制孔15,流道控制孔15的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16直径、出口段17直径,本实施例上述直径相等。阀座7与阀座压圈9之间设垫片8。阀座与阀体轴向设密封圈19径向之间有间隙;半球阀芯14上连接金属球面密封环带6,与阀座7的密封。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软密封的结构。阀体20的出水端连接出水连接法兰21,阀座22设在出水连接法兰21上。阀轴的偏心与上述相同。半球阀芯23的球体与阀体阀座22流体出口接触处覆着软密封件24。半球阀芯23的流道孔的直径与出水连接法兰21的孔径相同。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它包括阀体,阀体的上端连接阀盖,阀体上竖直设制的阀轴,阀轴穿出阀盖并与之密封,穿出阀盖的阀轴连接传动装置,阀轴的中心线与相对于阀轴中心线在水平面内与流道的中心线偏离一段距离,阀轴上连接半球阀芯,阀体内设阀座,其特征在于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出水段的阀体内连接阀座、阀座压圈,出水段的阀体端面连接法兰,阀座、阀座压圈及法兰的内孔构成阀体流道出口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半球阀芯上设半环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半环加强筋的内半孔与半球阀芯的内孔构成半球阀芯的流道控制孔,流道控制孔的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阀座与阀座压圈之间设垫片,阀座与阀体之间设密封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半球阀芯上连接金属球面密封环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半球阀芯的球体与阀体阀座流体出口接触处覆着软密封件。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所述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其特征在于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与阀体流道的出口段直径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全流道偏心半球阀包括阀体,阀体的上端连接阀盖,阀体上竖直设制的阀轴,阀轴穿出阀盖并与之密封,穿出阀盖的阀轴连接传动装置,阀轴的中心线与相对于阀轴中心线垂直的阀体流道的中心线不相交,阀轴上连接半球阀芯,阀体内设阀座,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该阀采用半球阀芯的内孔直径不小于阀体流道的进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的技术方案,使得阀门开启后,流道不会发生由大变小的过程,从而避免了介质流经时沿程阻力损失的发生。真正实现半球阀的全流道控制。它可以适用于硬密封的半球阀,也可以适用于软密封的半球阀。
文档编号F16K5/06GK2708055SQ200420017930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9日
发明者李习洪 申请人:李习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