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安装有多个直径可变的皮带轮和多个环形的柔性部件,这些环形柔性部件与皮带轮相接合,以通过调节皮带轮的槽宽在皮带轮之间提供连续变化的速度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这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上的推力施加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已经在日本专利公报平(Hei)11-236965中公开。如图4所示,这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包括一个初级皮带轮101、一个次级皮带轮102和一个与皮带轮101和102相互配合的金属带,在该传动装置中,按照下述方式对皮带轮101和102进行控制能够通过施加由流体压力和弹簧力构成的合力来改变其槽宽。该弹簧力在最大速度比和最小速度比时可减小作用于皮带轮101和102之压力腔上的最大流体压力,从而降低流体泵的功率。
但是,上述的传统型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流体泵的功率减小量仅局限于一个很小的量。其原因如下流体压力是通过将加压流体引入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04和105的初级和次级流体压力腔内产生的。流体压力仅沿相同的方向作用于皮带轮101和102上,以使其宽度变窄,这样就会在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01和102之间产生推力差,该推力差与弹簧力无关,而仅决定于作用在初级和次级皮带轮上的流体压力之差。这就意味着需要向其中一个皮带轮101和102进送高压流体,以得到最大和最小速度比并防止在皮带103与皮带轮101和102之间产生滑动,以限制泵送功率的下降。
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在从“高速”向“低速”变化过程中所需的皮带轮推力、流体压力和弹簧力的特性与速度比之间的关系,其中特性曲线L1示出了次级皮带轮102所需的推力(FDS);特性曲线L2示出了需要作用于次级皮带轮102上的流体压力(FpS);特性曲线L3示出了作用于次级皮带轮102上的次级弹簧107的弹力(FsS);特性曲线L4示出了初级皮带轮101所需的推力(FDP);特性曲线L5示出了需要作用于初级皮带轮101上的流体压力(FpP);特性曲线L6示出了作用于初级皮带轮101上的初级弹簧106之弹力(FsP)。
次级皮带轮的推力FDS是通过将次级弹簧力FsS与次级流体压力FpS加到一起而得出的,这样就给出了下面的等式。
FDS=FpS+FsS初级皮带轮的推力FDP是通过将初级弹簧力FsP与初级流体压力FpP加到一起而得出的,这样就给出了下面的等式。
FDP=FpP+FsP速度比最低(最小LOW)时的推力差ΔFD是通过从第一初级皮带轮推力FDP中减去次级皮带轮推力FDS而得出的,这样就得到了下面的等式。
ΔFD=FDP-FDS=(FpP+FsP)-(FpS+FsS)当初级和次级弹簧力FsP、FsS被设定为具有相同的强度时,在速度比为最低的情况下,上述推力差ΔFD的等式就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ΔFD=FpP-FpS类似地,速度比最高(最大HIGH)时的推力差ΔFD是通过从次级皮带轮推力FDS中减去初级皮带轮的推力FDP而得出的;而且当将初级和次级弹簧力FsP和FsS设定为具有相同的强度时,在速度比最大的情况下,推力差ΔFD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ΔFD=FpS-FpP弹簧力FsP和FsS不能被设定为大于所需的推力FDP和FDS。
上述等式示出了在速度比最低和最高时的推力差ΔFD是由初级和次级流体压力FpP和FpS之间的差形成的。这样,当提供给需要保持在较低压力下的其中一个皮带轮的压力PL被设定成能够得到一个合适的皮带夹紧力的值时,提供给需要保持在较高压力下的另外一个皮带轮的压力PH就需要被设定为比压力PL高出一个与推力差ΔFD相等的压力。
为了能够在最低和最高速度比时得到足够的推力差,提供到流体压力腔内的压力就需要约为四到五倍的较高压力,这就要求流体泵具有较高的功率,这样就会浪费燃料的损耗,当以最低速度比爬上一个长坡时或以最高速度比高速行驶时尤其如此。
当将初级和次级弹簧106和107的弹簧力设定为互不相同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而且该装置还能够通过将较低的流体压力作用于皮带轮上的方式在最低和/或最高速度比时在初级皮带轮和次级皮带轮之间产生足够的推力差,从而降低所需的流体泵功率并降低燃料损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一种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上的推力施加方法,该方法可克服上述的缺陷并能够通过将较低的流体压力作用于皮带轮上的方式在最低和/或最高速度比时在初级皮带轮和次级皮带轮之间产生足够的推力差,从而降低所需的流体泵功率并降低燃料损耗。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初级皮带轮,该皮带轮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主槽轮,该主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初级皮带轮的槽宽;一个次级皮带轮,该次级皮带轮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次槽轮,该次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次级皮带轮的槽宽;环形的柔性部件,该部件与初级皮带轮和次级皮带轮相接合,以在其间传递扭矩;一个推力施加机构,该机构能够将弹簧力和第一流体压力作用于初级和次级皮带轮中的至少一个的可移动槽轮上,以使其槽宽变窄,该机构还能够产生与弹簧力及第一流体压力相反的第二流体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上的推力施加方法,该传动装置包括一个初级皮带轮,该皮带轮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主槽轮,该主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初级皮带轮的槽宽;一个次级皮带轮,该次级皮带轮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次槽轮,该次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次级皮带轮的槽宽;环形的柔性部件,该部件与初级皮带轮和次级皮带轮相接合,以在其间传递扭矩;该方法包括将弹簧力作用于初级和次级皮带轮中的至少一个的可移动槽轮上,以使其槽宽变窄,提供流体压力,以沿着与弹簧力相同的方向产生第一流体压力;提供流体压力,以沿着与弹簧力和第一流体压力相反的方向产生第二流体压力,其中,由弹簧力、第一流体压力和第二流体压力的合力产生的推力对可移动的槽轮施加压力。
下面将接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将会清楚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变速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变速器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一个图表,该图表示出了在从“高”速度比变为“低”速度比的过程中,所需的推力、流体压力和弹簧力的特性与速度比之间的关系;图4为传统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变速器剖视图;图5为一个图表,该图表示出了图4所示的传统型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变速器在从“高”速度比变为“低”速度比的过程中,所需的推力、流体压力和弹簧力的特性与速度比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和符合在所有附图中均表示相似的部件,而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赘述。
下面将参照图1至3,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加以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上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在下文中称之为“CVT”)的剖视图,该传动装置包括一个能够得到连续变化的速度比的变速器及能够对该变速器进行液压和电子控制的控制系统。
该变速器安装有一个初级皮带轮1、一个与初级皮带轮1平行排列的次级皮带轮2和一个与初级及次级皮带轮1和2相接合的金属推带3。
初级皮带轮1一体设置有一个固定的主槽轮12,该主槽轮与一个主轴11相连接;该初级皮带轮1还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槽轮13,该可移动的槽轮13支撑在第一轴11上,以随第一轴11一起转动并可沿朝向和远离固定式主槽轮12移动,从而改变初级皮带轮1的槽宽。固定式主槽轮12设置有一个锥形皮带接触表面12a,该接触表面面向活动式主槽轮13;而移动式主槽轮13设置有一个锥形皮带接触表面13a,该接触表面面向固定式主槽轮12的皮带接触表面12a。固定式和活动式槽轮12和13具有一个可变的主槽,该主槽可将皮带3容纳在其皮带接触表面12a和13a之间。
次级皮带轮2一体设置有一个固定的次级槽轮22,该次级槽轮与一个第二轴21相连接;该次级皮带轮2还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次级槽轮23,该次级槽轮23以能够随第二轴21一起转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二轴21上并可以沿着朝向和远离固定式次级槽轮22的方向移动,以改变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固定式次级槽轮22设置有一个面向活动式槽轮13的锥形皮带接触表面12a,而可移动的次级槽轮23则设置有一个锥形皮带接触表面23a,该接触表面23a面向固定式次级槽轮22的皮带接触表面22a。固定式和活动式槽轮22和23具有可变的第二槽,该第二槽能够将皮带3容纳于它们的皮带接触表面22a和23a之间。
应该知道初级皮带轮1的固定槽轮12和活动槽轮13设置在与次级皮带轮2的固定槽轮和活动槽轮相对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防止皮带3由于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和2的活动式槽轮13和23的移动而产生扭曲。
第一轴11通过两组设置于其两个端部部分上的轴承5和6可转动地支撑在一个变速箱4上并与发动机41的输出轴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离合部件例如扭矩转换器或启动离合器和正转齿轮、反转齿轮将输出扭矩传递给初级皮带轮1。第二轴21通过仅在图2中示出的轴承7和8支撑在变速箱4上并在其端部受到支承,而且还与驱动轮(未示出)相连接,以通过一个具有差动齿轮的末级传动单元将驱动扭矩传递给车轮。第一轴11和第二轴21对应于本发明的皮带轮轴。
初级皮带轮1设置有一个初级推力施加机构1A,该机构可将由流体压力和弹簧力构成并与推力相对应的合力作用于第一活动式槽轮13上,以使初级皮带轮1的槽宽变窄。次级皮带轮2设置有一个次级推力施加机构2A,该机构可将由流体压力和弹簧力构成并与推力相对应的合力作用于第二活动式槽轮23上,从而使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变窄。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的结构将在下文中加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金属推带3包括数百个带状元件33和两组约为10个敷设的金属带31和32,这些金属带31和32设置在元件33的两侧并与这元件33的两侧相接合,从而对元件33进行支撑。这些元件通过其锥形的两侧与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和2的固定式和活动式槽轮12、13、22和23的皮带接触表面12a、13a、22a和23a相接触。该皮带3对应于本发明的环形柔性部件。
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设置有一个初级和次级流体压力腔室,这些腔室分别设置在活动式槽轮13和23的后侧,而且来自控制阀单元40的加压流体被输送到这些腔室内,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推力作用于初级和次级活动式槽轮13和23上,以根据进送的高压流体之压力值移动并调节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和2的槽宽。加压流体通过一个被发动机41所驱动的流体泵42提供给控制阀单元40,而且该控制阀单元还通过一个滤油器49将CVT流体CO吸入一个油盘中。
CVT控制单元43对该控制阀单元40进行电控制。该CVT控制单元43与一个能够对加速器的打开程度进行检测并输出一个加速器信号的加速器传感器44、一个能够对第一轴11的转速进行检测并输出一个输入速度信号的输入速度传感器45、一个能够对油盘内的油温进行检测并输出一个油温信号的油温传感器46和一个能够对汽车的速度进行检测并输出一个汽车速度信号的汽车速度传感器47电连接。根据由控制单元43提供的上述信号,计算出需要进送给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的目标流体压力,然后该控制单元向控制阀单元40输出一个命令,从而得到目标流体压力。
该CVT控制单元43还与一个对发动机41进行控制的发动机控制模块48电连接,这样就可以在其间建立双向通信。当控制单元43根据目标流体压力判断出需要增加或减小发动机的扭矩时,控制单元43就会将一个发动机扭矩控制命令输入到发动机控制模块48内。
图2示出了变速器、尤其是图1所示的CVT之次级皮带轮2的放大剖视图。在图2中,次级皮带轮2的上半部分示出了活动槽轮23向后移动的状态下,这样就可以使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变大,从而进入“高”速度比状态。下半部分示出了活动槽轮23向前移动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变窄,从而进入“低”速度比状态。
次级皮带轮2包括有固定式次级槽轮22,该次级槽轮22一体设置有第二轴21;和活动式次级槽轮23,该活动式次级槽轮通过滚珠花键与第二轴21相接合,从而使活动槽轮23能够随第二轴21一起转动并沿第二轴21的转动轴线朝向和远离固定槽轮22移动。
活动槽轮23在与皮带接触表面23a相对的后侧设置有次级推力施加机构2A,该机构具有一个第一流体压力腔25、一个第二流体压力腔26和一个能够对活动槽轮23施加推力的次级弹簧24。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25和26由一个固定的壁部件28限定而成,而该固定壁的台阶状部分又通过一个卡环29固定到第二轴21上。弹簧24设置在该固定壁部件28的凸缘28a与活动槽轮23的后表面之间并沿朝向固定槽轮22的方向对活动槽轮23施加弹簧力。
次级推力施加机构2A还包括一个圆筒形的外周壁部件27a,该部件通过焊接以液体密封的方式被固定到活动槽轮23的后表面上;一个活动的壁部件27b,在将活动槽轮23和活动的壁部件27b装配到第二轴21上,同时将固定的壁部件28固定到轴21上之后,该壁部件27b通过焊接被固定到外周壁部件27a的开口边缘部分。
固定的壁部件28在其外周缘部分上设置有一个密封件,该密封件与外周壁部件27a的内周面以能够使外周壁部件27a相对固定壁部件28移动的方式相互液体密封地接触。活动壁部件27b在外周部分上设置有一个密封件,该密封件与外周壁部件27a以液体密封的方式相互接触,同时活动壁部件27b在内周部分上设置有一个密封件,该密封件以能够使活动壁部件27b与活动槽轮23一起相对第二轴21移动的方式与第二轴21的外表面密封接触。
这样,就通过由外周壁部件27a、固定壁部件28和活动槽轮23限定的内部空间构成了第一流体压力腔25,而且该第一流体压力腔内还容纳有弹簧24;而第二流体压力腔26由一个内部空间构成,而该内部空间又由外周壁部件27a、固定壁部件28和第二轴21限定而成。就是说,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25和26是通过用固定壁部件28将设置在活动槽轮23后侧的次级流体压力腔分隔开而形成的。
第一流体压力腔25通过一个设置在第二轴21上的第一径向油路51b、一个设置在活动槽轮23的内表面与轴21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二轴向油路51c和一个设置在活动槽轮23中的第二径向油路51d与一个设置在第二轴21上的第一轴向油路51a流体联通。第二流体压力腔26通过一个第三轴向流体通道52b与第三径向流体通道52a流体联通。
第二轴21设置有一个能够将来自第二皮带轮2的驱动力输出的输出齿轮61和一个用于通过汽车速度传感器47(如图1所示)来检测汽车速度的齿轮62。
初级皮带轮1及其推力施加机构1A与次级皮带轮2及设置有一圆筒形外周壁部件17a、一活动壁部件17b和一固定壁部件18(如图1所示)的推力施加机构2A具有类似的结构。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15和16是通过用固定壁部件18将设置在活动槽轮13后侧的第二流体压力腔分隔开而形成的。如上所述,它们可被构造成能够使推力作用于彼此相对的方向上。
下面将参照图1至3对该实施例中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操作加以说明。
当初级皮带轮1的槽宽大于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时,就可以实现低速度比;而当初级皮带轮1的槽宽小于次级皮带轮2的槽宽时,就可以实现高速度比。因此,当皮带3在初级皮带轮1上的半径小于它在次级皮带轮2上的半径时,初级皮带轮1的推力被设定为小于次级皮带轮2的推力。当初级皮带轮1的半径大于次级皮带轮2的半径时,初级皮带轮1的推力被设定为大于次级皮带轮2的推力。槽宽和半径的变化可通过对推力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而推力又是由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产生的。
为得到所需的速度比,初级推力施加机构1A产生所需的推力FDP,而该推力FDP又是作用于推力FDP所在方向上的初级弹簧力FsP、与弹簧力FsP作用于同一方向上的第一流体压力Fp1P和作用于弹簧力FsP之反方向上的第二流体压力Fp2P的合力。同时,次级推力施加机构2A产生所需的推力FDS,而该推力FDS又是作用于推力FDS所在方向上的次级弹簧力FsS、与弹簧力FsS作用于同一方向上的流体压力Fp1S和作用于FsS之反方向上的第二流体压力Fp2S的合力。
图3示出了当速度比从最高变到最低的过程中,所需的推力FDP和FDS,流体压力Fp1P、Fp1S、Fp2P和Fp2S,弹簧力FsP和FsS的特性与速度比之间的关系。在图3中,特性曲线L11示出了次级皮带轮2上所需的推力FDS;特性曲线L12示出了由第一流体压力Fp1S和第二流体压力Fp2S的合力产生的次级流体压力FpS;特性曲线L13示出了次级弹簧力FsS;特性曲线L14示出了初级皮带轮1上所需的推力FDP;特性曲线L15示出了由第一流体压力Fp1P和第二流体压力Fp2P的合力形成的初级流体压力FpP;特性曲线L16示出了初级弹簧力FsP。图5还示出了用于传统型CVT上的初级和次级弹簧的弹力的特性曲线L3和L6,图5所示的特性曲线L3和L6仅用于对比。
因此,次级皮带轮2所需的推力FDS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FDS=FpS+FsS=Fp1S+FsS-Fp2S初级皮带轮1上所需的推力FDP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FDP=FpP+FsP=Fp1P+FsP-Fp2P为改变速度比并保持已经发生变化的速度比,需要在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和2之间设定的推力差如下所述。
速度比最低时的推力差ΔFD是通过从初级皮带轮1的推力FDP中减去次级皮带轮2的推力FDS而得出的,而且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ΔFD=FDP-FDS=(Fp1P+FsP-Fp2P)-(Fp1S+FsS-Fp2S)当初级和次级弹簧力FsP和FsS被设定为相同的力量值时,速度比最低情况下的推力差ΔFD的上述等式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ΔFD=(Fp1P-Fp2P)-(Fp1S-Fp2S)为利用最低的流体压力得到速度比最低情况下所需的推力差ΔFD,初级皮带轮1所需的较大推力FDP可由初级弹簧力FsP与初级皮带轮1的第一流体压力Fp1P之和得出,次级皮带轮2上所需的较小推力FDS可由次级弹簧力FsS和次级流体压力Fp2S之间的力差而得出,其中Fp2P=0,Fp1S=0。因此,就可以得到下述等式。
ΔFD=Fp1P+Fp2S在速度比最高的情况下,推力差ΔFD可通过与在速度比最低情况下得出推力差ΔFD相似的方式求出,而且可由下述等式表示。
ΔFD=Fp2P+Fp1S这意味着弹簧力FsP和FsS可被设定为具有较大的值,例如大于所需的推力FDP或FDS,因为第二流体压力Fp2P和Fp2S分别用于减小弹簧力FsP和FsS。此外,从理论上讲,进送给推力施加机构1A或2A的所需最大流体压力可被设定为约为所需推力差ΔFD之数值的一半,而该推力差实际上决定于弹簧力FsP或FsS,因为推力差ΔFD是由初级流体压力FpP和次级流体压力FpS之和得出的。在速度比为最低或最高时,所需最大流体压力的降低能够使流体泵42的泵送功率也减小,这样,利用上述构造的CVT就可以改善燃料损耗。
该实施例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具有下述优点。
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能够施加由弹簧力FsP和FsS、与弹簧力FsP和FsS作用于同一方向上的第一流体压力Fp1P和Fp1S及第二流体压力Fp2P和Fp2S的合力得到的推力,在速度比最低和最高的情况下,这些力又能够分别利用进送给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的较低压力产生足够大的推力差,这样就可以降低流体泵42的泵送功率,因此,利用上述的CVT就可以改善燃料损耗。
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设置有初级和次级弹簧14、24及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15、16、25、27,其中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设置在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2的活动槽轮13和23的后侧,这种结构可以很容易地由安装有一个弹簧和一个流体压力腔的传统推力施加机构转化而来。
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15、16、25和27可以容易地通过下述方式构造而成利用被固定在第一和第二轴11和21上的固定壁部件18和28对设置在初级和次级活动槽轮13和23后侧的流体压力腔进行限定。
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2分别设置有上述结构的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这样,不论流体压力有多低,都能够有足够的推力差ΔDF作用于皮带轮1和2上。
尽管已经参照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了图示和说明,但是应该知道还可以对本发明作出不同的修改和变形,而且所附权利要求书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发明之发明构思和保护范围内的修改和变形。
例如,尽管本实施例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可在初级和次级皮带轮1、2上设置有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而且这些推力施加机构利用第一流体压力Fp1、第二流体压力Fp2和弹簧力Fs的合力在活动槽轮13和23上产生了推力,但是,当CVT的速度比范围几乎由低速度比构成时,具有这种结构的推力施加机构也可以仅用于初级皮带轮上;或者,当CVT的速度范围大部分由高速比构成时,具有这种结构的推力施加机构可以仅应用到次级皮带轮上。
一个设置有与上述实施例之一相似的推力施加机构的CVT可以被应用到混合式电动汽车或用于不同工业机器上的CVT中。
环形的柔性部件可以是一种链条,这种链条可包括多个能够与初级和次级皮带轮相接触的元件和对这些元件进行支撑的链环,此外,还可以用V形皮带替代用于该实施例的CVT上的推力带。
初级和次级推力施加机构1A和2A的外周壁部件17a、27a及活动壁部件17b、27b可与卡环或其它部件连接在一起。
申请日为2005年1月9日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004296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被本文所引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包括初级皮带轮,该初级皮带轮有一个初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所述初级皮带轮的槽宽;次级皮带轮,该次级皮带轮有一个次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所述次级皮带轮的槽宽;多个环形的柔性部件,这些部件与所述初级皮带轮和所述次级皮带轮相接合,以在其间传递扭矩;推力施加机构,该机构能够将弹性力和第一流体压力施加到所述初级和次级皮带轮中至少一个的活动槽轮上,以使其槽宽变窄,该机构还能够沿着与弹性力及第一流体压力相反的方向产生第二流体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皮带轮设置有初级固定槽轮,该固定槽轮按照下述方式设置以面向初级活动槽轮使初级活动槽轮能够沿朝向和远离初级固定槽轮的方向移动;次级皮带轮有一个次级固定槽轮,该固定槽轮按照下述方式设置以面向次级活动槽轮使次级活动槽轮能够沿朝向和远离次级固定槽轮移动;所述推力施加机构有能够产生弹力的弹簧、第一流体压力腔室和第二流体压力腔室,其中当加压流体被引入所述第一流体压力腔室内时,第一流体压力腔可产生第一流体压力,当加压流体被引入所述第二流体压力腔室内时,第二流体压力腔可产生第二流体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室被固定在皮带轮轴上的固定壁部件分隔开,所述第一流体压力腔室容纳有弹簧,该弹簧被设置在活动槽轮和固定壁部分之间,以将弹性力作用于活动槽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流体压力腔室由活动槽轮、皮带轮轴、与活动槽轮后侧连接在一起的外周壁部件及与外周壁部件连接在一起的活动壁部件限定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和次级皮带轮分别有所述推力施加机构。
6.一种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上的推力施加方法,该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安装有初级皮带轮,该初级皮带轮有初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所述初级皮带轮的槽宽;次级皮带轮,该次级皮带轮有次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所述次级皮带轮的槽宽;多个环形的柔性部件,这些部件与所述初级皮带轮和所述次级皮带轮相接合,以在其间传递扭矩;所述方法包括将弹性力作用于所述初级和次级皮带轮中至少一个的活动槽轮上,以使其槽宽变窄;提供流体压力,以沿着与弹性力相同的方向产生第一流体压力;提供流体压力,以沿着与弹性力及第一流体压力相反的方向产生第二流体压力;其中由所述弹性力、第一流体压力和第二流体压力的合力产生的推力对活动槽轮进行挤压。
全文摘要
一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其包括一个初级皮带轮,该初级皮带轮设置有一个初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该初级皮带轮的槽宽;一个次级皮带轮,该次级皮带轮设置有一个次级活动槽轮,该槽轮能够通过移动来改变该次级皮带轮的槽宽。多个环形的柔性部件与初级皮带轮和所述次级皮带轮相接合,以在其间传递扭矩。至少一个皮带轮设置有一个推力施加机构,该机构能够将弹性力和第一流体压力作用于皮带轮的活动槽轮上,以使其槽宽变窄,该机构还能够沿着与弹性力及第一流体压力相反的方向产生第二流体压力。
文档编号F16H61/66GK1641247SQ200510004120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9日
发明者小山隆夫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