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正交锁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交锁紧机构,特别适用于墙挂式卫浴设备的固定。
背景技术:
现有的正交锁紧机构由本体、套合于本体内的中空固定螺栓和正交锁紧螺丝组成,中空固定螺栓上设有内凹弧面。当正交锁紧螺丝沿内凹弧面锁紧时,可将本体进一步推进墙体,从而起到紧固作用(如附图1)。但是,由于正交锁紧螺丝与内凹弧面是弧形接触,因此其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旨在提出一种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较高的正交锁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正交锁紧机构,含本体、套合于本体内的中空固定螺栓和正交锁紧螺丝,其特征是本体内还设有一U型推进块,U型推进块上设有槽道,正交锁紧螺丝前端套合于槽道内;U型推进块的内侧与本体形成一楔型结构;中空固定螺栓的前部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顶端设有轴肩。
本实用新型优先采用以下两个方案1.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的中空固定螺栓部分为一直径小于中空固定螺栓的圆柱体,中空固定螺栓顶端形成轴肩。
2.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的中空固定螺栓部分的表面设有两个与U型推进块之间相匹配的平面,中空固定螺栓顶端形成轴肩。
以上结构方案可使当中空固定螺栓直径相同时,本体的体积较小。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可安装和拆卸,正交锁紧螺丝头部设有一个挡块并套合于U型推进块上的槽道内。该挡块在需要拆卸时,向后拉动U型推进块,使之与中空固定螺栓脱开,就可实现拆卸。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正交锁紧机构的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较低的弧面接触锁紧,改变为楔型结构接触推进,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
图1.现有正交锁紧机构剖视图;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部件分解图;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横向剖视图;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纵向剖视图;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中空固定螺栓结构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中空固定螺栓结构示意图其中1.本体;2.中空固定螺栓;2a.螺栓空腔;2b.内凹弧面;2c.轴肩;2d.中空固定螺栓前部;3.正交锁紧螺丝;3a.挡块;4.U型推进块;4a.槽道;5.楔形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为现有正交锁紧机构剖视图,正交锁紧螺丝3与中空固定螺栓2的内凹弧面2b接触锁紧。
如图2、图3、图4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交锁紧螺丝3套合于U型推进块4上的槽道4a,可沿槽道移动;U型推进块4与本体1的内侧成楔形斜面结构;中空固定螺栓2包合于U型推进块4的部分为两个内凹平面2d(如图2),顶端设有与推进块匹配的轴肩2c。
使用时,中空固定螺栓2的螺栓空腔2a与固定于墙体的螺丝锁紧,然后再从侧向锁紧正交锁紧螺丝3,正交推进U型推进块4,同时锁紧螺丝3的前端挡块部位3a在U型推进块4上的槽道4a内滑动,U型推进块4沿楔形斜面5将本体1进一步推进,从而起到紧固作用;当要拆卸时,锁紧螺丝3的挡块部位3a拉动U型推进块4,使之与中空固定螺栓2脱开,就可实现拆卸。
实施例2如图5,本实用新型的中空固定螺栓2亦可将与U型推进块4套合部分制成直径小于中空固定螺栓2的圆柱体2d,这样的结构在安装时,无需调整中空固定螺栓2的方位,安装更为方便。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如图6,本实用新型的中空固定螺栓2,在顶部直接设一直径大于中空固定螺栓2直径的轴肩2c,这种结构因本体上的通孔需容许的中空固定螺栓2的轴肩2c通过,因此本体的体积较大,但制作工艺较简单。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正交锁紧机构的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较低的弧面接触锁紧,改变为楔型结构接触推进,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
权利要求1.正交锁紧机构,含本体、套合于本体内的中空固定螺栓和正交锁紧螺丝,其特征是本体内还设有一U型推进块,U型推进块上设有槽道,正交锁紧螺丝前端套合于槽道内;U型推进块的内侧与本体形成一楔型结构;中空固定螺栓的前部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顶端设有轴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锁紧机构,其特征是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的中空固定螺栓部分为一直径小于中空固定螺栓的圆柱体,中空固定螺栓顶端形成轴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锁紧机构,其特征是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的中空固定螺栓部分的表面设有两个与U型推进块之间相匹配的平面,中空固定螺栓顶端形成轴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锁紧机构,其特征是正交锁紧螺丝头部设有一个挡块并套合于U型推进块上的槽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交锁紧机构,特别适用于墙挂式卫浴设备的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正交锁紧机构含本体、套合于本体内的中空固定螺栓和正交锁紧螺丝,其特征是本体内还设有一U型推进块,U型推进块上设有槽道,正交锁紧螺丝前端套合于槽道内;U型推进块的内侧与本体形成一楔型结构;中空固定螺栓的前部包合于U型推进块内,顶端设有轴肩。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正交锁紧机构的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较低的弧面接触锁紧,改变为楔型结构接触推进,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及本体推进程度。
文档编号F16B39/04GK2921407SQ20062008372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5日
发明者李飞宇 申请人:李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