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整体式差速器壳和四个差动齿轮的差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717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整体式差速器壳和四个差动齿轮的差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差速传动的部分的差动组件,具体来说,它用于机动车辆 的传动系统。这种差动组件是人们充分熟知的。它们通常包括环绕着转动轴线被可 转动地驱动的差速器壳;两个侧轴齿轮,这些侧轴齿轮可转动地保持在差速器壳中 且用来将扭矩传递到两个侧轴;以及多个差动齿轮,这些差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一起 转动且其轮齿与侧轴齿轮的轮齿啮合。
背景技术
从WO 2005/040641 Al中知道了一种带有两件式差速器壳的差动组件,该差 速器壳包括杯形的差速器壳部分和盖板形的差速器壳部分,该杯形差速器壳部分设 置有第一轴承突出部分,而该盖板形差速器壳部分封闭杯形差速器壳部分且设置有 第二轴承突出部分。侧轴齿轮和差动齿轮轴向地插入杯形差速器壳部分内,该杯形 差速器壳部分其后被盖板形差速器壳部分封闭。设置有四个支承在十字构件的四个 轴颈上的差动齿轮,四个轴颈中的两个制造成为一体的特性并形成中心的横向孔, 其余两个轴颈插入到该横向孔内。从DE 101 44 200 Al中知道了一种呈冠状齿轮差速器形式的差动组件。差速器 壳具有用来安装差动齿轮的四个孔。径向向内朝向的肋形成在腹板上,这些腹板形 成在所述装配口之间,并连接到轴颈元件上。轴颈各突出到四个装配口内,在其端 部处轴颈包括环形槽,这些环形槽被轴向固定环啮合以便固定差动齿轮。冠状齿轮 轴向地插入差速器壳的侧向端内并通过大的轴向固定环固定在其上。US 5 951 431提出了一种呈锥齿轮差速器形式的具有整体式差速器壳的差动 组件。为了安装齿轮组,差速器壳包括两个相对的装配口。在装配口之间沿着圆周 方向设置有多个孔,在插入齿轮组之后,轴颈部分插入所述孔内,以便支承两个差 动齿轮。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它具有高的强度和扭转刚度, 它包括紧凑的设计,因此可成本经济地生产并能够传递高的扭矩值。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差动组件来实现该目的,该差动组件包括差速器 壳,该差速器壳围绕转动轴线被可转动地驱动,并且在外壳部分内包括至少一个装 配口,在两个彼此相对布置的盖板部分的每个盖板部分中包括一体形成在其上的轴 承突出部分;侧轴齿轮,这些侧轴齿轮口J通过装配口插入差速器壳内,且在安装状 态下可转动地保持在差速器壳内的转动轴线上;四个差动齿轮,这些差动齿轮可通 过装配口插入差速器壳内,在安装状态下与差速器壳一起围绕转动轴线转动,并啮 合侧轴齿轮;十字形构件组件,该十字形构件组件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差速器 壳并包括四个轴颈,其中,四个轴颈在安装状态下各承载一个差动齿轮,且其中, 四个轴颈中的至少两个是这样设计的它们可通过装配口插入;包括外套部分和盖 板部分的差速器壳生产成整体。通过使用具有四个轴颈和四个差速器齿轮的十字形组件,本发明的差动组件能 将相当高的扭矩值从差速器壳传递到侧轴齿轮。在额定扭矩较低的应用中,例如, 当差动组件用于低发动机功率的机动车辆传动系统中时,就有可能免除第三和第四 轴颈,无需改变差速器壳或第一轴颈部分的设计。从具有相同零部件理念的意义上 说,这一点特别地有利。制造成整体的差速器壳可以达到高的强度和扭转刚度,这 在使用寿命上产生有利的作用。本文中的"制造成整体"意指差动齿轮和侧轴齿轮 完全通过外壳部分内的至少一个装配口进行安装,还意味着差速器壳包括两个具有 形成在其上的轴承突出部分的一体的盖板部分,以便支承在静止的外壳内,该盖板 部分只被侧轴通过。差动组件较佳地呈冠状齿轮差速器的形式,侧轴齿轮包括冠状 轮齿,而差动齿轮包括正齿轮轮齿。该措施的优点在于,它达到短的轴向长度,因 此重量相对地较轻。或者,差动组件可呈冠状齿轮差速器,在该情形中,侧轴齿轮 和差动齿轮呈锥齿轮的形式。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差速器壳,第三和第四轴颈在其 内端处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轴颈。根据第一方案,第三和第四轴颈纵在其外端处相对 于差速器壳在圆周意义上未被支承。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和第二轴颈生产成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 而第三和第四轴颈生产成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第二轴颈部分连接到 第一轴颈部分,以使它能将扭矩从第一轴颈部分传递到第二轴颈部分。第一轴颈部 分可以几种方式固定在差速器壳内。根据第一变休,差速器壳的外壳部分设置有直径方向上相对的孔,第一轴颈部分用其第一轴颈和其第二轴颈插入相对的孔内,相 对布置的孔圆周向地相对于至少一个装配口偏移。根据第二变体,设置两个装配口, 轴承盘插入到每个装配口内,第一轴颈部分用其第一和第二轴颈容纳在轴承盘内。 扭矩沿转动方向从差速器壳通过轴承盘传递到第一轴颈部分。通过将轴承盘布置在 装配口内,差速器壳设置有高的扭转刚度和高的强度,因为轴承盘沿圆周方向具有 刚性的作用。此外,差速器壳的外套部分内能够免除用来插入轴颈的附加孔。根据 第三变体,该变体构成第一变体和第二变体的组合,设置一孔,该孔在直径方向上 相对于装配口定位,第一轴颈部分用其第一轴颈插入上述孔内;第二轴颈连接到位 于装配口内的轴承盘。第二轴颈和轴承盘也可制造成整体,这对于生产和组装具有 有利的影响。根据第二实施例,第一和第二轴颈彼此分开生产,并连接到第二轴颈部分以便 传递扭矩。这适用于两个实施例,如果采用两个装配口,那么,它们较佳地应布置成相对 于彼此周向地偏离180。。第三和第四轴颈最好垂直地定位在第一轴颈部分上。有 利地是,第一轴颈部分的形状为圆柱形。它可简单地分别插入差速器壳外套部分内 的孔中,插入轴承盘的孔中,该圆盘插入到差速器壳的装配口内并相对于它轴向地 固定。这可通过至少一个固定环得以实现,该固定环啮合第一轴颈部分内的环形槽。 从生产和组装成本的观点来看,使用仅一个固定环是有利的。然而,也可每个轴颈 使用一个固定环。根据一个也适用于两个实施例的较佳的提议,整体式轴颈部分可这样进行设 计它可通过一个装配口引入到差速器壳内。在变体的情形中,其中,第一轴颈部 分插入差速器壳的外壳部分内的孔中,第二轴颈部分的轴颈在无接触的状态下突出 到装配口内。在这些变体的情形中,其中,第一轴颈部分被接纳在至少一个轴承盘 内,第二轴颈部分完全地容纳在差速器壳内,并用其轴颈指向装配口之间的形成在 圆周方向上的腹板。第三和第四轴颈较佳地包括球形端面,其曲率适于差速器壳内 部的圆柱形面。第二轴颈部分较佳地包括横向延伸的通孔,第一轴颈部分插入到该 通孔内,第一和第二轴颈部分的轴线更为特别地成一直角。将轴颈部分彼此插入的 优点在于,不需另外的装置来将第二轴颈部分固定到差速器壳,且第二轴颈部分可 被保持而无需任何附加的部件来相对于差速器壳的转动轴线同轴地延伸。第二轴颈 部分较佳地包括套筒部分,这些套筒部分毗邻通孔并对支承在第一轴颈部分的轴颈 上的差动齿轮形成邻接面。此外,第三和第四轴颈较佳地包括台肩,第三和第四差动齿轮能够在内侧邻接抵靠这些台肩。通过采用该措施,可以实现零件的数量最少 化,差动齿轮保持在冠状齿轮的齿啮合区域内,且不能沿着轴颈的轴线径向向内地 移动。为了获得提供轴向特别短的差动组件的优点,第二轴颈部分相对于差速器壳 的转动轴线A可包括轴向弄平的区域。以此方式形成的凹陷可被以快速转动方式 插入侧轴齿轮内的侧轴接合。或者,对于弄平的区域,第二轴颈部分也可包括相对 于转动轴线A同轴地延伸的通孔,而第一轴颈部分可包括中心部分,其轴向延伸 部分相对于转动轴线A减小。侧轴因此能进入通孔和第一轴颈部分的凹陷,这样, 可实现短的轴向长度。 '根据第二方案,第三和第四轴颈在其外端处沿周向方向驱动地连接到差速器 壳。在其内端处,第三和第四轴颈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轴颈。根据第二方案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和第二轴颈制成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 部分。第三和第四轴颈也制成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第一和第二轴颈部 分基本上根据以上描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插入到第二轴颈部分的通孔内,并借助 于其轴颈位于外壳部分的孔内。第三和第四轴颈部分最好通过插入在差速器壳装配 口内的轴承盘沿着周向方向驱动地连接到差速器壳。然而,第一和第二轴颈部分也 可彼此连接而无需利用孔。例如,两个轴颈部分可以是相同的形状并包括横向槽, 借助于横向槽两个轴颈部分彼此接合并轴向地相对于彼此固定。根据第二方案的第二实施例,第三和第四轴颈部分可分开地制造,它们可在其 内端处连接到第一轴颈部分。为此目的,第三和第四轴颈在其内端处各包括塞入的 突出部分,借助于该突出部分它们插入第一轴颈部分的中心通孔内。在其外端处, 第三和第四轴颈较佳地包括一体形成的轴承盘,借助于该圆盘它们被接纳在差速器 壳的装配口内,并沿圆周方向连接在相应的驱动器内。根据第二方案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和第四轴颈部分可分开地制造,它们可在其 内端处连接到与第一轴颈部分连接的支承元件。第一轴颈部分用其第一和第二轴颈 较佳地插入外套部分内的孔中,该孔相对于装配口轴向地偏移。支承元件较佳地包 括横向于转动轴线延伸的第一轴颈部分插入的通孔,以及横向于通孔延伸的第三和 第四轴颈插入其中的另两个孔。有利地是,对于每个轴颈,支承元件包括台肩,对 应的差动齿轮能够至少间接地在内侧邻接抵靠该台肩。邻接的圆盘可布置在台肩和 差动齿轮之间。第三和第四轴颈在其对应的内端上借助于固定环固定到支承元件。 在其外端h,第三和第四轴颈较佳地包括一体形成的轴承盘,借助于圆盘它们被接 纳在装配口内。如果采用两个装配口,则它们形状相同以避免任何的失衡,这适用于所有上述 实施例。此外,装配口较佳地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对称。十字构件组件的轴颈轴向 地分别固定在彼此相对地布置的轴承盘的孔内以及外壳部分的孔内,该轴向固定最 好用固定环来实现,该固定环接合轴颈的环形槽。在带有轴承盘的所有上述实施例 中,轴承盘相对于差速器壳以无游隙的方式固定,至少沿着差速器壳的圆周方向。 因此确保从差速器壳到轴承盘到与其相连的轴颈引入的扭矩有无游隙的传递。在每 个装配口处,差速器壳较佳地包括两个支承面,它们沿圆周方向彼此相对地布置, 借助于它们,相关的轴承盘在安装状态中接触。为了实现周向地将扭矩从差速器壳 引入到轴承盘内,支承面定位在通过轴颈轴线的横截面上或直接地毗邻。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解释本发明差动组件的较佳实施例,其中 图1以径向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2示出根据图1截面线II-II的差动组件。图3示出-根据图2截面线m-m的差动组件。图4示出根据图2截面线IV-IV的差动组件。图5以平面图示出图1的十字形构件组件。图6以侧视图示出图1的十字形构件组件。图7以径向视图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图8示出根据截面线vin-vm的图7的差动组件。图9示出根据截面线IX-IX的图8的差动组件。 图10示出根据截面线X-X的图8的差动组件。 图11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2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3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4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5以径向视图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6示出沿截面线XVI-XVI的根据图15的差动组件。 图17示出沿截面线XVII-XVII的根据图16的差动组件。 图18以径向视图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19示出沿截面线XIX-XIX的根据图18的差动组件。图20示出沿截面线XX-XX的根据图18的差动组件。 图21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22以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本发明差动组件。 图23以立体图示出根据图22的十字构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图1至6将联合起来描述。它们示出带有整体式差速器壳3的差动组件 2,该差速器壳3必须支承在静止外壳(未示出)内。为此目的,两个指向相对方 向的轴承突出部分4、 5形成在差速器壳3上,滚动接触的轴承(这里未示出)在 该突出部分上滑动。差速器壳3呈铸件的形式生产成整体,以使它具有高的刚度。 差动组件2形成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内的差动驱动器的部分,并用来将扭矩从推进 轴传递到两个侧轴。为此目的,差速器壳3设置有形成在其上的突缘6,环形齿轮 可附连到该突缘上以将扭矩引入到差动组件2内。通过四个可转动地支承在十字构 件组件7上并与差速器壳3 —起转动的差动齿轮8,引入的扭矩被传递到与差动齿 轮8啮合的侧轴齿轮9、 10。作为通常的做法,侧轴齿轮9、 IO通过减小摩擦的邻 接圆盘12、 13相对于差速器壳3轴向地支承。通过纵向齿14、 15连接到侧轴齿轮 9、 10的侧轴同轴地定位在套筒形轴承突出部分4、 5内并沿轴向方向通过差速器 壳3。差动组件2以冠状齿轮差速器的形式提供,侧轴齿轮9、 IO是冠状齿轮,而差 动齿轮齿轮8为正齿轮。这导致紧凑的设计和较轻的重量。为了安装侧轴齿轮9、 10和差动齿轮8,设置了装配口 16。这些装配口在直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定位。 它们包括相同的轮廓并设计成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对称,以避免任何不理想的失 衡。每一装配口 16的大小刚好足以将侧轴齿轮9、 10和差动齿轮8插入差速器壳 3内。为了将扭矩从差速器壳3传递到侧轴齿轮9、 10,设置了四个差动齿轮8,它 们各自可转动地支承在十字构件组件7的相关轴颈17、 18、 19、 20上。如图2中 特别明显可见,第一和第二轴颈17、 18生产为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一圆柱形轴颈 部分22。第三和第四轴颈19、 20也生产为整体并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23。第 一轴颈部分22插入到差速器壳3的外壳部分26内的孔24、 25内,并用固定环27 相对于其轴向地固定。第二轴颈部分23周向地固定到第一轴颈部分22,以使扭矩 从第一轴颈部分传递到第二轴颈部分。为此目的,第二轴颈部分23包括横向延的通孔21,它插入第一轴颈部分22内,两个轴颈部分22、 23的轴线B、 C彼此成一直角。第二轴颈部分23相对于差速器壳3未被支承,这样,装配口 16的生产公差可 以保持粗略。为了确保良好的支承条件和高的刚度,第二轴颈部分23包括两个套 筒部分28、 29,它们设置在毗邻通孔21的区域内,扭矩通过套筒部分沿差速器壳 3的圆周方向传递。套筒部分28、 29的长度应是这样的它们的端面形成用于支 承在第一轴颈部分22的轴颈17、 18上的差动齿轮8的邻接面31、 32。第三和第 四轴颈19、 20包括台肩33、 34,第三和第四差动齿轮8抵靠台肩能够邻接在内面 上。这样,这确保差动齿轮8被其正齿轮轮齿保持在侧轴齿轮9、 IO的冠状齿轮的 轮齿区域内。如图5和6特别明显地所示,相对于差速器壳的转动轴线A,第二轴 颈部分23包括轴向弄平的部分35。以此方式形成的凹陷可被插入到侧轴齿轮9、 10内的侧轴以快速转动方式进入。这样,就确保了差动组件2具有特别短的轴向 长度。此外,轴颈18、 19、 20显示为包括被固定环接合的槽36,以便轴向地固定 差动齿轮8。图7至10显示了本发明差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下面将图7至10联合起来描 述。就设计来说,如图所示的差动组件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1至6所示的差动组件, 这样,鉴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所以可参照上面的描述,对于彼此对应的部件, 所给予的附图标记增加50。本实施例在装配口 66的形状方面有所不同,每个开口 中以无游隙的方式容纳了环形圆盘形状的轴承盘87、 88。第一轴颈部分72插入到 轴承盘87、 88的孔74、 75内,并相对于它们纵向地固定。尺寸和公差应是这样 扭矩沿圆周方向从差速器壳53通过轴承盘87、 88传递到第一轴颈部分72。沿圆 周方向形成在装配口 66之间的外壳部分不包含任何通孔,于是,差速器壳53可实 现高的刚度。因此第二轴颈部分73的轴颈69、 70比第一轴颈部分的轴颈67、 68 短,并包括球形端面,如图10所示,借助于该球形端面,轴颈69、 70以不支承的 方式搁置抵靠在差速器壳53的内圆柱形面上,而从差速器壳53到第二轴颈部分 73不发生力的直接传递。轴颈67、 68设置有环形槽,这些环形槽各被固定环86 啮合,以便相对于轴承盘87、 88固定第一轴颈部分72。套筒部分78相对于第一 实施例有所缩短,这样,第二轴颈部分73可旋入到修改的装配口66内。为了确保 第一轴颈部分72的差动齿轮58支承在其内侧上,隔离套筒39定位在套筒部分78 上,差动齿轮58能够邻接抵靠该隔离套筒30。从图7特别明显地可见,装配口 66由两个交叠区域形成,其中第一区域89大致描述为圆,其中第二区域90大于侧轴齿轮59、 60的径向突出部分。在径向图 中,第一区域89描绘的圆大致对应于轴承盘87、 88的外圆周。第二区域90基本 上由周向地延伸的狭缝形成,其形状在径向图中大致对应于侧轴齿轮59、 60的径 向突出部分。参照由轴颈轴线B、 C形成的平面,该狭缝远离突缘56布置。这意 味着,突缘56和接触轴承盘87、 88的区域之间的力传递区域只经受小量的减弱。 接触点由两个周向相对的支承面92、 93形成,对应的轴承盘87、 88抵靠该支承面 而沿周向方向支承。扭矩通过支承面92、 93 (即,在由轴颈轴线B、 C形成的平 面内)从差速器壳53传递到轴承盘87、 88。轴承盘87、 88在狭缝区域内轴向地 支承抵靠在差速器壳上,支承部分94远离突缘56定位,'支承部分94的半径对应 于轴承盘87、 88的半径。在此区域内,轴承盘因此以平面方式搁置抵靠在支承部 分94上。在两个接触区域92、 93之间的轴向相对区域内,轴承盘87、 88不相对 于差速器壳53支承。在轴承盘87、 88和差速器壳53之间形成镰刀形的间隙95, 这样,生产公差在该区域内可以保持粗略。在三个接触区域92、 93、 94内的公差 这样进行选择轴承盘87、 88定位在相应的装配口66内保持稍许紧的压配。朝向 外面,轴承盘87、 88借助于固定环86相对于差速器壳53固定。图11所示实施例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7至10所示的实施例。在此程度上, 就公共特征来说,可参照以上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再次增加 50。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差速器壳103包括一个装配口 116和直径方向上与该装 配口 116相对定位的孔124。侧轴齿轮119、 120和差动齿轮108通过装配口 116 插入到差速器壳103内。第一轴颈部分122生产成整体,并用其第一轴颈117插入 孔124内,使其第二轴颈118 —体地连接到轴承盘137。轴承盘137以无游隙的方 式保持在装配口 116内。就设计来说,图12所示的差动组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7至IO所示的实 施例。在此程度上,就公共特征来说,可参考以上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 附图标记再次相对于图7至10所示实施例增加100。唯一的差别在于十字构件组 件157的设计。第二轴颈部分173包括带有通孔196的环形部分,通孔196相对于 转动轴线A同轴地延伸,且选择其直径使得侧轴能够进入所述通孔内。环形部分 包括实心壁,并在相当长距离上借助于其套筒部分179向外地支承圆柱形第一轴颈 部分172,这样,可实现高的转动刚度。第一轴颈部分172包括直径减小的中心部 分197,这样,相对于转动轴线A可获得减小的轴向伸长。侧轴因此能够进入第二 轴颈部分173的通孔196和第一轴颈部分172的凹陷197内,于是实现短的轴向长度。就设计来说,图13所示的差动组件类似于图7至10所示的差动组件。在此程 度上,就公共特征来说,可参照以上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对于图7至IO所示实施例增加150。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和第二轴颈217、 218彼 此分开地生产。在其内端处,它们插入到第二轴颈部分223的通孔221内,并通过 固定环236相对于其轴向地固定。在其外端处,第一和第二轴颈217、 218生产为 与对应的轴承盘237、 238成为一体。轴承盘237、 238以无游隙的方式定位在装配. 口 216内,装配口在直径方向上彼此相对地定位在外套部分226内。图14所示的差动组件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在此程度上,可 参照以上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增加100。唯一的差别在于,第 一和第二轴颈267、 268的设计,它们彼此分开地生产。借助于其内端,它们插入 到第二轴颈部分273的孔271内,并通过固定环相对于其轴向地固定,固定环啮合 中心孔296,因此,防止轴颈267、 268向外移动。在其外端处,第一和第二轴颈 267、 268生产为与轴承盘287、 288成为一体,所述轴承盘287、 288以无游隙的 方式定位在装配口 266内。图15至17将在下面联合起来描述。就设计来说,图示的差动组件在很大程度 上对应于前两个实施例的组合。在此程度上,就其公共特征来说,可参照以上的描 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对于图1至6的实施例增加300。本实施例 的特征在于,第一轴颈部分322和第二轴颈部分323在驱动方面直接连接到差速器 壳303上,它们联合地形成十字构件组件,扭矩沿着圆周方向从差速器壳303引入 到轴颈317、 318、 319、 320。第一轴颈部分322保持在外壳部分内的孔324、 325 内。第二轴颈部分323借助于其轴颈319、 320接纳在轴承盘337、 338内,而它们 又定位在装配口 316内。轴承盘337、 338用固定环336相对于轴颈319、 320轴向 地固定。差速器壳303内的装配口 316进行修改,修改之处在于,第一区域339 由半圆形成,半圆的半径对应于轴承盘337、 338的半径。轴承盘因此相对于差速 器壳303以平面方式支承在该区域内,这导致刚度较高。装配口 316的狭缝形的第 二区域430在其远离突缘306的端部处由三个半径形成,并包括中心支承部分347。 所述支承部分347的半径对应于轴承盘337、 338的半径,这样,它以平面方式搁 置抵靠在差速器壳303上。图18至20示出另一实施例,卩面各图将联合进行描述。图示的差动组件在很 大程度上对应于图15至17的实施例。在此程度—匕就其公共特征来说,可参照以上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再次增加50。第三和第四轴颈369、 370 彼此分开生产,在其内端处,它们连接于第一轴颈部分372。为此目的,第三和第 四轴颈369、 370,在其内端,各包括插入的突出部398、 399,通过它们塞入第一 轴颈部分372的中心通孔400内。轴颈369、 370相对于第二轴颈部分372借助于 固定环386轴向地固定,固定环386啮合通孔400内的环形槽。在其外端处,第三 和第四轴颈369、 370包括一体形成的轴承盘387、 388,它们定位在差速器壳353 的装配口 366内,并沿圆周方向驱动地连接到其上。图21示出类似于图14所示的实施例,这里可以参照图14实施例的描述。彼 此对应的那些部件的附图标记再次增加50。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四个轴颈417、418、 419、 420沿周向方向连接到差速器壳403,这样,扭矩可传递到差速器壳。第一和 第二轴颈417、 418形成公共的圆柱形的第一轴颈部分422,它插入差速器壳403 的孔424、 425内,这些孔彼此在直径方向上相对。第三和第四轴颈419、 420彼此 分开地生产,且它们借助于其内端插入最初元件423内。支承元件423基本上呈环 形,并包括相对于转动轴线同轴地延伸的通孔446,以及四个相对于它们径向地延 伸的孔。这些孔421中的每两个孔定位在公共轴线上,令第一轴颈部分422插入到 第一对的孔中,而第三和第四轴颈419、 420插入到横向延伸的孔内。第三和第四 轴颈419、 420生产为与相应的轴承盘437、 438形成一体,轴承盘以无游隙的方式 定位在装配口 416内。将在下面联合描述的图22和23示出了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在很大程度上对 应于图1至6所述的实施例,有关公共的特征可参照实施例的描述。彼此对应的那 些部件的附图标记增加450。这里所示的差动组件呈锥齿轮差速器的形式,它代替 冠状齿轮差速器。可见差动齿轮458和侧轴齿轮459、 460呈锥齿轮的形式。装配 口定位在不同的截面内,因此,不能看见。如图23所示,十字构件组件457很大 程度上对应于图2所示的组件。应该认识到,本发明的思路不局限于如图所示的锥 齿轮差速器。相反,上述冠状齿轮差速器的其它特征也可转移到锥齿轮差速器而不 偏离本发明的思路。附图标记列表2、 52、... 差动组件3、 53、... 差速器壳4、54、...轴承突出部分5、55、...轴承突出部分6、56、...突缘7、57、…十字构件组件8、58、...差动齿轮9、59、…侧轴齿轮10、60、..侧轴齿轮12、62、..邻接圆盘13、63、..邻接圆盘14、64、 . 纵向轮齿15、65、...纵向轮齿16、66、…装配口17、67、...轴颈18、68、...轴颈19、69、…轴颈20、70、...轴颈21、71、...通孔22、72、...第一轴颈部分23、73、...第二轴颈部分24、74、...孔25、75、...孔26、76、...外壳部分27、77、…固定环28、78、套筒部分29、79、...套筒部分30、80、…隔离套筒31、81、...邻接面32、82、...邻接面33、83、...台肩34、84、...台肩35、85、...弄平部分36、86、..固定环37、87、..轴承盘38、88、..轴承盘39、89、...面40、90、..面41、91、…孔42、92、…接触区域43、93、…接触区域44、94、...支承部分45、95、...间隙46、96、...通孔47、97、...支承部分48、98、...塞入突出部分49、99、...塞入突出部分50、100、..通孔A转动轴线B轴颈轴线C轴颈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具体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的差动组件,所述差动组件包括差速器壳(3、53、…),所述差速器壳环绕着转动轴线(A)被可转动地驱动,并且在外壳部分(26、76、…)中包括至少一个装配口(16、66、…),在两个彼此相对地布置的盖板部分的每个盖板部分中包括一体地形成的轴承突出部分;侧轴齿轮(9、10;59、60;…),所述侧轴齿轮可通过所述装配口(16、66、…)插入所述差速器壳(3、53、…)内,且在安装状态中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差速器壳(3、53、…)内的所述转动轴线(A)上;四个差动齿轮(8、58、…),所述差动齿轮可通过所述装配口(16、66、…)插入所述差速器壳(3、53、…)内,且在安装状态中围绕所述转动轴线(A)随所述差速器壳(3、53、…)一起转动,并接合所述侧轴齿轮(9、10;59、60);十字构件组件(7、…),所述十字构件组件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53、…),并包括四个轴颈(17、18、19、20;67、68、69、70;…),其中,所述四个轴颈在安装状态中各承载一个差动齿轮(8、58),且其中,所述四个轴颈中的至少两个设计成它们可通过所述装配口(16、66、…)插入,其中,包括所述外壳部分和所述盖板部分的所述差速器壳制造成整体。(所有附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轴颈(17、18; ...167、 168)中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22、 ...172),所述第一 轴颈部分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 ...153);所述四个轴颈(19、 20; ...169、 170)中的第三轴颈和第四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23、 ...173), 所述第二轴颈部分连接到第一轴颈部分(22、 172),并且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3、 ...153)保持在未被支承的状态。(图l-4、 7-10、 11、 12)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速器壳(3)的所 述外壳部分(26)中,沿着所述两个装配口 (16)之间的圆周方向设置孔(24、 25), 所述第一轴颈部分(22)用其第一和第二轴颈(17、 18)插入所述孔(24、 25)内。(图l隱4)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速器壳(53)的所 述两个装配口 (66)的每个中,布置了轴承盘(87、 88),其中,所述第一轴颈部 分(72)用其第---和第二轴颈(67、 68)插入所述轴承盘(87、 88)内。(图7-10)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装配口 (116)和直径方向 上相对的孔(124)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103)内,其中,所述第一轴颈部分(122) 用其第一轴颈(118)插入所述孔(124)内,并借助于其第二轴颈(118)连接到 容纳在所述装配口 (116)内的轴承盘(137)。(图IO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轴颈(217、 218; 267、 268)中的第"轴颈和第二轴颈分幵地生产,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 速器壳(203、 253);所述四个轴颈(219、 220; 269、 270)中的第三轴颈和第四 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223、 273),所述第二轴颈部分相对于所述差速器 壳(203、 253)保持在未被支承的状态,所述第一和第二轴颈(217、 218; 267、 268)各连接到所述第二轴颈部分。(图13、 14)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颈 部分(23、 ...173)包括横向延伸的通孔(21、 ...171),所述第一和第二轴颈(17、 18: ...167、 168)插入到所述通孔内。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颈部分(23、...173) 在毗邻所述通孔(21、 ...171)的区域内包括同轴的套筒部分(28、29; ...178、 179), 所述套筒部分对支承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轴颈(17、 18; ...167、 168)上的所述第一 和第二差动齿轮(8、 ...158)形成邻接面(31、 32; ...181、 182)。
9. 如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颈 部分(23、 ...173)包括台肩(33、 34; ...183、 184),支承在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19、 20; ...169、 170)上的所述差动齿轮(8、 ...158)可向内邻接所述台肩。
10.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 颈部分(23、 ...173)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3、 ...153)的所述转动轴线(A)包 括轴向弄平的区域(35)。
11. 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 颈部分(23、 ...173)包括通孔(46),所述通孔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同轴地 延伸。
12. 如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 和第四轴颈(19、 20; ...169、 170)包括球形端面,所述端面的曲率适应于所述差 速器壳(3、 ...153)的内圆柱形面。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有四个轴颈(317、 318、 319、 310; 367、 368、 369、 370;...)在其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03、…403)。(图15-17、 18-20、 21)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轴颈(317、 318) 中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322),所述第一轴颈部分在转 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03);所述四个轴颈(319、 320)中的第三轴 颈和第四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二轴颈部分(323),所述第二轴颈部分在转动方面驱动 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03),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轴颈部分(322、 323) 彼此连接。(图15-17)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速器壳(303)的 所述外壳部分(326)中,在沿所述两个装配口 (316)之间的圆周方向,设置了孔(324、 325),所述第一轴颈部分(322)用其第一和第二轴颈(317、 318)插入到 所述孔(324、 325)内。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轴承盘(337、 338) 插入到所述差速器壳(303)的所述两个装配口 (316)的每个中,其中,所述第二 轴颈部分(323)用其第三和第四轴颈(319、 320)插入到所述轴承盘(337、 338) 内。
17. 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 颈部分(323)包括横向延伸的通孔(321),所述第一轴颈部分(322)插入到所述 通孔内。
18. 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 颈部分(323)包括台肩(333、 334),所述差动齿轮(308)能在内侧邻接抵靠所 述台肩。
19.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轴颈(367、 368) 中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372),所述第一轴颈部分在转 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53);所述四个轴颈(369、 370)中的第三轴 颈和第四轴颈分开地生产,在其对应的内侧上连接到所述第一轴颈部分(372),在 其对应的外侧上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53)。(图19-20)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369、 370)在其内端处各包括塞入突出部分(398、 399),它们借助于所述突出部分插入 到所述第一轴颈部分(372)的中心通孔(400)内。
21. 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 (369、 370)在其外端处包括--体形成的轴承盘(387、 388),它们借助于所述轴承盘容纳在所述差速器壳(353)的所述装配口 (366)内,并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 接到所述差速器壳(353)。
22.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轴颈(417、 418) 中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联合地形成第一轴颈部分(422),所述第一轴颈部分在转 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403),并且承载支承元件(423);所述四个轴 颈(419、 420)中的第三轴颈和第四轴颈分开地生产,在其对应的内侧上连接到所 述支承元件(423),在其对应的外侧上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403)。(图21)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速器壳(403)的 所述外壳部分(426)中,在沿所述两个装配口 (416)之间的圆周方向,设置了孔(424、 425),所述第一轴颈部分(422)用其第一和第二轴颈(417、 418)插入到 所述孔(424、 425)内。
24.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元件(423) 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垂直地延伸,所述第一 轴颈部分(417)插入到所述第一通孔内;以及另两个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 垂直地延伸的孔,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419、 420)插入到所述另两个孔内。
25. 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轴 颈,所述支承元件(423)包括台肩(432、 433),对应差动齿轮(408)能至少间 接地在内侧邻接抵靠所述台肩。
26. 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和 第四轴颈(419、 420)在其内端处用固定环(436)固定在所述支承元件(423)的 孔(446)内,所述孔(446)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同轴地延伸。
27. 如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 和第四轴颈(419、 420)在其外端处包括一体形成的轴承盘(437、 438),它们借 助于所述轴承盘容纳在所述差速器壳(403)的所述装配口 (416)内,并在转动方 面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壳(40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体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的差动组件。这种差动组件包括整体式差速器壳(3、53、…),该差速器壳环绕着转动轴线(A)被可转动地驱动,在外壳部分(26)中包括至少一个装配口(16),在两个彼此相对地布置的盖板部分的每个盖板部分中包括一体地形成的轴承突出部分;侧轴齿轮(9、10),这些侧轴齿轮可通过装配口(16)插入差速器壳(3)内,且在安装状态中可转动地保持在差速器壳(3)内的转动轴线(A)上;四个差动齿轮(8),这些差动齿轮可通过装配口(16)插入差速器壳(3)内,在安装状态中围绕转动轴线(A)随差速器壳(3)一起转动,并啮合侧轴齿轮(9、10);十字构件组件(7),该十字构件组件在转动方面驱动地连接到差速器壳(3),并包括四个轴颈(17、18、19、20),其中,四个轴颈在安装状态中各承载一个差动齿轮(8),且其中,四个轴颈中的至少两个设计成它们可通过装配口(16)插入。
文档编号F16H48/10GK101283202SQ200680037253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8日
发明者W·克吕德 申请人: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