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718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动力传输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减少由复合齿轮构件所产生的振动的动力传输装置,该复合齿轮构件包括与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而起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的齿圈作用的内齿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在车辆上的动力传输装置的一个示例,存在一种设置有复合齿轮构件的动力传输装置,该复合齿轮构件包括与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而起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的齿圈作用的内齿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这种行星齿轮装置的齿圈描述于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B2-7-65657号中(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B2-7-65657号的图2中的标号13)。
通常地,行星齿轮装置包括中心齿轮、齿圈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中心齿轮和齿圈之间的小齿轮。小齿轮彼此等角地布置。在驱动行星齿轮装置时,由齿轮的接合齿之间的接触部分产生接合反作用力。因为接合反作用力均等地施加在各小齿轮上,公知的是,通过该接合反作用力而自动地减少了行星齿轮装置的偏心度。也就是说,发生了所谓的调心操作。
然而,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B2-7-65657号所揭示的设置有包括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的复合齿轮构件的动力传输装置中,除了产生于行星齿轮装置中的接合反作用力之外,还由与复合齿轮构件的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产生了附加接合反作用力。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外齿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可能不能维持行星齿轮装置中接合反作用力的平衡。从而,容易导致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其通过减少由外齿的接合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来减少由复合齿轮构件所产生的振动,该复合齿轮构件包括与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的内齿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
在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动力传输装置中,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复合齿轮构件,其具有与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而起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的齿圈作用的内齿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其中,所述复合齿轮构件包括形成有所述外齿的圆筒形主体、以及形成有所述内齿并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的内部的环形构件。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复合齿轮构件分成形成有所述外齿的圆筒形主体、以及形成有所述内齿并花键耦联到该主体的内部的环形构件,通过花键耦联,可以减小由所述主体的外齿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从而,降低振动。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环形构件可以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使得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内部上的花键齿的齿面接触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的外周面上的花键齿的齿面。
依据此方面,所述环形构件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使得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内部处的花键齿的齿面接触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的外周面处的花键齿的齿面,在所述主体和环形构件的花键齿的齿顶和齿根之间设置有足够的间隙。因此,可以进一步地减小由所述主体的外齿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进而可以降低振动。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主体可以设置有与在轴向上靠近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安装的另一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的主体内齿,并且所述的主体的内齿的直径可小于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处的内齿的直径。
依据此方面,所述主体的内齿与在轴向上靠近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安装的另一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所述主体的内齿的齿顶圆的直径小于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上的内齿的齿顶圆的直径,所述环形构件的内齿和所述主体的内齿通过具有良好加工精度和效率的拉削形成,并且由于提高了加工精度而降低了振动。
依据上述的方面,所述外齿可在轴向上位于形成在环形构件上的内齿和所述主体的内齿之间。
依据此方面,所述外齿沿在轴向上位于形成在环形构件处的内齿和所述主体的内齿之间,由外齿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分散到各行星齿轮装置内,进而减少了由所述外齿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
在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动力传输装置中,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组小齿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共同的复合齿轮构件,该复合齿轮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而起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齿圈作用的第一和第二内齿、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所述复合齿轮构件包括圆筒形主体,其形成有所述外齿以及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的第一内齿;以及环形构件,其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的内部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小齿轮相接合的第二内齿。
依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外齿可在所述主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齿和所述第二内齿之间。


通过下文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明确,其中图1为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动力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依据本发明的动力传输装置的部分构造的剖面图;图3为示出图2所示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4为驱动动力传输装置时通过使用扩音器来测量辐射音(振动噪音)强度的测试结果;图5为驱动动力传输装置时通过使用扩音器来测量辐射音(振动噪音)强度的另一测试结果;图6为驱动动力传输装置时通过使用扩音器来测量辐射音(振动噪音)强度的另一测试结果;
图7为示出通过振动激励器激励复合齿轮构件振动时的频率和激励点声质量之间的关系的视图;以及图8为示出通过振动激励器激励复合齿轮构件振动时的频率和激励点声质量之间的另一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
图1为示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动力传输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动力传输装置10安装在容置壳体12(下文中其将称作壳体12)中,所述壳体为安装到车体上的非转动构件。动力传输装置10包括吸收由来自于发动机14的扭矩变化所导致的振动的阻尼器16、经由阻尼器16通过发动机14旋转的输入轴18、第一电动机20、起到动力分配装置的作用的行星齿轮装置22、起到减速装置作用的另一个行星齿轮装置24以及第二电动机26。动力传输装置10的上述从阻尼器16到第二电动机26的部件从发动机14顺序布置。在下文中,为了方便起见,两个行星齿轮装置22和24分别称为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
这样的动力传输装置10适于用于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类型的车辆中,其中动力传输装置10横向安装。发动机14的输出通过副轴齿轮(未示出)和差动齿轮系统(未示出)传递到驱动轮。同时,由于动力传输装置10相对于轴的中心大致对称地构造,所以在图1中省略对动力传输装置10的下半部分的图示说明。
发动机14转动输入轴18,该输入轴一端通过阻尼器16连接到发动机14。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起到动力分配装置的作用,其将从发动机14传递到输入轴18的输出分别机械地分配到第一电动机20和输出齿轮32。在此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动机20和第二电动机26是具有发电功能的所谓的电动发电机。第一电动机20至少具有产生反作用力的发电机的功能,而第二电动机26至少具有输出驱动力的电动机的功能。
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为单个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其起到动力分配装置的作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包括中心齿轮S1、小齿轮P1、支撑小齿轮P1自转和公转的托架CA1以及通过小齿轮P1与中心齿轮S1齿接合的齿圈R1。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为单个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其起到减速装置的作用。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包括中心齿轮S2、小齿轮P2、支撑小齿轮P2自转和公转的托架CA2以及通过小齿轮P2与中心齿轮S2齿接合的齿圈R2。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齿圈R1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齿圈R2为一体设置的复合齿轮,而起到输出构件作用的输出齿轮32设置有该复合齿轮的外周面。
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中,托架CA1连接到输入轴18,中心齿轮S1连接到第一电动机20,而齿圈R1连接到输出齿轮32。相应地,因为中心齿轮S1、托架CA1和齿圈R1可分别地彼此相对转动,发动机14的输出被分配到第一电动机20和输出齿轮32上。第一电动机20利用分配到第一电动机20上的发动机14的输出来发电,而第二电动机26通过所产生的电能以及积累的电能而转动。因此,例如出现了连续可变的传输状态,且输出齿轮32的转动与发动机14的转动无关地连续变化。
在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中,托架CA2连接到壳体12,壳体12为非转动构件,由此阻止托架CA2的转动,中心齿轮S2连接到第二电动机26,齿圈R2连接到输出齿轮32。相应地,例如在启动时,第二电动机26受驱动而旋转,由此转动中心齿轮S2,并且,转速通过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而减少并被传递到输出齿轮32。
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依据本发明的动力传输装置10的一部分构造的剖面图。因为动力传输装置10相对于轴的中心C大致对称地构造,所以省略对动力传输装置10下半部分的图示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轴向相邻地安装在第一电动机20和第二电动机26之间。输入轴18包括位于第一电动机20侧的第一输入轴34和位于第二电动机26侧的第二输入轴36。第一输入轴34和第二输入轴36的相面对的端部花键耦联,使得第一输入轴34和第二输入轴36通过发动机14的转动而一体地转动。
凸缘34a沿径向从第一输入轴34上与第二输入轴36相邻的端部突出,且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托架CA1焊接到凸缘34a的外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中心齿轮S1耦联到第一输入轴34,使得内周面可相对于第一输入轴34的外周面转动,并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齿。此外,中心齿轮S1花键耦联到转子构件38,该转子构件起到第一电动机20的转子的作用。托架CA1支撑支承销40,而小齿轮P1通过支承销40可转动地受到支撑。小齿轮P1在其径向内部处与中心齿轮S1啮合,并且在其径向外部处与齿圈R1的内齿52啮合,该齿圈设置在复合齿轮构件42上,将在下文中对复合齿轮构件进行描述。
复合齿轮构件42具有圆筒形的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所述圆筒形第一构件44在其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小齿轮P1相接合的内齿52,所述内齿52起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齿圈R1的作用。所述第二构件46在其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小齿轮P2相接合的内齿58,所述内齿58起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齿圈R2的作用。第一构件44的内周形成为阶梯形,其包括内直径相对较小的小直径部分48和内直径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分50。小直径部分48起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齿圈R1的作用,并设置有与小齿轮P1相接合的齿圈R1的内齿52。同时,输出齿轮32形成在第一构件44的外周面处,其起到输出构件的作用并与另一齿轮啮合。输出齿轮32在轴向上位于形成在第一构件44上的内齿52和形成在第二构件46上的内齿58之间。由壳体12的壳体壁12a所支撑的滚珠轴承54在第一电动机20附近耦联到第一构件44的外周。由壳体12的壳体壁12b所支撑的滚珠轴承56在第二电动机26附近耦联到第一构件44的外周。通过这两个滚珠轴承54和56,第一构件44可以转动,但是不能沿轴向移动。此实施方式中的复合齿轮构件42对应于本发明的复合齿轮构件,第一构件44对应于本发明的主体,第二构件46对应于本发明的环形构件,而输出齿轮32对应于本发明的外齿。
第二构件46起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齿圈R2的作用,并在其内周处设置有与小齿轮P2相啮合的齿圈R2的内齿58。第二构件46以可轴向移动地的方式花键耦联到第一构件44的大直径部分50的内周上。第二构件46靠近第一电动机20的一个端部接触第一构件44的阶梯状表面59,而靠近第二电动机26的另一个端部通过卡环60而不能沿轴向移动,该卡环60装配在大直径部分50的内周中。第一构件44的内齿52的齿顶圆的直径小于第二构件46的内齿58的齿顶圆的直径。因为第二构件46独立地形成且不具有阶梯状的部分,所以,齿圈R2的内齿58可通过具有良好加工精度和效率的拉削形成。实际上,此实施方式中的齿圈R2的内齿58通过拉削形成。同时,在形成第一构件44的内齿52的过程中,因为内齿52形成于内直径最小处,所以,内齿52也可通过拉削形成。实际上,此实施方式中的内齿52通过拉削形成。
图3为示出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之间的啮合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3中的上部示出形成在第一构件44的内部上的花键齿62,而图3中的下部示出形成在第二构件46的外周面上的花键齿64。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的花键齿62和64分别由双线示出,该双线示出根据花键齿62和64的公差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换句话说,花键齿62和64的尺寸在双线的范围内变化。如图3所示,位于大直径侧的大直径间隙66以及位于小直径侧的小直径间隙68的值相较于公差而言是十分大的。相应地,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以如下方式啮合花键齿62的齿面63与花键齿64的齿面65彼此接触,从而形成大直径间隙66和小直径间隙68。
再次参照图2,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中心齿轮S2在内周面处花键耦联到第二电动机26的转子构件72,由此,中心齿轮S2不能相对于第二电动机26的转子构件72转动。托架CA2连接到容置壳体12的壳体壁12b上,使得托架不会相对于容置壳体12转动。托架CA2支撑支承销74,而小齿轮P2通过支承销74可转动地受支撑。小齿轮P2在其径向内部处与中心齿轮S2啮合,并且在径向外部处与齿圈R2的内齿58啮合,该齿圈R2为第二构件46。
图4到6为在驱动如上构造的动力传输装置10时通过使用扩音器来测量辐射音(振动噪音)强度(分贝dB)的测试结果。同时,通过采用频率分析器依据接合次数(order)来分类接合频率,图4到6示出接合频率的影响。图4到6的横坐标指示频率,而图4到6的纵座标指示辐射音的强度。
图4示出第一阶接合频率分量,该第一阶接合频率分量成为辐射音的基本频率分量。在此,粗实线指示此实施方式的构成,其中复合齿轮构件42的第二构件46以分离体形式形成并在带有图3所示的间隙的情况下花键耦联到第一构件44,并且,齿圈R2的内齿58通过拉削(拉削且分离的第二构件)形成。第一和第二构件的花键齿62和64设计成在两者之间具有上述的间隙。细实线指示比较物件的构成,其中复合齿轮一体地形成,且齿圈R2的内齿58通过成形来形成(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其加工精度劣于拉削。虚线指示一种构成,其中复合齿轮一体地形成,移除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齿圈R1以便能够进行拉削,齿圈R2的内齿58通过拉削形成(拉削且一体的第二构件)。图5和6中所示的不同类型的线分别指示与图4中的线所指示的相同的测试条件。
如图4所示,在频率超过2000Hz的区域内,与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成(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相比,此实施方式的构成(拉削且分离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强度较小。尤其,在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成中,频率位于3000Hz附近的区域成为辐射音强度最大的共振频带,然而,通过花键耦联第二构件46可降低其峰值。换句话说,通过花键耦联第二构件46,从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产生的振动被吸收或者分散,进而避免了在频率位于3000Hz附近的区域中的共振,在第二构件成形为一体的构成中会产生该共振。
图5示出第二阶接合频率分量的辐射音。在第二阶接合频率的整个频带中,与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成(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相比,由粗实线所指示的此实施方式的构成(拉削且分离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强度变小。在图5中,与图4类似的,通过花键耦联第二构件46,振动得以吸收或分散,且共振降低。此外,通过花键耦联减少了输出齿轮32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并且阻止了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调心功能,并减小振动。
图6示出非整数阶接合频率分量的辐射音。在图6中,作为非整数阶的一个示例,示出1.9阶接合频率分量的辐射音强度。如图6所示,在频率超过3000Hz的区域中,与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造(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相比,此实施方式的构成(拉削且分离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强度变小。当比较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成(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和由虚线所指示的移除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齿圈R1且齿圈R2通过拉削形成的构成(拉削且一体的第二构件)时,由虚线所指示的构成(拉削且一体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小于由细实线所指示的构成(成形且一体的第二构件)的辐射音。换句话说,如果齿圈R2的内齿58的制造工艺从成形改变为拉削,则可最佳地降低辐射音。
图7和8示出在通过振动激励器激励复合齿轮构件42振动时的频率和激励点声质量之间的关系。图7示出沿径向激励振动,而图8示出沿轴向激励振动。图7和8的横坐标指示振动激励器的频率,而纵坐标指示激励点的声质量,该声质量表示振动的强度。同时,虚线指示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一体地形成的构成(一体形成),而粗实线指示此实施方式的构成,其中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分离地形成(分离形成)。
如图7所示,在频率位于2000Hz和3000Hz附近的区域中,由粗实线指示的此实施方式的构成(分离形成)的激励点声质量小于由虚线指示的构成(一体形成)的激励点声质量。在如图8所示的轴向上的激励振动中,在频率位于3000Hz附近的区域中,此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激励点声质量小于由虚线指示的构成的激励点声质量。换句话说,通过使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彼此花键耦联,振动降低。
如上所述,依据前述的实施方式,因为复合齿轮构件42分成形成有输出齿轮32的环形第一构件44和形成有内齿58并花键耦联到第一构件44内部的第二构件46,所以可以通过花键耦联来减少第一构件44的输出齿轮32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进而降低振动。
同时,依据前述的实施方式,以如下方式在齿面滑动耦联状态下进行花键耦联形成在第一构件44的内部处的花键齿62的齿面63与形成在第二构件的外周面处的花键齿64的齿面65接触,且在花键齿64和64的齿顶与齿根之间设有充分的间隙。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构件44的输出齿轮32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进而可降低振动。
同时,依据前述的实施方式,因为第一齿轮44设置有要与轴向上靠近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安装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小齿轮P1齿接合的内齿52,且所述内齿52的直径小于形成在第二构件46处的内齿58的直径,所以,第二构件46的内齿58和第一构件44的内齿52可通过加工精度及效率良好的拉削形成,进而可以通过增加加工精度而降低振动。
同时,依据前述的实施方式,因为输出齿轮32在轴向上位于第二构件46的内齿58和第一构件44的内齿52之间,所以,输出齿轮32所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分散到各行星装置22和24内,进而来自于输出齿轮32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减少。
在上文的描述中,已经参照附图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其它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仅仅在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和复合齿轮构件42之间进行花键耦联。然而,可以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和复合齿轮构件42之间进行花键耦联,或者可在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2和24与设置在复合齿轮构件42每侧的行星齿轮装置之间进行花键耦联。
同时,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10中。然而,除了混合动力车辆之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的车辆中,例如FR(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类型的车辆,该车辆将发动机用作驱动力的来源。
虽然已经为说明的目的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理解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而不偏离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所揭示的本发明的范畴和精神。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复合齿轮构件(42),其包括与行星齿轮装置(24)的小齿轮(P2)相接合而起所述行星齿轮装置(24)的齿圈(R2)作用的第二内齿(58)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32),其中,所述复合齿轮构件(42)包括形成有所述外齿(32)的圆筒形主体(44)以及形成有所述第二内齿(58)并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44)的内部的环形构件(4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环形构件(46)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44),使得形成在所述主体(44)的内部上的花键齿(62)的齿面(63)接触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46)的外周面上的花键齿(64)的齿面(6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在所述主体(44)和所述环形构件(46)之间沿径向形成位于大直径侧的大直径间隙(66)和位于小直径侧的小直径间隙(6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在一部分主体(44)上形成有第一内齿(52),且所述形成有第一内齿(52)的所述部分主体(44)与另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小齿轮(P1)相接合,所述另一行星齿轮装置(22)在所述主体(44)的轴向上靠近所述行星齿轮装置(24)安装,以及其中,所述主体(44)的第一内齿(52)的齿顶圆的直径小于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46)上的第二内齿(58)的齿顶圆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外齿(32)在所述主体(44)的轴向上位于形成在环形构件(46)上的所述第二内齿(58)和形成在主体(44)上的所述第一内齿(52)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主体(44)包括小直径部分(48)和大直径部分(50),以及其中,所述环形构件(46)花键耦联到所述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进一步包括不同于所述行星齿轮装置(24)的另一行星齿轮装置(22),其中,在所述小直径部分(48)上形成有与所述另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小齿轮(P1)接合的第一内齿(52)。
8.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2、24),每个所述行星齿轮装置都具有一组小齿轮(P1、P2);共同的复合齿轮构件(42),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2、24)的小齿轮(P1、P2)相接合而起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2、24)的齿圈(R1、R2)作用的第一和第二内齿(52、58),以及与另一齿轮相接合的外齿(32),其中,所述复合齿轮构件(42)包括圆筒形主体(44),其形成有所述外齿(32)以及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22)的小齿轮(P1)相接合的第一内齿(52);以及环形构件(46),其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44)的内部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4)的所述小齿轮(P2)相接合的第二内齿(58)。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外齿(32)在所述主体(44)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齿(52)和所述第二内齿(58)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环形构件(46)花键耦联到所述主体(44),使得形成在所述主体(44)的内部上的花键齿(62)的齿面(63)接触形成在所述环形构件(46)的外周面上的花键齿(64)的齿面(6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在所述主体(44)和所述环形构件(46)之间沿径向形成有位于所述大直径侧的大直径间隙(66)和位于所述小直径侧的小直径间隙(68)。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主体(44)包括小直径部分(48)和大直径部分(50),以及其中,所述环形构件(46)花键耦联到所述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内齿(52)形成在所述小直径部分(48)上。
全文摘要
一种动力传输装置的复合齿轮构件(42),其分成为环形的第一构件(44)和第二构件(46)。所述环形的第一构件(44)形成有输出齿轮(32)。所述第二构件(46)形成有内齿(58)并花键耦联到第一构件(44)的内部。因此,通过花键耦联减少了由第一构件(44)的输出齿轮(32)产生的接合反作用力的影响,并且降低振动。
文档编号F16H57/023GK101029674SQ20071008001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日
发明者上田泰史, 平井利治, 河本笃志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