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2770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
本发明在内燃机的机械组件的耦联装置中得到了有利的应用,下面 的描述中将明确地参照内燃机,但并不因此丧失一般性。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经常需要借助于锁合式耦联装置一一即借助于允许两 个机械组件本身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绕旋转轴线互相旋转)并同时防 止两个组件远离(即沿旋转轴线移动)的耦联装置一一将两个机械组件 互相耦联。
目前通常通过使用外部耦联构件(例如螺丝钉、螺栓、卡箍(Seeger rings )、开口销等)来实现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耦联;但是,使用 外部耦联构件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因为这意味着与购买和组装该耦联构 件相关联的花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 置,其进气歧管不具有上述缺点,具体地说,即制造起来既容易又节约 成本。
一种依据本发明的用于两个机械组件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包

至少一对耦联元件,每个耦联元件都呈"L"形,并且从第一机械 组件突出;以及
至少一对轨道,每个轨道都穿过第二机械组件获得,并且呈圆弧形, 端部是向外张开的入口,并且在使用时由耦联元件接合;除入口外,每 个轨道的大小都在其整个长度上防止耦联元件的轴向移除,在入口处可以轴向地移除耦联元件。


现将参照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非限制性示例的附图描述本发明,
图中
一一图l是设置有可变几何特性进气歧管的内燃机的示意图,该可 变几何特性进气歧管配备有依据本发明所制成的锁合式耦联装置;
一一图2是图1中进气歧管的前视图,为清楚起见除去了一些部件;
— 一图3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阻气门的蝶形气门板的立体—-图4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阻气门的气门座的立体图,为清楚起 见除去了一些部件;
——图5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阻气门的立体图,其中阻气门处于有 效或阻气位置,为清楚起见除去了一些部件;
——图6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阻气门的立体图,其中阻气门处于初 始或最大打开位置,为清楚起见除去了一些部件;
——图7和图8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角位置传感器转子的不同立体
一一图9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角位置传感器的前视图,为清楚起见 除去了一些部件;
——图10是图1中阻气系统的阻气门和致动器装置两者的轴之间 的机械耦联装置的固定元件的立体一一图ll是图10中机械耦联装置的移动元件的俯视——图12、 13和14是图10中机械耦联装置的前视图,其中机械 耦联装置分别处于組装位置、对应于阻气门的有效或阻气位置的工作位 置以及对应于阻气门的初始或最大打开位置的工作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参考标记1总体地指代设置有四个气缸2 (在图1中仅 示出其中一个)的内燃机,每个气缸2都通过两个进气门4 (在图1中 仅示出其中一个)连接到进气歧管3,并且通过两个排气门6 (在图1 中仅示出其中一个)连接到排气歧管5。
进气歧管3通过蝶形气门8所调节的供气管7接收新鲜空气(即来 自外界环境的空气),并通过相应的进气管9(在图1中仅示出其中一个) 连接到气缸2,每个进气管9均包括两个通道10(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 形状和/或尺寸)并由相应的进气门4调节。类似地,排气歧管5通过 相应的排气导管11 (在图1中仅示出其中一个)连接到气缸2,每个排 气导管ll都由相应的排气门6调节;排放管12的端部设置有消声器(公 知且未图示)以将燃烧所产生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并且排放管12从 排气歧管5延伸。
依据优选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于对应的进气门4附近的相应喷射器 13,将燃料(例如汽油、柴油、甲烷或LPG)喷射进每个进气管9内。 依据不同的实施方式(未图示),喷射器13设置成直接将燃料喷射进每 个气缸2内。
进气歧管3是可变几何特性的歧管,并且包括阻气系统14,阻气系 统14适于在内燃机1运转期间依据内燃机1本身的速度改变进气管9 的空气引入截面。依据图1中所示的实施方式,阻气系统14为漩涡式 的,并包括用于每个进气管9的阻气门15,阻气门15沿进气管9的两 个通道10其中的一个安装,并适于改变通过通道10本身的空气的引入 截面;具体地说,即每个阻气门15在有效(或阻气)位置和初始(或 最大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有效(或阻气)位置时阻气门15通过完 全关闭相应的通道IO减小进气管9的空气引入截面,在初始(或最大 打开)位置时阻气门15不使进气管9的空气引入截面显著减小。
如图2中所示,四个阻气门15对齐成一行并由共同致动器装置16 (优选地设置有电动马达)致动,致动器装置16相对于进气歧管3侧 向设置并与四个阻气门15对齐。每个阻气门15均包括阻气体17,具体 地说是蝶形气门板17(图3更清楚示出),蝶形气门板17键连接到共用轴18 (即由所有四个阻气门15共用),从而绕旋转轴线19并且受致动 器装置16的偏置力而与共用轴18本身一起在有效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 转动。
如图3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每个蝶形气门板17具有方形截面 的中心通孔20,其中插设共用轴18;孔20的方形截面允许使蝶形气门 板17通过形状配合与轴18成角度地形成在一起,从而不需其它机械调 整。此外,在每个蝶形气门板17的相对侧上并且与通孔20共轴地具有 两个圆筒形伸出部21,伸出部21插设在阻气门15的气门体内相应的圆 筒形底座22(在图4中示出其中之一)内,以限定一些导引蝶形气门板 17绕旋转轴线19旋转的轴承。
在使用时,每个蝶形气门板17都受致动器装置16的偏置作用在有 效位置(在图5中示出)和初始位置(在图6中示出)之间转动,在有 效位置时进气管9的空气引入截面减小,在初始位置时进气管9的空气 引入截面不显著地减小。
如图3、 4和5中所示,每个阻气门15本身内部均一体地设置有一 对机械止挡件23,机械止挡件23分别决定有效位置和初始位置的定位。 每个止挡件23均包括可移动的抵接齿24,其关于旋转轴线19平行并 且错开地设置,并与蝶形气门板17形成在一起;以及固定的匹配元件 25,其与阻气门15的固定气门体形成在一起,并且沿相应的抵接齿24 的运动轨迹设置以止挡相应的抵接齿24的运动,从而止挡蝶形气门板 17的运动。优选地,抵接齿24自圆筒形伸出部21伸出,因此在圆筒形 座22内部设置有匹配元件25。此外,两个匹配元件25都优选地由设置 于圆筒形座22内的单个阖形冠状部件组成。
依据优选实施方式,每个阻气门15本身内部均仅一体地设置有一 对机械止挡件23,机械止挡件23设置于蝶形气门板17的两个圆筒形伸 出部21的其中之一处。依据不同实施方式(未图示),每个阻气门15 内一体地设有两对机械止挡件23,机械止挡件23设置在蝶形气门板17 的两个圆筒形伸出部21处。依据另一实施方式(未图示),四个阻气门 15中只有一个一体地设有机械止挡件对23;但是,这种实施方式意味 着较高的制造成本,因为必须生产两种不同类型的蝶形气门板17(有抵 接齿24的和没有抵接齿24的)。
依据不同实施方式(未图示),阻气系统14是翻转式的;在这种情 况下,每个进气管9均包括单一通道10,在通道10内设置有在有效(或 阻气)位置和初始(或最大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阻气门,在有效(或 阻气)位置时,阻气门15减小进气管9的空气引入截面,在初始(或 最大打开)位置时,阻气门不使进气管9的空气引入截面有任何减小。
依据另 一实施方式(未图示),阻气系统14是PDA ( Port De-Activation )式的。
上述阻气系统14制造起来既简单又节约成本,并且特别精确和符 合设计规范。通过将机械止挡件23 —体地设在阻气门15内,具体地说, 即通过将机械止挡件23 —体地设在蝶形气门板17内,可获得上述结果。 这样,用不是特别精确(因此简单而且节约成本)的构造方法,也可以 以足够的精度实现有效位置和初始位置的实际定位。
如图7、 8和9所示,阻气系统14包括角位置传感器26,传感器 26耦联到共用轴18的端部,并设置在与致动器装置16相对的箍环 (band)上,以确定共用轴18绕旋转轴线19的角位置。将位置传感器 26耦联到离致动器装置最远的阻气门15很重要,因为此阻气门15设置 于传递来自致动器装置16的运动的机械传动的最后位置,因此对可能 的机械问题遭受的最严重。
角位置传感器26包括与共用轴18形成在一起的、方形截面的永 磁体27;以及磁阻式读出器28,其适于读出永磁体27的朝向,设置在 进气管9外侧,靠近进气管9本身的管壁并且靠近永磁体27。优选地, 永磁体27嵌入(优选为通过共同模制)圆筒形支座29内,圆筒形支座 29耦联到阻气门15的蝶形气门板17;因此,圆筒形支座29具有一对 孔30,孔对30适于接合蝶形气门板17的抵接齿24,在这种情况下, 接合齿24不用作止挡件,而是作为支座29的机械耦联构件。
使用上述角位置传感器26具有很多优点,因为这种角位置传感器 26节约成本、可容易和快速地组装,并且测量精度高。具体地,角位置 传感器26的组装之所以容易和快速,是因为角位置传感器26的读出器 28设置在进气管9的外侧,从而进气管9上不需要任何类型的穿孔;此 外,当内燃机l内安装有进气歧管3时,检查、维护或更换角位置传感器26的读出器28也很简单和快捷。
在共用轴18旋转时,上述角位置传感器26不引入任何形式的摩擦, 因为角位置传感器26的读出器28是非接触式的,从而与永磁体27机 械地无关,并且还因为不需要存在耦联到共用轴18的任何动态或静态 密封环。
最后,上述角位置传感器26直接检测蝶形气门板17的实际位置, 并且能够检测蝶形气门板17是否由于机械问题而不再接收来自致动器 装置16的运动。
如图2中所示,致动器装置16的驱动轴(未图示)与旋转轴线19 (即与共用轴18)共轴,从而直接地对接到共用轴18,没有改变传动 比的、机械传动装置的干扰。
如图10至14所示,为将共用轴18维持在正确的轴向位置,构设 了锁合式耦联装置31(在图12至14中示出),其将共用轴18维持在进 气歧管3内部。
锁合式耦联装置31包括一对耦联元件32,每个耦联元件32均呈"L" 形,并且从进气歧管3的外部管状本体33突出。此外,锁合式耦联装 置31包括板34,板34的中部具有中心杯状体35,中心杯状体35压在 共用轴18的端部以将共用轴18本身维持在进气歧管3内正确的轴向位 置。板34还具有一对轨道36,每个轨道36都呈圆弧形,并且绕中心杯 状体35设置,在端部处具有向外张开的入口 37,并且在使用时由耦联 元件32接合。具体地,每个轨道36的大小均使得除入口 37外沿其整 个长度上都防止耦联元件32的轴向移除,在入口 37处可轴向地插入或 移除耦联元件32。
在组*^134的过程中,对板34本身进行定向佳入口 37的位置与耦联 元件32的位置重合;在该点处,通过将耦联元件32插过入口 37,板34 本身可以耦联到进气歧管3的外部本体33 (图12)。然后,相对于进气歧 管3的外部本体33转动板34,以使耦联元件32离开入口 37,并且在使用 时,板34不再返回到入口 37的位置与耦联元件32的位置重合的组装位置 (图13和图14)。
换言之,在正常操作过程中,当板34与共用轴18—起转动时,外部 本体33的耦联元件32沿轨道36滑动,永远不会达到入口 37的位置与耦 联元件32的位置重合的组装位置。图13示出阻气门15设置于有效或闭合 位置时板34的位置,图14示出阻气门15设置于初始或最大打开位置时板 34的位置。
依据优选实施方式,板34用作共用轴18的致动杆,即用作绕旋转 轴线19转动共用轴18的动力输出装置。换言之,致动器装置16借助 于起致动杆作用的板34将运动传递到共用轴18。因此,借助于耦联装 置,通过共用轴18的端部和板34的中心杯状体35之间的形状,板34 键接到共用轴18的端部。
依据不同实施方式(未图示),锁合式耦联装置31包括较多的密封 元件32 (例如三个或四个)。
上述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具有很多优点,因为其制造和组装起来极 其简单并且节约成本;具体地,此种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允许不使用第 三机械构件(例如螺丝钉、螺栓、卡箍、开口销)就可获得机械锁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两个机械组件(33,34)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31),包括至少一对耦联元件(32),每个所述耦联元件均呈“L”形,并且从第一机械组件(33)突出;以及至少一对轨道(36),每个所述轨道(36)均穿过第二机械组件(34)获得,并且呈圆弧形,所述轨道(36)端部具有向外张开的入口(37),并且在使用时由耦联元件(32)接合;每个轨道(36)的大小均使得除入口(37)外沿其整个长度防止耦联元件(32)的轴向移除,在所述入口(37)处能够沿轴向移除耦联元件(3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其中所述第一机械 组件(33)是进气歧管(3)的外部管状本体(33),所述进气歧管(3) 容纳绕旋转轴线(19)转动的轴(18),并且所述第二机械组件(34) 是用作所述轴(18)的致动杆的板(34)。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其中所述板(34) 在中部具有中心杯状体(35),所述中心杯状体(35)压在所述轴(18) 的端部上,以将所述共用轴(18)本身维持在所述进气歧管(3)内正 确的轴向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其中借助于适当的 形状联接,所述板(34)的中心杯状体(35)与所述轴(18)的端部成 角度地形成在一起。
5. —种用于内燃机(1)的可变几何特性进气歧管(3);所述进气 歧管(3)包括至少一个进气管(9),其将所述进气歧管(3)连接到所述内燃机 (1)的至少一个气缸(2);阻气系统(14),其用于改变所述进气歧管(3)的几何特性,并且 包括设置有阻气体(17)的至少一个阻气门(15),所述阻气体(17) 设置于所述进气管(9)内部,并且安装在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19) 转动的轴(18)上;所述进气歧管(3)的特征在于,为了将所述共用轴(18)维持在 正确的轴向位置,构设了一种锁合式耦联装置(31),其包括至少一对耦联元件(32),每个所述耦联元件均呈"L"形,并 且从所述进气歧管(3)的外部管状本体(33)突出;以及具有至少一对轨道(36)的板(34),每个所述轨道(36)均 呈圆弧形,所述轨道(36)端部具有向外张开的入口 (37),并且在使 用时由耦联元件(32)接合;每个轨道(36)的大小均使得除所述入口 (37)外沿其整个长度上防止耦联元件(32)的轴向移除,在所述入口 (37)处能够沿轴向移除耦联元件(32)。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歧管(3),其中所述板(34)中部具有 中心杯状体(35),所述中心杯状体(35)压在所述共用轴(18)的端 部上,以将所述共用轴(18)本身维持在所述进气歧管(3)内正确的 轴向位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歧管(3 ),其中借助于适当的形状联接, 所述板(34)的中心杯状体(35)与所述共用轴(18)的端部成角度地 形成在一起。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歧管(3),其中所述板(34)用作所述 轴(18)的致动杆。
9. 一种用于在两个机械组件(33,34 )之间获得锁合式耦联装置(31) 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机械组件(33)上设置至少一对耦联元件(32),每个所述 耦联元件(32)均呈"L,,形,并且从所述第一机械组件(33)本身突 出;在第二机械组件(34)上制成至少一对轨道(36),每个所述轨道 (36)均呈圆弧形,所述轨道(36)的端部具有向外张开的入口 (37), 并且其大小使得除入口 (37)外沿其整个长度上防止耦联元件(32)轴 向移除,在所述入口 (37)处能够轴向地移除耦联元件(32);接近并导向所述两个机械组件(33, 34),从而将所述第一机械组 件(33)的耦联元件(32)与所述第二机械组件(34)的轨道(36)的 入口 (37)对齐;将所述第一机械组件(33)的耦联元件(32)通过所述入口 (37)插入所述第二机械组件(34)的轨道(36)内;将所述两个机械组件(33, 34)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转动,从而 沿所述第二机械组件(34)的轨道(36)移动所述第一机械组件(33) 的耦联元件(32),并使所述第一机械组件(33)的耦联元件(32)从 所述入口 (37)离开;以及在使用时,维持所述第一机械组件(33)的耦联元件(32)远离所 述入口 (37)。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两个机械组件(33,34)之间的锁合式耦联装置(31),包括至少一对耦联元件(32),每个耦联元件均呈“L”形,并且从第一机械组件(33)突出;以及至少一对轨道(36),每个所述轨道均穿过第二机械组件(34)制成,并且呈圆弧形,其端部具有向外张开的入口(37),并且在使用时由耦联元件(32)接合;每个轨道(36)的大小均使得除入口(37)外在其整个长度上防止耦联元件(32)的轴向移除,在入口(37)处能够轴向地移除耦联元件(32)。
文档编号F16B21/06GK101182857SQ20071016419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5日
发明者斯特凡诺·福尔纳拉, 米凯莱·佩科拉, 费代里科·兰乔尼 申请人:玛涅蒂玛瑞利动力系公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