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管件用的连接件,尤其是一种使管件对接的 螺紋管接头。
技术背景在很多时候经常需要利用管接头以插接和螺紋连接的方式将两根或多 根管件连接在一起。通常,这些管接头都是利用一些比较短的管体加工生 产出来的。加工时,需要先在管体上加工出退刀槽,有了退刀槽再在上面 开设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这些管接头虽然使用方便,但其上的退刀槽以 及螺紋一般都是经车刀在管壁上破坏性地加工出来的,为了保证在加工退 刀槽以及螺紋位置管壁满足一定强度的厚度,所选用的管材一般较厚,从 而使现有管接头成本的居高不下。并且,在加工退刀槽时,这种破坏性加 工方式直接导致管接头在退刀槽位置的强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管 接头变形甚至折断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度高、成本低、加工方便快捷 的管接头。根据上述需解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管接头,在主体内壁或外壁上开有 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在主体上还设有经滚压而成的退刀槽及凸环。具体 加工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将螺紋开设在主体两端的外壁上或内壁上,下面 主要以开外壁上开螺紋为主进行说明。对于双向管接头开设螺紋时,螺紋 之间借助凸环隔离,退刀槽位于凸环的两侧。对于单向管接头,所述的主体是经滚压形成的封头管,在主体一端的 外壁上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在主体内的底面上还设有一螺母。主体 的封头端端口经滚压封闭后,螺母与封闭的端口固定连接,并且在封闭的 端口上开有一对应螺母内孔的通孔。这时,凸环位于封头端,退刀槽位于 凸环与螺紋之间。釆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密封主体与外部管件的连接的位 置,防止管件内的物质漏失。
而对于内螺紋,差别仅在于凸环、退刀槽及螺紋是向内设置,故不再 赘述。使用本实用新型,可将两根同径或不同径的管件连接在一起。由于本 实用新型上的退刀槽是经滚压成型,而不是像现有技术那样经破坏性加 工,管壁厚度没有减薄、壁体更未受损,同时凸环和退刀槽兼具加强筋的 作用,因而整体强度高,对管材壁厚的要求降低,且壁厚的范围得到有效 扩展,原材料的来源范围宽,更减少了生产时间和原材料消耗,生产成本 大幅度降低。
图l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l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l的主视全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主视全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一详细说明。如图l、 2给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本实施例包括一管状主体l, 在主体1两端的外壁上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2,中间设有经滚压而成 的两道退刀槽3及其之间的凸环4。使用时,本实施例的两端分别与外部 管件进行螺紋连接,设有的凸环4对外部管件进行限位。于是,两个外部 管件则被本实施例连接在一起。如图3、 4给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本实施例包括一管状主体l, 主体1 一端的外壁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2;另一端设有滚压而成的退 刀槽3及凸环4,同时其端口经滚压封闭;主体l内部还设有一与封闭的 端口固定连接的螺母6,在封闭的端口上留有一对应螺母内孔的通孔5。 使用时,本实施例设有螺紋2的一端和螺母6分别与一个设内螺紋的管件 和另一个设有螺杆管件进行螺紋连接;于是,两个外部管件被连接在一起。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 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管接头,包括一管状主体(1),在主体内壁或外壁上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纹(2),其特征在于在主体上还设有经滚压而成的退刀槽(3)及凸环(4)。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螺紋(2)开设在主 体(1)两端的外壁或内壁上,螺紋(2)之间借助凸环(4)隔离,退刀 槽(3)位于凸环(4)的两侧。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主体U)是封头管, 在主体一端的外壁或内壁上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紋(2),在主体(1) 内的底面上还设有一螺母(6)。
4、 根据杈利要求3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主体(l)的封头端 端口经滚压封闭,螺母(6)与封闭的端口固定连接,并且在封闭的端口 上开有一对应螺母内孔的通孔(5)。
5、 根据杈利要求4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凸环(4)位于封头 端,退刀槽(3)位于凸环(4)与螺紋(2)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接头,包括一管状主体,主体内壁或外壁开有连接外部管件的螺纹,在主体上还设有经滚压而成的退刀槽及凸环。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管接头用于将两根不同的管件连接在一起,管接头上设有的凸环可在装配外部管件时向外接管件提供限位,且该凸环还具加强筋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整体强度,由此可采用更大厚度范围的管材料加工生产管接头,扩展了用材范围、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16L15/00GK201034219SQ20072005329
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2日
发明者杨炳权 申请人:杨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