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供水系统的阀,具体为一种反制式 减压恒压供水阀。
技术背景现有用于供水系统的减压恒压阀的的阀壳及其腔体为非直筒形,(一般为倒T型),其前后阀腔及流道呈S形。这种减压恒压阀的不 足之处是,阀后压力的稳定性差,减压恒压效果差,影响供水质量, 也不利于用户节约用水,而且这种减压恒压阀的阀体结构复杂,耗材 多,造价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面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阀后压力稳 定,减压恒压效果好,有利于改善供水质量和用户节约用水,且结构 简单省材,造价低的反制式减压恒压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反制式减压恒 压供水阀包括具有进、出口的阀壳,该阀壳的内腔分为前阀腔和后阀 腔,前阀腔和后阀腔之间具有流道,在前阀腔设有感压锥,在后阀腔 设有阀辨,该阀辨上具有连接阀壳的弹性体,所述感压锥和阀辨通过阀轴连接成可沿水流方向来回运动的整体。
所述感压锥为圆锥形,其锥尖朝向阀壳的进口 ,其锥底具有支架, 所述阀辨的前部为圆锥形,其后部为圆柱形,在所述阀辨的后部安装 了密封件,所述阀辨的后端部中具有安装在阀轴上的调校螺母。
所述阀壳呈直筒形。
所述前阀腔、后阀腔和流道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阀辨上的弹性体是安装在阀辨后部的调节弹簧。 与现有减压稳压阀比较,本实用新型的阀壳为直筒形,由阀轴连 接的感压锥和具有锥形头及调节弹簧的阀辨构成的反制式自动调节 阀组整体,在直筒形阀壳的阀腔和流道中可沿水流方向来回运动,在 完成对流体减压的同时,限定了阀后压差波动并维持其稳定,使阀后 压力基本恒定,使阀的减压稳压性能大为改善,有利于改善供水质量 和用户节约用水,安装在阀壳内的反制式自动调节阀组整体设置在直 筒形的阀腔和流道中,结构简单且阀体体积小,制造省材,成本低, 耐用,维护容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中,l.阀壳,2.前阔腔,3.感压锥,4.流道,5.阀轴,6.后阀 腔,7.阀辨,8.密封圈,9弹性体,IO.调校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所示,该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包括具有进、出口的阀 壳[l],该阀壳[1]的内腔分为前阀腔[2]和后阀腔[6],前阀腔[2]和后阀[4],在前阀腔[2]设有感压锥[3],在后阀腔[6]设有 阀辨[7],该阀辨[7]上具有连接阀壳[1]的弹性体[9],该弹性体[9]是安 装在阀辨后部的调节弹簧,所述感压锥[3]和阀辨[7]通过阀轴[5]连接 成可沿水流方向来回运动的整体,所述感压锥[3]为圆锥形,其锥尖 朝向阀壳[l]的进口 (进水口),其锥底具有支架,所述阀辨[7]的前部 为圆锥形,其后部为圆柱形,在所述阀辨[7]的后部安装了密封件[8], 所述阀辨[7]的后端部中具有安装在阀轴[5]上的调校螺母[10],所述阀 壳[l]呈直筒形,所述前阀腔[2]、后阀腔[6]和流道[4]处于一条直线上。
权利要求1. 一种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包括具有进、出口的阀壳[1],该阀壳[1]的内腔分为前阀腔[2]和后阀腔[6],前阀腔[2]和后阀腔[6]之间具有流道[4],其特征是在前阀腔[2]设有感压锥[3],在后阀腔[6]设有阀辨[7],该阀辨[7]上具有连接阀壳[1]的弹性体[9],所述感压锥[3]和阀辨[7]通过阀轴[5]连接成可沿水流方向来回运动的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其特征是 所述感压锥[3]为圆锥形,其锥尖朝向阀壳[l]的进口,其锥底具有支 架,所述阀辨[7]的前部为圆锥形,其后部为圆柱形,在所述阀辨[7] 的后部安装了密封件[8],所述阀辨[7]的后端部中具有安装在阀轴[5] 上的调校螺母[IO]。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其特 征是所述阀壳[l]呈直筒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其特 征是所述前阀腔[2]、后阀腔[6]和流道[4]处于一条直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其特 征是所述阀辨[7]上的弹性体[9]是安装在阀辨后部的调节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制式减压恒压供水阀。为了克服现有减压恒压阀减压恒压效果差,影响供水质量,不利于用户节约用水,且结构复杂,造价高等不足,本实用新型在具有进、出口的直筒形阀壳中的阀腔和流道内,安装了由阀轴连接的感压锥和具有锥形头及调节弹簧的阀辨所构成的反制式自动调节阀组整体,该反制式自动调节阀组整体在直筒形阀壳的阀腔和流道中可沿水流方向来回运动。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供水管网中,它自动减压稳压效果好,有利于改善供水质量和节约用水,且结构简单,阀体体积小,制造省材,成本低,耐用,维护容易。
文档编号F16K17/04GK201083291SQ20072006382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1日
发明者滕德坤 申请人:滕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