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供水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对热水管道中的冷水进行自动回收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恒温龙头,在龙头阀体上设有一个恒温阀芯,解决了使用热水时水温的恒温问题,但在使用热水时,热水从热水器到达恒温龙头前,从热水器到恒温龙头之间的管道中尚存的冷水往往被白白的排放掉,该冷水没能得到回收利用,天长日久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大了用户的开支。因此, 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成为所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回收热水进水管中存余冷水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该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可自动回收热水进水管中的冷水,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包括有龙头阀体、位于龙头阀体上的阀体冷水进水口、阀体热水进水口、阀体混合水出口、龙头阀体上的用于调节温度的恒温阀芯、恒温阀芯上的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 、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及恒温阀芯混合水出水口 、恒温阀芯调温手柄、恒温阀芯内的恒温阀芯热敏元件、固定在热敏元件上的恒温阀芯调节器,其特征是在龙头阀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芯和温控转换阀芯,该双向截止阀芯置于龙头阀体上的恒温阀芯与阀体冷水进水口和阀体热水进水口之间,前述温控转换阀芯设于龙头阀体上的恒温阀芯与双向截止阀芯之间。
前述的温控转换阔芯的上端设有温控转换阀芯调温螺母,下端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 ,温控转换阔芯的两侧中部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和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在温控转换阀芯内设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敏元件和温控转换阀芯调节器。前述的双向截止阀芯设有双向截止阀芯手柄、壳体,壳体的下端设有底座,在壳体和底座所形成的空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阀杆、拨盘支架、动瓷盘、定瓷盘,所述阀杆的上端自壳体的中心通孔伸出,并与双向截止阀芯手柄连接,所述阀杆的下端与拨盘支架连接,所述拨盘支架与动瓷盘连接,所述定瓷盘与底座连接;在所述底座和定瓷盘沿轴向上分别对应设有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前述的双向截止阔芯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和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设在所述底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6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设在所述底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6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设在同一圆周间隔18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设在同一圆周间隔180°的位置。
前述的双向截止阀芯的动瓷盘朝向定瓷盘的下端设有两个连通进、出水的空腔冷水腔和热水腔,所述冷水腔对应并刚好覆盖于定瓷盘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和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所述热水腔对应并刚好覆盖于所述定瓷盘的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前述的龙头阀体内设有两个冷水通道和三个热水通道,前述第一冷水通道使阀体冷水进水口与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通连,第二冷水通道使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水口与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通连,前述第一热水通道使阀体热水进水口与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通连,第二热水通道使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与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通连,第三热水通道使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与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通连,龙头阀体对应于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处设有阀体回收水排水口。
应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截止阀芯与温控转换阀芯和恒温阀芯的前后是按着水流方向的先后顺序而定义的,并非位置上的前后。
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由于在龙头阀体上设有温控转换阀芯和双向截止阔芯,在温控转换阀芯上设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口和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口通过热水通道与恒温阀芯连通,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与回收水排水口连通,回收水排水口与外设在高处的储水装置连接。在常温状态,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处于开启状态,而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处于关闭状态,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和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处于开启状态,而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处于关闭状态。使用热水前,旋转恒温阀芯调温手柄,将恒温阀芯温度调至使用者所需温度,旋转温
控转换阀芯调整螺母,将温控转换阀芯的温度调至38度,旋转双向截止阀芯手柄,打开双向截止阀,龙头阀体外接冷水管道中的冷水经龙头阀体的阀体冷水进水口、第一冷水通道、双向截止阀芯、第二冷水通道流至处于关闭状态的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龙头阀体外接热水管道中的存余冷水经阀体热水进水口、第一热水通道、双向截止阀芯、第二热水通道、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阀体回收水排水口流入外接回收管道进入回收水箱,进行对热水管道中存余冷水的回收;当热水管道中的冷水排完,热水进入温控转换阀芯,温控转换阀芯热敏元件受热膨胀而带动温控转换阔芯调节器移位,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开启,当水温达到或超过38度后,温控转换阀芯调节器将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完全开启,同时将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完全关闭。这样,回收冷水完成,而热水经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第三热水通道、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进入恒温阀芯,恒温阀芯热敏元件受热膨胀而带动恒温阀芯调节器移位,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开启,恒温阀芯进入恒温工作状态,冷热混合水经恒温阀芯混合水出水口、阀体混合水出口排出龙头阀体供人们使用,此时,使用者得到所需温度的热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可自动回收热水进水管中的冷水,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A—A视图;图4是图1的C一C视图;图5是图1的B—B视图;图6是图1的H—H视图;图7是图1的F—F视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截止阀芯的底视图;图9是图8的J一J视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截止阀芯动瓷盘的与定瓷盘接合面的正视
图;图ll是图10的等轴侧视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截止阀芯的定瓷盘的与动瓷盘接合面的正 视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截止阀芯的定瓷盘的与底座接合面的正视
图14是图12的等轴侧视图p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如图1一图7所示, 一种自 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包括有龙头阀体l、位于龙头阀体l上的阀体冷水进 水口 2、阀体热水进水口 3、阀体混合水出口 4、龙头阀体1上的用于调节温 度的恒温阀芯5、恒温阀芯5上的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 6、恒温阀芯热水进 水口 7及恒温阀芯混合水出水口 12、恒温闽芯调温手柄8、恒温阀芯5内的 恒温阀芯热敏元件9、固定在热敏元件9上的恒温阀芯调节器77,在龙头阀 体1上设有双向截止阀芯10和温控转换阀芯11,该双向截止阀芯10置于龙 头阀体1上的恒温阀芯5与阀体冷水进水口 2和阀体热水进水口 3之间,前 述温控转换阀芯11设于龙头阀体1上的恒温阀芯5与双向截止阀芯10之间。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述的温控转换阀芯11的上端设有温控转换 阀芯调温螺母88,下端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 13,温控转换阀芯11的 两侧中部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 14和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 15,在温控 转换阀芯11内设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敏元件16和温控转换阀芯调节器17,如 图1、图3、图5所示。
在图3、图6 —图14所示的实旋例中,前述的双向截止阀芯10设有双 向截止阀芯手柄99、壳体18,壳体18的下端设有底座19,在壳体18和底 座19所形成的空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阀杆20、拨盘支架21、动瓷盘22、 定瓷盘23,所述阀杆20的上端自壳体18的中心通孔伸出,并与双向截止阀 芯手柄99连接,所述阀杆20的下端与拨盘支架21连接,所述拨盘支架21 与动瓷盘22连接,所述定瓷盘23与底座19连接;在所述底座19和定瓷盘 23沿轴向上分别对应设有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 口25、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26、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前述的双向 截止阀芯10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和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25设在 所述底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6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设在所述底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 6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设 在同一圆周间隔18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25和双向截止 阀芯热水出口 27设在同一圆周间隔180°的位置。前述的双向截止阀芯IO 的动瓷盘朝向定瓷盘的下端设有两个连通进、出水的空腔冷水腔28和热水 腔29,所述冷水腔28对应并刚好覆盖于定瓷盘23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和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25,所述热水腔29对应并刚好覆盖于所述定瓷 盘的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前述的龙头阀体l内设有两个冷水通道34、 35和三个热水通道30、 31、 32,前述第一冷水通道34通连阀体冷水进水口 2与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第二冷水通道35通连双向截止阔芯冷水出 水口 25与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 7,前述第一热水通道30通连阀体热水进水 口 3与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第二热水通道31通连双向截止阀芯热水 出口 27与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 13,第三热水通道32通连温控转换阀芯 热水出水口 14与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 7,龙头阀体1对应于温控转换阀芯排 水口 15处设有阀体回收水排水口 33,如图3 —图14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恒温阀芯为现有技术,所述的温控转换阀芯,是将 恒温阀芯的混合水出水口变为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将恒温阀芯热水 进水口变为温控转换阀芯混合水出水口 ,将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变为温控 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将恒温阀芯调温手柄改为温控转换阀芯调温螺母。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包括有龙头阀体(1)、位于龙头阀体(1)上的阀体冷水进水口(2)、阀体热水进水口(3)、阀体混合水出口(4)、龙头阀体(1)上的用于调节温度的恒温阀芯(5)、恒温阀芯(5)上的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6)、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7)及恒温阀芯混合水出水口(12)、恒温阀芯调温手柄(8)、恒温阀芯(5)内的恒温阀芯热敏元件(9)、固定在热敏元件(9)上的恒温阀芯调节器(77),其特征是在龙头阀体(1)上设有双向截止阀芯(10)和温控转换阀芯(11),该双向截止阀芯(10)置于龙头阀体(1)上的恒温阀芯(5)与阀体冷水进水口(2)和阀体热水进水口(3)之间,前述温控转换阀芯(11)设于龙头阀体(1)上的恒温阀芯(5)与双向截止阀芯(10)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其特征在于前述的 温控转换阀芯(11)的上端设有温控转换阀芯调温螺母(88),下端有温控 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 (13),温控转换阀芯(11)的两侧中部有温控转换阀 芯热水出水口 (14)和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 (15),在温控转换阀芯(11) 内设有温控转换阀芯热敏元件(16)和温控转换阀芯调节器(17)。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其特征在于前述的 双向截止阀芯(10)设有双向截止阀芯手柄(99)、壳体(18),壳体(18) 的下端设有底座(19),在壳体(18)和底座(19)所形成的空腔内自上而 下依次设有阀杆(20)、拨盘支架(21)、动瓷盘(22)、定瓷盘(23),所 述阀杆(20)的上端自壳体(18)的中心通孔伸出,并与双向截止阀芯手 柄(99)连接,所述阀杆(20)的下端与拨盘支架(21)连接,所述拨盘 支架(21)与动瓷盘(22)连接,所述定瓷盘(23)与底座(19)连接; 在所述底座(19)和定瓷盘(23)沿轴向上分别对应设有双向截止阀芯冷 水进口 (24)、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25)、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 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其特征在于前 述的双向截止阀芯(10)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 (24)和双向截止阀芯 冷水出口 (25)设在所述底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60°的位置,所述 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设在所述底 座和定瓷盘的同一圆周间隔6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口(24) 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设在同一圆周间隔180°的位置,所述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 (25)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设在同一圆周 间隔180°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其特征在于前 述的双向截止阀芯(10)的动瓷盘朝向定瓷盘的下端设有两个连通进、出 水的空腔冷水腔(28)和热水腔(29),所述冷水腔(28)对应并刚好覆盖 于定瓷盘(23)的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迸口 (24)和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口(25),所述热水腔(29)对应并刚好覆盖于所述定瓷盘的双向截止阀芯热 水进口 (26)和双向截止阀芯热水出口 (27)。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其特征在于前述的 龙头阀体(1)内设有两个冷水通道(34、 35)和三个热水通道(30、 31、 32), 前述第一冷水通道(34)通连阀体冷水进水口 (2)与双向截止阀芯冷水进 口 (24),第二冷水通道(35)通连双向截止阀芯冷水出水口 (25)与恒温 阀芯热水进水口 (7),前述第一热水通道(30)通连阀体热水进水口 (3) 与双向截止阀芯热水进口 (26),第二热水通道(31)通连双向截止阀芯热 水出口 (27)与温控转换阀芯热水进水口 (13),第三热水通道(32)通连 温控转换阀芯热水出水口 (14)与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 (7),龙头阀体(1) 对应于温控转换阀芯排水口 (15)处设有阀体回收水排水口 (3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冷水回收恒温龙头,包括有龙头阀体、位于龙头阀体上的阀体冷水进水口、阀体热水进水口、阀体混合水出口、龙头阀体上的用于调节温度的恒温阀芯、恒温阀芯上的恒温阀芯冷水进水口、恒温阀芯热水进水口及恒温阀芯混合水出水口、恒温阀芯调温手柄、恒温阀芯内的恒温阀芯热敏元件、固定在热敏元件上的恒温阀芯调节器,其特征是在龙头阀体上设有双向截止阀芯和温控转换阀芯,该双向截止阀芯置于龙头阀体上的恒温阀芯与阀体冷水进水口和阀体热水进水口之间,前述温控转换阀芯设于龙头阀体上的恒温阀芯与双向截止阀芯之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可自动回收热水进水管中的冷水,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
文档编号F16K11/10GK201306472SQ20082010057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7日
发明者云 戴 申请人:云 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