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树脂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为使作为流体输送路的管扩径(向外扩张)而与其连接的树脂管接头,详细的说,涉及在半导体制造、医疗/医药品制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各种技术领用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高纯度液或超纯水的配管中优选的、用作泵、阀、过滤器等流体设备或作为流体输送路的管的连接单元的树脂管接头。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树脂管接头已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管接头。即,将合成树脂制的管 (1)强制性地按入接头主体的嵌合筒(5)中,或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预先将管端部(2)扩径后嵌入嵌合筒(5)中。然后,将预先嵌装在管上的联管螺母(union nut) (6)与接头主体螺接,通过进行旋入操作强制地使联管螺母(6)在接头主体的轴心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边缘部(6a)在轴心方向上用力按压管(1)的带扩径的根部分( ),从而在管 (1)与嵌合筒(5)间进行密封。作为与上述结构相同的树脂管结构还已知专利文献2的图8、图9中公开的树脂管接头。另外,如专利文献2的图5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还具有如下结构的树脂管接头,即,将被扩径且外套在内圈上的管端内嵌在接头主体的嵌合筒中,并通过紧固联管螺母,按压管的外套在内圈上的扩径部来进行密封。总之,成为将管端扩径(向外扩张)并通过紧固联管螺母来密封的结构。在使管的前端外套在嵌合筒部上并通过螺母进行固定的前者的结构中,具有能够利用接头主体与联管螺母这两个部件低价地构成管接头的优点, 在使用内圈的后者的结构中,具有能够可靠地避免泄露而获得稳定的性能且可靠性高的优点ο但是,在实际对上述的具有各种优点的树脂管接头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具有难以区分出联管螺母的紧固结束时刻这样的需要继续改进的项目。原来,在树脂制的接头中,因为在材料的特性上,在联管螺母的转动操作中紧固扭矩逐渐增加,所以缺乏如金属材料那样,紧固扭矩急剧变大而产生的截止感,从而难以从感觉上区分出紧固结束的时刻。存在紧固不足时可能泄露,紧固过度时可能损坏接头的情况。因为是树脂制的接头,所以易于产生上述的缺点,因而需要正确地结束联管螺母的紧固动作。例如,如果配置管接头使其露出而成为操作者能够完全肉眼确认的状态,则能够比较容易地随着旋入联管螺母确认螺进情况来获知已经变为紧固结束状态或接近紧固结束状态的情况。但是,在管接头的配置位置是其他的装置之间的窄的地方或吊顶(天花板) 背面的隐蔽的地方的情况下,大多不能肉眼确认或难以肉眼确认,而大多是通过试探来进行联管螺母紧固作业。因而,需要即使不能肉眼确认,也能够通过什么单元让操作者知道对联管螺母紧固的作业结束或接近结束。因此,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S卩,沿着轴心方向以悬臂状态突出设置在接头主体(1)上的突片(1 和隆起形成在联管螺母O)的轴心方向的端部上的突起 (23),在紧固联管螺母( 快要结束时,在周向上接近、干涉而且抵接,操作者能够根据此时突片(15)产生的弹动音能够获知紧固结束或接近紧固结束。也就是说,存在通过声音让操作者获知紧固结束状态的发声单元。专利文献1 JP实登3041899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平7-27274号公报;专利文献3 JP特开平11-230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所述发声单元,即使观察不到管接头部分也能够通过声音识别确认对联管螺母进行操作的紧固结束状态,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际的配管作业现场很少处于静寂状态,而是在运转中的工厂内或与其他作业和施工一起进行作业,即往往在存在某种程度的噪音的状况下进行作业。因而,在树脂制突片弹动而发出的声音那样的程度下,操作者大多听不到该声音,作为通知联管螺母的紧固结束的单元即紧固结束识别单元还具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观察不到或难以观察管接头部分的场所以及在噪声状况下的作业现场,也能够确认联管螺母为紧固结束或接近紧固结束的状态,并且组装作业性和处理性优良的树脂管接头。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的发明,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接头主体1,其具有外螺纹5以及能够使合成树脂制的管3的端部扩径并嵌合安装该端部的嵌合筒4,合成树脂制的联管螺母2,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5螺接的内螺纹8、能够对所述管3的扩径部3A中的扩径变化区域 9进行作用的密封用按压部10 ;在所述管3嵌合安装在所述嵌合筒4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内螺纹8与所述外螺纹5螺接,并使所述联管螺母2沿所述接头主体1的轴心P方向螺进,由此,利用所述密封用按压部10在所述轴心P方向上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9以形成密封部 S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1的外周部和所述联管螺母2的轴心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部上分别配置有沿着在轴心P方向突出的凸部20和能够嵌入该凸部20且沿着轴心P方向凹入的凹部19,从所述密封用按压部10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9的、所述联管螺母2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伴随着继续旋入所述联管螺母2,所述凸部20和所述凹部19之一沿轴心P方向弯曲位移,从而构成所述凸部20和所述凹部19借助所述弯曲位移来相互嵌合和脱离的扭矩变化部26。技术方案2的发明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形成在所述接头主体1的外周凸缘IA上,并且所述凹部19形成在所述联管螺母2的所述内螺纹形成侧的端部上,所述凸部20和所述外周凸缘IA能够沿轴心P方向弯曲位移。技术方案3的发明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20 上,形成有比所述外周凸缘IA的外周面I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0B,在所述联管螺母2的在轴心P方向上与所述凹部19相邻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设部24。技术方案4的发明如技术方案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及/或所述凹部19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在所述联管螺母2旋转一圈的期间,反复发生所述嵌合和脱离。
技术方案5的发明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及 /或所述凹部19以所述轴心P为中心隔着相等角度形成在周向。技术方案6的发明如技术方案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1和所述联管螺母2由氟类树脂制成。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一种树脂管接头,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接头主体1,其具有外螺纹5以及能够使合成树脂制的管3的端部扩径并嵌合安装该端部的嵌合筒4,合成树脂制的联管螺母2,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5螺接的内螺纹8、能够对所述管3的扩径部3A 中的扩径变化区域9进行作用的密封用按压部10 ;在所述管3嵌合安装在所述嵌合筒4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内螺纹8与所述外螺纹5螺接,并使所述联管螺母2沿所述接头主体1的轴心P方向螺进,由此,利用所述密封用按压部10在所述轴心P方向上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9以形成密封部S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管螺母2的轴心P方向端部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粗周面M,该第一粗周面M是在周向上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的凹凸而成的,在所述接头主体1的外周部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粗周面20,该第二粗周面20是在周向上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的凹凸而成的,从所述密封用按压部10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9的、所述联管螺母2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伴随着继续旋入所述联管螺母2,所述第一粗周面M 和所述第二粗周面20之一弯曲位移,从而构成所述第一粗周面M和所述第二粗周面20借助所述弯曲位移来相互强制性地嵌合的滑动嵌合部26。技术方案8的发明如技术方案7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粗周面M、20都是由通过滚花加工而成的滚花纹形成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如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周面M形成在所述联管螺母2的内螺纹形成侧端部的内周面上,所述第二粗周面20形成在所述接头主体1的凸缘IA的外周面上。技术方案10的发明如技术方案9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第一粗周面M的所述内螺纹形成侧端部在周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技术方案11的发明如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1和所述联管螺母2由氟类树脂制成。发明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详细内容在实施方式中说明,通过随着旋入联管螺母产生的扭矩变化部的作用,即,通过凸部和凹部通过两者中的一方沿轴心方向弯曲位移相互嵌合和脱离的作用,而扭矩变化变大,能够经由转动联管螺母的工具(扳手、扳钳等)明显地感觉到该扭矩变化。由此,因为在紧固结束或接近结束时产生大的扭矩变化,所以能够通过操作感觉识别出联管螺母的紧固结束或大致结束的状态。结果,提供如下的树脂管接头, 即,即使在观察不到或难以观察管接头部分的场所以及在噪声状况下的作业现场,也能够确认联管螺母为紧固结束或接近紧固结束的状态,并且组装作业性和处理性好。如技术方案2那样,将凸部形成在接头主体的外周凸缘上,将凹部形成在联管螺母的内螺纹形成侧的端部上,凸部和外周凸缘能够沿轴心方向弯曲位移,从而合理地构成扭矩变化部。如技术方案3那样,如果在凸部上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凹部的轴心方向侧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设部,则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通过手指触摸产生的触感,确认突出部和突设部在周向上是否对齐,在轴心方向上是否接近,即是否是处于紧固结束或接近紧固结束的状态。如技术方案4那样,如果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和凹部,在联管螺母旋转一圈的期间,反复发生嵌合和脱离,则上述的大的扭矩变化的频率增加,而使感觉识别更明显, 从而具有加强技术方案1 3的发明的所述效果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技术方案5那样,如果将凸部和凹部每隔相等角度地形成在周向上,则所述嵌合和脱离重复多次而扭矩变化更显著,从而优选。另外,如技术方案6那样,如果利用具有耐药性和耐热性好的特性的氟类系树脂形成接头主体和联管螺母,则即使在流体是药液、化学液体,或是高温流体时,接头结构部分也不会变形,而不易泄漏,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密封性和耐拉拔力。此外,氟类树脂因高温下稳定,防水性好,摩擦系数小,耐药性也极高,电绝缘性也高,从而优选。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详细内容在实施方式中说明,因为构成第一粗周面和第二粗周面通过其中一个的弯曲作用而强制嵌合的滑动嵌合部,所以能够通过滑动音和扭矩增大(扭矩变化)双方的作用识别接近紧固结束状态或变为紧固结束状态。即,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和指尖感觉的扭矩变化这两种感觉识别紧固结束状态等。结果提供如下的树脂管接头,即,不管作业现场的噪声状况怎样,都能够确认联管螺母为紧固结束或接近紧固结束的状态,而且组装作业性和处理性好。如技术方案8的发明那样,如果形成为通过作为常用技术的滚花加工形成细微的凹凸,则能成为低价且能够批量生产的实用的树脂管接头。另外,如技术方案9那样,只要将成为外套侧的第一粗周面形成在覆盖接头主体的联管螺母上,将成为内嵌侧的第二粗周面设置在接头主体上,就能够结构简单且合理地构成滑动嵌合部。而且,如技术方案10那样,只要在周向上将外螺纹形成侧端部分割为多个,就能够提供设置有多个弯曲位移容易的第一粗周面而能够良好的发挥识别紧固结束状态的功能的树脂管接头。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用具有耐药性和耐热性好的特性的氟类系树脂形成接头主体和联管螺母,即使流体是药液、化学液体,或是高温流体,接头结构部分也不会变形而不易泄漏,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密封性和耐拉拔力。此外,氟类系树脂因高温下稳定,防水性好,摩擦系数小,耐药性也极高,电绝缘性也高,从而优选。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接头主体的凸缘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联管螺母的端部,其中,(a)是轴心方向图,(b)是局部的仰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接头的组装作用,其中,(a)为凹部与凸部分离的状态,(b)为联管螺母前端抵接在外周凸缘上的状态,(c)为凸部嵌入凹部中的组装状态。图5是外周凸缘被残存周部推压而弯曲的状况的作用图。图6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组装作用,其中,(a)是凹部与凸部分离的状态,(b)是联管螺母前端抵接在外周凸缘上的状态,(c)是凸部嵌入凹部中的状态。图7是表示图6中的接头主体的凸缘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6中的联管螺母的凹部的轴心方向的图。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树脂管接头的俯视图(组装完成状态)。图11是表示图9的树脂管接头即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9的树脂管接头的加旋完成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第一和第二粗周面的啮合状况的轴心方向上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树脂管接头的实施方式。图1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图,图6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图。另外,图9 图13是第三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的图。〔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用于使氟类树脂(以PFA、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管3与泵、阀等流体设备和直径不等或直径相等的管连通连接,并且由氟类树脂(以PFA、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接头主体1和氟类树脂(以PFA、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联管螺母2这两个部件构成。 此外,图1示出了将联管螺母2旋入规定量后的紧固结束状态(组装状态)。如图1、图2、图4所示,接头主体1形成为筒状构件,具有一端的内筒(嵌合筒的一例)4,其能够使管3的端部扩径并外套安装在其上;罩筒部6,其覆盖内筒4的深处侧部分的外周侧,具有沿轴心P方向延伸的周槽m,该周槽m允许使扩径了的管3的前端进入; 外螺纹5,其由梯形螺纹形成;圆柱空间状的流体路径7,其具有轴心P。内筒4构成为越向前端越细的直线形,具有前端渐细筒部4A,其使管3逐渐扩径;直体筒部分4B,其形成为与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大径侧连续。周槽m的作为径向内侧周面的外周面是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周槽m的作为径向外侧周面的外周面是罩筒部6的内周面6a。在轴心P方向上距离周槽m的里侧周面 21规定长度的位置上形成有外周凸缘1A,从该外周凸缘IA的大致根部到罩筒部6的端部为止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5。内筒4的前端面形成为越向前端直径越大的切割面16, 该切割面16形成为在径向上越向内侧越靠深处侧(轴心P方向上的里侧)的倒锥的角度, 使管3的内周面朝向扩径部(向外扩张部)扩张位移而产生的积液周部17的形状形成为内周侧扩张的形状,从而流体难以停滞在积液周部17中。此外,切割面16的最大直径为管3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与外径的大致中间值,但是不局限于此。另外,在凸缘IA的轴心P方向上与外螺纹5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在轴心P 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操作用的六角螺母部23和与该六角螺母部23连续的圆管部(省略图示)。如图1、图2、图4所示,在外周凸缘IA上一体形成有沿着轴心方向突出的凸部20。 凸部20包括主凸部分20A,其沿着轴心P方向从外周凸缘IA的外螺纹一侧的侧周面Ia突出;辅助凸部分(突出部的一个例子)20B,其从外周凸缘IA的外周面Ib向径向外侧伸出。 凸部20具有一定的宽度d。该凸部20形成在以轴心P为中心每隔90度的角度的4处。如图1、图3、图4所示,联管螺母2具有内螺纹8,其能够与外螺纹5螺接;密封用周缘(密封用按压部的一个例子)10,其能够对管3的外套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中的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端部分进行作用;止拔用周缘11,其能够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端部分进行作用;按压内周部13,其能够外套在扩径部3A的从外侧对直径恒定的直体筒部分4B进行包围的扩径直线部12上;引导筒部14,其与密封用周缘10连续,在轴心P方向的规定长度上从外侧包围管3。密封用周缘10的内径与管3的外径大致相等,密封用周缘10的按压面IOa为垂直于轴心P的侧周面。止拔用周缘11的内周面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内筒4的最大径的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的直径并且小于该外周面4b的直径加上管3的壁厚的直径即小于按压内周部13的直径的值,但是也可以不是这样的值(例如小于外周面4b的直径),只要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进行作用即可。止拔用周缘11的按压面Ila也是垂直于轴心P的侧周面。按压内周部13的值设定为,该按压内周部13能够以与扩径直线部12无径向上的间隙并且扩径部3A不会因联管螺母2旋入而随着转动的程度,压(压接外套)在扩径直线部12上,并且该按压内周部13构成止拔单元N。通过旋入联管螺母2来使止拔用周缘11 在轴心方向上按压切入扩径直线部12以阻止管3拔出,此时,该按压内周部13不使扩径直线部12因该按压力而以向径向外侧膨胀的方式翘起变形,所以该按压内周部13通过与止拔用周缘11协同动作能够提高耐拉拔力。如图1、图3、图4所示,在联管螺母2的内螺纹侧端配置有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部19,该凹部19能够与接头主体1的凸部20相嵌。在内螺纹侧端,在以轴心P为中心每隔相等角度(45度)的共8处形成有沿着轴心P方向伸出的圆弧突起18,该圆弧突起18的外径与联管螺母2的外径相等,内径稍大于内螺纹8的大径(牙底的直径),并且,周向上相邻的圆弧突起18彼此之间形成为凹部19。S卩,凹部19形成在以轴心P为中心每隔45度的角度的8处。另外,在联管螺母2的外周面2A上,在轴心方向上与凹部19相邻的部分,形成有8处突设部24,该突设部M的宽度与凹部19的宽度相等(周向上的长度),在轴心方向上长,并且稍向径向外侧突出(参照图3中的(a))。接着,对于将管3的端部外套插入在内筒4上的方法,可以在常温下强制性地按入管3使其扩径来进行安装,或使用热源对管3进行加热使其易于膨胀变形之后按入管3,或者使用扩径器(省略图示)预先使管端扩径之后按入管3,如图1所示,插入管3而成为管端3t位于比罩筒部6的端壁15更靠深处的位置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包括外套在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外周面如上的扩径变化区域9和外套在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上的扩径直线部12。也就是说,如图1、图2所示,在管3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的状态下,使内螺纹8与外螺纹5螺接,使联管螺母2旋入而沿接头主体1的轴心P方向螺进,由此,按压内周部13 外套在扩径直线部12上,并且,利用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中的外径大于内筒4的外径的部分,并且,利用密封用周缘10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部分。此外,为了使流体顺畅地流动,管3的流体输送路3W 的直径和流体路径7的直径设定为相互相等,但也可以相互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形成为如下的状态,S卩,按压内周部13与扩径直线部12 在径向上无间隙,并且在直体筒部分4B与按压内周部13之间压接夹持有扩径直线部12。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管3的扩径变化区域9形成为覆盖前端渐细筒部4A的部分。扩径变化区域9为逐渐扩大的锥管的状态,密封用周缘10和止拔用周缘11为在为轴心P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关系,但是,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外周面如与轴心P所成的角度越大,密封用周缘10与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的距离越小。另外,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4 的前端在轴心P方向上稍微分离(参照图2等),但是所述外周面如的角度越大,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4的前端的分离距离越大,所述外周面如的角度越小,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 4的前端的分离距离越小。那样,如图1所示,在树脂管接头A的规定的组装状态下,密封用周缘10在轴心P 方向上按压管3的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端部分,因而,与扩径变化区域9对应的外周面 4a的小径侧端和与该处接触的管3的内周面紧紧地压接而形成密封部S。通过该内筒4的前端位置处的密封部S,内筒4和扩径部3A之间不会进入清洗液、药液等流体,使得管3和接头主体1被良好地密封。并且,施压外套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的扩径直线部12被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和按压内周部13包围着,被保持为大致不能膨胀变形,并且,形成为止拔用周缘11大致切入该扩径直线部12。由此,通过止拔用周缘11切入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端部分即实际切入按压扩径直线部12而形成的卡接,能够克服作用于扩径部3A的拉拔力,并且能够阻止因拉拔力使扩径直线部12以止拔用周缘11为基点在径向上膨胀变形而引起扩径部3A向拔出的方向移动。若扩径部3A在轴心P方向上稍微移动,则密封部S的密封点也偏离,而密封功能有可能不可靠,但是本发明将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因而,构成能够牢牢地限制扩径部3A 在轴心P方向上向从内筒4拔出的方向移动的止拔单元N,由此能够实现良好的耐拉拔力。 结果,通过在管正在安装在内筒上的状态下操作螺母,能够简单地组装由接头主体1和联管螺母2构成的向外扩张型的树脂管接头A,而且组装性良好,并且能够同时实现密封部S 带来的良好的密封性和止拔单元N带来的良好的耐拉拔力的改进了的树脂管接头A。而且,通过设定为在止拔用周缘11开始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进行按压之后密封用周缘10开始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部分进行按压的状态,即通过按压时间差单元,还具有如下的作用和效果。即,若转动联管螺母2将其旋入(螺进),首先,止拔用周缘11先抵接在扩径变化区域9 (具体为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上,此时,密封用周缘10还未到达扩径变化区域9。由此,仅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更详细地说,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外径比直体筒部分4B的外径大的部分,因而通过对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操作,产生了要向内筒4的更深处侧按入扩径直线部 12的作用。施压外套在直体筒部分4B上的扩径直线部12还与按压内周部13压接,而在该压接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会使扩径部3A移动插入内筒4的更深处侧,因而能够获得如下的优异的效果能够更可靠地将管插入至接头主体1,而且,在轴心P方向上被按压的扩径直线部12因难以在轴心P方向上移动而要在径向上膨胀,从而使压接力变得更高,所以能够发挥牢固地夹持扩径直线部12的作用。在所述压接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轴心P方向上被按压的扩径直线部12大致不在轴心P方向上运动,而产生要在径向上进行膨胀的强烈的作用,从而获得将扩径直线部12更牢牢地保持在内筒4与按压内周部13之间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通过在密封用周缘10未扎入扩径部3A而未对扩径部3A进行作用的状况下,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部3A,而能够获得加强直体筒部分4B和按压内周部13对扩径直线部12施加的压接保持力的效果。例如,能够产生扩径部 3A的被止拔用周缘11按压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流动而进入由按压面Ila和按压内周部13形成的角落空间部中的现象。这样,通过按压时间差单元能够获得管3相对于内筒4的压接保持力和耐拉拔力都进一步提高的效果。另外,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由内筒4的深处侧和罩筒部6形成的周槽m以及由能够透视的氟类树脂形成的联管螺母2,构成能够目测管3是否正确地插在内筒4上的指示单元B。即,如果是正常状态,即如果在从按压内周部13的深处侧且直到内螺纹8为止的凹入内周面22处穿过的线上,通过肉眼能够观察到扩径部3A且观察不到扩径端部3t,则能够判断管3正确地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如果是能够观察到扩径部3A且也观察到扩径端部3t 的插入不良状态或不能观察到扩径部3A本身的插入不足状态,则能够判断管3的插入还未达到规定量,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按入管直到能够肉眼观察到所述正常状态为止。指示单元B是联管螺母2使用透明或半透明(乳白色等)的氟类树脂而形成的, 且能够肉眼识别位于联管螺母2内侧的物体。尤其是,在从按压内周部13的深处侧且直到内螺纹8为止的凹入内周面22处穿过的线上肉眼观察的情况下,仅利用联管螺母2的厚度薄的部分来进行透视,就能够比较清晰且容易地肉眼识别扩径部3A。相对于此,形成为在壁厚比凹入内周面22的部位的壁厚厚的按压内周部13的部位,扩径部3A的识别度差,难以观察。并且,在管3的端部能够进入的周槽m的部分,因为联管螺母2与罩筒部6重合, 所以即使接头主体1也能够透视,由于厚度大于凹入内周面22的部分的厚度,而且外螺纹 5与内螺纹8重合而在边界面处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很难识别扩径端部3t处于什么位置。另外,在接头主体1染色等不能透视的情况下,在罩筒部6的端壁15的深处侧,也不能观察到扩径部3A或扩径端部3t。因而,利用能否肉眼确认出从凹入内周面22观察到扩径部3A且不能观察到扩径端部3t这样的正常状态的指示单元B的功能,能够肉眼确认紧固操作联管螺母2后的组装状态,因而能够提供便利且使用性好的树脂管接头A。另外,由于具有构成指示单元B的周槽m和罩筒部6,还获得如下的效果,即,发挥将管3插入内筒4时的指示器的功能。即,能够确认管3向外扩张而插在内筒4上的插入量是否达到规定量。也就是说,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还作为在内筒4上组装管3时能够肉眼识别判断是否良好地向内筒4插入了管3的单元发挥功能,其中,只要插入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的端部3t位于端壁15的深处就判断为处于良好的插入状态。该树脂管接头A设置有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该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能够使操作者通过操作感觉,获知在插入管3并通过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固定的组装作业状态中的结束或接近结束对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的状态。如图1 图5所示,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通过设置扭矩变化部26来构成,该扭矩变化部沈包括形成在接头主体1的凸缘IA上的所述凸部20和形成在联管螺母2的前端侧(内螺纹8侧端)上的所述凹部19。在图1中示出了 4处凸部20在轴心P方向上进入所对应的4处凹部19中规定长度的管接头的组装状态,在图ι的纸面中的轴心P的下侧画出了外周凸缘IA的侧周面Ia 与圆弧突起18相对的位置。在该组装状态下,在圆弧突起18前端的侧周面18a与外周凸缘IA的侧周面Ia之间,在轴心P方向上具有间隙,并且,在凸部20与凹部19之间形成有轴心P方向上的长度比该间隙的长度长的间隙。下面,说明扭矩变化部沈的作用。当转动与接头主体1螺合的联管螺母2使其螺进时,如图4中的(a)所示,圆弧突起18逐渐靠近外周凸缘1A。当继续旋转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时,如图4中的(b)所示,8处中的4个圆弧突起18的前端面18a以小的进入角度(由外螺纹5和内螺纹8的螺距引起的角度)抵接在所对应的4处凸部20的抵接面20a(主凸部分20A的侧周面)上。此外,当向紧固方向转动联管螺母2时,各圆弧突起18沿着轴心P方向推凸部20 而使凸部20和外周凸缘IA弯曲变形(参照图5),从而圆弧突起18能够越过凸部20,将要进入下一凹部19的凸部20能够复原位移为原来的姿势,如图4中的(c)所示,形成进入该凹部19中的状态。即,如图5所示,内周部为悬臂状态且比较易于变形的外周凸缘1A,与受到轴心P方向上的力的凸部20同样地向六角螺母部23侧弯曲位移,由此,避免凸部20与圆弧突起18的干涉,而使它们相互越过,如图4中的(c)所示,各凸部20与相对应的4处凹部19相互嵌入。S卩,通过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在轴心P方向上的弯曲位移,来避免用于形成凹部19的8处圆弧突起18与4处凸部20随着转动操作联管螺母2而干涉,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沿轴心P方向弯曲位移(参照图5)以及接着的凸部20与凹部19嵌合即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复原地进行位移,此后反复发生。在圆弧突起18与凸部20干涉时,处于各边缘10、11以一定程度切入扩径部3A中的状态,即,处于为了使树脂管接头A的组装动作结束而转动联管螺母2以使紧固(螺进) 操作大致结束的设定状态。综上所述,4处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沿轴心P方向倒下地弯曲位移时的阻力成为转动联管螺母2的强烈的转动阻力,该扭矩变化(扭矩增加)经由操作六角螺母部2b的扳手或扳钳等工具明显地传至手指。并且,随着转动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凸部20与凹部19在轴心P方向上的嵌合长度增加(圆弧突起18与凸部20在轴心P方向上的干涉量增加),用于避免圆弧突起18与凸部20干涉的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 的弯曲位移变大,而扭矩变化本身明显地逐渐增加,因而操作者能够可靠地感知联管螺母2 的旋入操作结束或接近结束。也就是说,凸部20形成在接头主体1的凸缘IA的外周部且沿着轴心P方向突出, 凹部19形成在联管螺母2的轴心P方向上的端部且在轴心P方向上凹入,从密封用按压部 10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联管螺母2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伴随继续旋入联管螺母 2,凸部20和相应部位的外周凸缘IA沿轴心P方向弯曲位移,从而构成凸部20和凹部19 借助所述弯曲位移来相互嵌合及脱离的扭矩变化部26 ;该扭矩变化部沈构成了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在扭矩变化部沈中,在凸部20上形成有比外周凸缘IA的外周面I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辅助凸部分20B,在联管螺母2的在轴心P方向上与凹部19相邻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设部对。由此,例如在管接头A配置在难以观察到的位置等情况下,通过手指触摸的触感,易于识别是否为辅助凸部分20B和直径与其相等的突设部M在周向上对齐的状态(图4中的(c)的状态),或者是否在轴心P方向上极接近。也就是说,与没有辅助凸部分20B和突设部M的情况相比,具有更易于通过指尖的感觉确认是否为凹部19与凸部20嵌合的组装状态的优点。借助扭矩变化部沈产生的大的扭矩变化,即使经由扳手等工具也能够向操作者的手指明显的传递转动操作联管螺母2时的“咯哒感”,即相当于棘爪机构的周期性的触感,由此能够识别出接近了紧固结束的状态。在具有8处凹部19的第一实施例的树脂感接头A中设定为,如果识别出包括最开始的明显的“咯哒感”在内的6次“咯哒感”,则可以停止转动操作联管螺母2,此时形成图1和图4中的(c)所示的组装状态(紧固结束状态)。接着,说明联管螺母2的加旋情况。在树脂管接头A中,为了对管3的保持力随着时间降低的情况补偿,稍微对联管螺母2进行加旋。即,在组装状态(参照图1、图4中的 (C))下,外周凸缘IA的侧周面Ia与圆弧突起18的侧周面18a在轴心P方向上存在间隙。 因此,能够在该间隙的长度内进行再转动联管螺母2使其紧固的加旋操作。此外,若两个侧周面la、18a已抵接,则不能再紧固联管螺母2,而成为最终加旋状态。通过形成最终加旋状态,具有能够防止出现外螺纹5、内螺纹8的螺纹破损、头部破损等管接头A的破损的优点。另外,凹部19在径向上贯通(参照图3中的(b)),能够肉眼观察凹部19与凸部20的嵌合状态。例如,只要形成在圆弧突起18与外周凸缘IA抵接之前凹部19与凸部20在轴心P方向上抵接的结构,就能够通过肉眼知道最终加旋状态。〔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除了扭矩变化部沈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相同。因而,仅说明不同的扭矩变化部沈。如图6 图8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化部沈是由4处凸部20和8处凹部19构成的结构,其中,凸部20的外径小于外周凸缘 IA的外径,凹部19以不贯通到径向外侧的状态形成在联管螺母2的内螺纹侧端。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第一实施例的联管螺母2上的凹部19 (参照图3等)是被沿轴心P方向延伸的突设部M覆盖的形状。因而,如图6中的(c)所示,从外部观察不到凸部20的进入到凹部19中的部分(联管螺母2如果是能透视的树脂材料制,则没有此限制)。在图6中的(a) (c)中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的组装作用图。图6 中的(a)、(b)与图4中的(a)、(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在图6中的(c)所示的紧固结束状态(组装状态)下,凸部20的在轴心P方向上的前端部嵌入从径向外侧观察不到的凹部19中。另外,从图6中可知突设部M延伸到联管螺母2的端部。〔关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凹部19的数量只要是凸部20的数量以上即可,凸部20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能够构成由在轴心P方向凹入配置在外周凸缘IA上的凹部和沿着轴心P方向突出配置在联管螺母2的在轴心P方向上的端部上的凸部构成的扭矩变化部 26。另外,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内圈将管扩径部内嵌在嵌合筒上的结构的接头,即,由联管螺母、接头主体、内圈这3个部件构成的树脂管接头。〔第三实施例〕如图9、图10、图12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用于使氟类树脂(以PFA、 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管3与泵、阀等流体设备和直径不等或直径相等的管连通连接,并且由氟类树脂(以PFA、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接头主体1和氟类树脂(以PFA、PTFE等为代表的合成树脂的一个例子)制的联管螺母2这两个部件构成。此外,图9示出了将联管螺母2旋入规定量后的紧固结束状态(组装状态)。如图9、图10、图12所示,接头主体1形成为筒状构件,具有一端的内筒(嵌合筒的一个例子)4,其使管3的端部扩径,并能够外套安装该管3 ;罩筒部6,其覆盖内筒4的深处侧部分的外周侧,具有沿轴心P方向延伸的周槽m,该周槽m允许使扩径了的管3的前端进入;外螺纹5,其由梯形螺纹形成;圆柱空间状的流体路径7,其具有轴心P。内筒4构成为越向前端越细的直线形,具有前端渐细筒部4A,其使管3逐渐扩径;直体筒部分4B,其形成为与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大径侧连续。周槽m的作为径向内侧周面的外周面是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周槽m的作为径向外侧周面的外周面是罩筒部6的内周面6a。在轴心P方向上距离周槽m的里侧周面 21规定长度的位置上形成有外周凸缘1A,从该外周凸缘IA的大致根部到罩筒部6的端部为止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5。内筒4的前端面形成为越向前端直径越大的切割面16, 该切割面16形成有在径向上越向内侧越靠深处侧(轴心P方向上的里侧)的倒锥的角度, 使管3的内周面朝向扩径部(向外扩张部)扩张位移而产生的积液周部17的形状形成为内周侧扩张的形状,从而流体难以停滞在积液周部17中。此外,切割面16的最大直径为管3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与外径的大致中间值,但是不局限于此。另外,在凸缘IA的轴心P方向上与外螺纹5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在轴心P 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操作用的六角螺母部23和与该六角螺母部23连续的管部(连接部)25(参照图11 13)。如图9、图10、图12所示,在接头主体1上形成有外周凸缘1A,允许形成在联管螺母2的轴心P方向上的端部(轴端)的突出罩19 (后述)进行施压外套来覆盖该外周凸缘 IA0外周凸缘IA的直径大于六角螺母部23和外螺纹5,并且,轴心P方向上的厚度(宽度) 足够厚,富有强度和刚性。外周凸缘IA的外周面形成为凹凸外周面20 (第二粗周面的一个例子),该凹凸外周面20是在周向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的凹凸而成的。具体地说,通过滚花加工在外周凸缘IA的外周面上形成滚花纹而构成凹凸外周面20。作为滚花纹,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平行花纹(直线图案),也可以采用四边形花纹(交叉图案)和菱形花纹(钻石图案)。如图9、图10、图12所示,联管螺母2具有内螺纹8,其能够与外螺纹5螺接;密封用周缘(密封用按压部的一个例子)10,其能够对管3的外套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中的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端部分进行作用;止拔用周缘11,其能够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端部分进行作用;按压内周部13,其能够外套在扩径部3A的从外侧对直径恒定的直体筒部分4B进行包围的扩径直线部12 ;引导筒部14,其与密封用周缘10连续,在轴心P方向的规定长度上从外侧包围管3。密封用周缘10的内径与管3的外径大致相等,密封用周缘10的按压面IOa为垂直于轴心P的侧周面。止拔用周缘11的内周面的直径设定为,大于作为内筒4的最大径的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的直径且小于该外周面4b的直径加上管3的壁厚的直径即小于按压内周部13的直径的值,但是也可以不是这样的值(例如小于外周面4b的直径), 只要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进行作用即可。止拔用周缘11的按压面Ila也是垂直于轴心P的侧周面。
按压内周部13的值设定为,该按压内周部13能够以与扩径直线部12无径向上的间隙并且扩径部3A不会因联管螺母2旋入而随着转动的程度,压(压接外套)在扩径直线部12上,并且该按压内周部13构成止拔单元N。通过旋入联管螺母2来使止拔用周缘11 在轴心方向上按压切入扩径直线部12以阻止管3拔出,此时,该按压内周部13不使扩径直线部12因该按压力而以向径向外侧膨胀的方式翘起变形,所以该按压内周部13通过与止拔用周缘11协同动作能够提高耐拉拔力。如图9、图10、图12所示,在联管螺母2的作为轴心P方向端部的内螺纹侧端形成有突出罩19,该突出罩19为从该内螺纹侧端沿着轴心P方向突出的圆弧屋檐状,施压外套在外周凸缘IA上,能够在径向上覆盖外周凸缘1A。突出罩19是联管螺母2的圆筒状的轴心方向上的端部(内螺纹形成侧端部)在周向上被切断为多个的形状,即,在轴心P方向上观察是形成为圆弧状的屋檐或帽檐状,并且该突出罩19形成在以轴心P为中心每隔相等角度(45度)的8处。突出罩19的外径等于联管螺母2的外径,内径设定为与外周凸缘IA的外径相等或稍小于外周凸缘IA的外径。各突出罩19的内周面形成为凹凸内周面(第一粗周面的一个例子)24,该凹凸内周面是在周向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凹凸而成的。具体地说,通过滚花加工在突出罩19的内周面上形成滚花纹来构成凹凸内周面24。作为滚花纹,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平行花纹(直线图案),也可以采用四边形花纹(交叉图案)和菱形花纹(钻石图案)。周向上相邻的突出罩19、19之间成为窗部18。该窗部18是没有突出罩19而使螺母端面加在径向的整个区域都露出的部位。并且,螺母端面加为随着联管螺母2螺进而在轴心P方向上能够与外周凸缘IA抵接的限制面。接着,对于将管3的端部外套插入在内筒4上的方法,可以在常温下强制性地按入管3使其扩径来进行安装,或使用热源对管3进行加热使其易于膨胀变形之后按入管3,或使用扩径器(省略图示)预先将管端扩径之后按入管3,如图9所示,插入管3而成为管端 3t位于比罩筒部6的端壁15更靠深处的位置的状态。如图9所示,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包括外套在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外周面如上的扩径变化区域9和外套在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上的扩径直线部12。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管3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的状态下,使内螺纹8与外螺纹5螺接,使联管螺母2旋入而沿接头主体1的轴心P方向螺进,由此,按压内周部13外套在扩径直线部12上,并且,利用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中的外径大于内筒4的外径的部分,并且,利用密封用周缘10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部分。此外,为了使流体顺畅地流动,管3的流体输送路3W的直径和流体路径7的直径设定为相互相等,但也可以相互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形成为如下的状态,S卩,按压内周部13与扩径直线部12 在径向上无间隙,并且在直体筒部分4B与按压内周部13之间压接夹持有扩径直线部12。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管3的扩径变化区域9形成为覆盖前端渐细筒部4A的部分。扩径变化区域9为逐渐扩大的锥管的状态,密封用周缘10和止拔用周缘11为在轴心P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关系,但是,前端渐细筒部4A的外周面如与轴心P所成的角度越大,密封用周缘10与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的距离越小。另外,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4的前端在轴心P方向上稍微分离,但是所述外周面如的角度越大,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4的前端的分离距离越大,所述外周面如的角度越小,密封用周缘10与内筒4的前端的分离距离越小。那么,如图9所示,在树脂管接头A的规定的组装状态下,密封用周缘10在轴心P 方向上按压管3的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端部分,因而,与扩径变化区域9对应的外周面 4a的小径侧端和与该处接触的管3的内周面紧紧地压接而形成密封部S。利用该内筒4的前端位置处的密封部S,内筒4和扩径部3A之间不会进入清洗液、药液等流体,使得管3和接头主体1被良好地密封。并且,施压外套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的扩径直线部12被直体筒部分4B的外周面4b和按压内周部13包围着,被保持为大致不能膨胀变形,并且,形成为止拔用周缘11大致切入该扩径直线部12。由此,通过止拔用周缘11切入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端部分即实际切入按压扩径直线部12而形成的卡接,能够克服作用于扩径部3A的拉拔力,并且能够阻止因拉拔力使扩径直线部12以止拔用周缘11为基点在径向上膨胀变形而引起的扩径部3A向拔出的方向移动。若扩径部3A在轴心P方向上稍微移动,则密封部S的密封点也偏离,而密封功能有可能不可靠,但是本发明将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因而,构成能够牢牢地限制扩径部3A 在轴心P方向上向从内筒4拔出的方向移动的止拔单元N,由此能够实现良好的耐拉拔力。 结果,通过在管正在安装在内筒上的状态下操作螺母,能够简单地组装由接头主体1和联管螺母2构成的向外扩张型的树脂管接头A,而且组装性良好,并且能够同时实现密封部S 带来的良好的密封性和止拔单元N带来的良好的耐拉拔力的改进了的树脂管接头A。而且,通过设定为在止拔用周缘11开始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进行按压之后密封用周缘10开始对扩径变化区域9的小径侧部分进行按压的状态,即通过按压时间差单元,还具有如下的作用和效果。即,若转动联管螺母2使其旋入(螺进),首先,止拔用周缘11先抵接在扩径变化区域9 (具体为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上,此时,密封用周缘10还未到达扩径变化区域9。由此,仅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大径侧部分,更详细地说,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的外径比直体筒部分4B的外径大的部分,因而通过对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操作,产生了要向内筒4的更深处侧按入扩径直线部 12的作用。施压外套在直体筒部分4B上的扩径直线部12还被按压内周部13压接,而在该压接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会使扩径部3A移动插入内筒4的更深处侧,因而能够获得如下的优异的效果能够更可靠地将管插入至接头主体1,而且,在轴心P方向上被按压的扩径直线部12因难以在轴心P方向上移动而要向径向上膨胀,从而使压接力变得更大,所以能够发挥牢固地夹持扩径直线部12的作用。在所述压接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轴心P方向上被按压的扩径直线部12大致不在轴心P方向上运动,而产生要在径向上进行膨胀的强烈的作用,从而获得将扩径直线部12更牢牢地保持在内筒4与按压内周部13之间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通过在密封用周缘10未扎入扩径部3A而未对扩径部3A进行作用的状况下,止拔用周缘11在轴心P方向上按压扩径部3A,而能够获得加强利用直体筒部分4B和按压内周部13对扩径直线部12施加的压接保持力的效果。例如,能够产生扩径部3A的被止拔用周缘11按压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流动而进入按压面Ila和按压内周部13构成的角落空间部中的现象。这样,通过按压时间差单元获得管3相对于内筒4的压接保持力和耐拉拔力都进一步提高的效果。另外,如图9所示,可以通过由内筒4的深处侧和罩筒部6形成的周槽m以及由能够透视的氟类树脂形成的联管螺母2,构成能够目测管3是否正确地插在内筒4上的指示单元B。即,如果是正常状态,即如果在从按压内周部13的深处侧且直到内螺纹8为止的凹入内周面22处穿过的线上,通过肉眼能够观察到扩径部3A且观察不到扩径端部3t,则能够判断管3正确地外套安装在内筒4上。如果是能够观察到扩径部3A并且也观察到扩径端部3t的插入不良状态或不能观察到扩径部3A本身的插入不足状态,则能够判断管3的插入还未达到规定量,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进一步按入管3的操作直到能够肉眼观察到所述正常状态为止。指示单元B是联管螺母2使用透明或半透明(乳白色等)的氟类树脂而形成的, 且能够肉眼识别位于联管螺母2内侧的物体。尤其是,在从按压内周部13的深处侧且直到内螺纹8为止的凹入内周面22处穿过的线上肉眼观察的情况下,仅利用联管螺母2的厚度薄的部分来进行透视,就能够比较清晰且容易地肉眼识别扩径部3A。相对于此,形成为在壁厚比凹入内周面22的部位壁厚厚的按压内周部13的部位,扩径部3A的识别度差,难以观察。并且,在管3的端部能够进入的周槽m的部分,因为联管螺母2与罩筒部6重合, 所以即使接头主体1也能够透视,由于厚度大于凹入内周面22的部分的厚度,而且在外螺纹5与内螺纹8重合而在边界面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很难识别扩径端部3t处于什么位置。另外,在接头主体1染色等不能透视的情况下,在罩筒部6的端壁15的深处侧,也不能观察到扩径部3A或扩径端部3t。因而,利用能否肉眼确认出从凹入内周面22观察到扩径部3A且不能观察到扩径端部3t这样的正常状态的指示单元B的功能,能够肉眼确认紧固操作联管螺母2后的组装状态,因而能够提供便利且使用性好的树脂管接头A。另外,由于具有构成指示单元B的周槽m和罩筒部6,还获得如下的效果,即,发挥将管3插入内筒4时的指示器的功能。即,能够确认管3向外扩张而插在内筒4上的插入量是否达到规定量。也就是说,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还作为在内筒4上组装管3时能够肉眼识别判断是否良好地向内筒4插入了管3的单元发挥功能,其中,只要插入在内筒4上的扩径部3A的端部3t位于端壁15的里面就判断能为处于形成良好的插入状态。。该树脂管接头A设置有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该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能够通过滑动音和扭矩变化,识别在插入管3并通过联管螺母2来紧固固定的组装作业状态中的结束 (或接近结束)对联管螺母2进行紧固的状态。如图9、图10、图12所示,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是通过设置滑动嵌合部沈而构成的,该滑动嵌合部沈是接头主体1的外周凸缘IA的凹凸外周面20和形成在联管螺母2的前端侧(内螺纹8侧端)的突出罩19的凹凸内周面 24强制嵌合为压入状态而成。从密封用周缘10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来形成密封部S的、联管螺母2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随着继续旋入联管螺母2,凹凸内周面M即突出罩19 弯曲位移,凹凸内周面M和凹凸外周面20借助上述的弯曲位移来相互强制性地嵌合,由此构成滑动嵌合部26。在第三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中,使具有突出罩19的联管螺母2和具有外周凸缘IA的接头主体1相关联,使得在各突出罩19的前端面19a位于外周凸缘IA的宽度即轴心 P方向宽度的大致中央时,形成联管螺母2的紧固结束状态(作为接头A的组装状态),由此构成滑动嵌合部26。说明滑动嵌合部沈的作用,在使用工具对六角螺母部2b进行作用等来紧固联管螺母2时,如图11所示,联管螺母2螺进,各突出罩19接近外周凸缘1A。在处于该图11所示的接头主体1与联管螺母2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各周边缘10、11还未到达管3的扩径变化区域9。若接着向紧固方向转动操作联管螺母2,则各突出罩19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而强制地外套在外周凸缘IA上,开始覆盖外周凸缘1A,并与其在径向上重合。若接着向紧固方向转动螺进联管螺母2,则如图9、图12所示,各突出罩19的前端面19a位于周凸缘 IA的宽度方向(轴心P方向)上的中央。当突出罩19外套在外周凸缘IA上时,凹凸内周面M和凹凸外周面20 —边滑动 (一边相互擦过)一边相对转动,连续地产生滑动音,并且成为由此引起的扭矩增大的状态,即用于转动操作联管螺母2的扭矩急剧变大的状态。即,利用根据滑动嵌合部沈的功能,能够使操作者通过声音和扭矩增大(扭矩变化)来识别出接近紧固结束的状态或已变为紧固结束的状态,由此构成了紧固结束识别单元。因而,无论作业环境中有没有噪声,都能够识别联管螺母2的紧固结束状态。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例中,当前端面19a达到外周凸缘IA宽度的一半位置时,形成密封部S,成为紧固结束,从而成为作为树脂管接头A的组装状态。在该组装状态下,形成能够有效地发挥借助密封用周缘10而成的密封功能和借助止拔用周缘11而成的止拔功能的状态。在通过肉眼识别出突出罩19的前端面19a位于外周凸缘IA的宽度方向中央时, 能够确认处于上述的紧固结束状态。另外,在通过指尖触感识别出前端面19a位于外周凸缘IA的凹凸外周面20上时,也能够确认处于上述的紧固结束状态。另外,在周向上相邻的突出罩19、19之间具有窗部18,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 能够从窗部18识别如下等的重合程度,即,能够识别突出罩19和外周凸缘IA能够重叠多少,前端面Ia在外周凸缘IA的轴心P方向的宽度上处于什么位置,或者外螺纹侧的侧周面 Ia和螺母端面加在轴心P方向上的间隔为多少。接着,说明树脂管接头A的加旋情况。通过从螺进结束状态(紧固结束状态)再稍微紧固操作联管螺母2,使螺母端面加与外周凸缘IA抵接,而能够加旋由此产生的螺进移动量。即,当从如图9、10和图12所示的紧固结束状态(组装状态)再向紧固方向转动联管螺母2时,如图13所示,由于螺母端面加抵接在外周凸缘IA的外螺纹侧的侧周面Ia 上,成为紧固界限,此时,突出罩19的前端面19a在轴心P方向上与外周凸缘IA的螺母侧的侧周面Ic处于一个面上(相互相同的位置)。通过形成图13所示的最终加旋状态,具有能够防止出现外螺纹5和内螺纹8的螺纹破损、头部破损等作为管接头A的破损的优点。即,在第一实施例的树脂管接头A中也能够构成对联管螺母2随时间变化等而松弛的情况进行补偿的加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肉眼或指尖的触感识别突出罩19的前端面19a与外周凸缘IA的螺母侧的侧周面Ic处于同一面内,从而通过紧固结束识别单元C还发挥上述的功能。〔相关于第三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能够适当变更凹凸内周面M即突出罩19的数量和轴心P方向上的突出长度,或周向上的长度。并且,也能够将联管螺母2的内螺纹侧端部形成筒状,将整个内周面形成为凹凸内周面24。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在外周凸缘IA上的凹凸外周面20形成在整个外周上,但也可以间断地形成在周向上。 另外,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使用内圈将管扩径部内嵌在嵌合筒上的结构的接头,即, 由联管螺母、接头主体、内圈这3个部件构成的树脂管接头。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但是也能够形成为具有如下结构的树脂管接头,即,在联管螺母的轴心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具有凹凸外周面(第二粗周面)的外周凸缘,在接头主体上形成有突出盖,该突出盖具有强制嵌合在该外周凸缘上的凹凸内周面(第一粗周面),并且覆盖该外周凸缘。
0125]附图标记的说明0126]1接头主体0127]IA外周凸缘0128]Ib外周凸缘的外周面0129]2联管螺母0130]3管0131]3A扩径部0132]4嵌合筒0133]5外螺纹0134]8内螺纹0135]9扩径变化区域0136]10密封用按压部0137]19凹部、突出罩0138]20凸部、第二粗周面0139]20B突出部0140]M突设部、第一粗周面0141]26扭矩变化部0142]C紧固结束识别单元0143]P轴心0144]S密封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树脂管接头, 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接头主体,其具有外螺纹以及能够使合成树脂制的管的端部扩径并嵌合安装该端部的嵌合筒,合成树脂制的联管螺母,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能够对所述管的扩径部中的扩径变化区域进行作用的密封用按压部;在所述管嵌合安装在所述嵌合筒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接,并使所述联管螺母沿所述接头主体的轴心方向螺进,由此,利用所述密封用按压部在所述轴心方向上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以形成密封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的外周部和所述联管螺母的轴心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部上,分别配置有沿着轴心方向突出的凸部和能够嵌入该凸部且沿着轴心方向凹入的凹部,从所述密封用按压部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的、所述联管螺母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伴随着继续旋入所述联管螺母,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之一沿轴心方向弯曲位移,从而构成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借助所述弯曲位移来相互嵌合和脱离的扭矩变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接头主体的外周凸缘上,并且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联管螺母的所述内螺纹形成侧的端部上,所述凸部和所述外周凸缘能够沿轴心方向弯曲位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上,形成有比所述外周凸缘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联管螺母的在轴心方向上与所述凹部相邻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设部。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及/或所述凹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在所述联管螺母旋转一圈的期间,反复发生所述嵌合和脱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及/或所述凹部以所述轴心为中心隔着相等角度形成在周向上。
6.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和所述联管螺母由氟类树脂制成。
7.一种树脂管接头, 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接头主体,其具有外螺纹以及能够使合成树脂制的管的端部扩径并嵌合安装该端部的嵌合筒,合成树脂制的联管螺母,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能够对所述管的扩径部中的扩径变化区域进行作用的密封用按压部;在所述管嵌合安装在所述嵌合筒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接,并使所述联管螺母沿所述接头主体的轴心方向螺进,由此,利用所述密封用按压部在所述轴心方向上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以形成密封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管螺母的轴心方向的端部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粗周面,该第一粗周面是在周向上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的凹凸而成的,在所述接头主体的外周部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粗周面,该第二粗周面是在周向上以规定量连续形成细微的凹凸而成的,从所述密封用按压部按压所述扩径变化区域的、所述联管螺母的螺进即将结束的时刻起,伴随着继续旋入所述联管螺母,所述第一粗周面和所述第二粗周面之一弯曲位移,从而构成所述第一粗周面和所述第二粗周面借助所述弯曲位移来相互强制性地嵌合的滑动嵌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粗周面都是由通过滚花加工而成的滚花纹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周面形成在所述联管螺母的内螺纹形成侧端部的内周面上,所述第二粗周面形成在所述接头主体的凸缘的外周面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第一粗周面的所述内螺纹形成侧端部在周向上被分割为多个。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树脂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和所述联管螺母由氟类树脂制成。
全文摘要
提供即使在看不到或难以看到管接头部分的场所以及在噪声状况下的作业现场,也能确认联管螺母为紧固结束或接近结束的状态,且组装作业性和处理性好的树脂管接头。因此,树脂管接头在管(3)外套在内筒(4)上而产生扩径部(3A)的状态下,通过螺接内螺纹(8)和外螺纹(5)来螺进联管螺母(2),利用密封用按压部(10)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从密封用按压部(10)按压扩径变化区域(9)而联管螺母(2)的螺进即将结束时起,随着继续旋入旋转联管螺母(2),凸部(20)沿轴心(P)方向弯曲位移,从而构成接头主体(1)的凸部(20)和联管螺母(2)的凹部(19)通过所述弯曲位移相互嵌合和脱离的扭矩变化部(26)。
文档编号F16L33/22GK102232158SQ20098014832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日
发明者中川健, 中村岳宽, 今西良, 增田昭宏, 山田真照, 岸本贵之, 手岛一清 申请人:日本皮拉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