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接头,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插入的管拆下的管接头。
背景技术:
作为供水、供热水的配管使用的树脂管通过管接头与其他的管相连结。作为该管接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这样一种管接头,该管接头包括使爪抓住管的外周面 而保持管的有缝夹套(collet)、与管的外周面紧密接触而防止漏水的0型密封圈、覆盖接 头主体的帽,通过开闭设置于有缝夹套上的多个狭缝而使有缝夹套在半径方向上扩大或缩 小,能够应对多种规格的管。但是,在住宅等的供水、供热水配管的施工过程中,在错误地安装插入到管接头中 的管的情况下,需要临时拆下管。但是,为了在上述以往的管接头中拆下管,需要进行在拆 下帽之后拆下有缝夹套这样的管接头的分解作业。这样,在施工现场错误地安装管时,管接 头的分解及组装的作业需要时间,因此,作业效率降低。另外,在优先考虑作业效率的情况 下,有时会将错误安装的管和管接头废弃。因此,作为不分解管接头就能够拆下管的以往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 一种管接头,该管接头包括接头主体、0型密封圈、有缝夹套和支承环,其中,为了自接头主 体拆下管,朝向管插入方向推压有缝夹套,使设置于有缝夹套上的锥形部相对于设置于支 承环上的锥形部滑动,使有缝夹套扩径,从而使有缝夹套的爪部脱离管的外周面。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6143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0-27437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能够拆卸的管接头中,在拆下管时推入有缝夹套时,有缝夹套在支承 环的锥形部中不被可靠地引导,其扩径不充分,结果,有可能产生无法容易地拆下管或者无 法拆下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固定插入了的 管、并且也可靠地实现该管的拆卸的管接头。S卩,本发明的主要构造如下。(1) 一种管接头,该管接头包括筒状的接头主体,在其内部具有用于供管插入的插入部;帽,其安装在该接头主体的管插入开口侧的外表面;密封件,其位于插入到上述插入部内的管与上述接头主体之间;有缝夹套,其设置在比该密封件靠上述帽侧的位置,具有与所插入的管的外周面 卡合而把持该管的多个爪,该有缝夹套能在上述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能够扩大或 缩小;支承环,在强制上述有缝夹套向上述密封件侧移动时,该支承环使上述有缝夹套扩径;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环固定配置在上述密封件与上述有缝夹套之间。(2)在上述(1)所述的管接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有缝夹套具有在上述密封件侧的端部开口、沿上述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并且,在该有缝夹套的外表面具 有与设置在上述帽的内表面上的锥形部相匹配的第1锥形部。(3)在上述⑴或⑵所述的管接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有缝夹套在上述密封件 侧的端部的内表面具有与设置在上述支承环上的锥形部相匹配的第2锥形部。(4)在上述(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环具有向 上述接头主体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通过利用上述帽和上述接头主体夹持该凸缘 部而固定配置上述支承环。本发明的管接头在插入管时利用有缝夹套把持该管而谋求可靠地固定管,并且, 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拆下临时插入的管。因而,能够实现提高配管施工中的作业效率及削减 管接头和管的废弃损失。
图1是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分解剖视图。图3是插入有无负荷时的管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图4是插入有加压时的管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图5的(a)、(b)是拆下管时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图2表示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分解剖视图。管 接头1包括接头主体10、帽20、作为密封件的0型密封圈30、有缝夹套40和支承环50。下 面,详细说明这些构件。接头主体10为圆筒状,在其内部具有用于供管从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 端IOE1侧向另一端(未图示)侧插入的插入部。管可沿图中Y方向插入,接头主体10的 一端IOE1侧为管插入开口侧。在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中央附近的内壁设有台阶部12,在该台阶部12上配设 有0型密封圈30。另外,在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设有向接头主体10的半 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14,该凸缘部14可用作将管插入到插入部内时的止动部。并且, 从接头主体10的一端IOE1侧到台阶部12附近,在接头主体10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16。0型密封圈30为圆环状,使其轴线方向与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设置于插 入部内的台阶部12处。该0型密封圈30夹在插入到插入部内的管与接头主体10之间。0 型密封圈30的内径被设定为小于插入到插入部内的管的外径。在将管插入到插入部内时, 0型密封圈30的半径方向内周面与管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并且,0型密封圈30的半径方向 外表面与接头主体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在该部分,将管与接头主体10之间液密地密封, 从而能够防止漏水。
另外,在图示例子中采用1个0型密封圈30,但也可以将两个以上0型密封圈串联地配置在插入部内。支承环50为圆筒状,使其轴线方向与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设置于比0 型密封圈30靠管插入开口侧的位置。支承环50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一端SOE1具有向半径方 向外侧突出的第1凸缘部52,在其另一端50E2具有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第2凸缘部54。通过利用帽20和接头主体10的一端IOE1夹持第1凸缘部52来固定配置支承环 50。另外,支承环50的固定配置方法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也能够将支承环50粘接固定在接 头主体10的内表面。另外,第2凸缘部54位于0型密封圈30与有缝夹套40之间,在第2凸缘部54的 半径方向内侧的前端形成有朝向插入开口侧(即,与0型密封圈30相反侧)延伸的部分, 在该部分形成有朝向插入开口侧且朝向支承环50的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锥形部56T。有缝夹套40为圆筒状,使其轴线方向与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设置于比 支承环50的第2凸缘部54靠插入开口侧的位置。有缝夹套4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40Ei 位于比支承环50的第1凸缘部52靠插入开口侧的位置,其另一端40E2位于支承环50的 第1凸缘部52与第2凸缘部54之间。有缝夹套40在其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具有在上述另一端40E2开口、沿接头主 体1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44。通过开闭该狭缝44能够扩大或缩小有缝夹套40。另 夕卜,狭缝的形态并不限定于该图示例子,其条数、形状等能够适当地选择,并且,用于扩大或 缩小有缝夹套40的部件并不限定为狭缝,也能够由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波纹形状构成有缝 夹套40。有缝夹套40在狭缝44相互间部分的内表面具有向有缝夹套40的半径方向内侧 突出的多个爪部42,该爪部42卡合于所插入的管的外周面而把持管。爪部42向使有缝夹 套40的内径在Y方向上缩窄的方向倾斜,在图示例子中,爪部42是在板簧上包覆树脂而成 的构造,但也能够不采用板簧而仅由树脂构成。有缝夹套40在其一端40Ei与爪部42的中间附近的外表面具有第1锥形部46T。 该第1锥形部46T向使有缝夹套40的外径在Y方向上扩大的方向倾斜,能够相对于后述的 设置在帽20上的锥形部22T滑动。有缝夹套40在0型密封圈30侧的端部40E2的内表面具有第2锥形部48T。该第 2锥形部48T向使有缝夹套40的内径在Y方向上扩大的方向倾斜,能够相对于设置在上述 的支承环50上的锥形部56T滑动。有缝夹套40与支承环50不同,未被固定配置,因此,有缝夹套40能够在支承环50 的第2凸缘部54与帽20的锥形部22T之间的空间中沿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移动。帽20为圆筒状,其轴线方向上的一端20Ei的开口部可用作用于供管插入的插入 口,在自其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20E2侧朝向开口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26。通过使该 内螺纹26与形成在接头主体10的一端IOE1侧的外表面上的外螺纹16卡合,使帽20的轴 线方向与接头主体10的轴线方向一致地安装在接头主体10的外表面上。在此,要点在于 通过利用帽20和接头主体10的一端IOE1夹持支承环50的第1凸缘部52来固定支承环 50。另外,在帽20中,在插入口与内螺纹26之间的内表面设有锥形部22T。该锥形部22T向使帽20的内径在Y方向上扩大的方向倾斜,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有缝夹套40上的锥形 部46T滑动。下面,使用图3 图5说明插入管后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作用。图3表示插入有无负荷时的管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无负荷时是指,不向 管P内通水而未对管P及管接头1施加水压的状态。首先,在沿Y方向插入管P时,有缝夹套40的爪部42与管P接触,有缝夹套40与 管P —同沿Y方向移动。于是,有缝夹套40的第2锥形部48T相对于支承环50的锥形部 56T滑动,由于有缝夹套40因狭缝44的宽度扩大而扩径,因此,有缝夹套40把持管P的力 减小,容易插入管P。另外,在本发明的构造中,由于利用接头主体10和帽20固定配置支承环50,因此, 在插入管P时,支承环50不会被有缝夹套40推压而移动所需程度以上,因此,能够在支承 环50与台阶部12之间确保0型密封圈30用的空间(室)。即,在支承环50未被固定的情 况下,若在插入管P时有缝夹套40沿Y方向移动,则支承环50也同样地沿Y方向移动,因 此,支承环50会压坏0型密封圈30。结果,由于0型密封圈30向半径方向内侧鼓起,因此, 有可能产生管P难以插入这样的问题。在本发明中,由于0型密封圈30未被压坏,因此,能 够防止产生管P难以插入这样的问题。图4表示插入有加压时的管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剖视图。加压时是指,向管P内 通入水或空气而对管P及管接头1施加水压或空气压的状态。在对管P及管接头1施加水压时,管P向被拔出的方向(Y’方向)移动。作为第1 阶段,在管P沿Y’方向稍稍移动时,有缝夹套40的第2锥形部48T相对于支承环50的锥 形部56T滑动,有缝夹套40因狭缝44的宽度缩窄而缩径,因此,有缝夹套40把持管P的力 增大。另外,也可以替代对管P加压,而在将无负荷的管P插入到管接头1之后,通过向Y’ 方向拉该管P来增大管接头1的把持力。这样,如果临时插入管P,在向该管P的拔出方向施力时,爪部42会抓住管P的外 周面,因此,能够防止拔出管P。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施加较强拉拔力的通水时的防脱。接着,作为第2阶段,在水压的作用下对管P施加进一步朝向Y’方向移动的力时, 有缝夹套40也一同向Y,方向移动。此时,有缝夹套40的第1锥形部46T相对于帽20的 锥形部22T向Y’方向移动,有缝夹套40因狭缝44的宽度进一步缩窄而缩径,因此,有缝夹 套40把持管P的力进一步增加,能够可靠地防止拔出管P。图5的(a)、(b)表示拆下管时的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半剖图。在拆下管P时,如图 5的(a)中的箭头所示,从帽20与管P的间隙插入用于使有缝夹套40移动的专用工具或者 旋具(driver)等,向Y方向推压有缝夹套40的一端40Ei。于是,有缝夹套40向Y方向移 动,有缝夹套40的另一端40E2与支承环50相抵接。更详细地讲,设置于有缝夹套40的另 一端40E2的第2锥形部48T与设置于支承环50的第2凸缘部54上的锥形部56T相抵接。接着,如图5的(b)所示,在向Y方向进一步推压有缝夹套40时,第2锥形部48T 相对于锥形部56T向Y方向滑动。此时,有缝夹套40的狭缝44的宽度扩大,有缝夹套40 扩径,解除爪部42与管P的外周面的嵌合。即,在使有缝夹套40向Y方向强制移动时,有 缝夹套40扩径到爪部42对管P的把持解除为止。结果,能够拔出管。另外,假定在使用一字槽螺钉旋具等向Y方向推压有缝夹套40的情况下,优选有缝夹套40的一端40Ei是与Y方向垂直的平面。并且,若有缝夹套40的一端40Ei在整周上 均勻,即,狭缝44不配置在有缝夹套40的一端40Ei、而仅在其另一端40E2,则对插入一字槽 螺钉旋具的位置并没有限定,因此较佳。另外,在有缝夹套40的一端40Ei位于插入开口的外侧的情况下,上述管P的拆卸 操作容易。但是,在考虑到错误地拔出管P的情况下,像图示例子那样,有缝夹套40的一端 40Ei优选处于比帽20的一端20Ei靠插入部侧的位置。在以往的管接头中拆下管P的情况下,需要拆下帽来分解管接头。因此,在施工现 场错误地插入管的情况下,在分解管接头之后进行正确的连接或者废弃错误地插入的管和 管接头。但是,在本发明的管接头1中,如上所述,不分解管接头1就能够拆下管P,因此,在 施工现场错误地插入管P的情况下,也不浪费管和管接头就能够容易地实现正确地连接。 由此,在能够削减接头、管的废弃损失的同时,施工人员能够稳定且高效地进行现场连接作 业。
权利要求
一种管接头,该管接头包括筒状的接头主体,在其内部具有用于供管插入的插入部;帽,其安装在该接头主体的管插入开口侧的外表面;密封件,其位于被插入到上述插入部内的管与上述接头主体之间;有缝夹套,其设置在比该密封件靠上述帽侧的位置,具有与所插入的管的外周面卡合而把持该管的多个爪,该有缝夹套能在上述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能扩大或缩小;支承环,在强制上述有缝夹套向上述密封件侧移动时,该支承环使上述有缝夹套扩径;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环固定配置在上述密封件与上述有缝夹套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有缝夹套具有在上述密封件侧的端部开口、沿上述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多 个狭缝,并且,在该有缝夹套的外表面具有与设置在上述帽的内表面上的锥形部相匹配的 第1锥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有缝夹套在上述密封件侧的端部的内表面具有与设置在上述支承环上的锥形部 相匹配的第2锥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环具有朝向上述接头主体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通过利用上述帽和 上述接头主体夹持该凸缘部来固定配置该支承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接头。该管接头可靠地固定插入了的管,并且也可靠地实现该管的拆卸。该管接头包括筒状的接头主体,在其内部具有用于供管插入的插入部;帽,其安装在该接头主体的管插入开口侧的外表面;密封件,其位于被插入到上述插入部内的管与上述接头主体之间;有缝夹套,其设置在比该密封件靠上述帽侧的位置,具有与所插入的管的外周面卡合而把持该管的多个爪,该有缝夹套能在上述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能扩大或缩小;支承环,在强制上述有缝夹套向上述密封件侧移动时,该支承环使上述有缝夹套扩径;上述支承环固定配置在上述密封件与上述有缝夹套之间。
文档编号F16L33/23GK101806380SQ20101011240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8日
发明者樱田秋能, 长山友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