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油封保护专用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装配过程中的工装,具体地说是一种保护油封在装配时 不被转向器齿排刮伤的工装。
背景技术:
在汽车零件两次利用中,给不同的部件装上油封是常做工序,但不同的部件形状 均不同,有些部件的外形对油封并不造成损坏,而有些部件(如转向器齿排),则往往会在装 配油封时损坏油封,造成油封不耐用或者不可用,因而频繁转换油封,导致资源的浪费,更 不利于环保。因而发明人设计出油封保护工装,用以在装配时保护油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油封保护专用工装,使到装配后的油封不受损坏,因而 更耐用,既环保又节约资源,便于推广及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工装分为中空圆管的工装身及向前收缩的锥形工 装头,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度小于1微米,内管壁小于2微米,管壁厚度小于2mm ;锥 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6 1 :2,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小于1微米。以上本实用新型所述锥形工装头的向前收缩角度为8° ^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 9^0. 7微米,内管壁为1. 8^1. 4微 米,管壁厚度为1.纩0. 05mm;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5 1 :3,工装头的 外管壁光滑度为0.纩0.7微米。以上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 8微米,内管壁为1. 6微米,管壁厚度为 Imm ;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5,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为0. 8微米。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在装配时起到保护油封的作用;2、使到装配后的油封不受损坏,因而更耐用,既环保又节约资源,便于推广及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工装分为中空圆管的工装身1及向前收缩的锥形工装 头2,所述的工装身1外管壁的光滑度小于1微米,内管壁小于2微米,管壁厚度小于2mm ; 锥形工装头2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6 1 :2,工装头2的外管壁光滑度小于1微米,锥形工装头2的向前收缩角度为8° ^12°。因为该工装的工装身内外壁都有适当的光滑度,在工作时只需要将工装身进转向 器齿排中,再油封套过工装头滑过工装身外壁,将油封装配至齿排根部,然后取出工装即可。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工装身1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 9微米,内管壁为1. 8微米, 管壁厚度为1. 8mm ;锥形工装头2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5,工装头2的外管壁光 滑度为0.9微米。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工装身1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7微米,内管壁为1.4微米, 管壁厚度为0. 05mm ;锥形工装头2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3,工装头2的外管壁光 滑度为0.7微米。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工装身1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 8微米,内管壁为1. 6微米, 管壁厚度为0. 5mm ;锥形工装头2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4,工装头的外管壁光 滑度为0.8微米。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工装身1外管壁的光滑度为0. 8微米,内管壁为1. 6微米, 管壁厚度为Imm ;锥形工装头2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5,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 为0. 8微米。
权利要求油封保护专用工装,其特征在于工装分为中空圆管的工装身及向前收缩的锥形工装头,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度小于1微米,内管壁小于2微米,管壁厚度小于2mm;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6~12,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小于1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封保护专用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工装头的向前收缩 角度为8° ^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封保护专用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 度为0. 9^0. 7微米,内管壁为1. 8^1. 4微米,管壁厚度为1. 8^0. 05mm ;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 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 :5 1 :3,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为0. 9^0. 7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封保护专用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 度为0. 8微米,内管壁为1. 6微米,管壁厚度为Imm ;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 例为1 :5,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为0. 8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封保护专用工装,具体地说是一种保护油封在装配时不被转向器齿排刮伤的工装。它公开了工装分为中空圆管的工装身及向前收缩的锥形工装头,所述的工装身外管壁的光滑度小于1微米,内管壁小于2微米,管壁厚度小于2mm;锥形工装头的长度与总工装长度的比例为1∶6~1∶2,工装头的外管壁光滑度小于1微米。它使到装配后的油封不受损坏,因而更耐用,既环保又节约资源,便于推广及应用。
文档编号F16J15/16GK201721262SQ20102022181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
发明者李振全 申请人:李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