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减振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1911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转减振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从动部分的减振盘,具体地,涉及一种离合器从动部 分的扭转减振盘。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经常处于接合状态传递扭矩的,只有踩下离合器踏板,分离机构才会将 压盘后移与摩擦片分开而呈现分离状态。此时扭矩传递中断,可以进行诸如起步、换档、制 动等项操作。当汽车传动系过载时,离合器会启动打滑,对传动系实现过载保护。在摩擦片 上还设有扭矩减振器,以使传动系工作更加平稳。在离合器接合时,发动机发出的转矩经飞轮和压盘传给了从动盘两侧的摩擦片, 带动从动盘本体和与从动盘本体铆接在一起的扭转减振盘转动。从动盘本体和扭转减振盘 又通过减振弹簧把扭矩传给了从动盘毂。因为有弹簧的弹性作用力,所以传动系统承受的 传动冲击力可以在此得到缓和。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会使从动盘毂相对于从动盘本体和 扭转减振盘来回转动,夹在它们之间的阻尼片靠摩擦消耗扭转振动的能量,将扭转振动衰 减下来。现有的扭转减振盘主要采取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 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减震器弹簧安装在扭转减振盘的窗口 1内,所述弹簧窗口 1具有 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 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所述外 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能起到防止弹簧从弹簧窗口 1中脱离的作用。扭转减振盘的结构 通常是外侧较薄,中间较厚,外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都是沿着窗口侧边缘切割窗口内边 缘和窗口外边缘的扭转减振盘,然后将切割部向外翻折而形成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外侧 翻边2与窗口外边缘连接处和内侧翻边2’与窗口内边缘连接处也为成角度的连接,也就是 说外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与扭转减振盘的平面之间形成了尖角。从图3可以看出,外侧 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完全断开,从图1中可以看出内侧翻边2’也是同样 的结构。因此,在扭转减振盘的弹簧窗口角上形成了尖角,并且外侧翻边2与窗口外边缘连 接处和内侧翻边2’与窗口内边缘连接处也为成角度的连接。但是,目前从市场反馈可以看出,离合器从动盘容易出现扭转减振盘故障而使从 动盘总成失效的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扭转减振盘用于固定弹簧的弹簧窗口处形成尖 角,在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扭转减振盘断裂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离合器从动部分的扭转减振盘,该扭 转减振盘的弹簧窗口的成型采用过渡设计。[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 个弹簧窗口,每个所述弹簧窗口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 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所述 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所述外侧翻边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沿与所述窗 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优选为 弧面。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 过连接部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与所述窗口侧边 缘之间形成曲线。更优选地,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边形 成所述曲线。所述曲线优选为弧线。此外,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与所述 窗口内边缘之间形成第二曲面。更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的第一曲面和 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曲面形成为一体。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形成尖角而导 致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了扭转减振盘因为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等缺陷,具有建构简单,加 工方便,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 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 图中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5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C-C方向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扭转减振盘窗口2外侧翻边21侧边沿2’内侧翻边21,侧边沿31连接部32第二曲面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0028]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用到的指示方向的词语都 是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理解的,目的在于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 型的限制。并且,为了能够更清楚准确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下面的描述中用到的名 词和术语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 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图4是本实用 新型的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5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C-C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图4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转减振盘上的多个弹簧窗口 1中,每个所述弹簧窗口 1都 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 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所 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 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通过上述结构消除了原扭转减振盘翻边处形成的尖角,减小了扭转减振盘的断裂 危险。如图6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连接 情况,由于图6是根据图3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因此可知外侧翻边 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图中所示仅为本实用新 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与 窗口侧边缘之间都可以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上述的扭转减振盘的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之间 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外边 缘开始的一部分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内边缘开始的一部分与窗口侧边 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另一种是该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 和21’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其中后一种情况(即该侧边 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更为优选,下面论述其带来的技 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曲面的过渡方式将现有的扭转减振盘窗口中的尖角结构改 为曲面结构,从而避免了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由于采用曲面过渡的结构不会切断外 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连接,图1中a表示现有的扭转减振盘窗口的外 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外边缘的最短距离,图4中的b表示本实用新 型的扭转减振盘窗口的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外边缘的最短距离, 因此对比图1和图4可知,图4中标示的距离b要大于图1中相应位置标示的距离a,也就 是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弧面过渡方式的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的分离处与现有技术相 比,要距离扭转减振盘圆周更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避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的 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且增强了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 1到扭转减振盘圆周的结构强 度。很显然,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一体结 构时的距离b,要大于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外边缘开始的一部分和/或内侧翻边 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内边缘处开始的一部分与窗口侧边缘之间为一体结构时的距离b, 因此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一体结构更为优选。并且,由于扭转减振盘的结构为中间厚边缘薄,因此外侧翻边2处断裂的危险更大, 为了避免扭转减振盘断裂故障,扭转减振盘的两个翻边中,至少外侧翻边2采用上述改进 结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上所描述的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 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实施方式,说明书 附图中关于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只是示意性地给出了外侧翻边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 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情况,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的连接方式与此相同无须 赘述,并且附图只给出了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因此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 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情况并未图示。并且,为了便于加工,所述第一曲面优选为弧面。对于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来说,内侧翻边2’与外侧翻边2存在同样的尖角处应力 集中问题,但是由于扭转减振盘为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因此,内侧翻边2’与相邻边之间形 成的尖角对扭转减振盘强度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外侧翻边2所形成的尖角。而且,使内 侧翻边2’形成与外侧翻边2相同的弧面过渡结构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对制造的模具要求很 高,给生产造成困难。因此,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 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21’与所 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曲线。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实际生产加工,优选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 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4,所述凹槽4的边形成所述曲线。为了便于凹槽4的加工而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即所述曲线优选为弧线。凹槽4使得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尖角形成为弧线的过渡形状,也就是 说,在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的尖角连接处加开凹槽4,从而使窗口侧边缘与内侧翻边 2’之间通过弧线过渡连接,也避免了在原有的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由于图4已经将凹槽4 的结构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不再结合截面图等其他视图进行描述。虽然对比现有的扭转减振盘和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 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内边缘的最短距离不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和实际应用的验证,由 于扭转减振盘中间比边缘更厚,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对内侧翻边2’的处理方式能够满足 扭转减振盘的强度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凹槽4通过削窄内侧翻边2’形 成,使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原来的尖角连接变为曲线连接,但是并 不限于此种连接方式,任何能够避免形成凹槽4而能满足扭转减振盘强度需要的形式都可 以应用到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翻边相对于扭转减振盘主体弯折部分也形成为折叠的成角度的边,因此,优 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内边缘 之间形成第二曲面32。形成第二曲面32的目的与连接部31形成的第一曲面的目的相同, 因此,对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已经形成了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的翻边,也可以形成第二曲 面32。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32优选为弧面,并且所述第二曲面32所形成的弧面能与连 接部31所形成的第一曲面形成为一体。在图4中可以看到,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曲面32形成 为一体。这样的结构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扭转减振盘的强度,而且便于对翻边的整体加工。在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 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32,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凹 槽4形成曲线。根据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的详细描述,并结合对扭转减振盘结构的分析,附图 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为针对扭转减振盘主要的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改进,并且加方便节省 材料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可以通过任 何合适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其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之内。另外,本实用新型 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 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只采用本实 用新型对外侧翻边或内侧翻边的改进,或者将上述两种改进方式交叉应用,或者在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启示之下进行其他相似的改进。
权利要求1.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个弹簧窗口(1),每个所述弹簧窗口(1) 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 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 (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 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为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 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并且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所述窗口侧边缘 之间形成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 (21’ )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4),所述凹槽(4)的边形成所述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为弧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 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 )与所述窗口内边缘之间形成第二曲面(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侧边 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 成的所述第二曲面(32)形成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个弹簧窗口(1),每个所述弹簧窗口(1)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形成尖角而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了扭转减振盘因为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等缺陷,具有建构简单,加工方便,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
文档编号F16D13/64GK201786967SQ20102052908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张学渊, 张文明, 李盖华, 黄福邦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