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常用作工业机械、汽车的发动机架(engine mount)等的、用于将从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向车体等振动承受部传递的振动吸收并使其衰减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成为车辆的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和成为振动承受部的车体之间配设有作为发动机架的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吸收发动机所产生的振动,抑制向车体侧传递振动。作为该隔振装置,公知有在装置内部设有弹性体和一对液室、且一对液室通过限制通路互相连通的液体封入式的装置。采用该液体封入式的隔振装置,在搭载的发动机工作而产生振动的情况下,利用弹性体的减振功能及将一对液室之间连通起来的节流孔内的液体粘性阻力等吸收振动,抑制向车体侧传递振动。作为上述以往的液体封入式的隔振装置,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 5所示的装置。专利文献1 5所述的隔振装置利用分隔构件将液室分隔成主液室和副液室,利用构成在分隔构件的外周的限制通路使主液室和副液室相连通。但是,在分隔构件的外侧利用相对于该分隔构件独立的限制通路构件在其与分隔构件之间构成限制通路的情况下,存在通过硫化等将隔膜直接粘接在限制通路构件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确保分隔构件与限制通路构件、隔膜之间的密封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90388号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204964号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221080号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8-14317号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4-363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分隔构件与限制通路构件、隔膜之间的密封性的隔振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第2安装构件,其做成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将两者连结起来;主液室,其将上述弹性体作为分隔壁的一部分地构成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侧,封入有液体;副液室,其封入有液体,该副液室的分隔壁的至少一部分由隔膜形成,该副液室能够扩大或缩小;分隔构件,其具有筒状的筒部、从上述筒部的靠上述主液室侧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地构成且外周沿着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周配置的凸缘部、及配置在上述筒部的径向内侧的可动弹性膜,该分隔构件用于将上述主液室和上述副液室之间分隔开;限制通路构件,其做成相对于上述分隔构件独立的环状,配置在上述分隔构件的筒部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该限制通路构件具有底部和沿着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周配置的通路外筒部,该底部与上述通路外筒部相连地形成,与上述凸缘部相对地配置,并配置在上述筒部的筒轴方向内侧,在该限制通路构件与上述分隔构件之间构成使上述主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连通的限制通路,并且,上述隔膜的外周端粘接在至少上述底部的内周。在上述构造的隔振装置中,限制通路构件相对于分隔构件独立,在分隔构件与限制通路构件之间构成有使主液室和副液室相连通的限制通路。构成副液室的隔膜的外周端粘接在至少底部的内周,该限制通路经由构成在限制通路构件的底部的开口与副液室相连通。限制通路构件的底部配置在筒部的外周侧的筒轴方向内侧。因而,通过将粘接有隔膜的外周端的限制通路构件向径向内侧凿紧,能够可靠地将底部的内周侧和分隔构件的筒部外周之间密封。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隔振装置包括与上述底部相连地形成的、沿着上述筒部的外周配置的通路内筒部。采用上述构造,能够利用通路内筒部的内侧面将通路内筒部的内侧面与分隔构件的筒部外表面之间密封。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通路内筒部自上述底部的内端部朝向上述副液室侧延伸。采用上述构造,通过将通路内筒部向径向内侧凿紧,能够可靠地将通路内筒部与筒部之间密封。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底部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构成有与上述副液室相连通的开口,上述隔膜在与上述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在比上述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粘接于上述限制通路构件。如上所述,能够在限制通路构件的底部构成开口而使限制通路和副液室相连通。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隔膜在比上述底部的内周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构成上述副液室,上述隔膜在与上述底部的开口相对应的连通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采用上述构造,由于副液室的外周构成在底部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副液室部分在径向上紧凑地构成。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隔膜构成为在上述连通位置的厚度该隔膜的大于构成上述副液室的其他部分的厚度。采用上述构造,能够抑制由液体的流通导致连通位置的隔膜变形。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隔构件的筒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构成有向径向内侧退避的退避部,上述限制通路和上述副液室经由从上述限制通路朝向上述退避部的外表面开口的开口部相连通。如上所述,通过在分隔构件中构成退避部,也能够使限制通路和副液室相连通。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发明,能够确保分隔构件与限制通路构件、隔膜之间的密封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构造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限制通路构件和隔膜的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组装前)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组装后)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构造的侧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限制通路构件和隔膜的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该隔振装置10适合用作将作为汽车的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支承在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体上的发动机架。另外,图中的附图标记S表示装置的轴心线,将沿着该轴心线的方向作为装置的轴向S,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隔振装置10的上下方向地进行以下说明。作为隔振目标的主要振动(主振动)沿轴向S输入。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0包括第1安装构件14和第2安装构件12。第2安装构件12做成大致圆筒状,在其中间部构成有台阶部12B。第2安装构件 12以台阶部12B为界,其上侧为弹性体连结部12A,其下侧为比弹性体连结部12A小径的分隔夹持部12C。在分隔夹持部12C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凿紧的凿紧部12D。第2安装构件12通过未图示的托架连结于车体。第1安装构件14做成比第2安装构件12小径的大致圆柱状,从其上表面中央部分朝向轴向下侧地构成螺纹孔14A,该螺纹孔14A形成有内螺纹。螺纹孔14A用于与连结于发动机侧的未图示的螺栓螺纹接合。第1安装构件14以与第2安装构件12同轴的方式,下部配置在第2安装构件12 的内侧。第1安装构件14和第2安装构件12的轴心线成为隔振装置10的轴向S。在第1安装构件14和第2安装构件12之间配置有成为吸振主体的橡胶制的弹性体16。弹性体16硫化粘接在第1安装构件14的外表面,并硫化粘接在第2安装构件12的弹性体连结部12A和台阶部12B,该弹性体16将第1安装构件14和第2安装构件12弹性连结。
在弹性体1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其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薄膜状的覆盖部18。该覆盖部18硫化粘接在第2安装构件12的分隔夹持部12C的内周面地覆盖第2安装构件12的内壁。在覆盖部18的与台阶部12B相对应的部分的下侧构成有台阶部12E。该台阶部12E 用于与后述的分隔构件20的凸缘部M相抵接。在覆盖部18的内周侧配置有分隔构件20和限制通路构件30。分隔构件20和限制通路构件30通过分隔夹持部12C和下端部12D向径向内侧凿紧来固定。如图2所示,分隔构件20做成帽子状,包括筒部22、凸缘部M和可动弹性膜观。筒部22做成圆筒状,凸缘部M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构成在筒部22的上端部。凸缘部对的外周端抵接于台阶部12E,在轴向S上被定位。在凸缘部对上构成有用于使后述的主液室40和限制通路沈相连通的连通孔24A。在筒部22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圆角部22R。在筒部2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可动弹性膜观。可动弹性膜观为圆板状,能够弹性变形。可动弹性膜观以将筒部22内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开的方式粘接在筒部22的内壁。可动弹性膜观由橡胶、树脂等能够弹性变形的膜构成。在由弹性体16的下表面和分隔构件20的上表面围成的内侧构成有主液室40。在主液室40中封入有液体。作为液体,能够采用水、油、乙二醇等。也如图2及图3所示,限制通路构件30做成相对于分隔构件20独立的构件。限制通路构件30做成环状,包括通路外筒部32、底部34和通路内筒部36。通路外筒部32做成外径比分隔夹持部12C稍小径的圆筒形状,配置在分隔夹持部 12C的内周侧。如图1所示,通路外筒部32与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外周面相对且分开地配置,隔着覆盖部18压接在分隔夹持部12C的内周面上。底部34自通路外筒部32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 22的外周侧与凸缘部M相对且分开地配置。另外,底部34在轴向S上配置在筒部22的内侧、即从径向看时底部34与筒部22重合。通路内筒部36从底部34的内端部向下方弯曲地形成,沿着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 配置。通路内筒部36的下端部比第2安装构件12的下端部向下侧突出。由通路外筒部32的内周面及底部;34的上表面和凸缘部M的下表面及筒部22的外周面围起来地,构成有使主液室40和后述的副液室42连通的限制通路26。如图3所示,在限制通路构件30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构成有连通口 30A。连通口 30A 通过切削通路内筒部36的圆周方向一部分和底部34的圆周方向一部分而构成。另外,在底部34被切削的部分,靠径向外侧残留有凿紧用的加强部34A。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下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 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底部34的径向内侧和通路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与隔膜50 —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利用密封部56,隔膜50的外周与限制通路构件30相粘接。另外,形成有与密封部56 —体形成的、覆盖底部34的内侧、通路外筒部32的内侧的内膜部58。隔膜50包括筒壁部52和可动底部M。筒壁部52做成大致圆筒形状,其上部端作为密封部56与限制通路构件30的底部34的内周侧相粘接。筒壁部52的与连通口 30A相对应的部分做成朝向径向外侧的凸形状,粘接在底部34的外周侧。由此,在筒部22的外周和隔膜50之间构成与后述的副液室42相连通的连通路50R。可动底部M做成碗形状,其形成为外周与筒壁部52相连接,并且,在没有振动输入的状态下碗的底部朝向上侧。可动底部讨与筒壁部52构成为一体。在由隔膜50和分隔构件20的下表面所围成的内侧构成有副液室42。副液室42 经由连通口 30A、限制通路沈、连通孔24A与主液室40相连通。隔膜50的在连通口 30A的下方做成凸形状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是厚度较厚的构造。下面,将隔膜50的该部分称作 “连通凸部50A”。在副液室42内,与主液室40同样地也封入有液体。由于连通凸部50A做成其壁厚比隔膜50的其他部分厚,因此,在副液室42扩大或缩小时,能抑制连通凸部50A 变形,封入的液体能够在连通路50R中顺畅地通过。分隔构件20以与凸缘部M相反的一侧即圆角部22R位于隔膜50侧、且连通口 30A和连通孔24A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而错开的方式,隔着密封部56被压入到限制通路构件30的中空部中。利用密封部56对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和限制通路构件30的通路内筒部36之间进行紧密结合。在圆周方向上的连通口 30A和连通孔24A之间,分隔壁59与密封部56、内膜部58 一体地构成。利用分隔壁59划分出限制通路沈的连通孔24A侧和连通口 30A侧。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的装配。首先,在未图示的模具内,将弹性体16硫化粘接在第1安装构件14和第2安装构件12之间,并形成覆盖部18。另外,另行使用模具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硫化形成隔膜50、 密封部56和内膜部58。并且,在分隔构件20上硫化形成可动弹性膜观。其次,从分隔构件20的与凸缘部M相反的一侧向限制通路构件30的未形成有隔膜50的一侧压入分隔构件20,使筒部22的外周和凸缘部M的下表面紧密结合在限制通路构件30的内周和上端面,由此组装分隔构件20和限制通路构件30。此时,在限制通路构件 30的连通口 30A和分隔构件20的连通孔24A之间配置有分隔壁59。接着,将如上所述地一体化的第1安装构件14、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6的组合体和分隔构件20、限制通路构件30、隔膜50的组合体这两个组合体在要封入到它们内部中的液体中组装起来。组装是从第2安装构件12的下侧插入分隔构件20和限制通路构件30,使分隔构件20的凸缘部M的外周卡合于台阶部12E,使限制通路构件30的通路外筒部32的上端面顶接在凸缘部M的下表面。然后,将第2安装构件12的凿紧部12C、下端部12D向径向内侧凿紧。这样,能够装配隔振装置10。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的作用。在隔振装置10中,从发动机或车体侧输入振动时,若作为吸振主体的弹性体16因振动而弹性变形,则该振动会被弹性体16吸收而衰减。另外,在隔振装置10中,由弹性体16的变形导致主液室40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随着该主液室40的扩大或缩小,液体在主液室40和副液室42之间经由限制通路沈互相流通。此时,在输入比较低的频率区域的振动、例如摇摆振动等时,与输入振动共振而产生液体在主液室40和副液室42之间流入、流出的液柱共振。此时,利用在限制通路沈内的空间中产生的液体的压力变化、液体流动的粘性阻力等吸收振动能量,因此,在隔振装置10 中,特别是能够利用主液室40、副液室42之间的液柱共振有效地吸收摇摆振动等比较低的频率区域的振动。
另外,隔膜50通过在液体从主液室40向副液室42内流入时向外侧鼓出地弹性变形来抑制副液室42内液压过度上升。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副液室42内的液压上升抑制液体从主液室40内向副液室42内的流入。另一方面,在自发动机输入比较高的频率区域的振动、例如空转振动等时,限制通路沈发生堵塞,无法利用液柱共振吸收振动。此时,在传递到主液室40内的液体的较高频率区域的振动的作用下,可动弹性膜观以扩大或缩小主液室40内的容积的方式弹性变形。 由此,能抑制主液室40内的液压上升,因此,即使在自发动机输入比较高的频率区域的振动时,也能够抑制随着主液室40内的液体液压上升而导致动态弹簧常数上升,因此,也能够有效地吸收比较高的频率区域的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限制通路构件30和分隔构件20是彼此独立的构件,因此, 能够将隔膜50与限制通路构件30成型为一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橡胶材料通过硫化成型形成了隔膜50,但例如也可以使限制通路构件30为PP (聚丙烯)等树脂,使隔膜50 为TPV(交联型弹性体),通过双色成型(日语2色成型)将它们一体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限制通路构件30的底部34配置在筒部22的沿轴向S的内侧,因此,通过将第2安装构件12的分隔夹持部12C向径向内侧凿紧,能够利用底部34内侧的密封部56可靠地将底部34内侧与筒部22的外周之间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分隔构件20的径向外侧构成有连通路50R,因此, 能够将分隔构件20做成圆筒状,可动弹性膜观也做成圆板形状而能够确保更大的面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膜50的外径粘接在限制通路构件30的内周侧,仅有与连通口 30A相对应的部分做成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因此,能够将隔振装置10的下部分做成小径而紧凑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膜50的连通凸部50A做成其壁厚比隔膜50的其他部分厚,因此,在副液室42扩大或缩小时,能抑制连通凸部50A变形,封入的液体能够在连通路50R中顺畅地通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通路构件30具有通路内筒部36,但也可以如图4所示地做成没有通路内筒部36的构造的限制通路构件30-2。另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做成使限制通路构件30的通路内筒部36向上侧弯曲的构造的限制通路构件30-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通路内筒部36,从而限制通路构件30隔着密封部56 与筒部22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成为面接触,能够抑制由凿紧处理等导致密封部56损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做成使通路内筒部36向下侧弯曲的构造,在组装时, 能够由机器人手臂保持通路内筒部36,能够更可靠地将密封部56和筒部22之间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前端形成有圆角部22R, 因此,在组装限制通路构件30和分隔构件20时,分隔构件20的压入性(组装性)良好。 另外,能够利用圆角部22R使密封部56顺畅地进行橡胶量移动(日文5 K # U A移動),分隔构件20和密封部56之间的密封性上升。另外,通过形成圆角部22R,能够防止由筒部22的前端缘导致橡胶损伤。另外,密封部56也可以如图6A所示地做成在通路内筒部36的内侧设有靠隔膜50 侧为厚壁的台阶部56D的形状。通过这样地设置台阶部56D,能够在如图6B所示地完成了组装时提高密封部56的下端和圆角部22R附近之间的密封性。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 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60包括第2安装构件12、第1安装构件14 和弹性体16。这些构件做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隔构件70做成帽子形状,其包括筒部72、凸缘部74 和分隔部76。筒部72做成筒状,也如图9所示,在其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构成有向径向内侧退避的退避部72A。退避部72A朝向径向内侧成为凹状,在其与限制通路构件62之间构成了退避空间72R。另外,在筒部72的与退避部72A不同的位置构成有连通孔72H。凸缘部74自筒部72的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地构成,其做成凸缘形状。分隔部76 自筒部72的另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地构成。分隔部76包括成为分隔部76的外周部且与筒部72 —体构成的框部77、及设置在框部77的径向内侧的可动弹性膜78。可动弹性膜78 的与退避部72A相对的部分做成直线状,其他外周做成圆弧状。可动弹性膜78由橡胶、树脂等能够弹性变形的膜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通路构件62也是相对于分隔构件70独立的构件。限制通路构件62做成环状,其截面做成敞开部分朝向轴向S的上侧的J字状。即,限制通路构件62具有沿着分隔夹持部12C的内周配置的通路外筒部32、与通路外筒部32相连地形成且与凸缘部74相对地配置的底部34、及与底部34相连地形成且向上方弯曲的、在轴向S上比通路外筒部32短的、沿着筒部72的外周配置的通路内筒部62A。限制通路构件62的外径和分隔构件70的凸缘部74的外径大致相同,它们的外径小于第2安装构件12的分隔夹持部12C的内径。限制通路构件62的内径大于筒部22的外径。在限制通路构件62的中空部供分隔构件70的筒部72贯穿。在限制通路构件62上,以覆盖限制通路构件62的底部34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如图7所示,在限制通路构件62上,以覆盖通路内筒部62A的径向内侧的方式,与隔膜50—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另外,内膜部58以填埋由通路内筒部62A、底部34和通路外筒部32围成的部分、并从内周面到上端地覆盖通路外筒部32的方式,与隔膜50 —体地硫化形成。分隔构件70以其底部76位于隔膜50侧的方式,隔着密封部56被压入到限制通路构件62的中空部中。利用密封部56,使分隔构件70的筒部72和限制通路构件62的通路内筒部62A之间紧密结合。如图11所示,在与连通孔72H相对应的部分,分隔壁67与密封部56、内膜部58—体地构成。利用分隔壁67,划分出后述的限制通路80的连通孔72H 侧和开口 68侧。分隔构件70和限制通路构件62以分隔构件70的凸缘部74的外周端卡合于台阶部12E的状态嵌入到第2安装构件12的分隔夹持部12C的内侧。分隔夹持部12C的凿紧部12D向径向内侧凿紧。限制通路构件62的通路外筒部32与覆盖部18紧密结合,密封部 56与筒部72紧密结合。在由限制通路构件62的J字内侧、分隔构件70的筒部72和凸缘部74围成的部分构成有限制通路80。限制通路80利用连通孔72H与主液室40相连通。另外,限制通路 80利用开口 68与副液室42相连通。由此,主液室40和副液室42经由限制通路80相连
ο如图7所示,开口 68构成在与筒部72的退避部72A相对应的位置,其朝向退避部 72A地开口于径向内侧。因而,开口 68配置在比分隔构件70的分隔部76靠主液室40侧的位置。开口 68经由退避空间72R与副液室42相连通。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60的装配和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60,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对于限制通路构件62,也可以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造和变形例。
权利要求
1.一种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 第2安装构件,其做成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 弹性体,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将两者连结起来; 主液室,其将上述弹性体作为分隔壁的一部分地构成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侧,封入有液体;副液室,其封入有液体,该副液室的分隔壁的至少一部分由隔膜形成,该副液室能够扩大或缩小;分隔构件,其具有筒状的筒部、从上述筒部的靠上述主液室侧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地构成且外周沿着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周配置的凸缘部、及配置在上述筒部的径向内侧的可动弹性膜,该分隔构件用于将上述主液室和上述副液室之间分隔开;限制通路构件,其做成相对于上述分隔构件独立的环状,配置在上述分隔构件的筒部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该限制通路构件具有底部和沿着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内周配置的通路外筒部,该底部与上述通路外筒部相连地形成,与上述凸缘部相对地配置,并配置在上述筒部的筒轴方向内侧,在该限制通路构件与上述分隔构件之间构成使上述主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连通的限制通路,并且,上述隔膜的外周端粘接在至少上述底部的内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上述隔振装置包括与上述底部相连地形成的、沿着上述筒部的外周配置的通路内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上述通路内筒部自上述底部的内端部朝向上述副液室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上述隔膜的外周端粘接在至少上述底部的内周,在上述底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构成有与上述副液室相连通的开口,上述隔膜在与上述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在比上述开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粘接于上述限制通路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上述隔膜在比上述底部的内周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构成上述副液室,上述隔膜在与上述底部的开口相对应的连通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上述隔膜构成为在上述连通位置的厚度大于该隔膜的构成上述副液室的其他部分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在上述分隔构件的筒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构成有向径向内侧退避的退避部,上述限制通路和上述副液室经由从上述限制通路朝向上述退避部的外表面开口的开口部相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的底部(34)自通路外筒部(32)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外周侧与凸缘部(24)相对且分开地配置。另外,底部(34)在轴向(S)上配置在筒部(22)的内侧、即径向看时底部(34)与筒部(22)重合。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下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另外,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通路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与隔膜(50)一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
文档编号F16F13/18GK102414473SQ201080018618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7日
发明者前田直树, 服部优三, 染谷胜己, 菅原英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