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装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角接触球轴承的装配模具。背景技术:
目前,内圈帯锁口的角接触球轴承在进行装配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加热板上加热外圈,在等待外圈升温的过程中将表面涂有润滑油脂的钢球装入保持架的兜孔内, 待外圈加热至合适温度后,将外圈套在带有钢球的保持架的外侧,最后再装入内圈;但该方法较为适合保持架壁厚较大的轴承,对于如带锁口的小型及微型角接触球轴承等一些保持架壁厚较小的轴承,使用该方法就较为不便了,因为钢球外表涂有的润滑油脂在遇到较高温度的外圈时就会融化,从而不能够有效的使钢球粘附在保持架的兜孔内,此外,由于保持架的壁薄,钢球很难保持平衡,所以就会发生掉球的现象,此时就需要装配人员将钢球重新拨入保持架兜孔内才能继续装配,也因此导致了装配效率低下,影响产量。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模具能够达到对带锁口的小型及微型角接触球轴承的快速便捷的装配目的。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模具为一个上端面中部设有圆形凹孔的扁圆柱结构,且凹孔的深度不小于轴承内圈宽度的三分之二 ;模具上端面的凹孔外围分别依次设有环状向下的保持架支撑台阶和外圈支撑台阶;所述的凹孔直径与轴承内圈沟道的直径配套;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的内径与轴承保持架的内径配套,且保持架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保持架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内的钢球下表面的垂直距离配套;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的内径与轴承外圈的内径配套,且外圈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外圈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和钢球的半径之差配套。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凹孔直径为轴承内圈沟道的直径加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的内径为轴承保持架的内径减0. 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轴承保持架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内的钢球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且上偏差为+0. 02mm,下偏差为-0. 02mm,精度为0. 0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的内径为轴承外圈的内径减 0. 3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轴承外圈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与钢球的半径之差,且上偏差为+0. 02mm,下偏差为-0. 02mm,精度为0. 0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凹孔深度不小于轴承内圈宽度的三分之二,且精度为1mm。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凹孔设为贯穿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不但结构简单,容易加工,而且使用方便,极易操作,尤其是对带锁口的小型及微型角接触球轴承等一些保持架壁薄的轴承的装配起到了显著有效的积极作用,即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时的剖面示意图。在图中1、模具;2、凹孔;3、保持架支撑台阶;4、外圈支撑台阶;5、轴承内圈;6、 轴承保持架;7、钢球;8、轴承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模具1为一个上端面中部设有圆形凹孔2的扁圆柱结构,且凹孔2的深度不小于轴承内圈5宽度的三分之二,为更便于安装轴承内圈5,能够将凹孔2深度的精度设为1mm,或者直接将凹孔2设为贯穿孔;在模具1 上端面的凹孔2外围分别依次设有环状向下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和外圈支撑台阶4,即围绕凹孔2的环状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上端面和外圈支撑台阶4的上端面均与模具1的上端面平行,便于分别对应支撑轴承保持架6、轴承外圈8和轴承内圈5 ;所述的凹孔2直径与轴承内圈5沟道的直径配套,利于装配轴承内圈5,优选为将凹孔2直径设为轴承内圈5沟道的直径加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Imm ;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内径与轴承保持架6的内径配套,利于在装配中支撑轴承保持架6,优选为将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内径设为轴承保持架6的内径减0. 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Imm ;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保持架6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6内的钢球7下表面的垂直距离配套,从而使轴承内圈5在装配后其水平中心面与轴承保持架6的水平中心面保持等高,优选为将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设为轴承保持架6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6内的钢球7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且上偏差为+0. 02mm,下偏差为-0. 02mm,精度为 0. Olmm ;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4的内径与轴承外圈8的内径配套,利于在装配中支撑轴承外圈8,优选为将外圈支撑台阶4的内径设为轴承外圈8的内径减0. 3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Imm ;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4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外圈8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8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和钢球7的半径之差配套,从而使轴承内圈5在装配后其水平中心面与轴承外圈8的水平中心面保持等高,优选为将外圈支撑台阶4 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设为轴承外圈8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8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与钢球7的半径之差,且上偏差为+0. 02mm,下偏差为-0. 02mm,精度为0. Olmm0结合附图2,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时,先根据需要装配的轴承尺寸选择对应的模具1,将多个表面涂有润滑油脂的钢球7分别对应装入轴承保持架6
4的兜孔中,并将轴承保持架6放置在模具1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上端面上,然后将加热后的轴承外圈8放置在模具1的外圈支撑台阶4的上端面上,最后将轴承内圈5的锁口朝下由模具1的内孔上端面压入,使轴承保持架6上的多个钢球7卡入轴承内圈5与轴承外圈 8的沟道中即将轴承装配完成;由于所述模具1支撑了轴承保持架6中的钢球7,因此有效避免了在装配中发生钢球7掉落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了带锁口的小型及微型角接触球轴承等一些保持架壁薄的轴承的装配效率。 以上内容中未细述部份为现有技术,故未做细述。
权利要求1.一种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模具(1)为一个上端面中部设有圆形凹孔O)的扁圆柱结构,且凹孔O)的深度不小于轴承内圈(5)宽度的三分之二 ;模具 (1)上端面的凹孔( 外围分别依次设有环状向下的保持架支撑台阶C3)和外圈支撑台阶 (4);所述的凹孔( 直径与轴承内圈( 沟道的直径配套;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内径与轴承保持架(6)的内径配套,且保持架支撑台阶(3)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保持架(6)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6)内的钢球(7)下表面的垂直距离配套;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4)的内径与轴承外圈(8)的内径配套,且外圈支撑台阶(4) 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外圈(8)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8)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和钢球(7)的半径之差配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凹孔( 直径为轴承内圈(5)沟道的直径加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 (3)的内径为轴承保持架(6)的内径减0.2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 (3)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轴承保持架(6)的下端面至轴承保持架(6)内的钢球(7)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且上偏差为+0.02mm,下偏差为-0.02mm,精度为 0. Olmm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4) 的内径为轴承外圈(8)的内径减0. 3mm,且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 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4) 的上端面至模具(1)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轴承外圈(8)的下端面至轴承外圈(8)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与钢球(7)的半径之差,且上偏差为+0. 02mm,下偏差为-0. 02mm,精度为 0. Olmm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凹孔O)的深度不小于轴承内圈(5)宽度的三分之二,且精度为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凹孔(2)设为贯穿孔。
专利摘要一种涉及轴承装配领域的角接触球轴承装配模具,所述的模具为一个上端面中部设有圆形凹孔的扁圆柱结构,在凹孔外围分别依次设有向下的保持架支撑台阶和外圈支撑台阶;所述的凹孔直径与轴承内圈沟道的直径配套;所述的保持架支撑台阶的内径与轴承保持架的内径配套,且保持架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保持架的端面至轴承保持架内的钢球表面的垂直距离配套;所述的外圈支撑台阶的内径与轴承外圈的内径配套,且外圈支撑台阶的上端面至模具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外圈的端面至轴承外圈沟道中心的垂直距离配套;所述的模具能够达到对带锁口的小型及微型角接触球轴承的快速便捷的装配目的。
文档编号F16C43/06GK202082301SQ20112015632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7日
发明者侯立乾, 孟淑娟, 师高垒, 李德亮 申请人:洛阳润环电机轴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