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阀单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972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气阀单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汽车配件,特别是涉及ー种双气阀单控机构。
背景技术
为防止汽车在高速公路因爆胎发生交通事故,现有的车胎技术领域中,有ー种技术方案,将每个车胎设计为两个并排靠拢的半尺寸车胎的结合体,当其中ー个半尺寸车胎发生爆胎时,另外ー个半尺寸车胎仍然能够起到临时支撑车身的作用,以保证车身能够在稳定行驶的状态下减速。组成每个车胎的两个半体积车胎分别带有独立的气嘴,因此在每次为汽车充气时,需要进行8次充气,这种车胎虽然能够防止爆胎引起车身的甩尾、侧翻等事故,但对它的充气过程过于繁琐,会造成充气时间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仅通过一个气嘴就可对两个半尺寸车胎进行充气、且能够保证两半尺寸车胎中任何ー个发生爆胎和漏气,均不会对另ー个半尺寸车胎造成影响的双气阀单控机构。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方案是双气阀单控机构由气嘴帽、压カ帽、压カ杆、外弹簧、胎壁、导向定位环、上密封环、上导向杆、输气管、隔离环、排气边孔、压カ盘、下导向杆、下充气中孔、内弹簧、充气外管、杆套、侧孔、充气内孔、封气盘、上充气中孔、分隔环、紧固环、套盘、中密封环、外密封环和下密封环构成。充气外管为金属直管,充气外管穿过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的胎壁并与胎壁粘接为一体,充气外管与胎壁粘接的部位是所述紧固环和气嘴帽之间的充气外管的外壁。输气管由一段弧形管和两段直管构成,所述两段直管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结合为一体。充气外管的下端和输气管的一段直管的端部通过螺纹结合为一体,在结合处设有粘接于充气外管外壁上的外密封环。输气管的另一段直管的端部穿过两个半尺寸车胎的结合部并与所述结合部粘接为一体,且与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内部相通。杆套为金属的圆筒,在杆套的上端是与杆套为一整体的圆环形的套盘,套盘的外直径大于杆套的外直径,套盘与杆套具有相同的内直径且共轴,套盘和杆套的内空间构成了充气内孔。套盘与杆套处于充气外管内,套盘的外侧壁与充气外管的内侧壁以螺纹结合。充气外管的内侧壁上有ー圈与充气外管为一整体的紧固环,紧固环的上表面粘接有环形的上密封环。套盘的底面压在上密封环的上表面上。封气盘位于充气外管内且处于杆套以下的空间内。封气盘为上端开敞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封气盘的底的底面中心有与封气盘结合为一整体的上导向杆,封气盘的底的上表面中央有一螺孔,封气盘的底的上表面还粘接有中密封环。 压カ杆是下端带有螺纹的圆柱体,压カ杆的上端与扁圆柱形的压カ帽结合为一整体,压カ杆的下端自上而下穿过充气内孔并插入封气盘的所述螺孔中并与所述螺孔螺接为一体。[0011]在压カ帽与套盘之间的压力杆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外弹簧。侧孔是开在充气外管侧壁上的圆孔,侧孔的高度位置处于充气外管下端的螺纹和所述紧固环之间。在输气管的内侧壁上有与输气管为一整体的、环形的分隔环,分隔环的中央是上充气中孔,所述上导向杆插入所述上充气中孔中且上导向杆的侧壁与上充气中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分隔环的底面与环形的下密封环的上表面粘接为一体,在下密封环的下方有一与输气管的内壁以螺纹结合的导向定位环,导向定位环的中央是下充气中孔。隔离环是上端壁厚小于下端壁厚的圆筒,隔离环的下端与圆盘形的压カ盘的上表面结合为一整体,压カ盘的下表面与下导向杆的上端结合为一整体,下导向杆贯穿所述的 下充气中孔且下导向杆的侧壁与下充气中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隔离环和压カ盘的结合体位于输气管内的所述下密封环与导向定位环之间的空间内,压カ盘与输气管成间隙配合关系。在下导向杆处于导向定位环和压力盘之间的部位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内弹簧,所述压カ盘上还开有竖向的排气边孔。充气外管的顶端套有与充气外管螺接的气嘴帽。所述的上密封环、中密封环、外密封环和下密封环的材质均为橡胶。需要对车胎充气时,先旋下气嘴帽,用充气接头内的顶杆顶压所述压カ帽,压カ杆向下运动并推动封气盘向下运动,首先,中密封环与杆套的下端分离,随着压力杆继续向下运动,上导向杆的底端顶住压カ盘的上表面,使压カ盘连同隔离环向下运动,隔离环的顶端与下密封环的底面分离。此时空气压缩机内的高压空气依次经过充气内孔、杆套下端与中密封环之间的间隙和侧孔进入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内,空气压缩机内的高压空气也同时从隔离环与下密封环之间的缝隙进入输气管内并依次经过排气边孔和下充气中孔,最終从与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相通的输气管的端部进入到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中。待充气结束后,将充气接头拔除,充气接头内的顶杆对压カ杆的压カ解除,封气盘在外弹簧的推动下向上运动,重新使杆套下端与中密封环结合,此时,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内部的空气与外界隔离。同时,压カ盘连同隔离环在内弹簧的推动下向上运动,重新使隔离环的顶端与密封环的底面结合,此时,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与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内部的空气相互隔离。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进步I.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仅通过ー个气嘴就可对两个半尺寸车胎进行充气,与现有的各自带有独立的外接充气气嘴的半尺寸车胎相比,简化了充气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大大提闻了充气的效率。2.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由内弹簧控制的隔离环,能够在非充气状态下将内、外侧的半尺寸车胎的气压相互阻隔,避免了两半尺寸车胎中任何一个发生爆胎和漏气对另ー个半尺寸车胎造成影响,进ー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ー对半尺寸轮胎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气嘴帽2.压カ帽3.压カ杆4.外弹簧5.胎壁6.导向定位环
7.上密封环8.上导向杆9.输气管10.隔离环11.排气边孔12.压カ盘13.下导向杆14.下充气中孔15.内弹簧16.充气外管17.杆套18.侧孔19.充气内孔20.封气盘21.上充气中孔22.分隔环23.紧固环24.套盘25.中密封环26.外密封环27.下密封环28.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29.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描述。双气阀单控机构由气嘴帽I、压カ帽2、压カ杆3、外弹簧4、胎壁5、导向定位环6、上密封环7、上导向杆8、输气管9、隔离环10、排气边孔11、压カ盘12、下导向杆13、下充气中孔14、内弹簧15、充气外管16、杆套17、侧孔18、充气内孔19、封气盘20、上充气中孔21、分隔环22、紧固环23、套盘24、中密封环25、外密封环26和下密封环27构成。充气外管16为金属直管,充气外管16穿过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28的胎壁5并与胎壁5粘接为一体,充气外管16与胎壁5粘接的部位是所述紧固环23和气嘴帽I之间的充气外管16的外壁。输气管9由一段弧形管和两段直管构成,所述两段直管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结合为一体。充气外管16的下端和输气管9的一段直管的端部通过螺纹结合为一体,在结合处设有粘接于充气外管16外壁上的外密封环26。输气管9的另一段直管的端部穿过两个半尺寸车胎的结合部并与所述结合部粘接为一体,且与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29内部相通。杆套17为金属的圆筒,在杆套17的上端是与杆套17为一整体的圆环形的套盘24,套盘24的外直径大于杆套17的外直径,套盘24与杆套17具有相同的内直径且共轴,套盘24和杆套17的内空间构成了充气内孔19。套盘24与杆套17处于充气外管16内,套盘24的外侧壁与充气外管16的内侧壁以螺纹结合。充气外管16的内侧壁上有一圈与充气外管16为一整体的紧固环23,紧固环23的上表面粘接有环形的上密封环7。套盘24的底面压在上密封环7的上表面上。封气盘20位于充气外管16内且处于杆套17以下的空间内。封气盘20为上端开敞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封气盘20的底的底面中心有与封气盘20结合为一整体的上导向杆8,封气盘20的底的上表面中央有ー螺孔,封气盘20的底的上表面还粘接有中密封环25。压カ杆3是下端带有螺纹的圆柱体,压カ杆3的上端与扁圆柱形的压カ帽2结合为一整体,压カ杆3的下端自上而下穿过充气内孔19并插入封气盘20的所述螺孔中并与所述螺孔螺接为一体。在压カ帽2与套盘24之间的压カ杆3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外弹簧4。侧孔18是开在充气外管16侧壁上的圆孔,侧孔18的高度位置处于充气外管16下端的螺纹和所述紧固环23之间。在输气管9的内侧壁上有与输气管9为一整体的、环形的分隔环22,分隔环22的中央是上充气中孔21,所述上导向杆8插入所述上充气中孔21中且上导向杆8的侧壁与上充气中孔2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分隔环22的底面与环形的下密封环27的上表面粘接为一体,在下密封环27的下方有一与输气管9的内壁以螺纹结合的导向定位环6,导向定位环6的中央是下充气中孔14。隔离环10是上端壁厚小于下端壁厚的圆筒,隔离环10的下端与圆盘形的压カ盘12的上表面结合为一整体,压カ盘12的下表面与下导向杆13的上端结合为一整体,下导向杆13贯穿所述的下充气中孔14且下导向杆13的侧壁与下充气中孔14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隔离环10和压カ盘12的结合体位于输气管9内的所述下密封环27与导向定位环6之间的空间内,压カ盘12与输气管9成间隙配合关系。在下导向杆13处于导向定位环6和压カ盘12之间的部位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内弹簧15,所述压カ盘12上还开有竖向的排气边孔11。充气外管16的顶端套有与充气外管16 螺接的气嘴帽I。所述的上密封环7、中密封环25、外密封环26和下密封环27的材质均为橡胶。需要对车胎充气时,先旋下气嘴帽1,用充气接头内的顶杆顶压所述压カ帽2,压カ杆3向下运动并推动封气盘20向下运动,首先,中密封环25与杆套17的下端分离,随着压カ杆3继续向下运动,上导向杆8的底端顶住压カ盘12的上表面,使压カ盘12连同隔离环10向下运动,隔离环10的顶端与下密封环27的底面分离。此时空气压缩机内的高压空气依次经过充气内孔19、杆套17下端与中密封环25之间的间隙和侧孔18进入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28内,空气压缩机内的高压空气也同时从隔离环10与下密封环27之间的缝隙进入输气管9内并依次经过排气边孔11和下充气中孔14,最终从与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29相通的输气管9的端部进入到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29中。待充气结束后,将充气接头拔除,充气接头内的顶杆对压カ杆3的压カ解除,封气盘20在外弹簧4的推动下向上运动,重新使杆套17下端与中密封环25结合,此时,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28内部的空气与外界隔离。同吋,压カ盘12连同隔离环10在内弹簧15的推动下向上运动,重新使隔离环10的顶端与密封环27的底面结合,此时,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29与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28内部的空气相互隔离。
权利要求1. 一种双气阀单控机构,由气嘴帽、压カ帽、压カ杆、外弹簧、胎壁、导向定位环、上密封环、上导向杆、输气管、隔离环、排气边孔、压カ盘、下导向杆、下充气中孔、内弹簧、充气外管、杆套、侧孔、充气内孔、封气盘、上充气中孔、分隔环、紧固环、套盘、中密封环、外密封环和下密封环构成,其特征是充气外管为金属直管,充气外管穿过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的胎壁并与胎壁粘接为一体,充气外管与胎壁粘接的部位是所述紧固环和气嘴帽之间的充气外管的外壁,输气管由一段弧形管和两段直管构成,所述两段直管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结合为一体,充气外管的下端和输气管的一段直管的端部通过螺纹结合为一体,在结合处设有粘接于充气外管外壁上的外密封环,输气管的另一段直管的端部穿过两个半尺寸车胎的结合部并与所述结合部粘接为一体,且与靠内侧的半尺寸车胎内部相通,杆套为金属的圆筒,在杆套的上端是与杆套为一整体的圆环形的套盘,套盘的外直径大于杆套的外直径,套盘与杆套具有相同的内直径且共轴,套盘和杆套的内空间构成了充气内孔,套盘与杆套处于充气外管内,套盘的外侧壁与充气外管的内侧壁以螺纹结合,充气外管的内侧壁上有ー圈与充气外管为一整体的紧固环,紧固环的上表面粘接有环形的上密封环,套盘的底面压在上密封环的上表面上,封气盘位于充气外管内且处于杆套以下的空间内,封气盘为上端开敞且下端封闭的圆筒,封气盘的底的底面中心有与封气盘结合为一整体的上导向杆,封气盘的底的上表面中央有ー螺孔,封气盘的底的上表面还粘接有中密封环,压カ杆是下端带有螺纹的圆柱体,压カ杆的上端与扁圆柱形的压カ帽结合为一整体,压カ杆的下端自上而下穿过充气内孔并插入封气盘的所述螺孔中并与所述螺孔螺接为一体,在压カ帽与套盘之间的压力杆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外弹簧,侧孔是开在充气外管侧壁上的圆孔,侧孔的高度位置处于充气外管下端的螺纹和所述紧固环之间,在输气管的内侧壁上有与输气管为一整体的、环形的分隔环,分隔环的中央是上充气中孔,所述上导向杆插入所述上充气中孔中且上导向杆的侧壁与上充气中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分隔环的底面与环形的下密封环的上表面粘接为一体,在下密封环的下方有一与输气管的内壁以螺纹结合的导向定位环,导向定位环的中央是下充气中孔,隔离环是上端壁厚小于下端壁厚的圆筒,隔离环的下端与圆盘形的压カ盘的上表面结合为一整体,压カ盘的下表面与下导向杆的上端结合为一整体,下导向杆贯穿所述的下充气中孔且下导向杆的侧壁与下充气中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隔离环和压カ盘的结合体位于输气管内的所述下密封环与导向定位环之间的空间内,压カ盘与输气管成间隙配合关系,在下导向杆处于导向定位环和压力盘之间的部位上套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内弹簧,所述压カ盘上还开有竖向的排气边孔,充气外管的顶端套有与充气外管螺接的气嘴帽,所述的上密封环、中密封环、外密封环和下密封环的材质均为橡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气阀单控机构。它由压力帽、压力杆、外弹簧、胎壁、导向定位环、上密封环、上导向杆、输气管、隔离环、排气边孔、压力盘、下导向杆、下充气中孔、内弹簧和隔离环等部件构成。充气外管为金属直管,充气外管与靠外侧的半尺寸车胎的胎壁粘接,充气外管的下端和输气管的一端结合,输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结合部粘接,隔离环与圆盘形的压力盘结合,压力盘的下表面与下导向杆结合。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仅通过一个气嘴就可对两个半尺寸车胎进行充气,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充气过程,大大提高了充气的效率。
文档编号F16K15/20GK202402727SQ20112057899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梁德富 申请人:宁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