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270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将汽车发动机等振动源的振动不向车体侧传递的方式支撑的发动机支架等防振装置,普遍所知的是具有如下结构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第一安装件,其安装于振动源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于支撑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于该两个安装 件之间;主液室,其由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副液室,其由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孔流道,其连通这些液室之间;通过所述孔流道的液体流动效果或防振基体的减振效果,实现振动衰减功能和振动绝缘功能(参照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并且,为了对应宽频段的振动,这种液封式防振装置中存在具有如下结构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设置调整为不同频率的多个孔流道,从而可以切换孔流道。特别是,本申请人将用低价格的结构切换孔流道作为目的,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3的结构。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隔开体设置用于开闭第二孔流道的且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将该阀构件在其外周部固定于隔开体,并且通过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使外周部内侧的可挠性膜部分弯曲变形,由此堵塞第二孔流道的开口,并且通过设在该可绕性膜部分的连通孔,可绕性膜部分在离开所述开口的状态下开放第二孔流道。根据该结构,在输入较小振幅时,由于第二孔流道没有被阀构件堵塞,所以可以实现利用高频率侧的第二孔流道的特性。一方面,在输入较大振幅时,由于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增大,致使阀构件弯曲变形,从而高频率侧的第二孔流道被堵塞,所以可以确保低频侧的第一孔流道的高衰减性能。另外,由于是通过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的弯曲变形来堵塞第二孔流道的结构,因此当液体流动变小时,通过阀构件的复位力能够将第二孔流道恢复到开放状态,所以不需要弹簧等加力装置或用于产生负压的切换室等,从而能够廉价地切换特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6-118547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10-139023号公报专利文献3 :国际公开W02010/032344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行驶在恶劣道路时等的大振幅输入时,上述专利文献3中的结构出现阀构件的冲击吸收能力不足的现象。即,专利文献3所述的阀构件中,由弯曲变形而堵塞第二孔流道开口的阀部形成为扁平的膜状,所以在堵塞上述输入大振幅时的第二孔流道之后,几乎没有进一步变形的余地。因此,阀构件的运动能量在堵塞第二孔流道之后几乎不被吸收,从而将大负载传到隔开体,可能发生异常声音。为了不让如上述液室内部的异常声音传递到汽车内,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将连结橡胶弹性体设置于组合有可动板的隔开体本体和其外周孔构件之间的结构。另夕卜,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在隔膜之间形成空气室的盖构件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在该两者之间设置橡胶弹性连结部的结构。但是,如上所述在振动传递路径的途中设置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连结部的结构,会增加另行组合该连结部的制造成本,另外,因弹性体的存在,产生液压的损失,从而担心因衰减性能的降低所引起的特性方面的影响。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行驶在恶劣道路时等大振幅输入时的、第二孔流道堵塞后的异常声音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具有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至少一个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膜形成的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中的任意两个液室之间;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并形成有所述第二孔流道;阀构件,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并以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相交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隔开体设有的阀容纳室内,且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孔流道。其中,所述阀构件的外周部以液密方式保持在隔开体,并且在比所述外周部更靠近内侧的可挠性膜部,具有阀部,其与所述第二孔流道向所述阀容纳室的开口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所述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所引起的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弯曲变形来堵塞所述开口 ;连通孔,其设在与所述开口不重叠的位置,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孔流道。所述阀部具有筒状缓冲部,所述筒状缓冲部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突出,当所述可挠性膜部弯曲变形时构成包围所述开口的筒状,并且所述筒状缓冲部的突出高度大于壁厚。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封入式防振装置由于将如上所述的筒状缓冲部设置在用于开闭第二孔流道的阀构件的阀部,所以能够减少行驶在恶劣道路时等大振幅输入时的、第二孔流道堵
塞后的异常声音。


图I是一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纵剖面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纵剖面图。图3是上述隔开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4是上述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立体图。图5中,(a)是上述阀构件的俯视图,(b)是侧面图,(C)是仰视图。图6是沿图5(a)VI-VI线的剖面图。图7是上述阀构件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8是振动向主液室的压缩方向输入时,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振动向主液室的拉伸方向输入时,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0是表不阀部的轴向位移和负载之间关系的图表。图11是表不上述防振装置的频率和动负载之间关系的图表.附图标记说明10...防振装置12...第一安装件 14...第二安装件16...防振基体38...第一隔膜 40...隔开体

42...主液室44...第一副液室 50...第二隔膜52...第二副液室 56...第一孔流道 60...第二孔流道60A,60B.. 开口 62. 阀构件62A. 外周部62B.. 可挠性膜部 64. 阀容纳室 70.阀部72...连通孔74...筒状缓冲部 76...切缝78. 突起80.辅助突起 82...加强筋P.. 筒状缓冲部的壁厚Q...筒状缓冲部的突起高度R...可挠性膜部的壁厚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I所示的本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是用于支撑汽车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其具有上侧的第一安装件12,其安装于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侧;下侧的第二安装件14,其安装于支撑侧的车体并形成筒状;防振基体16,其由橡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这些两个安装件12、14之间用于连结两者。另外,图I表示无负载状态。第一安装件12是配置在第二安装件14的轴芯部上方的凸出金属件,其形成有朝径向外方以法兰状突出的阻挡部18。另外,在上端部设有螺栓孔20,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安装于发动机侧。第二安装件14包括防振基体16硫化成形的圆筒状的筒状金属件22和杯状的底部金属件24,在底部金属件24向下突出设置有安装螺栓26,并通过该螺栓26安装于车体侦U。筒状金属件22的下端部利用铆接部28铆接固定于底部金属件24的上端开口部。附图标记30是铆接固定于筒状金属件22的上端部的阻挡金属件,其在与第一安装件12的阻挡部18之间发挥阻挡作用。并且,符号32是覆盖阻挡金属件30的上面的阻挡橡胶。防振基体16大致以伞状形成,其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硫化粘结在第一安装件12和筒状金属件22的上端开口部。在该防振基体16的下端部连接有橡胶膜状的密封壁部34,该密封壁部34覆盖筒状金属件22的内周面。第二安装件14安装有由可挠性橡胶膜构成的第一隔膜38,该第一隔膜38在轴方向X与防振基体16的下面对置而配置,并在与该下面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36,液体封入室36中封入有液体。第一隔膜38在其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加强金属件39,并利用该加强金属件39固定于上述铆接部28。上述液体封入室36被隔开体40隔开成上侧主液室42,其由防振基体16构成室壁一部分的;下侧第一副液室44,其由第一隔膜38构成室壁一部分。
隔开体40由隔开体本体46和隔开托板48构成,该隔开体本体46俯视呈圆形且由金属或树脂等刚性材料构成,并通过密封壁部34嵌接于筒状金属件22的内侧,该隔开托板48抵接配置于该隔开体本体46的下面侧。隔开托板48是在其大致中心部具有圆形开口部的圆板状金属件,在该开口部通过硫化成形一体设置由可挠性橡胶膜形成的第二隔膜50。另外,该隔开托板48与第一隔膜38的加强金属件39由上述铆接部28固定,由此隔开体本体46在设于密封壁部34的段部34A和隔开托板48之间以在轴方向X上被夹持的状态保持。在隔开体40的第一副液室44侧设有通过第二隔膜50与第一副液室44隔开的第二副液室52。详细地讲,如图2所示,在隔开体本体46的下面设有圆形凹处54,用第二隔膜50从下方以液密方式堵塞该凹处54,由此形成由第二隔膜50构成室壁一部分的俯视呈圆形的第二副液室52。所述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通过作为节流流道的第一孔流道56互相连通。在该例中,第一孔流道56是为减弱车辆行驶时的摇摆式(shake)振动而被调至与摇摆式振动相对应的低频域(例如5-15HZ左右)的低频侧孔。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积和长度来进 行调谐,使得基于经过第一孔流道56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衰减效果在输入摇摆式振动时得到有效发挥。第一孔流道56设于隔开体40的外周侧。详细地讲,在第一孔形成槽58与上述密封壁部34之间形成有在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孔流道56,该第一孔形成槽58设在隔开体本体46的外周部且向外开口。第一孔流道56在周方向的一端具有向主液室42开口的主液室侧开口(未图不),并且在周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向第一副液室44开口的副液室侧开口(未图示)。上述主液室42和第二副液室52通过作为节流流道的第二孔流道60互相连通。第二孔流道60是调至比第一孔流道56更高频域的高频侧孔,在该例子中,为降低怠速时(车辆停止时)的怠速振动,其频率被调至与怠速振动相对应的高频域(例如15-50HZ左右)。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面积和长度来进行调整,使得基于通过第二孔流道60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低动倍率效果在输入怠速振动时能得到有效发挥。第二孔流道60设在隔开体40的内周侧,在该例子中,在隔开体40的厚度方向(在该例子中与上述轴方向X相同)上延伸。详细地讲,如图2所示,第二孔流道60以在比第一孔形成槽58更靠近内侧的内周侧、在轴方向X上贯通隔开体本体46到达上述凹处54的方式形成。由此,第二孔流道60其上端向主液室42开口,其下端向第二副液室52开口。该防振装置10具有用于开闭第二孔流道60的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圆板状(圆形膜状)的阀构件62。在隔开体40的第二孔流道60的一部分设有阀容纳室64,阀构件62以与第二孔流道60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相交的方式容纳保持在该阀容纳室64。如图1-3所示,阀构件62以其膜面与作为其流动方向的轴方向X垂直相交的姿势配置在第二孔流道60的途中。详细地讲,如图3所示,在隔开体本体46的上面设有俯视呈圆形的阶梯状凹部66,通过将由金属或树脂等刚性材料构成的圆板状盖构件68内嵌固定在该阶梯状凹部66的开口侧,使由阶梯状凹部66和盖构件68形成的空间成为上述阀容纳室64。阶梯状凹部66的中心部设有第二孔流道60的圆形开口 60A,另外,在轴方向X上与开口 60A对置的盖构件68的中心部也设有相同直径的圆形开口 60B,这些开口 60A、60B成为第二孔流道60向阀容纳室64的开口。阀构件62安装在阶梯状凹部66内并固定上述盖构件68,由此阀构件62以如下状态保持在阀容纳室64内外周部62A被阀容纳室64的上下壁面64A、64B (即,盖构件68的下面、阶梯状凹部66的底面)以液密(即,使液体不渗漏)方式夹持。如图4所示,阀构件62的外周部62A在整个外周上呈厚壁状,并且在该厚壁的外周部62A的内侧具备薄壁膜状的可挠性膜部分62B。可挠性膜部62B以在厚壁的外周部62A的厚度方向(轴方向X)的中间位置堵住该内周面空隙的方式形成。因第二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动,可挠性膜部62B从图3所示的中立位置朝轴方向X弯曲变形(弹性变形)。与第二孔流道60的上下开口 60A、60B对置的可挠性膜部62B的中心部,设有利用可挠性膜部62B的弯曲变形来堵塞上述开口 60A、60B的阀部70。另外,在可挠性膜部62B的不与上述开口 60A、60B重合的位置上,即从轴方向X看不重叠的位置,设有多个用于连通第二孔流道60的连通孔72。如图5所示,在包围阀部70的圆周上的多处并列设置有连通孔72,在该例子中,等间隔地设有四个连通孔72。连通孔72以如下方式构在阀部70离开上述开口 60A、60B开放这些开口的状态(参照图3)下,液体经过连通孔72流入第二孔流道60内,由此使第二孔流道10开放。连通孔72的开口面积设置成其总面积大于第二孔流道60的剖面面积,即上述开口 60A、60B的各面积,以使在连通孔72无法发挥节流效果。阀部70具有从可挠性膜部62B的膜面突出的筒状缓冲部74。在该例子中,筒状缓冲部74分别从可挠性膜部62B的表里两侧的膜面突出设置。筒状缓冲部74是为了当可挠性膜部62B弯曲变形时堵塞第二孔流道60的开口 60A、60B而抵接在该开口周围包围该开口的圆筒状橡胶部分,用于缓冲因抵接所带来的向隔开体40的冲击,并且在堵塞第二孔流道60之后允许阀部70变形,从而缓冲向隔开体40的传递能量。即,筒状缓冲部74以突出高度(从可挠性膜部62B的突出高度)Q大于其壁厚P的(P < Q)方式壁薄且高地设定(参照图7)。由此,即使如图8、9所示的第二孔流道60被堵塞后,也能够在轴方向X上容易使阀部70 ( S卩,筒状缓冲部74)变形。优选地,筒状缓冲部74的突出高度Q大于其外侧的可挠性膜部62B的壁厚R(Q > R),并且,使筒状缓冲部74的壁厚P相对突出高度Q满足P<0. 5Q。举个例子,在本实施方案中设定R = I (例如Imm)时,Q = 2. 5、P = 0. 6。如图4、5所示,筒状缓冲部74设有朝其高度方向(与轴方向X相同)延伸的切缝76。切缝76是为了在第二孔流道60堵塞后也能够允许少许液体来回流动的、细的切槽(缝隙),在筒状缓冲部74的周方向设有一处切缝76。没必要特别限定该切缝76,优选地,设切缝76的宽度与筒状缓冲部74的壁厚P相同,另外,优选地,切缝76的深度(轴方向X的尺寸)与筒状缓冲部74的突出高度Q相同,即在整个筒状缓冲部74的高度方向上延伸。该例子中,在上下筒状缓冲部74、74上各设置一个这样小宽度的切缝76,两者形成在周方向的同一位置上。如图4-6所示,在可挠性膜部62B的筒状缓冲部74的外侧设有多个突出高度比筒状缓冲部74高的圆柱状突起78。突起78设在膜面的不与上述开口 60A、60B重合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包围筒状缓冲部74的圆周上(在该例子中,与上述连通孔72相同的圆周上)的连通孔72之间各设两个突起78。如图5(a)和(c)所示,突起78突出设置在可挠性膜部62B的上下两侧的膜面并上下对称。在该例子中,突起78以在阀构件62的中立位置其顶端不与阀容纳室64的壁面64A、64B抵接的方式设定,也可以在中立位置抵接的方式设定。在该例子中,上述多个突起78由突起高度不同的三种突起构成。详细地讲,该多个突起78包括四个突起高度最高的第一突起78A、两个突起高度最低的第三突起78C、两个突起高度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第二突起78B。在筒状缓冲部74的顶端设有多个辅助突起80。辅助突起80是微小半球状突起,并在筒状缓冲部74的顶端部沿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如图5(b)所示,设辅助突起80的高度设定成低于上述突起78 (特别是最低的第三突起78C)。分别在上下筒状缓冲部74、74设置辅助突起80。并且,筒状缓冲部74和其内侧的膜部分62C设有由突条构成的用于加强筒状缓冲部74的加强筋82。加强筋82构成如下形状多条(在该例子中为三条)加强筋82从阀构件62的中心(与阀部70的中心相同)以放射状延伸而连结在筒状缓冲部74的内周面,其上面如图6所示从中心朝径向外侧逐渐变高地倾斜,由此加强筒状缓冲部74的基部。如图5所示,加强筋82分别设在上下筒状缓冲部74、74,并以错开上下相位的方式设置(参照图 5(c))。如图3所示,阀容纳室64的上下壁面64A、64B设有环状的限制突起84,限制突起84抵接在阀构件62的厚壁的外周部62A的内周面,并用于限制该外周部62A向径向内侧的位移。对由以上方式构成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而言,如停车空转时那样当以较小的微振幅输入高频侧振动时,由于第二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量小,所以阀构件62的可挠性膜部62B几乎不会弯曲变形。因此,如图3所示,阀部70不堵塞第二孔流道60,第二孔流道60内的液体可以经由设于阀构件62的连通孔72在主液室42和第二副液室52之间来回流动。从而,通过经由高频侧第二孔流道60的液体的共振作用,发挥对怠速振动的出色的防振效果。另一方面,车辆行驶时以摇摆式振动那样比较大的大振幅输入低频侧振动时,第二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量变大,因该液体流动阀构件62的可挠性膜部62B在流动方向X被挤压弯曲变形。由此,例如,当振动向如图8所示的主液室42的压缩方向输入时,阀部70堵塞下侧开口 60A,另外,当振动向如图9所示的主液室42的拉伸方向输入时,阀部70堵塞上侧开口 60B,所以第二孔流道60被阀构件62堵塞。因此,利用低频侧第一孔流道56液体在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之间来回流动,所以基于流动在第一孔流道56的液体的共振作用,对摇摆式振动发挥高衰减性能。对由以上方式构成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而言,由于是通过由橡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62的弯曲变形来堵塞第二孔流道60的结构,所以当阀构件62的液体流动变小时,能够通过阀构件62的复位力将第二孔流道60恢复到开放状态。因此,即使不另行设置弹簧等加力装置,也能够利用两个孔流道50、60来切换特性,从而能够提供廉价且小型结构的切换式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另外,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案,如上述在阀部70设置由薄壁状橡胶壁构成的筒状缓冲部74,因此即使如图8、9所示的第二孔流道60堵塞后,筒状缓冲部74也能够通过弹性变形允许阀部70变形。因此,例如,行驶于恶劣道路时等大振幅输入时,即使第二孔流道60堵塞后,也会使阀部70变形,由此能够缓冲传到隔开体40 ( S卩,阀容纳室64的壁面64A、64B)的传递能量。即,在该情况下,将因上述液体流动而产生弯曲变形的阀构件62的动能设为El,将因阀部70的变形而消耗的能量设为E2,则向隔开体40传递的能量E被表示成E=E1-E2,所以能够将向隔开体40传递的能量减少相当于因阀部70的变形所消耗的能量,从而能够抑制产生异常声音。并且,通过在阀部70设置上述筒状缓冲部74,由此使阀部70抵接于隔开体40所引起的负载变化变得平缓,能够减少由抵接所产生的冲击。特别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述所示,通过设置突起78和辅助突起80,当阀构件62弯曲变形时,阀部70以第一突起78A —第二突起78B —第三突起78C —辅助突起80 —筒状缓冲部74本体的顺序抵接于隔开体40( S卩,阀容纳室64的壁面64A、64B)。如上述那样阶段性地抵接阀部70,由此能够使阀部70的抵接所产生的负载变化变得进一步平缓。另外,如上述那样在筒状缓冲部74设置窄幅的切缝76,由此即使第二孔流道60堵塞后,也能够允许少许液体流动。因此,能够避免阀部70附着于隔开体40的上述开口 60A、60B的周围而不能够恢复到中立位置的不良情况。另外,在筒状缓冲部74的内侧设置加强用加强筋82,由此能够大幅度改善筒状缓冲部74重复变形所引起的弹力减弱。并且,如果是这样加强筒状缓冲部74的基部的加强筋82,由于筒状缓冲部74整体上刚性变化小,因而能够抑制异常声音的影响。图10是表不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阀部轴方向的位移和负载之间关系的图表,其中,实施例具备设有本实施方案的筒状缓冲部74的阀部70,比较例具有上述专利文献3公开的平坦阀部。即,假设第二孔流道60的液体流动,在轴方向X上用球体按压阀部的中心(在实施例中是筒状缓冲部74内侧的膜部分62C),观察按压在阀容纳室64的壁面64B时的负载和弯曲(位移)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图10所示,与比较例中的、接触隔开体(壁面)后的负载急剧上升相比,在实施例中的该接触后的负载变化变缓。对该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进行异常声音特性(频率和动负载之间关系)的观察,如图11所示,当输入振幅为±0. 5mm的振动时,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大幅减少动负载并能大幅度降低异常声音。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当在阀构件62的可挠性膜部62B设置多种类型的突起78时,以变化其突出高度的方式进行了设置,但也可以变化突起78直径等变化剖面积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也可以变化突出高度和剖面面积两者的方式设置多种类型的突起78。另外,上述实施方案是以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突起78A-78C的三个标准来设定,但高度或剖面面积的设定在两个标准以上,则并不特别限定于三个标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设置第二副液室52,并将第二孔流道60以连通主液室42和第二副液室52的方式进行了设置,即使只设置作为副液室的第一副液室60,并将第二孔流道60与第一孔流道56相同地以连通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的方式进行设置,也同样能够适用本发明。进一步,上述实施方案以在隔开体40的第一副液室44侧设置第二副液室52且用第二孔流道60连通主液室42和第二副液室52的方式构成,取而代之,也可以如下方式构成在隔开体的主液室侧设置第二副液室,用第二隔膜从主液室隔开,且用第二孔流道连通该第二副液室和第一副液室。如以上所述,如果第二孔流道是连通不同液室、之间的构件,例如,可以是连通主液室和任意副液室的构件或者也可以是连通两个副液室之间的构件。以下列举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I. 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具有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至少一个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膜形成的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中的任意两个液室之间;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并形成有所述第二孔流道;阀构件,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并以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相交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隔开体设有的阀容纳室内,且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孔流道。其中,所述阀构件的外周部以液密方式保持在隔开体,并且在比所述外周部更靠近内侧的可挠性膜部,具有阀部,其与所述第二孔流道向所述阀容纳室的开口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所述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所引起的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弯曲变形来堵塞所述开口 ;连通孔,其设在与所述开口不重叠的位置,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孔流道。所述阀部具有筒状缓冲部,所述筒状缓冲部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突出,当所述可挠性膜部弯曲变形时构成包围所述开口的筒状,并且所述筒状缓冲部的突出高度大于壁厚。2.在上述I的方案中,设置所述筒状缓冲部的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突出高度大于该筒状缓冲部外侧的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壁厚。3.在上述I或2的方案中,所述筒状缓冲部分别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表里两侧的
膜面突出设置。4.在上述1-3的任意方案中,在所述筒状缓冲部设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切缝。5.在上述1-4的任意方案中,在所述可挠性膜部的所述筒状缓冲部的外侧设有突出高度大于该筒状缓冲部的多个突起。6.在上述5的方案中,所述多个突起由突出高度和剖面面积中的至少一个不相同的多种类型的突起构成。7.在上述1-6的任意方案中,在所述筒状缓冲部的顶端设有多个加强突起。8.在上述1-7的任意方案中,在所述筒状缓冲部的内侧膜部分设有加强筋。9.在上述1-8的任意方案中,所述副液室包括第一副液室,其由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第二副液室,其由安装在所述隔开体的第二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所述隔开体隔开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所述第一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孔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二副液室和所述主液室或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10.在上述9的方案中,在所述隔开体的所述第一副液室侧设有被所述第二隔膜从所述第一副液室隔开的所述第二副液室,所述第一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二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将摇摆振动和怠速振动作为对象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用于频率不同的各种振动。另外,在此不一一举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除了用于发动机支架之外,还可以用于例如车身支架、差速器支架(diffmount)等各种防振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 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 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 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至少一个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膜形成的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 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中的任意两个液室之间; 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任意所述副液室,并形成有所述第二孔流道; 阀构件,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并以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相交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隔开体设有的阀容纳室内,且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孔流道; 其中, 所述阀构件的外周部以液密方式保持在所述隔开体,并且在比所述外周部更靠近内侧的可挠性膜部,具有阀部,其与所述第二孔流道向所述阀容纳室的开口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所述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所引起的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弯曲变形来堵塞所述开口 ;连通孔,其设在与所述开口不重叠的位置,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孔流道; 所述阀部具有筒状缓冲部,所述筒状缓冲部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突出,当所述可挠性膜部弯曲变形时构成包围所述开口的筒状,并且所述筒状缓冲部的突出高度大于壁厚。
2.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筒状缓冲部的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突出高度大于该筒状缓冲部外侧的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壁厚。
3.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缓冲部分别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表里两侧的膜面突出设置。
4.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缓冲部设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切缝。
5.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挠性膜部的所述筒状缓冲部的外侧设有突出高度大于该筒状缓冲部的多个突起。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由突出高度和剖面面积中的至少一个不相同的多种类型的突起构成。
7.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缓冲部的顶端设有多个加强突起。
8.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缓冲部的内侧膜部分设有加强筋。
9.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副液室包括第一副液室,其由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第二副液室,其由安装在所述隔开体的第二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 所述隔开体隔开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所述第一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孔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二副液室和所述主液室或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开体的所述第一副液室侧设有被所述第二隔膜从所述第一副液室隔开的所述第二副液室,所述第一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二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减少第二孔流道堵塞后的异常声音。在隔开体(40)以与第二孔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相交的方式设置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且用于开闭第二孔流道(60)的阀构件(62)。在阀构件(62)的可挠性膜部(62B)设有通过第二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所引起的可挠性膜部的弯曲变形来堵塞第二孔流道(60)的开口(60A)、(60B)的阀部(70),并且在不与该开口重合的位置设有连通第二孔流道的连通孔(72)。在该阀部(70)设有从可挠性膜部62B的膜面突出并在其弯曲变形时包围上述开口的筒状筒状缓冲部(74),其突出高度(Q)大于壁厚(P)。
文档编号F16F13/08GK102678811SQ20121006174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1日
发明者伊泽现, 增田辰典, 大口贵广, 山本健太郎, 樱井胜弘 申请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