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支撑装置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的支撑装置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如投影机或显示装置的日益普遍使用,对这些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现有技术中,投影机或显示器如需要调整方向,其底部设置的可调整式支撑脚架,多采用弹簧与卡扣装置,使用者透过外露于机壳的螺柱往内推带动弹簧伸缩使卡扣分离来调整支撑脚的伸缩,或螺杆与螺栓架构,使用者通过旋转外露于机壳的螺柱使螺柱往机台内部旋入或机台外部旋出,来调整支撑脚的伸缩,从而来对底部支撑脚架作伸长与缩短的调整,以达到投影机本身投射影像的调整或本体重心平衡,或是显示装置的显示器方向以及俯仰角的调整。但是,采用上述方式实现此功能需要很多的零件,使得投影机或显示器的结构复杂,组装过程也耗时耗力,而且这些零件的模具成本也很可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以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简化支撑装置结构,使使用者可直觉式地调整电子设备,达到电子设备方向、俯仰角的调整或本体重心平衡。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球形连接元件以及弹性元件。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容置空间、形成该第一容置空间的壁体以及设置于该壁体上的止滑部;球形连接元件藉由穿过该壁体的第一固定件与该第一部分连接,且该球形连接元件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弹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止滑部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该第一部分以及该第二部分未受力时,该弹性元件抵靠该球形连接元件使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止滑部紧密接触,该第二部分相对该第一部分固定;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弹性元件受压缩使得该球形连接元件脱离该止滑部,该第一部分通过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二部分相对旋转。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壁体具有顶部以及底部,该第一固定件从该壁体的该底部穿过,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球形连接元件连接,该止滑部选择性地设置于该底部或该顶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止滑部设置于该底部,该顶部、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底部沿该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向移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第一部分以及该第二部分未受力时,该第二部分与该第一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当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向移动时,该弹性元件与该止滑部产生第二间隙,其中该第一间隙大于等于该第二间隙。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止滑部设置于该顶部,该底部、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顶部沿该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背移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壁体包括板体及自该板体上突起的盖体,该板体与该盖体定义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或者,该壁体包括板体及盖体,该板体与该盖体固定连接形成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或者,该壁体包括板体、中空凸柱及盖体,该中空凸柱设置于该板体上,且固设于该板体与该盖体之间,该中空凸柱与该盖体以及该板体共同定义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止滑部为位于该壁体上的突起;或者,该止滑部为位于该壁体上的开孔,且该球形连接元件的直径大于该开孔的孔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位于该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固定孔以及位于该球形连接元件上第二固定孔,该第一固定柱与该第一固定孔及该第二固定孔结合固定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一部分;或者,该第一固定件包括位于该第一部分上的第二固定柱以及位于该球形连接元件上第二固定孔,该第二固定柱穿过该底部与该第二固定孔结合固定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一部分。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性元件为弹簧或弹片。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部分放置于平台上,该第二部分位于该第一部分远离该平台的一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撑装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部分为该电子设备的底座,该第二部分为该电子设备的支架结构。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子设备为投影机,该投影机还包括壳体、光学系统以及电路系统,该光学系统以及该电路系统固设于该壳体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内,其中,该第一部分为该投影机的支撑底座,该第二部分形成于该壳体上,或者该第二部分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该壳体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子设备为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器,该显示器与该支架结构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控制球形连接元件的旋转与否,使用者无需传统单一线性自由度旋转调整电子设备,所以可以同时对一个以上的自由度方向作旋转,快速完成调整安装,省时;而且由于电子设备多了第一部分结构,也有助于电子设备底部的散热;另外,使用者直接握住电子设备的本体两侧,以球状连接元件为支点,作相对转动调整,由于力矩原理也相当省力。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I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IB所示为图I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图2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2B所示为图2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B所示为图3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投影机的分解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中的投影机的剖视图;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见图IA和图1B,图I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IB所示为图I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支 撑装置1,支撑装置包括第一部分2、第二部分3、球形连接元件4以及弹性元件5。第二部分3包括第一容置空间A、形成第一容置空间A的壁体13以及止滑部15,壁体13具有顶部38以及底部31。止滑部15设置于壁体13上,止滑部15的设置方式有很多,例如止滑部15可为位于壁体13的突起;或者,止滑部可为位于壁体13上的开孔,且球形连接元件4的直径大于开孔的孔径。而且本发明中,较佳地第一固定件从壁体13的底部31穿过,使第一部分2与球形连接元件4连接,止滑部15则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底部31或顶部38。球形连接元件4藉由穿过壁体13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一部分2连接,且球形连接元4件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A。弹性元件5也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A内,且弹性元件5、球形连接元件4以及止滑部15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未受力时,弹性元件5抵靠球形连接元件4使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紧密接触,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固定;当第一部分2相对第二部分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弹性元件5受压缩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脱离止滑部15,第一部分2通过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二部分3相对旋转。其中,请继续参见图IA和图1B,第一实施方式中,止滑部15设置于底部31,且止滑部15例如可为位于壁体13的突起。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当第一容置空间A的大小刚好够满足球形连接元件4的旋转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底部31接触的点即可认为是止滑部。且顶部38、弹性元件5、球形连接元件4以及底部31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例如呈直线排列,也就是弹性元件5设置于球形连接元件4与顶部38之间,其中弹性元件5例如为弹簧或弹片。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20、位于第一部分2上的第一固定孔21以及位于球形连接元件4上的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柱20与第一固定孔21结合后,穿过底部31与球形连接元件4上的第二固定孔结合,从而固定连接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一部分
2。但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第一固定件包括位于第一部分2上的第二固定柱以及位于球形连接元件4上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柱穿过底部31与第二固定孔结合固定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一部分2 ;或者是第一固定件包括位于第一部分2上的第一固定孔21以及位于球形连接元件4上第三固定柱,第三固定柱穿过底部31与第一固定孔21结合固定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一部分2。其中,这里的第一固定柱20例如为螺钉,第二固定柱以及第三固定柱例如为螺栓或螺柱等。如图IA所示,即第一实施方式,当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未受力时,第二部分3与第一部分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00,弹性元件5处于第一状态并抵靠球形连接元件4使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紧密接触,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固定不动,因而使得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固定。如图IB所示,当第一部分2与第二部分3相向移动时,弹性元件5会受到压缩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于顶部38靠近进而脱离止滑部15并与止滑部15产生第二间隙40,那么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由于没有止滑部15而处于可旋转状态,使得第一部分2通过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二部分3相对旋转。当释放施加于第一部分或2第二部分3上的施力后,弹性元件5会回到第一状态,从而带动第二部分3回复到原始位置,此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紧密接触,第二部分3又相对第一部分2固定。如果第一部分2放置于平台例如桌面或工作台上,那么第二部分3即位于第一部分2远离平台的一侧,也就是第一部分2的上方。以上述这种情况为例,可以是第一部分2朝第二部分3移动,例如将第一部分2抬起并朝第二部分按压,此时第一方向即为第一部分I指向第二部分3的方向;也可以是第二部分3朝第一部分2移动,例如将第二部分3朝平台或第一部分2按压,此时第一方向即为第二部分3指向第一部分2的方向,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依实际情况而定。 另外,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的位置也是可以替换,当支撑装置I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将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设置于电子设备对应的结构上,例如可以是第一部分2相对第二部分3转动,也可以是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转动。具体的比如如图IA和图IB所示,当第二部分3受到第一施力Fl时,其中第一施力Fl方向为第二部分3指向第一部分2的方向,由于第二部分3与第一部分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00或一定距离,第二部分3朝向第一部分2移动,弹性元件5会受压缩,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产生第二间隙40,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可转动,进而使得第二部分3经由球形连接元件4相对第一部分2朝Rl方向或R2方向旋转。其中,以图IB中支撑装置I的放置状态为例,较佳地第二部分3 (例如包括的接下来提及的板体31、中空凸柱32、盖体33等)的重量对应的重力与第一施力F之和大于弹性元件5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弹力,以便按压第二部分3时弹性元件5被压缩。如果将第一部分2与第二部分3的位置调换,例如将图IA中所示的支撑装置I倒置的状态,当第一部分2受到第二施力F2时(请参见图1A,第二施力F2的方向即为与第一施力Fl相反的方向,倒置后亦即第一施力Fl的方向),此时,弹性元件5亦会受压缩,第一部分2朝向第二部分3移动,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产生第二间隙40,此时球形连接元件4可旋转,第一部分2则通过球形连接元件4相对第二部分3旋转。而且为使支撑装置I更好地运作,第二部分3与第一部分2之间的第一间隙400较佳地要大于等于第二间隙4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壁体13包括板体63及自板体63上突起的盖体14,板体63与盖体14定义第一容置空间A,底部31位于板体63上,顶部38位于盖体14的顶端,这里的盖体14事实上可以理解为与板体63为一体成型。同样的,并不以此为限,另一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2A,壁体13包括板体23及盖体33,板体23与盖体33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容置空间A,底部31位于板体23上,顶部38位于盖体33的顶端。请继续参见图2A,壁体也可包括板体23、中空凸柱32及盖体33,中空凸柱32设置于板体23上,且固设于板体23与盖体33之间,中空凸柱32与盖体33以及板体23共同定义第一容置空间A,底部31位于板体23上,顶部38位于盖体33的顶端。其中,中空凸柱32可与板体23 —体成型,又或者中空凸柱32与板体23为分离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是以中空凸柱32与板体23 —体成型为例,中空凸柱32自板体23向上突起形成。中空凸柱32的侧壁上具有第二固定件36 (如图4中所示),盖体33具有第三固定件37 (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36为固定孔,第三固定件37为固定孔,利用第二固定柱39与第二固定件36及第三固定件37结合固定中空凸柱32与盖体33,其中第二固定柱39例如为螺钉或螺栓。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可为凸起或卡勾,第三固定可为凹槽或卡扣,第二固定件与第三固定件卡合固定中空凸柱32与盖体33;又或者,第二固定件为凹槽或卡扣,第三固定为凸起或卡勾,第二固定件与该第三固定件卡合固定中空凸柱32与盖体33。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2上还具有脚垫22,脚垫22例如采用缓冲材质做成,可防止第一部分2滑动,且能起到缓冲作用。请参见图2A和图2B,图2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B所示为图2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支
撑装置11’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装置I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止滑部15”为位于底部31的第一开孔34,且球形连接元件4的直径大于第一开孔34的孔径。这样既能利用第一开孔34起到止滑的作用,亦即固定球形连接元件4,又能保证球形连接元件4不至于从第一开孔34脱离出第一容置空间A。而且,如果板体23上设置有中空凸柱32,那么中空凸柱32的中空孔35与第一开孔34对应相连通,而中空凸柱32例如为自第一开孔34的周边向上突起形成。请参见图3A和图3B,图3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B所示为图3A中的支撑装置于第二部分受按压力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装置11包括第一部分2、第二部分3’、球形连接元件4以及弹性元件5。第二部分3’包括第一容置空间A、形成第一容置空间A的壁体13以及止滑部15’,壁体13具有顶部38以及底部31。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中,止滑部15’设置于顶部38。且止滑部15’的设置方式有很多,本实施方式中,止滑部15’例如为位于顶部38的突起。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当第一容置空间A的大小刚好够满足球形连接元件4的旋转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底部31接触的点即可认为是止滑部;又或者,顶部38可设置成弧形,如此也可实现止滑部的效果。球形连接元件4藉由穿过底部31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一部分2连接,且球形连接元件4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A中。弹性元件5也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A内,且顶部38、球形连接元件4、弹性元件5以及底部31依次呈直线排列,也就是弹性元件5设置于球形连接元件4与底部31之间,其中弹性元件5例如为弹簧或弹片。如图3A所示,当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未受力时,弹性元件5处于第二状态并抵靠球形连接元件4使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紧密接触,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固定不动,因而使得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固定。如图3B所示,当第一部分2与第二部分3’相背移动时,弹性元件5会受压缩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与底部31靠近而脱离止滑部15’并与止滑部15’产生第三间隙40,那么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由于没有止滑部15而处于可旋转状态,使得第一部分2通过球形连接元件4与第二部分3’相对旋转。当释放施加于第一部分2或第二部分3’上的施力后,弹性元件5会回到第一状态,从而带动第二部分3’回复到原始位置,此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紧密接触,第二部分3’又相对第一部分2固定。
如果第一部分2放置于平台例如桌面或工作台上,那么第二部分3’即位于第一部分2远离平台的一侧,也就是第一部分2的上方。以上述这种情况为例,可以是第一部分2背向第二部分3’移动,例如将支撑装置11抬起施力使第一部分2朝远离第二部分3’的方向移动,此时,上述所提到的第一方向即第二部分3’指向第一部分2的方向,亦即第一部分2相对第二部分3’沿第二部分3’指向第一部分2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是第二部分3’背向第一部分2移动,例如将第二部分3’朝远离平台或第一部分2的方向抬起,此时,上述所提到的第一方向即第一部分2指向第二部分3’的方向,亦即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沿第一部分2指向第二部分3’的方向移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依实际情况而定。另外,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的位置也是可以替换,当支撑装置11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将第一部分2以及第二部分3’设置于电子设备对应的结构上,例如可以是第一部分2相对第二部分3’转动,也可以是第二部分3’相对第一部分2转动。具体的比如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第二部分3’受到第三施力F3(亦即上提力)时,其中第一施力F3方向为第一部分2指向第二部分3’的方向,第二部分3’背向第一部分2移动,弹性元件5会受压缩,这时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产生第三间隙40’,使得球形 连接元件4可转动,第二部分3’经由球形连接元件4相对第一部分2朝Rl方向或R2方向旋转。如果将第一部分2与第二部分3’的位置调换,例如将图3A中所示的支撑装置11倒置的状态,当第一部分2受到第四施力F4时(请参见图3B,第二施力F4的方向即为与第三施力F3相反的方向,倒置后亦即第三施力F3的方向),此时,弹性元件5亦会受压缩,第一部分2背向第二部分3’移动,使得球形连接元件4与止滑部15’产生第三间隙40’,此时球形连接元件4可旋转,第一部分2则通过球形连接元件4相对第二部分3’旋转。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装置11除弹性元件5与球形连接元件4的设置位置夕卜,其它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类似,故在此不在描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撑装置,例如支撑装置I或者支撑装置11或支撑装置11’,而且第一部分2为电子设备的底座,第二部分3(或3’ )为电子设备的支架结构。请参见图4和图5,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投影机的分解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中的投影机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为投影机10,投影机10除具有上述支撑装置(这里以图2A和图2B中所示支撑装置11’为例进行说明)之外,还包括壳体、光学系统以及电路系统,壳体包括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2,光学系统以及电路系统固设于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2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B内,板体23设置于下壳体12上,其中第一部分为投影机的支撑底座,第二部分形成于壳体上或者第二部分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壳体上,例如中空凸柱32以及顶部38可位于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2之间。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板体23(或底部31)为下壳体12的底板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另一实施方式,板体23 (或底部31)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下壳体12的底板上,固定结构例如为卡勾与卡扣的配合,或其他方式。请参见图6,图6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为显示装置60,显示装置60除了包含支撑装置(这里以图2A和图2B中所示支撑装置11’为例进行说明)之外,还包括显示器50,显示器50与第二部分3固定连接,具体的显示器50的外壳可与板体23 (或底部31)固定连接,或是显示器50的外壳可与盖体33固定连接等,方式并不限定。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控制球形连接元件的旋转与否,使用者无需传统单一线性自由度旋转调整电子设备,所以可以同时对一个以上的自由度方向作旋转,可快速完成调整安装,省时;而且由于电子设备多了第一部分结构,也有助于电子设备底部的散热;另外,使用者直接握住电子设备的本体两侧,以球状连接元件为支点,作相对转动调整,由于力矩原理也相当省力。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所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容置空间、形成该第一容置空间的壁体以及设置于该壁体上的止滑部; 球形连接元件,藉由穿过该壁体的第一固定件与该第一部分连接,且该球形连接元件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以及 弾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止滑部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当该第一部分以及该第二部分未受カ时,该弹性元件抵靠该球形连接元件使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止滑部紧密接触,该第二部分相对该第一部分固定;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弹性元件受压缩使得该球形连接元件脱离该止滑部,该第一部分通过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二部分相对旋转。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壁体具有顶部以及底部,该第一固定件从该壁体的该底部穿过,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球形连接元件连接,该止滑部选择性地设置于该底部或该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该止滑部设置于该底部,该顶部、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底部沿该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当该第一部分以及该第二部分未受カ时,该第二部分与该第一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当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向移动时,该弹性元件与该止滑部产生第二间隙,其中该第一间隙大于等于该第二间隙。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该止滑部设置于该顶部,该底部、该弹性元件、该球形连接元件以及该顶部沿该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该第一部分相对该第二部分沿该第一方向移动时,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背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壁体包括板体及自该板体上突起的盖体,该板体与该盖体定义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或者,该壁体包括板体及盖体,该板体与该盖体固定连接形成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或者,该壁体包括板体、中空凸柱及盖体,该中空凸柱设置于该板体上,且固设于该板体与该盖体之间,该中空凸柱与该盖体以及该板体共同定义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底部位于该板体上,该顶部位于该盖体的顶端。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止滑部为位于该壁体上的突起;或者,该止滑部为位于该壁体上的开孔,且该球形连接元件的直径大于该开孔的孔径。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位于该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固定孔以及位于该球形连接元件上第二固定孔,该第一固定柱与该第一固定孔及该第二固定孔结合固定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一部分;或者,该第一固定件包括位于该第一部分上的第二固定柱以及位于该球形连接元件上第二固定孔,该第二固定柱穿过该底部与该第二固定孔结合固定该球形连接元件与该第一部分。
9.ー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为该电子设备的底座,该第二部分为该电子设备的支架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为投影机,该投影机还包括壳体、光学系统以及电路系统,该光学系统以及该电路系统固设于该壳体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内,其中,该第一部分为该投影机的支撑底座,该第二部分形成于该壳体上,或者该第二部分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该壳体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为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器,该显示器与该支架结构固定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露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容置空间、形成容置空间的壁体及设置于壁体的止滑部;球形连接元件,与第一部分连接且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及弹性元件,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弹性元件、球形连接元件及止滑部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第一及第二部分未受力时,弹性元件抵靠球形连接元件使其与止滑部紧密接触,第二部分相对第一部分固定;当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弹性元件受压缩使得球形连接元件脱离止滑部,第一部分通过球形连接元件与第二部分相对旋转。本发明简化支撑装置结构,方便使用者调整电子设备的方向及俯仰角。
文档编号F16M11/14GK102797948SQ201210198910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5日
发明者李志文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