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132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减震器的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确保在组装减震器的活塞组件时容易且迅速地将部件连接在正确位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用来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保护货物及车辆部件的减震器包括填充有工作流体(油)的缸、连接至车辆车身并适合于往复运动的活塞杆、以及活塞阀,活塞阀联接至活塞杆的下端以在缸内滑动并控制工作流体流。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夹设式活塞,对于活塞阀来说,这种活塞增加了调整的自由度。夹设式活塞往往具有位于活塞内部的复杂流体通道,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率下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减震器的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确保在组装减震器的活塞组件时容易且迅速地将部件连接在正确位置。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将在随后的描述中部分阐述,并且从该描述将部分地清楚这些方面,或者通过实践本发明而可以认识到这些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可以包括:活塞本体,该活塞本体设置有由在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杆穿过的中央、以及如下重复样式,在该重复样式中,下端具有入口的压缩流体通道和上端具有入口的张紧流体通道交替地贯穿所述活塞本体,其中,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的所述入口都具有比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的对应出口大的横截面面积,并且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保持敞开;压缩保持器,该压缩保持器安置在所述活塞本体的上部处,并由与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对应的连接孔贯穿;张紧保持器,该张紧保持器安置在所述活塞本体的下部处,并且由与所述张紧流体通道对应的连接孔贯穿;以及安置单元,该安置单元形成在所述压缩保持器与所述活塞本体之间以及在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张紧保持器之间,以确定所述压缩保持器和所述张紧保持器联接至所述活塞本体的位置。所述安置单元包括:第一安置组件,该第一安置组件设置在第一杆孔的边缘以及第二杆孔的边缘处,所述第一杆孔形成于所述活塞本体的中央处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二杆孔形成于所述压缩保持器的中央处以面对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面对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第二安置组件,该第二安置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以及第三杆孔的边缘处,所述第三杆孔形成于所述张紧保持器的中央处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面对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所述压缩保持器的布置在所述第二杆孔与所述压缩保持器的所述连接孔之间而与所述活塞本体邻接的接触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的升高台阶,从而具有台阶形状;并且所述张紧保持器的布置在所述第三杆孔与所述张紧保持器的连接孔之间而与所述活塞本体邻接的接触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的升高台阶,从而具有台阶形状。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二杆孔的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一突起;以及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本体关出。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三杆孔的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二突起;以及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本体关出。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二杆孔的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一突起;以及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所述活塞本体关出。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三杆孔的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二突起;以及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所述活塞本体关出。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下凹;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且从所述第二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下凹;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三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下凹;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以及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二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
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边缘下凹;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以及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三杆孔的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中。


从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如下描述将更清楚并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概念性剖视图;图2至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概念性分解剖视图;以及图6至图9是示出了安置单元的第一安置组件的概念性剖视图,该第一安置组件是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其中一个主要零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地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这些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其中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的概念性剖视图。如图1所示,安置单元500形成在活塞本体100与压缩保持器200之间以及活塞本体100与张紧保持器300之间。活塞本体100的中央由在缸(未示出)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杆400穿过,并且在下端具有入口的压缩流体通道110和在上端具有入口的张紧流体通道120交替地贯穿活塞本体100。这里,压缩流体通道110和张紧流体通道120的入口具有比压缩流体通道110和张紧流体通道120的对应出口大的横截面面积,并且压缩流体通道110和张紧流体通道120保持敞开。压缩保持器200安置在活塞本体100的上部处,并由与压缩流体通道110对应的连接孔210贯穿。张紧保持器300安置在活塞本体100的下部处,并且由与张紧流体通道120对应的连接孔320贯穿。安置单元500形成在压缩保持器200与活塞本体100之间以及活塞本体100与张紧保持器300之间,以确定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联接至活塞本体100的位置。因而,当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分别联接至活塞本体100的顶部和底部时,它们通过安置单元500而被引导至正确位置,因而可以执行容易且迅速的组装操作。除了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应用下面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的形成在活塞本体100与压缩保持器200之间以及活塞本体100与张紧保持器300之间的安置单元500包括第一安置组件510和第二安置组件520,如图2所示。第一安置组件510设置在形成于活塞本体100的中央处并由活塞杆400穿过的第一杆孔101的边缘以及在形成于压缩保持器200的中央处并由活塞杆400穿过的第二杆孔201的边缘,且第二杆孔201的边缘面对第一杆孔101的边缘。第一安置组件510用于将压缩保持器200安置在活塞本体100上的正确位置。第二安置组件520设置在第一杆孔101的边缘以及在形成于张紧保持器300的中央处并由活塞杆400穿过的第三杆孔301的边缘,且第一杆孔101的边缘与第三杆孔301的边缘彼此面对。第二安置组件520用于将活塞本体100与张紧保持器联接在正确的位置。在第一安置组件510的结构中,第一突起511安置在从第一环状凹槽512突出的第一辅助突起513之间。至少一个第一突起511从第一杆孔101的边缘朝向压缩保持器200突出。第一环状凹槽512形成为沿着第二杆孔201的边缘下凹以容纳第一突起511。第一辅助突起513沿着第一环状凹槽512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第一突起51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因而,当压缩保持器200被放置在活塞本体100上时,第一突起511通过压缩保持器200的重量而被定位并安置在第一辅助突起513之间。在第二安置组件520的结构中,第二突起521联接在从第二环状凹槽522突出的第二辅助突起523之间。至少一个第二突起521从第一杆孔101的边缘朝向张紧保持器300突出。第二环状凹槽522形成为沿着第三杆孔301的边缘下凹以容纳第二突起521。第二辅助突起523沿着第二环状凹槽522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第二突起52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因而,当如图2所示放置张紧保持器300并且将活塞本体100安装在张紧保持器300上时,第二突起521通过活塞本体100的重量而被定位并联接在第二辅助突起523之间。当张紧保持器300、活塞本体100和压缩保持器200以该顺序或以相反顺序装配在活塞杆上时,可以确定部件的正确位置。另外,如上所述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提供了一种结构,该结构确保在将活塞本体100与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联接时部件的可安装性。参照图2中的放大视图,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的升高台阶205形成在压缩保持器200的面对活塞本体100的表面上,并位于第二杆孔201和连接孔210之间。也就是说,压缩保持器200的接触活塞本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台阶形状。此外,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的升高台阶305形成在张紧保持器300的面对活塞本体100的表面上,并位于第三杆孔301和连接孔320之间。也就是说,张紧保持器300的接触活塞本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台阶形状。由于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设置有升高台阶205和305,通过防止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彼此干涉而确保了在将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与活塞本体100联接时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的可安装性。由此,集成在组件内的部件的重量和旋转方便了组装操作,因而可以改善在自动组装线上进行的组装。也就是说,可以提闻生广率。在图2的放大视图中示出但是没有在图3至9中示出的压缩保持器200和张紧保持器300的台阶结构应该被解释为可适合于将在下面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如图3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安置组件530可以设置成这样,即:等距地间隔开并且从第一杆孔101的边缘朝向压缩保持器200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531与沿着第二杆孔201的边缘下凹的第一环状凹槽532联接并由该第一环状凹槽532支撑,并且所述第一突起531中的每个第一突起都布置在多个第一辅助突起533之间,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533沿着第一环状凹槽532彼此间隔开与第一突起53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同样,第二安置组件540可以设置成这样,即:等距地间隔开并从第一杆孔101的边缘朝向张紧保持器300突出的多个第二突起541与沿着第三杆孔301的边缘下凹以容纳第二突起541的第二环状凹槽542联接并由该第二环状凹槽542支撑,并且所述第二突起541中的每个第二突起都布置在多个第二辅助突起543之间,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543沿着第二环状凹槽542彼此间隔开与第二突起54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如图4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一安置组件550可以设置成这样,即:第一突起553被联接在沿着第一环状凹槽551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压缩保持器200突出的多个第一辅助突起552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552之间,该第一环状凹槽551沿着第一杆孔101的边缘下凹。第一突起553形成为具有与多个第一辅助突起552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552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第一突起553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突起从第二杆孔201的边缘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以被容纳在该第一环状凹槽551中。第二安置组件560可以设置成这样,即:第二突起563被联接在沿着第二环状凹槽561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张紧保持器300突出的多个第二辅助突起562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562之间,该第二环状凹槽561沿着第一杆孔101的边缘下凹。第二突起563形成为具有与多个第二辅助突起562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562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第二突起563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突起从第二杆孔301的边缘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以被容纳在第二环状凹槽561中。同时,如图5中所示,第一安置组件570包括沿着杆孔101的边缘下凹的第一环状凹槽571、以及沿着第一环状凹槽571等距地间隔开并朝向压缩保持器200突出地布置的多个第一辅助突起572。第一安置组件570包括多个第一突起573,所述多个第一突起573形成为形状与第一辅助突起572和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572之间的空间对应,并且被等距地间隔开且从第二杆孔201的边缘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地布置,以被容纳在第一环状凹槽571中。第二安置组件580包括沿着杆孔101的边缘下凹的第二环状凹槽581、以及沿着第二环状凹槽581等距地间隔开并朝向张紧保持器300突出地布置的多个第二辅助突起582。第二安置组件580包括多个第二突起583,所述多个第二突起583形成为形状与第二辅助突起582和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582之间的空间对应,并且被等距地间隔开且从第一孔301的边缘朝向活塞本体100突出地布置,以被容纳在第二环状凹槽581中。
除了以上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外,图6至图9中所示的各种结构也适合于所述安置单元500,下面将对这些结构进行描述,主要描述第一安置组件590。为了方便描述,将省略第二安置组件的视图和描述,这是因为第二安置组件与第一安置组件590对称。在图6至图9中,在以交替的长虚线和两条短虚线示出的椭圆形区域(图1的部分A的放大视图)下示出的实线的各种形状是第一安置组件590在被展开在平面内的样式(pattern)。如图6所示,在第一安置组件590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置组件590形成这样的图案,其中沿着第二杆孔201的一端的边缘等距地间隔开并以圆形形状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591和等距地间隔开并以圆形形状下凹的多个第一凹槽591’交替地布置,并且第一突起591分别与多个第二凹槽592’接合,所述多个第二凹槽592’形成为在多个第二突起592之间以圆形形状下凹,所述多个第二突起592沿着第一杆孔101的上端的边缘等距地间隔开并以圆形形状突出。如图7所示,在第一安置组件590的另一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杆孔201的一端的边缘布置并以在一个方向上倾斜的三角形形状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593与沿着第一杆孔101的一端的边缘形成以与第一突起593对应的多个第二突起594相接合。如图8所示,在第一安置组件590的另一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杆孔201的一端的边缘布置并以等腰三角形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595与沿着第一杆孔101的一端的边缘形成以与第一突起595对应的多个第二突起596相接合。如图9所示,在第一安置组件590的又一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杆孔201的一端的边缘布置并以具有两个倒圆角部的矩形形状突出的多个第一突起597与沿着第一杆孔101的一端的边缘形成以与第一突起597对应的多个第二突起598相接合。这样,本发明的基本精神是提供一种减震器的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确保在组装减震器的活塞组件时容易且迅速地将部件连接在正确位置。如从以上描述将清楚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通过在活塞本体的上部与压缩保持器之间以及在活塞本体的下部与张紧保持器之间设置安置单元而可以确保容易且迅速地部件连接在正确位置。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被限定在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减震器的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包括: 活塞本体,该活塞本体设置有由在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杆穿过的中央、以及如下重复样式,在该重复样式中,下端具有入口的压缩流体通道和上端具有入口的张紧流体通道交替地贯穿所述活塞本体,其中,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的所述入口都具有比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的对应出口大的横截面面积,并且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和所述张紧流体通道保持敞开; 压缩保持器,该压缩保持器安置在所述活塞本体的上部处,并由与所述压缩流体通道对应的连接孔贯穿; 张紧保持器,该张紧保持器安置在所述活塞本体的下部处,并由与所述张紧流体通道对应的连接孔贯穿;以及 安置单元,该安置单元形成在所述压缩保持器与所述活塞本体之间以及在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张紧保持器之间,以确定所述压缩保持器和所述张紧保持器联接至所述活塞本体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安置单元包括: 第一安置组件,该第一安置组件设置在第一杆孔的边缘以及第二杆孔的边缘处,所述第一杆孔形成于所述活塞本体的中央处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二杆孔形成于所述压缩保持器的中央处以面对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面对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 第二安置组件,该第二安置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以及第三杆孔的边缘处,所述第三杆孔形成于所述张紧保持器的中央处并由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面对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 所述压缩保持器的布置在所述第二杆孔与所述压缩保持器的所述连接孔之间而与所述活塞本体邻接的接触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的升高台阶,从而具有台阶形状;并且 所述张紧保持器的布置在所述第三杆孔与所述张紧保持器的所述连接孔之间而与所述活塞本体邻接的接触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的升高台阶,从而具有台阶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关出; 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一突起;以及 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关出; 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二突起;以及 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 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一突起;以及 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 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从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 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以容纳所述第二突起;以及 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并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 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 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 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且从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安置组件包括: 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 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突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 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 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一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压缩保持器突出;以及 多个第一突起,所述多个第一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一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二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置组件包括: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沿着所述第一杆孔的所述边缘下凹; 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沿着所述第二环状凹槽等距地间隔开布置并朝向所述张紧保持器突出;以及 多个第二突起,所述多个第二突起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辅助突起之中的相邻的第二辅助突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三杆孔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活塞本体突出以被容纳在所述 第二环状凹槽中。
全文摘要
本文公开了一种减震器的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通过在活塞本体与压缩保持器之间以及在活塞本体与张紧保持器之间形成安置单元而确保在组装减震器的活塞组件时容易且迅速地将部件连接在正确位置。
文档编号F16F9/32GK103185101SQ20121057972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朴完祥, 金泰株 申请人:株式会社万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