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的施力机构,其用以提供补偿扭矩。
背景技术:
目前如等离子体电视或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大都通过支撑装置撑立于平台上或是悬挂于墙壁上。一般显示装置是通过螺锁方式锁固于支撑装置的一个连接件上,由于显示装置的尺寸大且重量重,因此,支撑装置的连接件与固定件(用以固定在平台或墙壁)间必须通过螺丝与螺帽相配合而锁紧在一起,并且,通过设置在连接件与固定件间的摩擦垫片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抵抗显示装置的重量所产生的重力扭矩,使显示装置能定位在一个固定的高度。当使用者欲调整显示装置的观看高度时,必需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使连接件相对于固定件转动,因此,在使用上相当的不便。另外,有一种支撑装置是可以上下升降地调整高度,其配置定力弹簧来产生固定扭矩,使得显示装置能通过支撑装置定位在所需的高度位置。然而因定力弹簧的抗力为定值,所以一种规格的定力弹簧只能针对单一规格(即重量)的显示装置提供固定扭矩,无法达到适用于其他不同规格(即重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通过施力机构的偏压弹簧配置,使得施力机构能提供补偿扭矩来抵抗电子装置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借此,能方便施力扳动电子装置使其通过支撑装置的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在任意的高度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施力机构提供的补偿扭矩能随着电子装置转动时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变化而对应地变化大小,使得补偿扭矩的值能接近或等于重力扭矩的值。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通过调整偏压弹簧的压缩程度,可视需求调整补偿扭矩的大小,使得支撑装置能对应地支撑不同重量的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支撑装置,适于支撑一个电子装置;该支撑装置包含一个上连杆、一个固定件、一个连接件,及一个施力机构,该固定件位于该上连杆后侧,该固定件上端与该上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上枢接轴枢接,该连接件位于该上连杆前侧并与该电子装置相连接,该连接件上端与该上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上枢接轴枢接,该施力机构包括一个摇杆、一个连动结构,及一个偏压弹簧,该摇杆包含一个可转动地枢接于该固定件的后枢接部,该后枢接部间隔位于该第一上枢接轴下方,该连动结构连接于该摇杆前端,该连接件及该上连杆可带动该连动结构及该摇杆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该偏压弹簧一端连接在该连动结构上并可随该连动结构位移而改变弹性变形的程度,该偏压弹簧对该固定件形成一个补偿扭矩。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连接件及上连杆被设置成可带动连动结构及摇杆相对于固定件由一个水平支撑状态向上旋转到一个上仰支撑状态,偏压弹簧在水平支撑状态时对固定件形成的补偿扭矩大于在上仰支撑状态时对固定件形成的补偿扭矩。
在一个实施态样中,摇杆前端形成一个滑槽,滑槽是沿着摇杆轴向延伸,连动结构前端通过第二上枢接轴与连接件及上连杆枢接,连动结构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摇杆还包含一个挡环,连动结构包含一个与挡环相间隔的挡板,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摇杆与连动结构上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挡环与挡板。上连杆包括两个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挡板设置于两个直立侧板间,挡板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两个直立侧板的直立侧边,连动结构还包含一个间隔位于挡板前方的接合套筒,及一个调整杆,接合套筒通过第二上枢接轴与连接件及该上连杆枢接,挡板形成一个螺孔,接合套筒形成有一个与螺孔位置相对应的穿孔,调整杆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调整杆螺接于螺孔并穿设于穿孔,调整杆包括一抵接于接合套筒后端的挡止部。调整杆还包括一个位于挡止部后端且螺接于螺孔的螺接部、一个位于螺接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挡止部前端且穿设于穿孔内的穿设部,及一个形成于穿设部前端的操控部,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相对于挡板旋转。支撑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上连杆下方的下连杆,固定件下端与下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下枢接轴枢接,连接件下端与下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下枢接轴枢接,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及连接件共同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偏压弹簧对第一下枢接轴形成补偿扭矩。后枢接部间隔位于第一上枢接轴与第一下枢接轴间,后枢接部通过一个中间枢接轴枢接于固定件。在另一个实施态样中,摇杆前端形成一个滑槽,滑槽是沿着摇杆轴向延伸,连动结构前端通过第二下枢接轴与连接件及下连杆枢接,连动结构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摇杆还包含一个挡环,连动结构包含一个与挡环相间隔的挡止部,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摇杆与连动结构上的拉伸弹簧,拉伸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挡环与挡止部。连动结构包含一个接合套筒,及一个调整杆,接合套筒通过第二下枢接轴与连接件及下连杆枢接,接合套筒形成有一个螺孔,调整杆形成挡止部,调整杆包括一个位于挡止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挡止部前端且螺接于螺孔内的螺接部,及一个形成于螺接部前端的操控部,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相对于接合套筒旋转。在又一个实施态样中,上连杆包括一个通过第二上枢接轴与连接件上端枢接的接合套筒、一个通过第一上枢接轴与固定件上端枢接的枢接杆体,及一个设置于接合套筒与枢接杆体间的调整杆体,枢接杆体前端形成一个滑槽,滑槽是沿着枢接杆体轴向延伸,调整杆体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连动结构包含一个套设于枢接杆体并与摇杆相连接的后挡板,及一个套设于调整杆体且与后挡板相间隔的前挡板,后挡板可沿枢接杆体轴向滑动,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枢接杆体与调整杆体上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后挡板与前挡板。[0021]下连杆包括两个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前挡板设置于两个直立侧板间且间隔位于接合套筒后方,前挡板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两个直立侧板的直立侧边,前挡板形成一个螺孔,接合套筒形成一个与螺孔位置相对应的穿孔,调整杆体包括一个抵接于接合套筒后端的挡止部、一个位于挡止部后端且螺接于螺孔的螺接部、一个位于螺接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 挡止部前端且穿设于穿孔内的穿设部,及一个形成于穿设部前端的操控部,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体相对于前挡板旋转。摇杆包含一个位于后枢接部相反端并与后挡板枢接的前枢接部,摇杆的后枢接部通过第一下枢接轴枢接于固定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及连接件共同构成四连杆机构,并且搭配施力机构的设计,使得施力机构能提供补偿扭矩来抵抗电子装置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借此,能方便使用者施力扳动电子装置使其通过支撑装置的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此外,借助施力机构的摇杆与连动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施力机构提供的补偿扭矩能随着电子装置转动时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变化而对应地变化大小,使得补偿扭矩的值能接近或等于重力扭矩的值。再者,通过调整杆、调整杆体可供旋转以调整偏压弹簧的压缩量,或通过调整杆可供旋转以调整偏压弹簧的拉伸量,进而调整补偿扭矩的大小,使得支撑装置能支撑不同重量的电子装置。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立体分解图,说明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间的组装关系;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显示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与施力机构间的组装关系;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偏压弹簧对第一下枢接轴产生补偿扭矩以抵抗重力扭矩;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显示挡板的两直立侧边分别抵接于上连杆的两直立侧板;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显示图3中的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的长度变化关系;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电子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往上旋转的状态;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显示图6中的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的长度变化关系;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电子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往下旋转的状态;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显示挡板与调整杆间的组装关系;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施力机构的剖视图,显示调整杆旋转并带动挡板往后移动并压缩偏压弹簧;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显示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与施力机构间的组装关系;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连动结构的接合套筒的组装位置;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显示图12中的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的长度变化关系;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电子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往上旋转的状态;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显示图14中的上连杆、下连杆、固定件、连接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的长度变化关系;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侧视图,显示偏压弹簧对第一下枢接轴产生补偿扭矩以抵抗重力扭矩;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图,显示上连杆的细部结构与连动结构间的组装关系;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显示前挡板的两直立侧边分别抵接于下连杆的两直立侧板;及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剖视图,显示电子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往上旋转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三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只是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如图I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200适于支撑一个电子装置100,支撑装置200结合于电子装置100背面,支撑装置200可直接固定在墙壁(图未示)上,或是组装在一个立柱(图未示)并通过立柱撑立于平台(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是以等离子体电视或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作说明。在下文中将以支撑装置200邻近电子装置100的一端称为前端,支撑装置200远离电子装置100的一端称为后端。如图I、图2及图3所示,支撑装置200包含一个上连杆2、一个下连杆3、一个固定件4、一个连接件5,及一个施力机构6。下连杆3设置于上连杆2下方。固定件4位于上连杆2与下连杆3后侧,固定件4上端与上连杆2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上枢接轴71枢接,固定件4下端与下连杆3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下枢接轴72枢接。连接件5位于上、下连杆
2、3前侧并与电子装置100相连接,连接件5上端与上连杆2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上枢接轴73枢接,连接件5下端与下连杆3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下枢接轴74枢接,上连杆2、下连杆
3、固定件4及连接件5共同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其中,电子装置100的重量所产生的重力F会对固定件4产生一个逆时针方向的重力扭矩Tl (如图3所示)。施力机构6包括一个摇杆61、一个连动结构62,及一个偏压弹簧63。摇杆61包含一个可转动地枢接于固定件4的后枢接部611,后枢接部611间隔位于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连动结构62连接于摇杆61前端,连接件5、上连杆2及下连杆3可带动连动结构62及摇杆61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偏压弹簧63 —端连接在连动结构62上并可随连动结构62位移而改变弹性变形的程度。偏压弹簧63的弹性力会对固定件4产生一个补偿扭矩T2,补偿扭矩T2的方向与重力扭矩Tl的方向相反,用以抵抗重力扭矩Tl,借此,使得使用者能方便施力地扳动电子装置100使其通过支撑装置200的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的重力F会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重力扭矩Tl,偏压弹簧63的弹性力会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补偿扭矩T2。以下将针对支撑装置200的具体结构与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连杆2的纵断面呈倒U形状,下连杆3的纵断面呈U形状,上连杆2盖合于下连杆3上且两者共同界定出一个容置空间20,容置空间20用以供施力机构6容置。本实施例的连接件5包括一个连接块51,及一个与连接块51相连接的挂架52,连接块51上端通过第二上枢接轴73与上连杆2枢接,连接块51下端通过第二下枢接轴74 与下连杆3枢接,挂架52组装在电子装置100背面。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上枢接轴71包括一个轴杆711及一个螺丝712,轴杆711穿设于上连杆2的两个后枢接孔21以及固定件4的一个上枢接孔41,通过螺丝712螺锁于轴杆711 —端以防止轴杆711脱离上连杆2与固定件4,使得上连杆2与固定件4能借由第一上枢接轴71枢接在一起。第一下枢接轴72同样包括一个轴杆721及一个螺丝722,轴杆721穿设于下连杆3的两个后枢接孔31 (因图2视角关系只显示其中一个后枢接孔31)以及固定件4的一下枢接孔42,通过螺丝722螺锁于轴杆721 —端以防止轴杆721脱离下连杆3与固定件4,使得下连杆3与固定件4能借由第一下枢接轴72枢接在一起。第二下枢接轴74同样包括一个轴杆741及一个螺丝742,轴杆741穿设于下连杆3的两个前枢接孔32以及连接块51的两个下枢接孔511 (因图2视角关系只显示其中一个下枢接孔511),通过螺丝742螺锁于轴杆741 —端以防止轴杆741脱离下连杆3与连接块51,使得下连杆3与连接块51能借由第二下枢接轴74枢接在一起。摇杆61包括一个形成有后枢接部611的杆体610,杆体610前端向后凹陷形成一个滑槽612 (即杆体610为部分中空),滑槽612呈长形状并沿着摇杆61的轴向延伸。连动结构62前端通过第二上枢接轴73与连接件5的连接块51及上连杆2枢接,连动结构62后端则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612内。又,摇杆61还包含一个由杆体610外表面径向朝外凸伸的挡环613,连动结构62包含一个与挡环613相间隔的挡板64,偏压弹簧63为一个套设于摇杆61的杆体610与连动结构62上的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摇杆61的挡环613与连动结构62的挡板64,其中,图3所示的偏压弹簧63是呈压缩的状态。通过摇杆61的后枢接部611间隔位于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以及连动结构62前端通过第二上枢接轴73与连接件5的连接块51及上连杆2枢接,使得摇杆61及连动结构62如图3所示呈倾斜状地连接在固定件4,以及连接块51与上连杆2的枢接处,其中,后枢接部611是通过一个中间枢接轴75枢接于固定件4。连接件5、上连杆2及下连杆3绕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时,连动结构62能于摇杆61的滑槽612内滑移,使得摇杆61与连动结构62整体的长度能变长或缩短,也就是使挡环613与挡板64间的距离变长或缩短,以改变压缩偏压弹簧63的程度。[0054]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上连杆2包括一个顶板221,及两个凸设于顶板221底端且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222,各直立侧板222呈矩形状。连动结构62的挡板64设置于两个直立侧板222间,挡板64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两个直立侧板222的直立侧边641,各直立侧边641与对应的直立侧板222间是呈摩擦接触的状态。连动结构62还包含一个间隔位于挡板64前方的接合套筒65,及一个调整杆66,接合套筒65通过第二上枢接轴73与连接件5的连接块51及上连杆2枢接。具体而言,第二上枢接轴73包括两个锁接轴件731,上连杆2形成有两个前枢接孔23,连接块51后段位于容置空间20内,连接块51的两个上枢接孔512分别与两个前枢接孔23位置对应,接合套筒65设于连接块51的两个上枢接孔512间,接合套筒65形成有两个侧螺孔651 (因图2视角关系只显示其中一个侧螺孔651)分别与两上枢接孔512位置对应,各锁接轴件731穿设于位置相对应的前枢接孔23与上枢接孔512并螺锁于与上枢接孔512位置对应的侧螺孔651内,使得接合套筒65同时枢接在连接块51及上连杆2上。此外,挡板64形成一个螺孔642,接合套筒65形成有一个与挡板64的螺孔642·位置相对应的穿孔652。调整杆66包括一个挡止部661、一个位于挡止部661后端的螺接部662、一个位于螺接部662后端的滑接部663,及一个位于挡止部661前端的穿设部664。挡止部661用以抵接于接合套筒65后端,螺接部662螺接于挡板64的螺孔642内,滑接部663可滑动地穿设于摇杆61的滑槽612内,穿设部664穿设于接合套筒65的穿孔652内。参阅图3、图4及图5,其中,图5是上连杆2、下连杆3、固定件4及连接件5共同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6间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连接件5、上连杆2、下连杆3、连动结构62及摇杆61相对于固定件4在一个水平支撑状态,此时,上连杆2及下连杆3分别约呈水平状,且电子装置100的重量所产生的重力F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的垂直距离(即有效力臂)Dl最大,因此,图3所示的重力F乘于距离Dl所得的重力扭矩Tl是呈最大的状态。为了能有效抵抗重力扭矩Tl,施力机构6的摇杆61与连动结构62整体的长度较短,使得连动结构62的挡板64与摇杆61的挡环613能适度地压缩偏压弹簧63,借此,偏压弹簧63能产生较大弹性力,以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较大的补偿扭矩T2来抵抗重力扭矩Tl。接下来再同时配合参阅图6及图7,其中,图7是上连杆2、下连杆3、固定件4及连接件5共同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施力机构6间的示意图。当使用者施加外力扭矩T3将电子装置100往上扳动时,连接件5会带动上连杆2及下连杆3分别绕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并且同时带动施力机构6的连动结构62及摇杆61绕中间枢接轴75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由于电子装置100上移过程中,重力F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的垂直距离(即有效力臂)会逐渐减小,因此,重力扭矩Tl会跟着逐渐减小。当往上扳动至如图7所示的状态时,很明显地第二上枢接轴73与中间枢接轴75的距离大于在图5时两者间的距离,由于锁接轴件731 (如图2)是螺锁于接合套筒65的侧螺孔651 (如图2)内,也就是接合套筒65会被锁接轴件731带动而远离中间枢接轴75,又由于调整杆66的穿设部664穿设于接合套筒65的穿孔652内,且螺接部662螺接于挡板64的螺孔642,调整杆66受到前述连接关系的限制而无法相对于接合套筒65及挡板64移动,因此,当上述接合套筒65受到第二上枢接轴73的拉动时,就会带动调整杆66上移,而挡板64受到调整杆66的螺接部662带动会相对于两个直立侧板222逐渐前移而远离挡环613,且调整杆66的滑接部663会沿着滑槽612逐渐往前滑动,使得摇杆61与连动结构62整体的长度变长(如图7所示的施力机构6整体长度大于图5所示的施力机构6整体长度),也就是使挡板64与挡环613的距离变长,从而降低挡板64与挡环613压缩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偏压弹簧63产生的弹性力逐渐减小,因此,补偿扭矩T2会跟着逐渐减小。在电子装置100上移到图6所示的位置时,连接件5、上连杆2、下连杆3、连动结构62及摇杆61由水平支撑状态向上旋转到一个上仰支撑状态,此时,上连杆2及下连杆3分别呈倾斜状,且重力F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的垂直距离(即有效力臂)为D2,重力F乘于距离D2所得的重力扭矩Tl’是小于重力扭矩Tl,而偏压弹簧63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的补偿扭矩T2’小于补偿扭矩T2,补偿扭矩T2’能抵抗重力扭矩Tl’。通过施力机构6所提供的补偿扭矩能随着电子装置100借由支撑装置200的旋转带动时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变化而对应地变化大小,使得补偿扭 矩的值能接近或等于重力扭矩的值并抵消大部分的重力扭矩,借此,使得使用者能方便施力地扳动电子装置100使其通过支撑装置200向上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补充说明一点,中间枢接轴75的设置位置可视状况调整,大致在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即可,甚至可与第一下枢接轴72重迭,但不能与第一上枢接轴71重迭。如图8所示,当使用者将电子装置100往下扳动时,固定件4提供了支撑的力量来抵抗外力扭矩,再者,借助上连杆2分别与固定件4及连接块51间的摩擦力,以及下连杆3分别与固定件4及连接块51间的摩擦力来平衡电子装置100的重量,因此,电子装置100能通过支撑装置200向下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图8所示的高度位置。补充说明一点,虽然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00是以上连杆2、下连杆3、固定件4及连接件5共同构成四连杆机构为例作说明,但是在设计时,也可把下连杆3省略,使上连杆
2、固定件4,以及施力机构6的摇杆61与连动结构62共同构成一个三连杆机构,也可达到类似效果。如图2及图3所示,为了使支撑装置200应用在支撑不同重量的电子装置100时,在上下操作调整电子装置100的高度位置前,施力机构6可预先对应地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以提供适当的补偿扭矩(或称为预扭矩),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调整杆66还包括一个形成于穿设部664前端的操控部665,操控部665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66相对于挡板64旋转。使用者可通过操控操控部665以使调整杆66的螺接部662相对于挡板64旋转,使螺接部662带动挡板64相对于直立侧板222向后滑动或向前滑动,以调整挡板64与摇杆61的挡环613间的距离,借此,随着支撑装置200支撑的电子装置100的重量不同,施力机构6能对应地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偏压弹簧63产生的弹性力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的补偿扭矩T2能与电子装置100所产生的重力扭矩Tl相同或接近。如图4、图9及图10所示,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操控部665为一个呈六角形凹槽,其可供六角扳手(图未示)对应地卡接于内,而挡板64是沿图9中所示的箭头I方向旋转并螺接于调整杆66的螺接部662。欲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其压缩程度较大时,使用者可通过六角扳手扳动操控部665以使调整杆66沿箭头I方向旋转,由于挡板64的两直立侧边641分别抵接于上连杆2的两直立侧板222,使得挡板64受到两直立侧板222的限制而无法相对于上连杆2旋转,因此,调整杆66沿箭头I方向旋转时,挡板64不会跟着沿箭头I方向旋转而是会被螺接部662沿箭头II方向推动,使得挡板64相对于直立侧板222向后滑动而靠近挡环613并压缩偏压弹簧63,借此,能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其压缩程度较大。相反地,欲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其压缩程度较小时,使用者可通过六角扳手扳动操控部665以使调整杆66沿箭头I的反方旋转,由于挡板64受到两直立侧板222的限制而无法相对于上连杆2旋转,因此,调整杆66沿箭头I反向旋转时,挡板64不会跟着沿箭头I反向旋转而是会被螺接部662沿箭头II反向推动,使得挡板64相对于直立侧板222向前滑动而远离挡环613,借此,能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其压缩程度较小。需说明的是,操控部665也可为六角形螺头结构,使用者可通过例如为开口扳手的辅助工具扳动操控部665以旋转调整杆66。如图3及图10所示,举例来说,支撑装置200欲支撑5公斤重的电子装置100时,可旋转调整杆66以驱使挡板64相对于上连杆2的直立侧板222 (如图4)向后滑动约I公分的距离;例如支撑装置200欲支撑10公斤重的电子装置100时,可旋转调整杆66以驱使挡板64相对于上连杆2的直立侧板222向后滑动约2公分的距离。借此,使得支撑装置200能对应地支撑不同重量的电子装置100,以达到万用的效果。补充说明一点,在本实施例中,欲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时,先将支撑装置200调整成如图6的状态,使操控部665不会受到连接块51阻挡,会较方便使用者通过辅助工具扳动操控部665的操作;若如图3的状态,连接块51就会阻碍操控部665的操作。如图11及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支撑装置210的整体结构与操作方式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施力机构6的结构设计略有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连动结构62’的接合套筒65’通过第二下枢接轴74’与连接件5的连接块51及下连杆3枢接,具体而言,第二下枢接轴74’包括两个锁接轴件743,连接块51的两个下枢接孔511 (因图11视角关系只显示其中一个下枢接孔511)分别与下连杆3的两个前枢接孔32位置对应,接合套筒65’设于连接块51的两下枢接孔511间,接合套筒65’的两个侧螺孔651(因图11视角关系只显示其中一个侧螺孔651)分别与两下枢接孔511位置对应,各锁接轴件743穿设于位置相对应的前枢接孔32与下枢接孔511并螺锁于与下枢接孔511位置对应的侧螺孔651内,使得接合套筒65’同时枢接在连接块51及下连杆3上。偏压弹簧63’为一套设于摇杆61与连动结构62’的调整杆66’上的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挡环613与挡止部661’,具体而言,该拉伸弹簧两端分别钩扣于挡环613的一扣孔614与挡止部661’的一扣孔660,其中,图12所示的偏压弹簧63’是呈拉伸的状态。接合套筒65’形成有一螺孔653,调整杆66’包括一位于挡止部661’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612内的滑接部663’,及一位于挡止部661’前端且螺接于螺孔653内的螺接部662’,操控部665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66’相对于接合套筒65’旋转,借此,以调整偏压弹簧63’的拉伸量。如图12、图13、图14及图15所示,当使用者施加外力扭矩T3将电子装置100往上扳动时,电子装置100、连接件5、上连杆2及下连杆3会绕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由于电子装置100上移过程中,重力F与第一下枢接轴72间的垂直距离(即有效力臂)会逐渐减小,因此,重力扭矩Tl会跟着逐渐减小;而连动结构62’的接合套筒65’受到第二下枢接轴74’(如图11)的推动会带动调整杆66’沿着滑槽612往后滑动,以使调整杆66’的挡止部661’逐渐靠近摇杆61的挡环613,使得连动结构62’与摇杆61整体的长度变短(如图15所示的施力机构6整体长度小于图13所示的施力机构6整体长度),从而降低挡止部661’与挡环613拉伸偏压弹簧63’的拉伸量,使偏压弹簧63’产生的弹性力逐渐减小,因此,补偿扭矩T2会跟着逐渐减小,借此,使用者能方便施力地扳动电子装置100使其通过支撑装置210的向上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 如图16及图1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该支撑装置220的整体结构与操作方式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施力机构6的结构设计略有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杆2’呈柱状,上连杆2’包括一通过第二上枢接轴73与连接件5上端枢接的接合套筒24、一通过第一上枢接轴71与固定件4上端枢接的枢接杆体25,及一设置于接合套筒24与枢接杆体25间的调整杆体26。接合套筒24与第二上枢接轴73间的接合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的接合套筒622与第二上枢接轴73间的接合方式相同。枢接杆体25前端形成一滑槽251,滑槽251是沿着枢接杆体25轴向延伸,调整杆体26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251内。连动结构62”包含一套设于枢接杆体25并与摇杆61’相连接的后挡板67,及一套设于调整杆体26且与后挡板67相间隔的前挡板68,后挡板67可沿枢接杆体25轴向滑动。偏压弹簧63套设于枢接杆体25与调整杆体26上且两端分别抵接于后挡板67与前挡板68,图16所示的偏压弹簧63是呈压缩的状态,偏压弹簧63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补偿扭矩T2来抵抗重力扭矩Tl,如同第一实施例,这个水平状态是产生最大的补偿扭矩T2。如图17及图18所示,下连杆3’包括一个底板331,及两个凸设于底板331顶端且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332,前挡板68设置于两个直立侧板332间且间隔位于接合套筒24后方,前挡板68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两个直立侧板332的直立侧边681,各直立侧边681与对应的直立侧板332间是呈摩擦接触的状态。前挡板68形成一螺孔682,接合套筒24形成一个与螺孔682位置相对应的穿孔241。调整杆体26包括一个抵接于接合套筒24后端的挡止部261、一个位于挡止部261后端且螺接于螺孔682的螺接部262、一个位于螺接部262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滑槽251内的滑接部263、一个位于挡止部261前端且穿设于穿孔241内的穿设部264,及一个形成于穿设部264前端的操控部265,操控部265用以供操控以使调整杆体26相对于前挡板68旋转,借此,以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如图16所示,摇杆61’包含一个位于后枢接部611相反端并与后挡板67枢接的前枢接部615,摇杆61’的后枢接部611通过第一下枢接轴72枢接于固定件4。如图16、图17、图18及图19所示,当使用者施加外力扭矩T3将电子装置100往上扳动时,电子装置100、连接件5、上连杆2’及下连杆3’会绕第一上枢接轴71与第一下枢接轴72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并且同时带动摇杆61’绕第一下枢接轴72相对于固定件4旋转,电子装置100上移过程中,重力扭矩Tl会逐渐减小。由于调整杆体26的穿设部264穿设于接合套筒24的穿孔241内,且螺接部262螺接于前挡板68的螺孔682,调整杆体26受到前述连接关系的限制而无法相对于接合套筒24及前挡板68移动,因此,接合套筒24受到第二上枢接轴73的拉动会带动调整杆体26上移,而前挡板68受到调整杆体26的螺接部262带动会相对于两个直立侧板332逐渐前移而远离后挡板67,且调整杆体26的滑接部263会沿着滑槽251逐渐往前滑动。同时,后挡板67受到摇杆61’的拉动而相对于上连杆2’的枢接杆体25下滑,使得前挡板68与后挡板67间的距离变长,从而降低前挡板68 与后挡板67压缩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使偏压弹簧63产生的弹性力逐渐减小,因此,补偿扭矩T2会跟着逐渐减小。[0077]当电子装置100上移到图19所示的位置时,偏压弹簧63对第一下枢接轴72产生的补偿扭矩T2’能抵抗重力扭矩Tl’,借此,使用者能方便施力地扳动电子装置100使其通过支撑装置220的向上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调整杆体26与第一实施例的调整杆66 (如图2)构造相同,前挡板68与第一实施例的挡板64(如图2)构造相同,且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的方式也相同,所以在此不重复赘述。[0078]归纳上述,各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00、210、220,借由上连杆2、2’、下连杆3、3’、固定件4及连接件5共同构成四连杆机构,并且搭配施力机构6的设计,使得施力机构6能提供补偿扭矩T2、T2’来抵抗电子装置100所产生的重力扭矩Τ1、Τ1’,借此,能方便使用者施力扳动电子装置100使其通过支撑装置200、210、220的旋转带动而调整并定位随停在任意的高度位置。此外,借由施力机构6的摇杆61、61’与连动结构62、62’、62”间的连接方式, 施力机构6提供的补偿扭矩能随着电子装置100转动时所产生的重力扭矩变化而对应地变化大小,使得补偿扭矩Τ2、Τ2’的值能接近或等于Τ1、ΤΓ重力扭矩的值。再者,借由调整杆 66、调整杆体26可供旋转以调整偏压弹簧63的压缩量,或通过调整杆66’可供旋转以调整偏压弹簧63’的拉伸量,进而调整补偿扭矩的大小,使得支撑装置200、210、220能支撑不同重量的电子装置100,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0079]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支撑装置,适于支撑一个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一个上连杆、一个固定件、一个连接件,及一个施力机构,该固定件位于该上连杆后侧,该固定件上端与该上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上枢接轴枢接,该连接件位于该上连杆前侧并与该电子装置相连接,该连接件上端与该上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上枢接轴枢接,该施力机构包括一个摇杆、一个连动结构,及一个偏压弹簧,该摇杆包含一个可转动地枢接于该固定件的后枢接部,该后枢接部间隔位于该第一上枢接轴下方,该连动结构连接于该摇杆前端,该连接件及该上连杆可带动该连动结构及该摇杆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该偏压弹簧一端连接在该连动结构上并可随该连动结构位移而改变弹性变形的程度,该偏压弹簧对该固定件形成一个补偿扭矩。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及该上连杆被设置成可带动该连动结构及该摇杆相对于该固定件由一个水平支撑状态向上旋转到一个上仰支撑状态,该偏压弹簧在该水平支撑状态时对该固定件形成的补偿扭矩大于在该上仰支撑状态时对该固定件形成的补偿扭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摇杆前端形成一个滑槽,该滑槽是沿着该摇杆轴向延伸,该连动结构前端通过该第二上枢接轴与该连接件及该上连杆枢接,该连动结构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摇杆还包含一个挡环,该连动结构包含一个与该挡环相间隔的挡板,该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该摇杆与该连动结构上的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该挡环与该挡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连杆包括两个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该挡板设置于该两个直立侧板间,该挡板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该两个直立侧板的直立侧边,该连动结构还包含一个间隔位于该挡板前方的接合套筒,及一个调整杆,该接合套筒通过该第二上枢接轴与该连接件及该上连杆枢接,该挡板形成一个螺孔,该接合套筒形成有一个与该螺孔位置相对应的穿孔,该调整杆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该调整杆螺接于该螺孔并穿设于该穿孔,该调整杆包括一个抵接于该接合套筒后端的挡止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还包括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后端且螺接于该螺孔的螺接部、一个位于该螺接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前端且穿设于该穿孔内的穿设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穿设部前端的操控部,该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该调整杆相对于该挡板旋转。
7.如权利要求1、3、4、5或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上连杆下方的下连杆,该固定件下端与该下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下枢接轴枢接,该连接件下端与该下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下枢接轴枢接,该上连杆、该下连杆、该固定件及该连接件共同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该偏压弹簧对该第一下枢接轴形成该补偿扭矩。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上连杆下方的下连杆,该固定件下端与该下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下枢接轴枢接,该连接件下端与该下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下枢接轴枢接,该上连杆、该下连杆、该固定件及该连接件共同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该偏压弹簧对该第一下枢接轴形成该补偿扭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后枢接部间隔位于该第一上枢接轴与该第一下枢接轴间,该后枢接部通过一个中间枢接轴枢接于该固定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摇杆前端形成一个滑槽,该滑槽是沿着该摇杆轴向延伸,该连动结构前端通过该第二下枢接轴与该连接件及该下连杆枢接,该连动结构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摇杆还包含一个挡环,该连动结构包含一个与该挡环相间隔的挡止部,该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该摇杆与该连动结构上的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挡环与该挡止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结构包含一个接合套筒,及一个调整杆,该接合套筒通过该第二下枢接轴与该连接件及该下连杆枢接,该接合套筒形成有一个螺孔,该调整杆形成该挡止部,该调整杆包括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前端且螺接于该螺孔内的螺接部,及一个形成于该螺接部前端的操控部,该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该调整杆相对于该接合套筒旋转。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连杆包括一个通过该第二上枢接轴与该连接件上端枢接的接合套筒、一个通过该第一上枢接轴与该固定件上端枢接的枢接杆体,及一个设置于该接合套筒与该枢接杆体间的调整杆体,该枢接杆体前端形成一个滑槽,该滑槽是沿着该枢接杆体轴向延伸,该调整杆体后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该连动结构包含一个套设于该枢接杆体并与该摇杆相连接的后挡板,及一个套设于该调整杆体且与该后挡板相间隔的前挡板,该后挡板可沿该枢接杆体轴向滑动,该偏压弹簧为一个套设于该枢接杆体与该调整杆体上的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该后挡板与该前挡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连杆包括两个左右相间隔的直立侧板,该前挡板设置于该两个直立侧板间且间隔位于该接合套筒后方,该前挡板包括两个分别抵接于该两个直立侧板的直立侧边,该前挡板形成一个螺孔,该接合套筒形成一个与该螺孔位置相对应的穿孔,该调整杆体包括一个抵接于该接合套筒后端的挡止部、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后端且螺接于该螺孔的螺接部、一个位于该螺接部后端且可滑动地穿设于该滑槽内的滑接部、一个位于该挡止部前端且穿设于该穿孔内的穿设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穿设部前端的操控部,该操控部用以供操控以使该调整杆体相对于该前挡板旋转。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摇杆包含一个位于该后枢接部相反端并与该后挡板枢接的前枢接部,该摇杆的后枢接部通过该第一下枢接轴枢接于该固定件。
专利摘要一种支撑装置,适于支撑一个电子装置,支撑装置包含一个上连杆、一个固定件、一个连接件及一个施力机构,固定件位于上连杆后侧,固定件上端与上连杆后端间通过一个第一上枢接轴枢接,连接件位于上连杆前侧并与电子装置相连接,连接件上端与上连杆前端间通过一个第二上枢接轴枢接,施力机构包括一个摇杆、一个连动结构及一个偏压弹簧,摇杆包含一个可转动地枢接于固定件的后枢接部,后枢接部间隔位于第一上枢接轴下方,连动结构连接于摇杆前端,连接件及上连杆可带动连动结构及摇杆相对于固定件旋转,偏压弹簧一端连接在连动结构上并可随连动结构位移而改变弹性变形的程度,偏压弹簧对固定件形成一个补偿扭矩。
文档编号F16M11/18GK202746864SQ20122021698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4日
发明者黄铭贤 申请人:黄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