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765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环体组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枢纽总成之中的环体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装置,特别是携带型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折迭式手机、电子字典或游戏机等,一般会具有互相枢接的两个板体,例如,安装有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的上盖,以及安装有计算机零组件、电池与输入装置如键盘(keyboard)的底座。其中,上盖是透过枢纽总成枢接至底座上,因此上盖可与底座相对旋转闭合,或是上盖可相对于底座旋转开启到特定角度。上述之枢纽总成具有枢轴与环体组件,环体组件套设于枢轴上且包括有可相对旋转的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被配置于其外侧的弹性组件施加向内的作用力,而迫使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彼此互相抵接。第一环体朝向第二环体的表面上设置有坡道,第二环体朝向第一环体的表面上设置有滑块,当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相对旋转时,滑块会在坡道上滑移。随着上盖与底座的相对开启与闭合,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也相对旋转,使滑块滑移于坡道上的不同位置,与此同时,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之间的间隙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相对的所述弹性组件所产生的回复力也会随之增减,而环体组件将可连带的产生与回复力相应的摩擦力。前述的摩擦力可避免上盖与底座在相对闭合的过程中,因为过快的关闭速度而导致彼此互相撞击而受损。现有的环体组件所能产生的摩擦力为一渐增或渐减值,而无法维持固定值。然而,当上盖与底座的夹角在某一范围内时,维持固定值的摩擦力(亦即使用者搬动上盖所需施予的扭力固定),将有助于使用上的便利性。由此观之,现有技术并未提供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环体组件,使得在不同范围内,提供渐增、渐减或固定的摩擦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环体组件,其包括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第一环体具有轨道,轨道环绕第一环体的轴心并依序配置有第一坡道、第一平台、第二坡道与第二平台。第一坡道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第一坡道的末端连接第一平台的起始端,第一平台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第一平台的末端连接第二坡道的起始端,第二坡道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第二坡道的末端连接第二平台的起始端,第二平台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第二环体邻接第一环体且朝向第一环体凸设有对应于轨道的滑块,滑块可滑移的抵顶轨道。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轨道包括内圈轨道与外圈轨道,外圈轨道位于内圈轨道的外周,且外圈轨道与内圈轨道系径向相对设置。[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内圈轨道与外圈轨道各具有第一坡道、第一平台、第二坡道与第二平台,且该些第一坡道、该些第一平台、该些第二坡道与该些第二平台各自径向相对。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滑块包括内圈滑块与外圈滑块,内圈滑块对应于内圈轨道,外圈滑块对应于外圈轨道。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第一坡道、第一平台、第二坡道与第二平台系以第二平台的末端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于该对称轴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轨道还凹设有凹槽,凹槽位于两第一坡道的起始端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环体组件的第一平台上凹设有凹孔。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体的轴心穿设有第一轴孔,第二环体的轴心穿设有第二轴孔,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轴向对齐。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的其中之一具有圆形的开口,而其中之另一具有非圆形的开口。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环体组件,其可提供渐增、渐减与固定的摩擦力,有助于使用上的便利性。为让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和优点能使该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下文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环体组件的爆炸图。图2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一环体的示意图。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环体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0:环体组件100:第一环体110:内圈轨道111、121:第一坡道112、122:第一平台113、123:第二坡道114、124:第二平台115、125:对称轴116、126:凹槽117、127:凹孔120:外圈轨道130:第一轴孔140:第一固定部200:第二环体210:内圈滑块[0036]211,221:导引斜面220:外圈滑块230:第二轴孔240:第二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图2与图3,图1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环体组件的爆炸图,图2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一环体的示意图,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环体的示意图。环体组件10包括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其中,第一环体100的轴心穿设有第一轴孔130,第二环体200的轴心穿设有第二轴孔230,第一轴孔130与第二轴孔230轴向对齐,并且第一轴孔130具有圆形的开口,而第二轴孔230具有非圆形的开口,但不限于此。环体组件10用以套设于一枢纽总成中的枢轴(图中未绘示)上,所述枢纽总成用于枢接两板体,例如电子装置的上盖与底座。所述枢轴具有非圆形的断面,第二轴孔230与此枢轴的结构形状互补,因此第二环体200可卡嵌于枢轴上而无法相对于枢轴枢转,第一环体100则可旋转的套设于枢轴上,当所述上盖与底座进行旋转运动而相对开启或闭合时,连带的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之间会相对旋转。第一环体100具有内圈轨道110与外圈轨道120,外圈轨道120位于内圈轨道110的外周,且外圈轨道120与内圈轨道110系径向相对设置,即与第一环体100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内圈轨道110与外圈轨道120分别环绕第一环体100的第一轴孔130并依序配置有第一坡道111、121、第一平台112、122、第二坡道113、123与第二平台114、124。第一坡道111、121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其轴向上的厚度,第一坡道111、121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一平台112、122的起始端,第一平台112、122由其起始端直至其末端皆维持一致的厚度,第一平台112、122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二坡道113、123的起始端,第二坡道113、123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其轴向厚度,第二坡道113、123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二平台114、124的起始端,第二平台114、124由其起始端直至其末端皆维持一致的厚度。除此之外,第二平台114、124的末端设有对称轴115、125,第一坡道111、121、第一平台112、122、第二坡道113、123与第二平台114、124对称设置于对称轴115、125的两侧。其中,第一坡道111与121互为径向相对,同样的第一平台112、122、第二坡道113、123与第二平台114、124亦各自为径向相对。对称的两第一坡道111的起始端之间具有凹槽116,对称的两第一坡道121的起始端之间具有凹槽126。第一平台112、122上还分别凹设有复数个凹孔117、127。第二环体200邻接第一环体100且朝向第一环体100凸设有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内圈滑块210对应于内圈轨道110且可滑移的抵顶于内圈轨道110上,外圈滑块220对应于外圈轨道120且可滑移的抵顶于外圈轨道120上。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的两侧具有导引斜面211、221。所述之枢纽总成中还包括弹性组件与固定座(图中未绘示),第一环体100还延伸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40,第一固定部140用以卡固于所述固定座上,第二环体200背向第一环体100的另一表面上还凸设有第二固定部240,第二固定部用以卡接所述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会产生回复力,所述回复力可迫使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彼此抵接。所述弹性组件与固定座的设置与结构,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于此不再赘述。当前述上盖与底座为相对闭合状态时,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分别位于凹槽116、126,导引斜面211、221分别抵接第一坡道111、121。当上盖与底座从闭合状态下开启,至一定角度的范围内,例如,上盖与底座的夹角为O度至30度的范围,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会分别开始沿着第一坡道111、121爬升,此时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彼此的间隔会相应的逐渐加大,而所述弹性组件则会因为被压缩而逐渐增加回复力,相应的,渐增的回复力则会导致环体组件10产生渐增的摩擦力。接着,在上盖与底座的夹角为30度至90度时,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分别沿着第一平台112、122滑移。此时,环体组件10维持一致的摩擦力,使用者施予平顺的固定扭力即可将上盖相对于底座开启至90度的位置。上述过程若反过来操作,换言之,使用者要将相对于底座开启至90度位置的上盖闭合至O度位置时,在上盖与底座于90度至30度范围之间的旋转过程中,环体组件10会维持一定的摩擦力,以避免上盖与底座之间过于快速的闭合,导致彼此撞击而损伤的可能。而在30度至O度之间的旋转过程,环体组件10产生的摩擦力会渐减,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会顺着导引斜面211、221滑入凹槽116、126中,从而产生上盖与底座相对闭合时的定位效果。当上盖相对于底座持续开启,两者夹角来到90度至135度时,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会分别沿着第二坡道113、123并朝向第二平台114、124爬升,此时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彼此的间隔会继续加大,而所述弹性组件则会因为再度被压缩而产生更强(相对于O度至90度之间)且持续增加的回复力,环体组件10亦相应产生更强且渐增的摩擦力。在此状况下,使用者需施以相对较大的扭力才能扳动所述上盖,如此一来,上盖与底座之间可产生较为稳固的支撑力。若使用者是透过上盖的触控屏幕进行触控操作,则可有效避免因手指施力而造成上盖往后倾倒的状况。当上盖与底座的夹角来到135度至180度,内圈滑块210与外圈滑块220会分别滑移于第二平台114、124,此时环体组件10再度维持一致的摩擦力。换言之,当上盖与底座的夹角为135度时,环体组件10可产生最大的摩擦力,而当所述夹角增加到135度之后则不再增加摩擦力,如此一来可满足使用上需求。需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之各种角度范围的界定与设计,可因应不同的需求而变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环体组件,其可提供渐增、渐减与固定的摩擦力,有助于使用上的便利性。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环体组件(10),包括: 一第一环体(100),具有一轨道,该轨道环绕该第一环体的轴心并依序配置有一第一坡道(111、121)、一第一平台(112、122)、一第二坡道(113、123)与一第二平台(114、124),该第一坡道(111、121)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该第一坡道(111、121)的末端连接该第一平台(112、122)的起始端,该第一平台(112、122)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该第一平台(112、122)的末端连接该第二坡道(113、123)的起始端,该第二坡道(113、123)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该第二坡道(113、123)的末端连接该第二平台(114、124)的起始端,该第二平台(114、124)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以及一第二环体(200),邻接该第一环体(100)且朝向该第一环体(100)凸设有一对应于该轨道的滑块,该滑块可滑移的抵顶该轨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环体组件,其中,该轨道包括一内圈轨道(110)与一外圈轨道(120),该外圈轨道(120)位于该内圈轨道(110)的外周,且该外圈轨道(120)与该内圈轨道(110)系径向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内圈轨道(110)与该外圈轨道(120)各具有该第一坡道(111、121)、该第一平台(112、122)、该第二坡道(113、123)与该第二平台(114、124),且该些第一坡道(111、121)、该些第一平台(112、122)、该些第二坡道(113、123)与该些第二平台(114、124)各自径向相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滑块包括一内圈滑块(210)与一外圈滑块(220),该内圈滑块(210)对应于该内圈轨道(110),该外圈滑块(220)对应于该外圈轨道(1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第一坡道(111、121)、该第一平台(112、122)、该第二坡道(113、123)与该第二平台(114、124)以该第二平台的末端为一对称轴(115.125),对称设置于该对称轴(115、125)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轨道还凹设有一凹槽(116、126),该凹槽(116.126)位于该两第一坡道(111、121)的起始端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第一平台(112、122)上凹设有一凹孔(117、127)。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环体(100)的轴心穿设有一第一轴孔(130),该第二环体(200)的轴心穿设有一第二轴孔(230),该第一轴孔(130)与该第二轴孔(230)轴向对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环体组件,其中,该第一轴孔(130)与该第二轴孔(230)的其中之一具有圆形的开口,而其中之另一具有非圆形的开口。
专利摘要环体组件,包括第一环体(100)与第二环体(200)。第一环体具有轨道,轨道环绕第一环体的轴心并依序配置有第一坡道、第一平台、第二坡道与第二平台。第一坡道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第一坡道的末端连接第一平台的起始端,第一平台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第一平台的末端连接第二坡道的起始端,第二坡道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逐渐增加厚度,第二坡道的末端连接第二平台的起始端,第二平台由其起始端至其末端维持一致厚度。第二环体邻接第一环体且朝向第一环体凸设有对应于轨道的滑块,滑块可滑移的抵顶轨道。
文档编号F16C11/00GK203051461SQ20122068725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3日
发明者陈正昌, 卢安迪 申请人:欣日兴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