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模块及其端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470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线运动模块及其端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及其端盖。
背景技术
直线运动模块由一线性轨道体、一滑座以及多个滚珠所构成,通过滚珠于循环通道中持续滚动,使滑座及其上机构组件沿线性轨道体移动,因此直线运动模块可执行所需作业或表现其功能。然而,于相对运动时,滚珠与线性轨道体、滑座的接触面都存在摩擦力,而高速运动下的滚珠与线性轨道体、滑座相互摩擦产生的热能还可能为直线运动模块带来过热及耗损的潜在危险。针对上述问题,业界已通过许多润滑技术试图解决,其能透过提供油料降低摩擦系数,提升直线运动模块作动时的能量利用率,使输入的能量得以完整地用于驱动机构运作。已知供油的主要作法是将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侧面钻孔,再以油枪手动对直线运动模块补充油料,然而,这种方式已知存在有许多缺点。第一,钻孔处的碎屑会掉入端盖内部,并随着润滑通道到达滚珠轨道,碎屑的干扰会直接影响直线运动模块在高速运动下的稳定性,甚至会造成组件碎裂;第二,钻孔制程还可能破坏端盖结构的完整性。虽然还有业者开发出开放式的侧注油孔,然而,其开放式的结果是使端盖的内部暴露在外部环境中,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水气、尘埃或异物进入,更因为暴露在外,而常有油料外渗的问题,总结来说,已知技术并未提供一种适于由侧壁进行注油作业的端盖。[0006]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端盖,其具有特殊的注油结构,使得侧面注油作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且免除已知钻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能兼顾防尘功能,已逐渐成为业界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及其端盖,其具有特殊的注油结构,使得侧面注油作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且免除已知钻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能兼顾防尘功能。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包括一注油孔、一润滑通道以及一瓣膜状结构。注油孔设置于端盖的至少一侧壁。润滑通道连通直线运动模块的一滚珠轨道。瓣膜状结构设置于润滑通道及注油孔之间。于一实施例,瓣膜状结构的一端部的壁厚较另一端部的壁厚薄。于一实施例,注油孔具有一凹槽,形成于端盖上,凹槽与润滑通道共同形成一连接部,连接瓣膜状结构壁厚较厚的端部。于一实施例,端盖、瓣膜状结构及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于一实施例,当瓣膜状结构被开启时,注油孔连通润滑通道。[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包括一线性轨道体以及一滑座。线性轨道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体,滑座包括一滑座本体以及两个端盖,两个端盖分别组设于滑座本体的两个端面。所述端盖其中之一包括一注油孔、一润滑通道以及一瓣膜状结构。注油孔设置于端盖的至少一侧壁。润滑通道连通直线运动模块的一滚珠轨道。瓣膜状结构设置于润滑通道及注油孔之间。于一实施例,瓣膜状结构的一端部的壁厚较另一端部的壁厚薄。于一实施例,注油孔具有一凹槽,形成于端盖上,凹槽与润滑通道共同形成一连接部,连接瓣膜状结构壁厚较厚的端部。于一实施例,端盖、瓣膜状结构及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于一实施例,当瓣膜状结构被开启时,注油孔连通润滑通道。承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端盖及应用其的直线运动模块,因提供便于进行端盖侧面注油作业的注油孔,且重要的是,所述注油孔是以瓣膜状结构作为开闭润滑通道的核心。如此一来,要进行注油作业时,不再需要将端盖上的各个组件拆解,便可直接用注油器具在端盖侧壁上注入油料,如此 不仅简易便利,又,因为瓣膜状结构受外力时能自由弯曲及闭合,不会像已知技术有钻孔碎屑掉入内部的问题,又能在注油结束后封闭注油孔,免除异物侵入的危险,加强直线运动模块运作的稳定性,还能保护端盖结构的强度。

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A为图2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端盖的正面视图。图3C为图3A所示的端盖的侧面视图。图3D为图3A所示的端盖于剖面线A-A的剖面前视图。图3E为图3C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图3F为图3A所示的瓣膜状结构开启注油孔与润滑通道连通时的放大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直线运动模块11:线性轨道体111:轨道槽12:滑座121:滑座本体122:回流组件123:端盖124:内回流槽125:回流孔道126:回流管部127:回流导引槽128:滚珠保持部[0041]13:滚珠141:注油孔142:瓣膜状结构143:润滑通道144:润滑回路145:润滑孔146:开口147:上端部148:下端部149:凹槽150:连接部151:闭合部B:内壁DPpDP2:防尘件
DP3、DP4:端盖防尘件ES:端面EF:侧壁H:螺孔Z:注油针t:壁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及其端盖,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组件符号加以说明。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直线运动模块I包括一线性轨道体11、一滑座12及多个滚珠13。线性轨道体11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轨道槽111,但实作上,线性轨道体11两侧可设置的轨道槽的数量并不限为一条或多数条,而在本实施例中以线性轨道体11两侧分别设置两条轨道槽111为例。在本实施例中,滑座12滑设于线性轨道体11,且滑座12对应两条轨道槽111而包括一滑座本体121、四个回流组件122及两个端盖123。滑座本体121内侧对应轨道槽111设置两个内回流槽124,且各内回流槽124分别与其对应的轨道槽111共同构成一内回流通道。滑座本体121两侧分别对应内回流通道设置两个贯通滑座本体121的回流孔道125。回流组件122分别设置于滑座本体121的两端面ES的两侧。各回流组件122分别具有一回流管部126,容置于对应的回流孔道125。相对的两个回流管部126连接而共同构成一外回流通道。端盖123分别设置于滑座本体121的两个端面ES,且各端盖123分别设置两个回流导引槽127。回流导引槽127对应接合内回流通道及外回流通道。滚珠13循环运动于内回流通道、其中之一回流导引槽127、外回流通道及另一回流导引槽127。在本实施例中,滑座12还包括四条防尘件DP1及DP2,其中两条防尘件DP2连结于滑座本体121的底侧,而另两条防尘件DP1则夹设于线性轨道体11上侧及上端的滚珠保持部128之间。防尘件DP1及DP2共同用于阻挡尘埃或异物由线性轨道体11及滑座本体121上下两个空隙进入直线运动模块I内部。除此之外,滑座12还可包括一前端盖防尘件DP3以及一后端盖防尘件DP4,分别设置于端盖123相对端面ES的另一侧,其功能亦是用于防止异物从滑座12前端或后端侵入内部。请参照图3A,图3A为图2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示意图。端盖123除了分别设置两个回流导引槽127以及四个滚珠保持部128夕卜,重要的是,端盖123包括一注油孔141、一瓣膜状结构142、一润滑通道143以及多个螺孔H。其中,润滑通道143连通滚珠轨道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滚珠轨道包括回流导引槽127、滚珠保持部128、轨道槽111、内回流槽124以及回流孔道125等,而润滑通道143连通滚珠轨道中的回流导引槽127,以将输入的润滑油料引入滚珠轨道中产生润滑效果。注油孔可设置于端盖的至少一侧壁。于本实施例中,端盖123的两个侧壁EF各设有一注油孔141。注油孔141内衔接润滑通道143,而瓣膜状结构142设置于润滑通道143及注油孔141之间,在未被开启时封闭注油孔141与润滑通道143间的连通。请同时参照图3A至图3E,其中,图3B为图3A所示的端盖的正面视图,图3C为图3A所示的端盖的侧面视图,图3D为图3A所示的端盖于剖面线A-A的剖面前视图,图3E为图3D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A至图3D所示,润滑通道143由一个倒U型的润滑回路144以及数个纵向润滑孔145所组成,且于邻接回流导引槽127的位置具有一开口 146,使得润滑油料从注油孔141注入后,可以从纵·向润滑孔145进入润滑回路144 (参考图3B及图3D),再被引导至开口 146进入滚珠轨道。如图3B及图3E所示,瓣膜状结构142设置于润滑通道143及注油孔141之间,且较佳地,瓣膜状结构142的一端部的壁厚较另一端部的壁厚薄。其中,壁厚t为注油孔141与纵向润滑孔145之间的距离。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瓣膜状结构142的上端部147的壁厚较下端部148的壁厚薄,是以,当分离瓣膜状结构142的上端部147与其邻近结构的外力被移除后,瓣膜状结构142可以依靠下端部148的壁厚提供足够的弹力,再将上端部147恢复至原来位置。进一步来说,注油孔141在端盖123上(即内壁B上)具有一凹槽149。凹槽149与润滑通道143共同形成一连接部150,且连接部150连接于瓣膜状结构142壁厚较厚的下端部148。连接部150的材质与瓣膜状结构142、端盖123相同,且较佳三者为一体成型,使得制作上更为容易,并能保持弹性,当瓣膜状结构142受到外力推动而在上端部147处与端盖123分离后,不会断裂并能提供恢复弹力。此外,注油孔141在邻近瓣膜状结构142的上端部147的位置亦具有另一较小型的凹槽149,且凹槽149与润滑通道143共同形成一闭合部151,其为瓣膜状结构142与端盖123之间,开启或关闭注油孔141与润滑通道143的连通的位置。再如图3E所示,瓣膜状结构142呈现半圆形,且被两个凹槽149 (其中之一呈半圆弧,另一呈直线)所圈设出来。由于壁厚t的差异,当瓣膜状结构142由注油孔141侧受到外力时,会较容易在上端部147与闭合部151之间发生断裂,而使瓣膜状结构142向纵向润滑孔145内弯曲,从而开启注油孔141与润滑通道143的连通,以便进行注油作业。请参照图3F,图3F为图3A所示的瓣膜状结构开启注油孔141与润滑通道143的连通时的放大示意图。施予瓣膜状结构142的外力来源例如可为尖锐物品,在此实施例中,外力来源为人工手持操作的注油针Z。瓣膜状结构142的原始状态是上端部147与闭合部151连接,此时,注油孔141与润滑通道143之间是封闭的,故不会有异物或尘埃进入润滑通道143,当然也不会影响滚珠13运动。当瓣膜状结构142第一次受到注油针Z施予的外力时,由于壁厚t不同,瓣膜状结构142可轻易地在上端部147与闭合部151的连接处断开,从而让注油孔141连通润滑通道143,而润滑油料可从注油针Z沿着润滑通道143流至滚珠轨道,使直线运动模块I维持良好的运作及顺畅性。一旦注油针Z抽离,施予瓣膜状结构142的外力消失,瓣膜状结构142会立刻恢复原本闭合的状态,也就是闭合部151紧贴上端部147。此弹性恢复的特性是因瓣膜状结构142及连接部150为弹性材质,在实际实施上,其可为橡胶、塑料或硅胶,但不限于此。以橡胶材质为例,瓣膜状结构142及连接部150具有弹性弯曲及弹性恢复能力。因此,当不实施注油作业时,异物亦不易侵入直线运动模块I的端盖123内部,且不易使原先的注入的油料在高速运动下溢出。又,因为瓣膜状结构142在上端部147与闭合部151之间的连接容易开启,使操作人员从侧面注油时,不需钻孔破坏,大幅简化注油流程,更重要的是没有碎屑产生。另外,当要再次进行注油作业时,又可轻易地再开启瓣膜状结构142,使多次或重复注油更加方便。
需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例虽以在两个端盖123的各两个侧壁EF皆设置一注油孔141为例,但在其它实施例中,注油孔可仅设置于各端盖的一侧壁,又或者注油孔可仅设置于一端盖的两个侧壁,又或者注油孔可仅设置于一端盖的一侧壁,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承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端盖及应用其的直线运动模块,因提供便于进行端盖侧面注油作业的注油孔,且重要的是,所述注油孔是以瓣膜状结构作为开闭润滑通道的核心。如此一来,要进行注油作业时,不再需要将端盖上的各个组件拆解,便可直接用注油器具在端盖侧壁上注入油料,如此不仅简易便利,又,因为瓣膜状结构受外力时能自由弯曲及闭合,不会像已知技术有钻孔碎屑掉入内部的问题,还能在注油结束后封闭注油孔,免除异物侵入的危险,加强直线运动模块运作的稳定性,还能保护端盖结构的强度。以上所述仅是举例性,而非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注油孔,设置于所述端盖的至少一侧壁; 一润滑通道,连通所述直线运动模块的一滚珠轨道;以及 一瓣膜状结构,设置于所述润滑通道及所述注油孔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状结构的一端部的壁厚较另一端部的壁厚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具有一凹槽,形成于所述端盖上,所述凹槽与所述润滑通道共同形成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瓣膜状结构壁厚较厚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所述瓣膜状结构及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瓣膜状结构被开启时,所述注油孔连通所述润滑通道。
6.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线性轨道体,具有多个轨道槽;以及 一滑座,滑设于所述线性轨道体,所述滑座包括: 一滑座本体;以及 两个端盖,分别 组设于所述滑座本体的两个端面,其中所述端盖至少其中之一包括: 一注油孔,设置于所述端盖的至少一侧壁; 一润滑通道,连通所述直线运动模块的一滚珠轨道 '及 一瓣膜状结构,设置于所述润滑通道及所述注油孔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状结构的一端部的壁厚较另一端部的壁厚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具有一凹槽,形成于所述端盖上,所述凹槽与所述润滑通道共同形成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瓣膜状结构壁厚较厚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所述瓣膜状结构及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瓣膜状结构被开启时,所述注油孔连通所述润滑通道。
专利摘要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包括一线性轨道体以及一滑座。线性轨道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体,滑座包括一滑座本体以及两个端盖。端盖分别组设于滑座本体的两个端面。端盖至少其中之一包括一注油孔、一润滑通道以及一瓣膜状结构。注油孔设置于端盖的至少一侧壁。润滑通道连通直线运动模块的一滚珠轨道。瓣膜状结构设置于润滑通道及注油孔之间。本实用新型另揭露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本实用新型的直线运动模块及端盖具有特殊的注油结构,使得侧面注油作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且免除已知钻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兼顾防尘功能。
文档编号F16C29/08GK203114900SQ20132002814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8日
发明者李进胜, 杨进财 申请人:全球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