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调节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调节杆。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很多工具,例如维修汽车拧螺丝经常要用到接力杆,清扫房间或卫生角落时要用到的清洁工具,这些工具往往都为杆状,多个工具不但存放不便,且浪费材料。同时,杆状结构不易于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便于携带和拆卸、且可通过更换外连接外物件,实现多种功能的调节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节杆。包括第一套杆、第二套杆以及第三套杆,第二套杆套设于第一套杆内,第二套杆在第一套杆内滑动并限位于第一套杆;第三套杆套设于第二套杆内,第三套杆在第二套杆内滑动并限位于第二套杆;第一套杆未与第二套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部,第三套杆未与第二套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套杆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一开口,第二套杆通过第一开口套设于第一套杆内,第一套杆开有第一开口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有两第一通孔;第二套杆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二开口,第二套杆未设置第二开口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二通孔,两第二通孔的直径长度不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长度,两第二通孔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弹簧珠,两第一弹簧珠间通过第一弹簧连接,第一弹簧珠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直径长度。第二套杆套设于第一套杆内并在 第一套杆的第一通道内滑行,此时两第一弹簧珠被第一通道内的管壁压紧,第一弹簧因设置于其两端的两第一弹簧珠挤压而处于压紧状态;当第二套杆杆底滑动至第一套杆的第一开口处时,第一弹簧珠滑动至第一通孔处,第一弹簧珠不再被第一通道的管壁挤压,第一弹簧弹开,并将第一弹簧珠弹出,又因为第一弹簧珠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截面的直径长度,则第一弹簧珠限位于第一通孔内,并限位第二套杆无法继续滑动。而后若需要收起第二套杆时,则挤压两第一弹簧珠,使两第一弹簧珠不再限位于第一通孔内并进入第二通孔,此时第二套杆不再限位,则可在第一通道内滑动或拔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套杆开有第二开口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第四通孔;第三套杆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三开口,第三套杆设有第三开口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三通孔,两第三通孔的直径长度不小于第四通孔的直径长度,两第三通孔内分别设有一第二弹簧珠,两第二弹簧珠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第二弹簧珠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三通孔直径长度。第三套杆套设于第二套杆内并在第二套杆的第二通道内滑行,此时两第二弹簧珠被第二通道内的管壁压紧,第二弹簧因设置于其两端的两第二弹簧珠挤压而处于压紧状态;当第三套杆杆底滑动至第二套杆的第二开口处时,第二弹簧珠滑动至第四通孔处,第二弹簧珠不再被第二通道的管壁挤压,第二弹簧弹开,并将第二弹簧珠弹出,又因为第二弹簧珠的直径长度大于第四通孔截面的直径长度,则第二弹簧珠限位于第四通孔内,并限位第三套杆无法继续滑动。而后若需要收起第三套杆时,则挤压两第二弹簧珠,使两第二弹簧珠不再限位于第四通孔内并进入第三通孔,此时第三套杆不再限位,则可在第二通道内滑动或拔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连接部凹设于第一套杆杆底表面,内连接部截面形状为圆形,内连接部凹陷内壁上设有第一螺纹。调节杆还包括第一外连接件,第一外连接件一端设有外连接部,外连接部为圆柱形,外连接部截面尺寸、形状与内连接部相一致。外连接部柱面表面设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的第二螺纹。使用时,第一外连接件的外连接部插入内连接部,使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咬合后旋紧,可使第一外连接件与第一套杆相连。第一外连接件未设置外连接部的一端为工具头,使用时,工具头可以连接扳头、刀头等各种工具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连接口凹设于第三套杆杆底表面,内连接口截面形状为圆形,内连接口凹陷内壁上设有第三螺纹。调节杆还包括第二外连接件,第二外连接件一端设有外连接杆,外连接杆为圆柱形,外连接杆截面尺寸、形状与内连接口相一致。外连接杆柱面表面设有与第三螺纹相匹配的第四螺纹。使用时,第二外连接件的外连接杆插入内连接口,使第三螺纹与第四螺纹咬合后旋紧,可使第二外连接件与第三套杆相连。第二外连接件未设置外连接杆的一端为工具头,使用时,工具头可以连接一、十字刀头等工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调节杆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调节杆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第一套杆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第一外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 图1所示调节杆中第二套杆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的第二套杆设置第一弹簧珠与第一弹簧后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第三套杆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的第三套杆设置第二弹簧珠与第二弹簧后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调节杆中第二外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说明。图1至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调节杆。如图所示,调节杆包括第一套杆10、第二套杆20以及第三套杆30。第一套杆10、第二套杆20、第三套杆30都为中空杆状,第一套杆10内为第一通道101,第二套杆20内为第二通道201,第三套杆30内为第三通道301。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套杆10、第二套杆20以及第三套杆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套杆10、第二套杆20以及第三套杆3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方形。第一套杆1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一开口 103,第一通道101开设于第一开口 103处,并位于第一套杆10内部。第一套杆10未设有第一开口 103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部105,内连接部105凹设于第一套杆10杆底表面上,内连接部105截面形状为圆形,内连接部105凹陷内壁上设有第一螺纹107。调节杆还包括第一外连接件109,第一外连接件109一端设有外连接部111,外连接部111为圆柱形,外连接部111截面尺寸、形状与内连接部105相一致。外连接部111柱面表面设有与第一螺纹107相匹配的第二螺纹113。使用时,第一外连接件109的外连接部111插入内连接部105,使第一螺纹107与第二螺纹113咬合后旋紧,可使第一外连接件109与第一套杆10相连。第一外连接件109未设置外连接部111的一端为工具头,使用时,工具头可以连接扳头、刀头等各种工具头。第一套杆10开有第一开口 103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第一通孔115,两对称设置的第一通孔115的圆心连线,经过第一套杆10横截面的中心点。第二套杆20套设于第一套杆10内,并可在第一套杆10中的第一通道101内伸缩。第二套杆2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二开口 203,第二通道201开设于第二开口 203处,并位于第二套杆20内部。第二套杆20未设有第二开口 203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二通孔205,两第二通孔205对称设置,且两第二通孔205的圆心连线经过第二套杆20横截面的中心点。两第二通孔205的直径长度不小于第一通孔115的直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15的直径长度与第二通孔205的直径长度相等。两对称设置的第二通孔205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弹簧珠207,两第一弹簧珠207间通过第一弹簧209连接。第一弹簧珠207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205直径长度。第二套杆20套设于第一套杆10内并在第一套杆10的第一通道101内滑行,此时两第一弹簧珠207被第一通道101内的管壁压紧,第一弹簧209因设置于其两端的两第一弹簧珠207挤压而处于压紧状态;当第二套杆20杆底滑动至第一套杆10的第一开口 103处时,第一弹簧珠207滑动至第一通孔115处,第一弹簧珠207不再被第一通道101的管壁挤压,第一弹簧209弹开,并将第一弹簧珠207弹出,又因为第一弹簧珠207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205的直径长度,则第一弹簧珠207限位于第一通孔115内,并限位第二套杆20无法继续滑动。而后若需要收起第二套杆20时,则挤压两第一弹簧珠207,使两第一弹簧珠207不再限位于第一通孔115内并进入第二通孔205,此时第二套杆20不再限位,则可在第一通道101内滑动或拔出。
`[0023]第二套杆20开有第二开口 203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第四通孔211,两对称设置的第四通孔211的圆心连线,经过第二套杆20横截面的中心点。第三套杆30套设于第二套杆20内,并可在第二套杆20中的第二通道201内伸缩。第三套杆3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三开口 303,第三通道301开设于第二开口 203处,并位于第三套杆30内部。第三套杆30设有第三开口 303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三通孔305,两第三通孔305对称设置,且两第三通孔305的圆心连线经过第三套杆30横截面的中心点。两第三通孔305的直径长度不小于第四通孔211的直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第四通孔211的直径长度与第三通孔305的直径长度相等。两对称设置的第三通孔305内分别设有一第二弹簧珠307,两第二弹簧珠307间通过第二弹簧309连接。第二弹簧珠307的直径长度大于第三通孔305的直径长度。第三套杆30套设于第二套杆20内并在第二套杆20的第二通道201内滑行,此时两第二弹簧珠307被第二通道201内的管壁压紧,第二弹簧309因设置于其两端的两第二弹簧珠307挤压而处于压紧状态;当第三套杆30杆底滑动至第二套杆20的第二开口 203处时,第二弹簧珠307滑动至第四通孔211处,第二弹簧珠307不再被第二通道201的管壁挤压,第二弹簧309弹开,并将第二弹簧珠307弹出,又因为第二弹簧珠307的直径长度大于第四通孔211的直径长度,则第二弹簧珠307限位于第四通孔211内,并限位第三套杆30无法继续滑动。而后若需要收起第三套杆30时,则挤压两第二弹簧珠307,使两第二弹簧珠307不再限位于第四通孔211内并进入第三通孔305,此时第三套杆30不再限位,则可在第二通道201内滑动或拔出。第三套杆30上未设有第三开口 303的一端设有内连接口 311,内连接口 311截面形状与第三套杆30截面形状一致,内连接口 311截面尺寸长度小于第三套杆30截面尺寸长度,内连接口 311凹设于第三套杆30杆底表面。内连接口 311内壁上设置有第三螺纹313。调节杆还包括第二外连接件315,第二外连接件315 —端设有外连接杆317,外连接杆317为圆柱形,外连接杆317截面尺寸、形状与内连接口 311相一致。外连接杆317柱面表面设有与第三螺纹313相匹配的第四螺纹。使用时,第二外连接件315的外连接杆317插入内连接口 311,使第三螺纹313与第四螺纹319咬合后旋紧,可使第二外连接件315与第三套杆30相连。第二外连接件315未设置外连接杆317的一端为工具头,使用时,工具头可以连接一、十字刀头等工具。使用时,可通过于内连接部105与内连接口 311处更换不同的工具头,以使本调节杆适用于用户不一样的使用需要。使用过程中,也可通过调节调节杆的长度以及拆卸第三套杆30或者第二套杆20,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当非使用状态时,可通过收起调节杆,方便携带。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按照制定规格,制造不同比例的该调节杆。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调节杆,其特征在于,调节杆包括第一套杆(10)、第二套杆(20)以及第三套杆(30),所述第二套杆(20 )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杆(10 )内,所述第二套杆(20 )在所述第一套杆(10 )内滑动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套杆(10);所述第三套杆(30)套设于所述第二套杆(20)内,所述第三套杆(30)在所述第二套杆(20)内滑动并限位于所述第二套杆(20);所述第一套杆(10)未与所述第二套杆(2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部(105),所述第三套杆(30)未与所述第二套杆(20 )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口( 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杆(1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一开口( 103),所述第二套杆(20)通过所述第一开口( 103)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杆(10)内,所述第一套杆(10)开有所述第一开口(103)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有两第一通孔(115);所述第二套杆(2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二开口(203),所述第二套杆(20)未设置所述第二开口(203)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二通孔(205),两所述第二通孔(205)的直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15)的直径长度,两所述第二通孔(205)内分别设有第一弹簧珠(207),两所述第一弹簧珠(207)间通过第一弹簧(209)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珠(207)的直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通孔(205)的直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杆(20)开有所述第二开口(203)的一端管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第四通孔(211);所述第三套杆(30)中空,其一端开有第三开口(303),所述第三套杆(30)设有所述第三开口(303)的一端管壁上开有两第三通孔(305),两所述第三通孔(305)的直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四通孔(211)的直径长度,两所述第三通孔(305)内分别设有一第二弹簧珠(307),两所述第二弹簧珠(307)间通过第二弹簧(309)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珠(307)的直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通孔(305)的直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部(105)凹设于所述第一套杆(10)杆底表面,所 述内连接部(105)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内连接部(105)凹陷内壁上设有第一螺纹(10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口(311)凹设于所述第三套杆(30)杆底表面,所述内连接口(311)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内连接口(311)凹陷内壁上设有第三螺纹(3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调节杆,包括第一套杆、第二套杆以及第三套杆,第二套杆套设于第一套杆内,第二套杆在第一套杆内滑动并限位于第一套杆;第三套杆套设于第二套杆内,第三套杆在第二套杆内滑动并限位于第二套杆;第一套杆未与第二套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部,第三套杆未与第二套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连接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杆体可调节,便于携带和拆卸、且可通过更换外连接件,实现多种功能,比如拆装零件方便,根据力度调节省时省力等,提高工作效率,且可一物多用。
文档编号F16B7/10GK203098501SQ20132008801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7日
发明者刘冬明 申请人:刘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