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522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阀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动阀门,包括由第一筒状体和固定于其一端的第一封盖构成的第一阀体、由第二筒状体和分别固定于其两端的第二封盖、第三封盖分别构成的第二阀体、能在第一阀体内做活塞运动的阀芯;第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三封盖上开有第三通孔;第一阀体未设第一封盖的一端与第二封盖连接,第二封盖上开设有能使阀芯通过的第四通孔;阀芯靠近第三封盖的一端设有能在第二筒状体内做活塞运动的凸台;第二阀体位于第一阀体和凸台的部分设有第五通孔。这种设计由于其阀体内部具备较大体积的空腔,可开设口径较大的进口和出口,进而保证介质能很顺畅地通过。此外,本实用新型可结合电气开关使用,能实现定时的打开阀门放行介质。
【专利说明】—种气动阀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和设备输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门技术。
【背景技术】
[0002]阀门是日常生活及各种设备中十分常见的配件,控制着介质的通过和阻断。现有的阀门多种多样,比如:闸阀、节流阀、球阀、蝶阀、隔膜阀、柱塞阀、旋塞阀等等。较之最传统的阀门,如今的很多阀门已经配备的电气设备控制阀门的开闭。但是,使用在像压缩机、储气罐、干燥机等带有一定压力的排气排水领域,现有的这些电气控制的阀门由于工作原理的限制,不能将通道设计得过大,从而不能使介质顺畅地通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阀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气动阀门,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能在第一阀体内做活塞运动的阀芯;第一阀体包括第一筒状体和固定于其一端的第一封盖;第二阀体包括第二筒状体和分别固定于其两端的第二封盖、第三封盖;第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三封盖上开有第三通孔;第一阀体未设第一封盖的一端与第二封盖连接,第二封盖上开设有能使阀芯通过的第四通孔;阀芯靠近第三封盖的一端设有能在第二筒状体内做活塞运动的凸台;第二阀体位于第一阀体和凸台的部分设有第五通孔。这种设计由于其阀体内部具备较大体积的空腔,可开设口径较大的进口和出口,进而保证介质能很顺畅地通过。此外,本实用新型可结合电气开关使用,能实现定时的打开阀门放行介质。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台周向设有第二密封体。此设计提高了凸台边缘和第二筒状体内壁接触的紧密程度,进一步保证阀芯靠近第三封盖的一端与第二筒状体以及第三封盖是一个密闭的空间。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体内设有第一密封体。保证阀芯与第一筒状体内壁尽可能地紧密接触,进而保证阀芯完全隔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连通,实现阀门的完全关闭。同时,避免有介质通过阀芯和第一筒状体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阀体内部腐蚀阀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开启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开启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0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关闭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动阀门,包括第一阀体10、第二阀体20和能在第一阀体内做活塞运动的阀芯31 ;其中,第一阀体10包括第一筒状体12和固定于其一端的第一封盖11 ;第二阀体20包括第二筒状体21和分别固定于其两端的第二封盖22、第三封盖23。前述封盖和筒状体的固定方式均可以有多种,既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焊接固定,还可以在筒状体的端部设置螺纹,封盖边缘设置与筒状体端部的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封盖和封盖分别通过螺纹旋转固定于筒状体的端部,还可通过法兰连接。
[0012]第一阀体1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在实际使用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中一个是介质的入口,一个是介质的出口。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开设的位置也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以是两个通孔都开设在第一筒状体12上;也可以是两个通孔都开设在第一封盖11上;还可以是一个通孔开设在第一筒状体12上,另一个开设在第一封盖11上。
[0013]第三封盖23上开有第三通孔231。第三通孔231与外部气源连接。第一阀体10未设第一封盖11的一端与第二封盖22连接,第二封盖22上开设有能使阀芯31通过的第四通孔。第一阀体10与第二封盖22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焊接固定,还可以是螺纹旋紧固定等方式固定。此处的第四通孔使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内部形成一个贯通的空腔,且能供阀芯31穿过。阀芯31周向与第一筒状体12的内部接触并能在其内部做活塞运动。
[0014]阀芯31靠近第三封盖23的一端通过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等方式设有凸台32。凸台32的边缘周向与第二筒状体21的内壁接触,将第二阀体20内部分割成两个密闭空间。一个是由第二封盖22、第二筒状体21、阀芯31和凸台32构成的第一密闭空间201 个是由第三封盖23、第二筒状体21和凸台32构成的第二密闭空间202。第二阀体20上开有能向第一密闭空间201注入空气的第五通孔211,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第五通孔211可以如图1所示,开设在第二筒状体21上位于第二封盖22和凸台32之间的位置;也可以如图2所示,开设在第二封盖22上。
[0015]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气动阀门在关闭状态时,阀芯31的完全隔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连通,介质不能从第一通孔13通往第二通孔14。
[001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气动阀门在开启状态下,阀芯31不处于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之间,不能隔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连通。
[0017]从关闭状态到开启状态的过程中,阀芯31在第一阀体10和第二阀体20共同构成的空腔内进行了移动。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一种气动阀门,配合电气开关一起使用,电气开关分别控制外部气源通过第三通孔231向第二密闭空间202内输气和通过第五通孔211向第一密闭空间201内输气。
[0018]需要开启阀门时,外部气源不向第三通孔231输气,电气开关指示外部气源通过第五通孔211向第一密闭空间201内输气,第一密闭空间201内的气体压力不断升高。当第一密闭空间201内的气压大于第二密闭空间202内的气压时,凸台32受压带动阀芯31向第三封盖23方向移动,阀芯31逐渐从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之间移开,逐步实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连通,实现阀门的开启。
[0019]需要关闭阀门时,外部气源不向第五通孔211输气,电气开关指示外部气源通过第三通孔231向第二密闭空间202内输气,第二密闭空间202内的气体压力不断升高。当第二密闭空间202内的气压大于第一密闭空间201内的气压时,凸台32受压推动阀芯31向第一封盖11方向移动,阀芯31逐渐移至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之间,逐步隔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连通,实现阀门的关闭。
[0020]此外,在阀门的开启过程中,如果第二密闭空间202存在空气,当第一密闭空间201内的气体压力推动凸台32向第三封盖23的方向移动时会受到这个密闭空间里的空气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阀芯31无法向第三封盖23方向移动。因此,可在第三封盖23上开设通透的排气口。当阀芯31向第三封盖23的方向滑动时,这个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从排气口排出,从而保证了阀门的顺利开启。同样的,在阀门的关闭过程中,如果第一密闭空间201内存在空气,会阻碍凸台32向第一封盖11方向的移动,因此可在第二封盖22上开设通透的排气口。
[0021]鉴于本实用新型是依靠阀芯31与第一筒状体12的内壁紧密接触来实现隔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之间的连通,只有保证阀芯与第一筒状体12内壁紧密接触,才能保证阀门实现完全关闭。因此,在第一阀体10内壁上铺有第一密封体91。
[0022]另外,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都是依靠气体的压力来驱动阀芯31移动的。因此,应当尽量提高第一密闭空间201和第二密闭空间202的密闭程度。换言之,应当保证凸台32与第二筒状体21内壁之间的缝隙应尽可能的小。对此,可以在凸台32的边缘周向固定一圈第二密封体92。
[0023]以上表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动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阀体(10)、第二阀体(20)和能在第一阀体(10)内做活塞运动的阀芯(31);所述第一阀体(10)包括第一筒状体(12)和固定于其一端的第一封盖(11);所述第二阀体(20)包括第二筒状体(21)和分别固定于其两端的第二封盖(22)、第二封盖(23); 所述第一阀体(1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 所述第三封盖(23)上开有第三通孔(231); 所述第一阀体(10 )未设所述第一封盖(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封盖(22 )连接,所述第二封盖(22)上开设有能使阀芯(31)通过的第四通孔; 所述阀芯(31)靠近所述第三封盖(23 )的一端设有能在所述第二筒状体(21)内做活塞运动的凸台(32);所述第二阀体(20)位于所述第一阀体(10)和所述凸台(32)的部分设有第五通孔(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2)周向设有第二密封体(9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10)内设有第一密封体(91)。
【文档编号】F16K31/122GK203477371SQ201320587492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3日
【发明者】干平, 曾培 申请人:干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