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511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特征是飞轮壳集成呼吸器迷宫的功能,能实现油气分离,飞轮壳的呼吸器迷宫呈扇形,布置在飞轮壳齿轮腔内,能降低发动机的高度,利于发动机在整车上的布置。飞轮壳迷宫挡板直接铸造成型,无需另外增加迷宫挡板类零件,减少了发动机零件数量,降低成本。飞轮壳的加强筋不仅起到加强的作用,还起到迷宫挡板的作用。飞轮壳充分利用了铸造件的拔模斜度进行回油。飞轮壳迷宫布置在飞轮壳齿轮腔内,避免了布置在缸盖罩内因摇臂的运动产生的机油飞溅进入迷宫而导致的呼吸器窜油故障。
【专利说明】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的布置设计。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俗称呼吸器,通常布置在缸盖罩上,为了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缸盖罩上通常要凸出一方形腔体,作为呼吸器迷宫板的布置,使油气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分离。1、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布置呼吸器的迷宫板,缸盖罩要专门设计一个腔室,增加了缸盖罩的制造难度及成本。2、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布置发动机呼吸器,增加了缸盖罩的高度,从而导致发动机在整车的布置空间受限。3、在现有技术方案中,由于缸盖罩里面为摇臂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机油会被甩到呼吸器的迷宫腔内,造成呼吸器窜油故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把本集成油气分离之后的飞轮壳安装在齿轮系位置的机型,能油气分离,利于发动机在整体的布置,降低成本,避免窜油故障的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包括机体、飞轮壳、迷宫腔、飞轮壳的齿轮室1、飞轮壳的齿轮室I1、上弧板Al、下弧板A2、第一筋条B1、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出气孔C、第一迷宫板D1、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第四迷宫板D4、螺纹孔E、螺栓、回油通道F、进气口 M、迷宫盖板,其特征在于机体(I)外面有飞轮壳(2 ),飞轮壳(2 )内腔布置有迷宫腔(3),飞轮壳(2 )有飞轮壳的齿轮室I,和飞轮壳的齿轮室II,飞轮壳的齿轮室I安装在飞轮壳的齿轮室II外面,飞轮壳(2)安装在机体(I)的后端面,在飞轮壳(2 )的上部有呼吸器的迷宫腔(3),上弧板Al、下弧板A2分别为迷宫腔的上下弧板,与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构成一个半封闭的扇形区域,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为迷宫阻流板,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高度低于上弧板Al、下弧板A2,也低于第一筋条BI,第一迷宫板D1、第四迷宫板D4与上弧板Al、下弧板A2等高,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高度比上弧板Al、下弧板A2低,沿迷宫腔(3)周边均布有安装螺纹孔E,呼吸器有出气孔C,迷宫盖板(5)安装在飞轮壳(2 )上,用螺栓(4)固紧,迷宫腔(3)有进气口 M、出气孔C、回油通道F。
[0005]迷宫盖板(5)与飞轮壳(2 )之间有高度差为机油的回油通道F。
[0006]迷宫盖板(5)与下弧板A2之间构成一个分离出的油回流到齿轮腔的回油通道F。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后置齿轮系的发动机布置中,能很好的解决发动机整机高度紧张的问题,飞轮壳集成呼吸器迷宫的功能,直接降低了缸盖罩的高度。飞轮壳上的迷宫挡板是直接铸造成型的,不用因布置迷宫而改变飞轮壳的外观,且无需另外增加呼吸器迷宫挡板类零件,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发动机成本。由于迷宫布置在飞轮壳齿轮腔内,避免了布置在缸盖罩内因摇臂的运动产生的机油飞溅进入迷宫而导致的呼吸器窜油故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呼吸器在缸罩上布置形式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在发动机上的装配主视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在发动机上的装配右视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飞轮壳端面主视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飞轮壳端面右视图。
[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飞轮壳端面后视图。
[001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飞轮壳迷宫局剖视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的飞轮壳迷宫油气走向视图。
[0016]附图标记:机体(I)、飞轮壳(2 )、迷宫腔(3)、飞轮壳的齿轮室1、飞轮壳的齿轮室I1、上弧板Al、下弧板A2、第一筋条B1、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出气孔C、第一迷宫板D1、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第四迷宫板D4、螺纹孔E、螺栓(4)、回油通道F、进气口 M、迷宫盖板(5)。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8]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齿轮系后置的机型,对于后置齿轮系的发动机,飞轮壳必须集成齿轮室的功能,如图示,I为飞轮壳的齿轮腔,II为飞轮壳的飞轮腔,两个腔室之间通过飞轮壳(2)的中间隔板及油封等零件使之相互隔绝。飞轮壳的齿轮腔I与发动机曲轴箱连通,其内压力与缸盖罩内的压力相当,因此可以把呼吸器布置从缸盖罩上改到飞轮壳(2 )的齿轮腔内。
[0019]参照附图,飞轮壳(2 )装配于机体(I)的后端面,在飞轮壳(2 )的上部位置,布置有呼吸器的迷宫腔(3)。
[0020]参照附图,在飞轮壳的齿轮室腔内,按照飞轮壳的形状随形布置一个呼吸器的腔室,集成呼吸器迷宫功能,上弧板Al、下弧板A2分别为迷宫腔的上下弧板,与第一筋条B1、第四筋条B4组成一个半封闭的扇形区域;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为迷宫阻流板,用于阻挡油气的流动,增加油和气的分离,其中,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高度比上弧板Al、下弧板A2、第一筋条BI底12mm;第一迷宫板D1、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第四迷宫板D4为迷宫板,迷宫板与上弧板Al、下弧板A2的一边连接,与另一边保留1mm间隙,引导气流顺着迷宫板流动;第一迷宫板D1、第四迷宫板D4与上弧板Al、下弧板A2等高度,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高度比上弧板Al、下弧板A2底3mm,在盖上迷宫盖板(5)后,就会在下弧板A2处形成一个通道,用于分离出的油回流到齿轮腔。E为呼吸器迷宫盖板
(5)的安装螺纹孔,沿迷宫腔(3)周边布置了 8个螺纹孔E,C为呼吸器的出气孔。
[0021]油气分离原理如图示,迷宫盖板(5)安装在飞轮壳(2)上,用8颗M5螺栓(4)固定。迷宫盖板(5)上有一个方形的孔,安装后,整个迷宫腔形成3个通道:进气口 M、出气孔C、回油通道F。一为油气路径,一为分离出的机油回油路径,由于飞轮壳齿轮腔的压力会高于大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齿轮腔的大量油气从进气口 M、回油通道F进入迷宫,沿迷宫挡板之间的空隙向出气孔C方向流动,在此过程中,油气不断的冲刷飞轮壳的迷宫板和筋条,导致油气中的机油会不断的黏附在迷宫板和筋条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呈油滴状沿迷宫板滴下,实现油气的分离。由于迷宫盖板(5)与飞轮壳(2)的迷宫板之间有高度差,这个高度差即形成了机油的回油通道F,加上飞轮壳的拔模斜度作用,使凝聚的机油不断的流向回油通道路F,并沿图示虚线箭头所示最后从回油通道F流回飞轮壳齿轮腔内,实现油气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包括机体、飞轮壳、迷宫腔、飞轮壳的齿轮室1、飞轮壳的齿轮室I1、上弧板Al、下弧板A2、第一筋条B1、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出气孔C、第一迷宫板Dl、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第四迷宫板D4、螺纹孔E、螺栓、回油通道F、进气口 M、迷宫盖板,其特征在于机体(I)外面有飞轮壳(2 ),飞轮壳(2 )内腔布置有迷宫腔(3),飞轮壳(2 )有飞轮壳的齿轮室I,和飞轮壳的齿轮室II,飞轮壳的齿轮室I安装在飞轮壳的齿轮室II外面,飞轮壳(2 )安装在机体(I)的后端面,在飞轮壳(2)的上部有呼吸器的迷宫腔(3),上弧板Al、下弧板A2分别为迷宫腔的上下弧板,与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构成一个半封闭的扇形区域,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为迷宫阻流板,第二筋条B2、第三筋条B3、第四筋条B4高度低于上弧板Al、下弧板A2,也低于第一筋条BI,第一迷宫板Dl、第四迷宫板D4与上弧板Al、下弧板A2等高,第二迷宫板D2、第三迷宫板D3高度比上弧板Al、下弧板A2低,沿迷宫腔(3)周边均布有安装螺纹孔E,呼吸器有出气孔C,迷宫盖板(5)安装在飞轮壳(2 )上,用螺栓(4)固紧,迷宫腔(3)有进气口 M、出气孔C、回油通道F。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其特征在于迷宫盖板(5)与飞轮壳(2 )之间有高度差为机油的回油通道F。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油气分离功能的飞轮壳,其特征在于迷宫盖板(5)与下弧板A2之间构成一个分离出的油回流到齿轮腔的回油通道F。
【文档编号】F16M1/026GK203948876SQ201420146781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9日
【发明者】余锦海, 苏怀林, 覃文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