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液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1355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磁流变液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流变液减震器,包括缸筒、固定于缸筒上端的上端盖、固定于缸筒下端的下端盖、设置于筒体内并与缸筒滑动配合的活塞、一端与活塞上端面固定且另一端伸出上端盖外的活塞杆以及沿活塞周向环绕的励磁线圈;活塞将缸筒分隔为上腔和下腔;下端盖与缸筒液密封配合;还包括固定于活塞下端面的挡板,挡板与活塞的下端面之间具有周边密封的阻尼腔,挡板具有连通阻尼腔和下腔的第三通道;活塞的上部具有与上腔连通并横向贯通活塞的第一通道,活塞具有轴向延伸并连通第一通道和阻尼腔的第二通道。它具有更加良好的减震效果,减少了制造成本,有利于对汽车结构的设计。
【专利说明】磁流变液减震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器,具体是涉及一种磁流变液减震器,它应用于汽车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车辆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悬架作为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的主要部件,其振动控制一直备受关注。要提高汽车悬架的性能,必须优化悬架系统的参数,然而传统被动悬架的弹簧和减震器参数一旦设定后就不能改变,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液压减震器,但液压减震器仍是被动减震,仍然无法在不断变化的道路状况下始终保持最佳性能。再后来出现了磁流变液减震器来改善上述问题,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磁流变减震器(公布号:CN 202144849 U,
【公开日】:2012.02.15),包括缸体、活塞、励磁线圈和电源,所述励磁线圈设置在活塞内并与电源连接,活塞设置有轴向通孔,所述缸体内充满磁流变液;与普通的液压减震器相比,将油缸内普通油液更换为磁流变液,在活塞内设置励磁线圈,既可通过外加磁场改变磁流变液流变特性的方式实现减震器的阻尼系数可调,并且由于磁场通过电压调整强度,具有很好的可控性,满足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不同阻尼系统的需,但是由于其供磁流变液流通的阻尼通道是轴向通孔,该阻尼通道较短,减震效果不太好,若要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则需要增大减震器的体积,增大减震器的体积既不经济,也对汽车结构的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效果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磁流变液减震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磁流变液减震器,包括缸筒、固定于所述缸筒上端的上端盖、固定于所述缸筒下端的下端盖、设置于所述筒体内并与该缸筒滑动配合的活塞、一端与所述活塞上端面固定且另一端伸出所述上端盖外的活塞杆以及沿所述活塞周向环绕的励磁线圈;所述活塞将缸筒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下端盖与所述缸筒液密封配合;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活塞下端面的挡板,该挡板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面之间具有周边密封的阻尼腔,该挡板具有连通该阻尼腔和所述下腔的第三通道;所述活塞的上部具有与所述上腔连通并横向贯通该活塞的第一通道,该活塞具有轴向延伸并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阻尼腔的第二通道。
[0006]所述阻尼腔呈圆盘状,其圆心位于所述活塞的轴线上。
[0007]所述阻尼腔由设在所述挡板上的圆形沉孔状凹槽与所述活塞相应下端面形成。
[0008]所述阻尼腔由设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上的圆形沉孔状凹槽与所述挡板相应上表面形成。
[0009]所述下腔内具有与所述缸筒滑动配合的浮动活塞。
[0010]所述活塞外表面设有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励磁线圈设置于该凹槽内。
[0011]所述第三通道为通孔。
[0012]所述活塞杆为空心结构,所述励磁线圈的导线从该活塞杆内穿出。
[0013]所述上腔内具有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与该活塞杆液密封滑动配合的导向套,该导向套的外壁与该上腔的相应内壁之间液密封配合。
[0014]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上端盖的那端连接有第一吊环,所述下端盖的外端面上连接有第二吊环。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6]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活塞下端面固定挡板,并在该挡板与活塞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周边密封的阻尼腔,该阻尼腔通过在挡板上开设的第三通道与下腔连通;活塞的上部具有与上腔连通并横向贯通该活塞的第一通道,该活塞具有轴向延伸并连通第一通道和阻尼腔的第二通道。这样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阻尼腔共同构成截面呈“工”字型的阻尼通道。车辆运动过程中,活塞在缸筒内运动,腔内的压差迫使磁流变液在上腔、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阻尼腔、第三通道及下腔之间流动,通过外加电源给励磁线圈通入一定大小的电流,励磁线圈随即产生磁场,磁场垂直作用于磁流变液的流动方向,阻尼通道内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增大,产生阻尼力,达到减震的目的;改变通入励磁线圈的电流大小,来控制励磁线圈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大小,进而改变阻尼通道内的磁流变液的粘度大小,即利用磁场变化改变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则阻尼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阻尼通道采用独特的“工”字型设计,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了阻尼通道的有效长度,同时还曾设有能够容纳更多磁流变液的阻尼腔,使受到磁场作用的磁流变液更多,增大了阻尼力可调范围,阻尼效果更佳,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加良好的减震效果,减少了制造成本,有利于对汽车结构的设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能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功效,并可依照本说明书的内容来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0019]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流变液减震器,包括缸筒1、固定于缸筒I上端的上端盖2、固定于缸筒I下端的下端盖3、设置于筒体I内并与缸筒I滑动配合的活塞4、一端与活塞4上端面固定且另一端伸出上端盖2外的活塞杆5、沿活塞4周向环绕的励磁线圈6以及通过螺钉固定于活塞4下端面的挡板7 ;活塞4将缸筒I分隔为上腔1-1和下腔1-2 ;活塞杆5为空心结构励磁线圈6的导线从活塞杆5内穿出与外部电源连接,为了保证活塞杆5与活塞4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活塞杆5与活塞4 一体制成较佳;上腔1-1内具有套装在活塞杆5上并与之滑动配合的导向套10,该活塞杆5与导向套10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3构成液密封结构,导向套10的外壁与该上腔1-1的相应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并达液密封;下端盖3与缸筒I液密封配合,较佳的,上端盖2也与缸筒I液密封配合;挡板7与活塞4的下端面之间具有周边密封的阻尼腔8,挡板7具有连通阻尼腔8和下腔1-2的第三通道7-1,该第三通道7-1为通孔;活塞4的上部具有与上腔1-1连通并横向贯通活塞4的第一通道4-1,活塞4具有轴向延伸并连通第一通道4-1和阻尼腔8的第二通道4-2。
[0020]其中,阻尼腔8呈圆盘状,其圆心位于活塞4的轴线上,阻尼腔8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制成,一是在挡板7与活塞4相接触的表面上开设的圆形沉孔状凹槽,该凹槽与活塞4相应下端面之间的空间形成阻尼腔8 ;再一种是在活塞4下端面上开设圆形沉孔状凹槽,该凹槽与挡板7相应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可以理解的是阻尼腔8的制成不限于前述两种方式。
[0021]其中,为减小活塞4往复运动产生的噪声,下腔1-2内装有与缸筒I滑动配合的浮动活塞9。
[0022]其中,活塞4外表面设有周向延伸的凹槽,励磁线圈6设置于该凹槽内,便于缠绕励磁线圈6。
[0023]其中,活塞杆5伸出上端盖2的那端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一吊环11,第一吊环11方便用于与车身连接,下端盖3的外端面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二吊环12,第二吊环12方便用于与底盘车架连接。
[0024]上面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磁流变液减震器,包括缸筒、固定于所述缸筒上端的上端盖、固定于所述缸筒下端的下端盖、设置于所述筒体内并与该缸筒滑动配合的活塞、一端与所述活塞上端面固定且另一端伸出所述上端盖外的活塞杆以及沿所述活塞周向环绕的励磁线圈;所述活塞将缸筒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下端盖与所述缸筒液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活塞下端面的挡板,该挡板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面之间具有周边密封的阻尼腔,该挡板具有连通该阻尼腔和所述下腔的第三通道;所述活塞的上部具有与所述上腔连通并横向贯通该活塞的第一通道,该活塞具有轴向延伸并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阻尼腔的第二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腔呈圆盘状,其圆心位于所述活塞的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腔由设在所述挡板上的圆形沉孔状凹槽与所述活塞相应下端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腔由设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上的圆形沉孔状凹槽与所述挡板相应上表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内具有与所述缸筒滑动配合的浮动活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外表面设有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励磁线圈设置于该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为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为空心结构,所述励磁线圈的导线从该活塞杆内穿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内具有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与该活塞杆液密封滑动配合的导向套,该导向套的外壁与该上腔的相应内壁之间液密封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磁流变液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上端盖的那端连接有第一吊环,所述下端盖的外端面上连接有第二吊环。
【文档编号】F16F9/53GK203926577SQ201420348884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者】陶柳, 刘捷, 彭松华, 王云 申请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