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包括扣体和与所述扣体配合的锁扣;所述扣体包括第一插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两侧设置有斜面;所述锁扣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锁扣包括第二插入部和转动部,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所述转动部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快捷,两个木板之间连接牢固,给各家家具生产企业能降低配件成本50%,人工省去30%,而且组合扣可以重复利用,更加环保,普通人也可以方便拆装。
【专利说明】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木板的木家具用组合扣。
【背景技术】
[0002]连接木板的组合扣在日常使用中应用非常广泛,广泛应用于办公家具、木质家具、橱柜等木制品家具组合固件。市场上目前生产的组合扣体积比较大,不美观,耗材料,装配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木家具用组合扣体积比较大,耗材料,装配比较麻烦的缺陷。
[0005]( 二 )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包括扣体和与所述扣体配合的锁扣;所述扣体包括第一插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两侧设置有斜面;所述锁扣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锁扣包括第二插入部和转动部,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所述转动部为一体式结构。
[0007]进一步,所述斜面的末端设置有挡块。
[0008]进一步,所述连接部形状为L形。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转动部形状均为椭圆形。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截面形状为倒齿形。
[0011]进一步,所述连接部一侧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插入部相连通。
[0012]进一步,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包括扣体和自攻螺钉,所述扣体包括第一插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二通孔配合安装在木板上。
[0013]进一步,所述连接部形状为L形,所述第一插入部截面形状为倒齿形。
[0014]进一步,所述连接部一侧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插入部相连通。
[0015](三)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木家具用组合扣,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快捷,两个木板之间连接牢固,给各家家具生产企业能降低配件成本50 %,人工省去30 %,而且家具可以重复利用,不会对家具产生严重破坏,节约木材,更加环保,一般木工也可以方便拆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中扣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中扣体的主视图;
[0019]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中锁扣的主视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与两块木板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木家具用组合扣的俯视图;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中扣体的主视图;
[002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与两块木板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图2的右视图。
[0027]图中,I为扣体,2为锁扣,3为第一插入部,4为连接部,5为第一通孔,6为斜面,7为挡块,8为第二插入部,9为转动部,10为第一木板,11为第二木板,12为十字形槽,13为第二通孔,14为自攻螺钉,15为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9]实施例一
[0030]在所述锁扣2的转动部9上端开有十字形槽或者一字形槽,可以用一字起或者十字起进行配合使用,本实施例转动部9上端开有十字形槽12,可以用十字起子进行配合使用。
[00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包括扣体I和与所述扣体I配合的锁扣2 ;所述扣体I包括第一插入部3和连接部4,所述第一插入部3与第一木板10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连接部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4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两侧设置有斜面6 ;所述锁扣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5内,所述锁扣2包括第二插入部8和转动部9,所述第二插入部8与第二木板11插接,所述第二插入部8与所述转动部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斜面6起到固定的作用。
[0032]如图2所示,所述斜面6的末端设置有挡块7,所述挡块7起到阻挡所述锁扣2的作用,所述锁扣2可以进行180°的转动。
[0033]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4形状为L形。
[0034]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通孔5和所述转动部9形状均为椭圆形。
[0035]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第二插入部8截面形状为倒齿形,使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第二插入部8插入到木板盲孔内更加牢固。
[0036]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部4 一侧还设置有第三通孔15,所述第三通孔15与所述第一插入部3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15形状为十字形,方便敲击扣体1,便于安装。
[0037]如图4所示,在所述锁扣2的转动部9上端开有十字形槽12。
[0038]安装时,如图6和图7所示,扣体I的第一插入部3插入到第一木板10的盲孔内,使扣体I与第一木板10插接固定,将锁扣2的第二插入部8插入到第二木板11的盲孔内,使锁扣2与第二木板11插接固定;然后将锁扣2的转动部9插入到第一通孔5内,用十字起子对锁扣2进行转动,转动部9沿着斜面6进行顺时针转动,转动部9与第一通孔5相互垂直,使扣体I和锁扣2相互连接固定,即使第一木板10和第二木板11通过木家具用组合扣连接固定在一起,第一木板10和第二木板11连接方便而且牢固。
[0039]本实用新型的木家具用组合扣,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快捷,两个木板之间连接牢固,给各家家具生产企业能降低配件成本50 %,人工省去30 %,而且组合扣可以重复利用,更加环保,普通人也可以方便拆装。
[0040]实施例二
[0041]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去掉了锁扣2,并将锁扣2替换成自攻螺钉14。
[0042]如图8所示,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包括扣体I和自攻螺钉14,所述扣体I包括第一插入部3和连接部4,所述第一插入部3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连接部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4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自攻螺钉14与所述第二通孔13配合安装在木板上。所述连接部4形状为L形,所述第一插入部3截面形状为倒齿形。
[0043]安装时,如图9所示,扣体I的第一插入部3插入到第一木板10的盲孔内,使扣体I与第一木板10插接固定,之后再用自攻螺钉14将扣体I固定在第二木板11上,使第一木板10和第二木板11通过木家具用组合扣连接固定在一起,使用非常方便。
[0044]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扣体(I)和与所述扣体(I)配合的锁扣(2);所述扣体⑴包括第一插入部(3)和连接部(4),所述第一插入部(3)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连接部(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4)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两侧设置有斜面¢);所述锁扣(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5)内,所述锁扣(2)包括第二插入部(8)和转动部(9),所述第二插入部(8)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二插入部(8)与所述转动部(9)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6)的末端设置有挡块(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形状为L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5)和所述转动部(9)形状均为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第二插入部(8)截面形状为倒齿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一侧还设置有第三通孔(15),所述第三通孔(15)与所述第一插入部(3)相连通。
7.—种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扣体⑴和自攻螺钉(14),所述扣体⑴包括第一插入部(3)和连接部(4),所述第一插入部(3)与木板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和所述连接部(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部(4)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自攻螺钉(14)与所述第二通孔(13)配合安装在木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形状为L形,所述第一插入部(3)截面形状为倒齿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木家具用组合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一侧还设置有第三通孔(15),所述第三通孔(15)与所述第一插入部(3)相连通。
【文档编号】F16B5/00GK204003837SQ201420484112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6日
【发明者】黄新志 申请人:黄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