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7788发布日期:2019-11-19 22:1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污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污截止阀。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排污截止阀是锅炉、压力容器或其它容器排污量控制的重要设备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电站、化工、冶金等热力系统中。用作定期排污和连续排污调节阀,现有的排污截止阀一旦污水中出现大颗粒阻挡物,会堵塞截止阀,影响排污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够提高排污效果,同时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的排污截止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污截止阀,包括有阀体,及设置在阀体上的、且与阀体螺纹连接的阀盖,所述阀盖内设置有阀杆,所述阀体一侧为进水端,另一端为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内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阻挡板、第二阻挡板和第三阻挡板,所述第一阻挡板与过滤板的夹角小于第二阻挡板与过滤板的夹角,所述第二阻挡板与过滤板的夹角小于第三阻挡板与过滤板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端下端面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下方设置有第四阻挡板,所述第四阻挡板两侧贯穿有与进水端表面螺纹连接的锁紧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阀体下方设置有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与阀体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阀盖表面其中一侧贯穿有注脂阀。

作为优选,所述阀杆其中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阀瓣。

作为优选,所述阀盖与阀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套。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由于设置有过滤板和阻挡板,可以很好地阻挡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减少堵塞阀体的概率,提高排污效率,使得阀体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同时阻挡板的夹角依次增大,使得颗粒物质在与阻挡板碰撞过程中,便于滑落至管道下方,保护阀体,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污截止阀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污截止阀的a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排污截止阀,包括有阀体1,及设置在阀体1上的、且与阀体1螺纹连接的阀盖2,所述阀盖2内设置有阀杆3,所述阀体1一侧为进水端11,另一端为出水端12,所述进水端11内设置有过滤板13,所述过滤板13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阻挡板131、第二阻挡板132和第三阻挡板133,所述第一阻挡板131与过滤板13的夹角小于第二阻挡板132与过滤板13的夹角,所述第二阻挡板132与过滤板13的夹角小于第三阻挡板133与过滤板13的夹角,由于所述第一阻挡板131与过滤板13的夹角小于第二阻挡板132与过滤板13的夹角,第二阻挡板132与过滤板13的夹角小于第三阻挡板133与过滤板13的夹角,使得很好地阻挡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减少堵塞阀体1的概率,提高排污效率,使得阀体1的性能得到了提高,所述进水端11下端面设置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用于排出大颗粒物质,所述通孔14下方设置有第四阻挡板134,所述第四阻挡板134两侧贯穿有与进水端11表面螺纹连接的锁紧螺栓15,所述锁紧螺栓15的型号为304不锈钢螺丝,所述阀体1下方设置有下端盖4,所述下端盖4与阀体1螺纹连接,所述阀盖2表面其中一侧贯穿有注脂阀5,所述注脂阀5用于为阀杆3注射润滑油,使得阀杆3能更好地移动,所述注脂阀5为304不锈钢超高压注脂阀,所述阀杆3其中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31,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阀瓣32,所述阀盖2与阀杆3之间设置有密封套6。

原理说明:在使用时,拉动阀杆3,阀杆3带动阀瓣32向上移动,污水从进水端11进水,若有大颗粒物质,第一阻挡板131、第二阻挡板132和第三阻挡板133很好地阻挡大颗粒物质,污水从出水端12排出,排完后,扭松锁紧螺栓15,把第四阻挡板134拿开,大颗粒物质从通孔14排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由于设置有过滤板和阻挡板,可以很好地阻挡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减少堵塞阀体的概率,提高排污效率,使得阀体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同时阻挡板的夹角依次增大,使得颗粒物质在与阻挡板碰撞过程中,便于滑落至管道下方,保护阀体,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