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振动控制,特别涉及为一种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结构抗震(振)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振)性能(强度、刚度、延性)来抵御地震、风、雪、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由于自然灾害作用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抗震(振)方法设计的结构又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地震来临,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粘滞耗能阻尼器的研发和应用,等于给建筑或桥梁装上了“安全气囊”。在地震来临时,阻尼器最大限度吸收和消耗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能量,大大缓解了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冲击和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以有效简化阻尼器结构,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活塞杆和活塞,缸体纵向两端由端盖封闭,形成容纳粘滞阻尼液的内部腔室,其特征是:所述活塞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中部,活塞两侧的活塞杆分别延伸出同侧端盖;所述活塞位于内部腔室的中央,且将其分隔成左侧阻尼腔室、右侧阻尼腔室,活塞上间隔设置连通左侧阻尼腔室、右侧阻尼腔室的阻尼孔;所述左侧阻尼腔室、右侧阻尼腔室内设置弹簧装置,弹簧装置的两端分别作用在活塞、端盖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构造简单,活塞杆两端可由单向受力的连接件连接,如钢绞线等,可降低阻尼器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的构造立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的活塞位置处断面图;
图中示出构件及所对应的标记:缸体10、封盖11、阻尼腔室12、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粘滞阻尼液13、活塞杆21、活塞22、阻尼孔23、弹簧装置24、固定装置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0、活塞杆21和活塞22,缸体10纵向两端由端盖11封闭,形成容纳粘滞阻尼液13的内部腔室。所述活塞22固定安装在活塞杆21的中部,活塞22两侧的活塞杆21分别延伸出同侧端盖11。所述活塞22位于内部腔室的中央,且将其分隔成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活塞22上间隔设置连通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的阻尼孔23。所述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内设置弹簧装置24,弹簧装置24的两端分别作用在活塞22、端盖11上。
参照图1,正常情况下弹簧装置24处于自由状态,活塞22位于缸体10内部腔室的正中间,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体积大小一样。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活塞杆21左右两端受力不均衡,带动活塞22向一侧移动,从而使得左侧阻尼腔室12a与右侧阻尼腔室12b大小发生改变,粘滞阻尼液13即通过活塞22上阻尼孔23流动,产生耗能效果。耗能效果可通过改变阻尼孔23大小进行调节,阻尼器行程可通过调整缸体10的长度进行调节。弹簧装置24促使移动后的活塞22复位。
所述活塞杆21的两端与单向受力连接件(如钢绞线等)连接。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1.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0)、活塞杆(21)和活塞(22),缸体(10)纵向两端由端盖(11)封闭,形成容纳粘滞阻尼液(13)的内部腔室,其特征是:所述活塞(22)固定安装在活塞杆(21)的中部,活塞(22)两侧的活塞杆(21)分别延伸出同侧端盖(11);所述活塞(22)位于内部腔室的中央,且将其分隔成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活塞(22)上间隔设置连通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的阻尼孔(2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左侧阻尼腔室(12a)、右侧阻尼腔室(12b)内设置弹簧装置(24),弹簧装置(24)的两端分别作用在活塞(22)、端盖(1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杆双向式粘滞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21)的两端与单向受力连接件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