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拉伸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2.在双向拉伸过程中,链条在设定好的导轨上不停地转动,此时,链铗上的轴承位与导轨板进行接触转动,二者因拉力相互之间产生摩擦,从而导致导轨板损伤,影响设备使用寿命,且原注油装置不能实现最低油量的报警(如zl201821543092.8号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薄膜拉伸机针板支撑轨道润滑结构,该结构的针板随链条同步运动,轨道内开有多个进油孔,每个进油孔与间歇式自由给油器连接),不能实现日用油量的统计,也不能检测油路是否堵塞,风险较大,影响效率,浪费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称重传感器感知注油箱内润滑油的多少,从而做好日用注油量的统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包括注油箱,还包括与注油箱连接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注油箱下方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信息传递至plc控制系统中;润滑油经电动马达通过出油口至分油器,再经供油口供至导轨。
4.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安装在供油口处的三线检测开关,所述三线检测开关连接至plc控制系统。本润滑系统中分油器和供油口的数量为多个,当其中任意一个供油口堵塞,检测开关将信号反馈至plc控制系统,从而发出报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排除堵塞故障,保证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导轨处因润滑油缺少出现干摩擦现象导致的磨损过度问题。
5.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注油箱内的低液位报警器,所述低液位报警器连接至plc控制系统。低液位报警信号反馈后,提醒及时给注油箱内添加润滑油。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注油润滑系统主要为适应拉伸机中导轨高润滑要求而设计,具有日用注油量统计、油路堵塞报警和低液位报警等多种功能,避免了导轨因润滑差而导致的过度磨损,从而延长了导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薄膜拉伸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7.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注油箱,2是分油器,3是三线检测开关,4是低液位报警器,5是出油口,6是称重传感器,7是玻璃视窗,8是电动马达,9是供油口,10是信号线,11是转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该系统包括注油箱1,还包括与注油箱1连接的电动马达8,在注油箱下方设置有称重传感器6,称重传感器6的输出信息传递至plc控制系统中,润滑油经电动马达8通过出油口5至分油器2,再经供油口9供至拉伸机上的导轨。
10.该润滑系统还包括安装在供油口9处的三线检测开关3,该三线检测开关连接至plc控制系统。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注油箱1内的低液位报警器4,低液位报警器4连接至plc控制系统。
11.该系统能够定时定量,为导轨注入导轨用润滑油,以减小摩擦、提升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率;为保证设备的用油不间断,该系统安装信号反馈部件,能够第一时间在上位机显示注油箱的最低油量、日用油称重统计等,及时进行加油提醒;为防止每一路油路能够顺畅,在每路油路中,增加三项检测开关(其实质为油路检测单向阀),当有一路出现堵塞,其他所有油路都会停止注油,同时中控电脑将显示报警信号,工作人员现场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保证薄膜的产量。
12.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包括注油箱,还包括与注油箱连接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注油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注油箱下方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信息传递至plc控制系统中;润滑油经电动马达通过出油口至分油器,再经供油口供至导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安装在供油口处的三线检测开关,所述三线检测开关连接至plc控制系统。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注油箱内的低液位报警器,所述低液位报警器连接至plc控制系统。
技术总结一种拉伸机用导轨注油润滑系统,包括注油箱,还包括与注油箱连接的电动马达,导轨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注油箱下方的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信息传递至PLC控制系统中;润滑油经电动马达通过出油口至分油器,再经供油口供至导轨。本注油润滑系统主要为适应拉伸机中导轨高润滑要求而设计,具有日用注油量统计、油路堵塞报警和低液位报警等多种功能,避免了导轨因润滑差而导致的过度磨损,从而延长了导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薄膜拉伸的加工精度。度。度。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法 曹敏超 孙增利 王金龙 王兴聪 姜亦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永健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3
技术公布日: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