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8480发布日期:2022-08-31 14:07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抗震支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


背景技术:

2.风管,是用于空气输送和分布的管道系统;抗震支架是牢固连接于建筑结构体上以地震力为主要荷载的支撑系统,当建筑物遭遇到设防烈度的地震时,通过抗震支吊架将管道及设备产生的地震作用力传到结构体上,以达到小震不损、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效果。
3.现有的风管抗震支架包括用于固定风管的支撑框,风管从支撑框内穿过并与其固定,支撑框顶部与屋顶之间竖直固定有伸缩管,伸缩管内部固定有弹簧;支撑框量侧壁均铰接有侧杆,侧杆顶端均与屋顶铰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风管产生震动时,伸缩管与弹簧存在伸缩的趋势,侧杆的两端铰接处容易发生损坏,导致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包括供风管从内穿过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顶部与屋顶之间固定有纵杆,纵杆与风管之间设有将风管弹性压紧在支撑框内的减震组件;支撑框的两侧均设有倾斜设置且具有伸缩功能的侧杆,侧杆顶部与屋顶铰接,侧杆底部与风管之间均设有将风管弹性夹紧在支撑框内的缓冲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管在产生震动时,减震组件能够对风管的纵向作用力进行缓冲,缓冲组件能够对风管的侧向作用力进行缓冲,减震组件和缓冲组件均直接作用在风管上,相比于作用在支撑框上的减震效果更佳,进而提高了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且延长了风管和抗震支架的使用寿命,以及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寸的管道。
8.可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弹簧和调节螺母,纵杆的底端贯穿支撑框伸入其内部,纵杆位于支撑框内部部分的周向侧壁设有螺纹,调节螺母螺纹连接在纵杆底端;减震弹簧套设在纵杆的底端,并夹紧在调节螺母底面与风管顶面之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动调节螺母可使其在纵杆上升降,以对减震弹簧的压缩量进行调节,即实现了对风管的压紧和减震,又方便安装和拆卸;并且调节螺母位于支撑框的内部,能够对支撑框起到防脱落的效果,在震动强烈时,尽量避免了支撑框发生坠落的现象。
10.可选的,所述减震弹簧底端固定有压板,压板下表面与风管上表面贴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的设置增大了与风管上表面的接触面积,使减震弹簧对风管的压紧更加稳定。
12.可选的,所述纵杆与压板之间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包括外管和内杆,外管顶端与纵
杆底端连接,内杆在外管内滑动,内杆底端与压板上表面连接,减震弹簧套设在伸缩杆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减震弹簧的伸缩进行导向,另一方面能够尽量避免减震弹簧发生非伸缩方向上的扭曲,提高了减震弹簧的使用寿命。
14.可选的,所述外管与纵杆为螺纹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管与纵杆之间的拆装,因此提高了伸缩杆的拆装效率。
16.可选的,所述支撑框下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滑动连接有顶杆,顶杆底端位于支撑框的下方并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与支撑框之间固定有支撑弹簧,支撑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顶杆的顶端位于通孔的上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管放置到支撑框内后,顶杆被往下压,支撑弹簧进行拉伸,减震组件和顶杆将风管压紧,使风管更加稳定,且风管在产生震动时,风管向上震动则支撑弹簧回缩,顶杆向上移动以对风管进行支撑,使得风管上方和下方均同时进行缓冲减震,提高了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
18.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移动杆、缓冲弹簧、夹板,支撑框的侧壁开设有供移动杆穿过的导向孔,夹板固定在移动杆靠近风管的一端,缓冲弹簧套设在位于支撑框内部的移动杆上,移动杆位于支撑框外部的一端与侧杆铰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风管安装时,先将两个移动杆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风管放入支撑框内后,松开移动杆,缓冲弹簧将夹板顶紧在风管侧壁上,以对风管的两侧进行夹紧,风管在产生震动时,能够对风管的两侧进行缓冲,并且由于移动杆贯穿导向孔,移动杆也能够对支撑框起到防脱落效果,在震动强烈时,尽量避免了支撑框发生坠落的现象。
20.可选的,所述移动杆位于支撑框内部的部分固定有开口向下设置的限位管,限位管与一个顶杆正对设置并供顶杆插入;顶杆插入限位管内时,夹板位于靠近支撑框边缘的位置,缓冲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风管的安装前,将两个移动杆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并在限位管即将对准最外侧的顶杆后,将顶杆下拉,限位块与顶杆对准后松开顶杆使其插入限位管,此时即可使移动杆和夹板的位置固定,便于风管放置到支撑框内,再将顶杆下拉即可使移动杆和夹板自动朝向风管一定并顶紧,提高了风管的拆装效率。
22.可选的,所有所述固定板之间均固定有固定杆。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一个顶杆即可使所有顶杆下移,使风管两侧的限位管与顶杆之间的插接配合更加便捷;在两个限位管内均插入顶杆内后,将风管放置到支撑框上,风管对位于中部的顶杆进行下压,使所有顶杆下移,顶杆与限位管脱离后,移动杆和夹板自动移动以对风管进行侧部的夹紧固定,提高了风管的安装效率。
24.可选的,所述限位管靠近风管的一侧开口设置,顶杆可通过此开口。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风管安装前,将两个移动杆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时,无需再将限位管与顶杆对准,只要限位管移动至此顶杆远离风管的一侧,再使顶杆上移,松开移动杆后限位管自动朝向顶杆移动并使其进入限位管,进一步提高了风管安装在抗震支架上的效率。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减震组件能够对风管的纵向作用力进行缓冲,缓冲组件能够对风管的侧向作用力进行缓冲,减震组件和缓冲组件均直接作用在风管上的减震效果更佳,提高了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2.拧动调节螺母可使其在纵杆上升降,以对减震弹簧的压缩量进行调节,即实现了对风管的压紧和减震,又方便安装和拆卸;并且调节螺母能够对支撑框起到防脱落的效果;3.缓冲弹簧将夹板顶紧在风管侧壁上,以对风管的两侧进行夹紧,能够对风管的两侧进行缓冲,并且由于移动杆贯穿导向孔,移动杆也能够对支撑框起到防脱落效果;4.风管放置到支撑框上,风管对位于中部的顶杆进行下压,使所有顶杆下移,顶杆与限位管脱离后,移动杆和夹板自动移动以对风管进行夹紧固定,提高了风管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为显示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
28.图中,1、支撑框;11、导向孔;12、通孔;2、风管;3、纵杆;4、减震组件;41、减震弹簧;411、压板;42、调节螺母;5、伸缩杆;51、外管;52、内杆;6、顶杆;61、支撑弹簧;62、固定板;63、固定杆;7、侧杆;8、缓冲组件;81、移动杆;811、限位管;82、缓冲弹簧;83、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
31.参考图1,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包括环形的支撑框1,支撑框1内设有风管2,风管2从支撑框1内穿过,风管2下表面与支撑框1内底壁贴合,支撑框1顶部与屋顶之间竖直固定有纵杆3,纵杆3底端贯穿入支撑框1内,纵杆3底端与风管2顶端之间设有将风管2压紧在支撑框1内且具有弹性功能的减震组件4;支撑框1的两侧均设有顶端与屋顶铰接的侧杆7,侧杆7倾斜设置且具有伸缩功能,侧杆7底端与风管2之间设有将风管2夹紧在支撑框1内且具有弹性功能的缓冲组件8。减震组件4和缓冲组件8能够给予风管2向下和左右的压力以对其固定,并且能够对风管2的纵向和侧向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而且减震组件4和缓冲组件8直接作用于风管2,提高了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
32.参考图2和图3,减震组件4包括减震弹簧41和调节螺母42,纵杆3底部位于支撑框1内的部分设有螺纹,调节螺母42螺纹连接在纵杆3的底部,减震弹簧41套设在纵杆3的底端,且减震弹簧41底端固定有贴合在风管2上表面的压板411,减震弹簧41顶部抵紧在调节螺母42下表面。通过拧动调节螺母42在纵杆3上的高度,可调节减震弹簧41的压缩量,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风管2,且便于拆装。
33.参考图2和图3,纵杆3底端与压板411之间设有伸缩杆5,伸缩杆5包括与纵杆3底端螺纹连接的外管51和竖直固定在压板411上的内杆52,内杆52顶端滑动连接在外管51内,减震弹簧41套设在伸缩杆5上。伸缩杆5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减震弹簧41的伸缩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减少减震弹簧41出现非伸缩方向上的扭曲,并且便于拆装。
34.参考图2,支撑框1下表面开设有若干竖直设置的通孔12,通孔12内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顶杆6,顶杆6底端始终位于支撑框1的下方,且顶杆6底端固定有固定板62,相邻固定板62之间均固定有固定杆63,位于支撑框1下方的顶杆6上套设有竖直设置的支撑弹簧61,支撑弹簧61顶端与支撑框1下表面固定,底端与固定板62固定;支撑弹簧61处于自然状态时,顶杆6的顶端位于支撑框1内底壁的上方。
35.风管2放置到支撑框1上后,顶杆6顶端被完全压入通孔12内,支撑弹簧61处于拉伸状态,能够与减震弹簧41配合,使风管2上下均受到压力,提高风管2安装后的稳定性,并且使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更佳。
36.参考图2,缓冲组件8包括水平设置的移动杆81、缓冲弹簧82和竖直设置的夹板83,支撑框1的侧壁水平开设有供移动杆81贯穿滑动的导向孔11,夹板83固定在移动杆81位于支撑框1内部的一端,夹板83侧壁与风管2侧壁贴合,移动杆81位于支撑框1歪的一端与侧杆7的底端铰接;缓冲弹簧82套设在移动杆81位于支撑框1内的部分上,移动杆81位于支撑框1内的部分上固定有开口向下设置的限位管811,缓冲弹簧82压缩在限位管811与支撑框1内壁之间。
37.两个夹板83将风管2的两侧顶紧,以提高风管2安装后的稳定性;风管2在震动时,移动杆81的移动带动缓冲弹簧82伸缩,达到了对风管2两侧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并且移动杆81将支撑框1贯穿也能够起到防坠落的效果。
38.参考图2,限位管811下开口供最外侧的顶杆6顶端插入,顶杆6插入限位管811内时,支撑弹簧61处于自然状态,缓冲弹簧82处于压缩状态。限位管811的底部朝向风管2的一侧开口设置,此开口用于供顶杆6通过以使顶杆6进入限位管811内。
39.在进行风管2安装时,先将顶杆6向下拽动,再将两个移动杆81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直至限位管811通过最外侧的顶杆6上方后,松开顶杆6使其上移,再松开移动杆81使顶杆6对限位管811限位;将风管2放置到支撑框1内时,风管2将顶杆6下压,顶杆6与限位管811分离后,两个夹板83自动将风管2夹紧固定,提高了风管2的拆装效率。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风管侧纵抗震支架的实施原理为:在将风管2安装到抗震支架上时,先将顶杆6向下拽动,再将两个移动杆81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直至限位管811通过最外侧的顶杆6上方后,松开顶杆6使其上移,再松开移动杆81使顶杆6对限位管811限位;将风管2放置到支撑框1内时,风管2将顶杆6下压,顶杆6与限位管811分离后,两个夹板83自动将风管2夹紧固定;再拧动调节螺母42使减震弹簧41将压板411压紧在风管2上,使风管2在震动时,风管2的上下左右均能够进行缓冲减震,进而提高了抗震支架的抗震效果。
4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