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9760发布日期:2023-03-24 22:1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水龙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热水龙头加热时采用不锈钢加热体,且受电压和频率高低浮动等因素的影响,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水温不稳定,有时过高,易造成烫伤,有时过冷,达不到加热效果,所以需要多次调整手柄才能调节到比较合适的温度,操作麻烦。同时,水温的过高加热会造成电能的浪费。另外,当人离开洗手台时,如果忘记关闭水龙头或者手柄没有转动到位,造成水龙头一直打开流水,则会造成水源和电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实现感应出水,并通过变频加热来实现恒温出水,提高节能效果。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包括壳体,出水口设置于壳体的上部,进水口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在壳体内设置有水仓导流柱,在壳体的侧部设置有手柄调节组件,手柄调节组件包括与水仓导流柱配合的阀芯、配合于阀芯外端的阀压盖以及与阀压盖连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仓导流柱内设置有变频加热装置,在壳体的上部设置有感应出水组件,感应出水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控制感应面板、设置于水仓导流柱顶部出口的电磁阀座和设置于电磁阀座内的电磁阀,出水口连通于电磁阀座上,控制感应面板包括人体感应模块;变频加热装置包括过水加热组件和变频加热组件,过水加热组件包括连接于水仓导流柱下端的进水底座和设置于水仓导流柱内的发热体,变频加热组件包括设置于电磁阀座上的探头压片、设置于探头压片上用于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进水底座上的散热片、设置于散热片上的可控硅、设置于水仓导流柱内的转子塞子、设置于转子塞子上的磁转子以及设置于磁转子侧部的霍尔传感器。
5.作为改进,所述壳体呈“7”字型结构,在壳体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触摸面板,控制感应面板设置于壳体顶部内,在壳体顶部腔室内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嘴,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阀座上。
6.再改进,所述水仓导流柱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线盖和位于线盖下方的压线盖,水仓导流柱上位于压线盖的内侧设置有接线板,接线板上设置有接地片,连接控制感应面板的线路位于线盖内,连接变频加热装置的线路接于接线板上并位于压线盖内。
7.再改进,所述进水底座的下方设置有进水胶垫。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电热水龙头的基础上集成感应出水和变频加热功能,人体感应模块检测到人手靠近水龙头出口时,控制感应面板控制电磁阀打开,使得水龙头出水,在出水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手柄来实现对水流大小进行调节,而在人离开之后,电磁阀关闭,水龙头不出水;另外,在出水过程中,变频加热
组件中的霍尔元件监测磁转子的转动并将水流大小传给控制感应面板,水流大小主要磁转子的转速来判断,与此同时,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度数并传给控制感应面板,控制感应面板收到温度度数及水流大小,然后通过可控硅控制发热体的加热功率,达到变频效果,实现恒温出水,避免出现过高的水温造成电能浪费,同时,也避免出现水龙头没有关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了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2.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中的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包括壳体5、水仓导流柱12、手柄调节组件、变频加热装置和感应出水组件。
13.其中,出水口3设置于壳体5的上部,进水口设置于壳体5的底部,在壳体5内设置有水仓导流柱12,在壳体5的侧部设置有手柄调节组件,手柄调节组件包括与水仓导流柱12配合的阀芯24、配合于阀芯24外端的阀压盖26以及与阀压盖26连接的手柄27,同时,在阀压盖26上位于手柄27和壳体5之间设置有手柄装饰圈25,水仓导流柱12内设置有变频加热装置,在壳体5的上部设置有感应出水组件,感应出水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5内的控制感应面板2、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顶部出口的电磁阀座11和设置于电磁阀座11内的电磁阀10,出水口3连通于电磁阀座11上,控制感应面板2包括人体感应模块;变频加热装置包括过水加热组件和变频加热组件,过水加热组件包括连接于水仓导流柱12下端的进水底座18和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内的发热体13,同时,为了提高密封效果,进水底座18的下方设置有进水胶垫28;变频加热组件包括设置于电磁阀座11上的探头压片9、设置于探头压片9上用于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8、设置于进水底座18上的散热片19、设置于散热片19上的可控硅20、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内的转子塞子21、设置于转子塞子21上的磁转子22以及设置于磁转子22侧部的霍尔传感器23。
14.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5呈“7”字型结构,在壳体5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触摸面板1,控制感应面板2设置于壳体5顶部内,在壳体5顶部腔室内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出水口3,出水口3上设置有出水嘴4,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阀座11上,其中,连接管由第一连接管6和第二连接管7连接而成,第一连接管6外端和出水口3连接,第二连接管7的外端连接于电池阀座11上。
15.另外,为了提高电热水龙头走线的整洁性,在水仓导流柱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线盖14和位于线盖14下方的压线盖15,水仓导流柱12上位于压线盖15的内侧设置有接线板17,接线板17上设置有接地片16,连接控制感应面板2的线路位于线盖14内,连接变频加热装置的线路接于接线板17上并位于压线盖15内。
16.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电热水龙头的基础上集成感应出水和变频加热功能,人体感应模块检测到人手靠近水龙头出口时,控制感应面板2控制电磁阀10打开,使得水龙头出水,在出水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手柄27来实现对水流大小进行调节,而在人离开之后,电磁
阀10关闭,水龙头不出水;另外,在出水过程中,变频加热组件中的霍尔元件23监测磁转子22的转动并将水流大小传给控制感应面板2,水流大小主要磁转子22的转速来判断,与此同时,温度传感器8检测水温度数并传给控制感应面板2,控制感应面板2收到温度度数及水流大小,然后通过可控硅20控制发热体13的加热功率,达到变频效果,实现恒温出水,避免出现过高的水温造成电能浪费,同时,也避免出现水龙头没有关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了节能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包括壳体(5),出水口(3)设置于壳体(5)的上部,进水口设置于壳体(5)的底部,在壳体(5)内设置有水仓导流柱(12),在壳体(5)的侧部设置有手柄调节组件,手柄调节组件包括与水仓导流柱(12)配合的阀芯(24)、配合于阀芯(24)外端的阀压盖(26)以及与阀压盖(26)连接的手柄(27),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仓导流柱(12)内设置有变频加热装置,在壳体(5)的上部设置有感应出水组件,感应出水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5)内的控制感应面板(2)、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顶部出口的电磁阀座(11)和设置于电磁阀座(11)内的电磁阀(10),出水口(3)连通于电磁阀座(11)上,控制感应面板(2)包括人体感应模块;变频加热装置包括过水加热组件和变频加热组件,过水加热组件包括连接于水仓导流柱(12)下端的进水底座(18)和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内的发热体(13),变频加热组件包括设置于电磁阀座(11)上的探头压片(9)、设置于探头压片(9)上用于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8)、设置于进水底座(18)上的散热片(19)、设置于散热片(19)上的可控硅(20)、设置于水仓导流柱(12)内的转子塞子(21)、设置于转子塞子(21)上的磁转子(22)以及设置于磁转子(22)侧部的霍尔传感器(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呈“7”字型结构,在壳体(5)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触摸面板(1),控制感应面板(2)设置于壳体(5)顶部内,在壳体(5)顶部腔室内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出水口(3),出水口(3)上设置有出水嘴(4),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阀座(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仓导流柱(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线盖(14)和位于线盖(14)下方的压线盖(15),水仓导流柱(12)上位于压线盖(15)的内侧设置有接线板(17),接线板(17)上设置有接地片(16),连接控制感应面板(2)的线路位于线盖(14)内,连接变频加热装置的线路接于接线板(17)上并位于压线盖(15)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底座(18)的下方设置有进水胶垫(2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水仓导流柱,在壳体的侧部设置有手柄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仓导流柱内设置有变频加热装置,在壳体的上部设置有感应出水组件,感应出水组件包括控制感应面板和电磁阀;变频加热装置包括过水加热组件和变频加热组件,过水加热组件包括进水底座和发热体,变频加热组件包括探头压片、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进水底座上的散热片、设置于散热片上的可控硅、设置于水仓导流柱内的转子塞子、设置于转子塞子上的磁转子以及设置于磁转子侧部的霍尔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感应出水恒温电热水龙头,实现感应出水,并通过变频加热来实现恒温出水,提高节能效果。提高节能效果。提高节能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贵 毛光明 郁北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慈溪市智麦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8
技术公布日:2023/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