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83950发布日期:2023-06-17 08:4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驱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将驱动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集成为一体,部分驱动系统采用润滑油冷却的方式,油泵从壳体底部的吸油孔吸取润滑油,再通过换热器对润滑油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润滑油再次输送到壳体的内部,对驱动电机及减速器进行润滑和冷却。当车辆处于上下坡或者左右倾斜的状态,并达到一定的角度以后,壳体内的润滑油会快速流动并堆积在壳体内的一侧,可能导致吸油孔处的液位偏低,油泵的吸油量不足,导致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的润滑不足,影响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驱动系统,能够减慢润滑油流动的速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为油泵供油的能力。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具有上述驱动系统的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驱动系统,包括壳体及挡油板,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相连通的电机腔和减速器腔,所述壳体设置有集油结构,所述集油结构位于所述减速器腔的下部并连接于所述减速器腔的内壁,所述集油结构与所述减速器腔的部分内壁围合形成一端具有开口的集油腔,所述集油结构背离所述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回油口以及吸油孔,所述回油口连通所述减速器腔;挡油板,连接于所述集油结构,所述挡油板部分遮盖所述开口,所述挡油板与所述减速器腔的下侧内壁之间形成有回油间隙,所述回油间隙连通所述集油腔与所述减速器腔。

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驱动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集油腔位于减速器腔的下侧,润滑油汇集于集油腔,经吸油孔供给油泵;当车辆处于上、下坡或者左、右倾斜的状态,集油腔中的润滑油会流出,由于挡油板的阻挡,润滑油仅能从挡油板与减速器腔的下侧内壁之间的回油间隙流出,润滑油从回油间隙流出的速度较慢,在一段时间内,使得集油腔中能够保留部分润滑油,满足油泵的吸油需求,防止油泵吸入油泡或者吸空,避免驱动系统出现润滑不足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油板的上侧形状与所述集油结构的外壁形状匹配,并且所述挡油板的上侧与所述集油结构密封连接,所述挡油板的下侧形状与所述减速器腔的壁面匹配。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舌板,沿所述挡油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回油间隙的两侧各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安装舌板,所述安装舌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集油结构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安装孔的连接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连接孔中穿设有紧固件以将所述挡油板固定于所述集油结构。

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还设置有定位销,所述集油结构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定位销的销孔,所述定位销远离所述挡油板的端部设置有挡环,所述挡环沿所述定位销的径向凸出,并且所述挡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销孔的内径,所述定位销设置有沿轴向布置的开口槽。

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舌板以及两个所述定位销,两个所述定位销位于两个所述安装舌板之间,并且为间隔布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连接有第一油管、油泵以及换热器,所述油泵和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两个连通所述减速器腔的通油孔,其中一个所述通油孔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另一个所述通油孔连通所述换热器的输入口,所述第一油管位于所述减速器腔中,并且所述第一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通油孔。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油管包括主管及两个管接头,所述管接头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管接头设置有连接部及插装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主管,所述插装部插装于所述通油孔,所述插装部与所述通油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输入所述通油孔的润滑油的流量为a,所述环形间隙的泄漏量为q,满足:q/a<0.05。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油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插装部为圆管,所述圆管与所述通油孔同轴布置,沿所述通油孔的轴向,所述环形间隙的长度为l,沿所述通油孔的径向,所述环形间隙的宽度为h,所述环形间隙的中径为d,所述润滑油的运动粘度为μ,所述通油孔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管的输出端的压力差为δp,满足: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装部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沿所述插装部的径向延伸,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壳体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凸出于所述减速器腔的内壁并且邻近所述通油孔,所述安装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固定孔的安装孔,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中穿设有紧固件以将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柱。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板连接有金属套,所述金属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孔中,所述金属套与所述固定板为过盈配合;所述紧固件为螺丝,所述螺丝穿设于所述金属套的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以配合所述螺丝,所述螺丝连接有弹簧垫片和平垫片,所述平垫片位于所述弹簧垫片和所述金属套之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管接头为注塑件,所述连接部的轴线与所述插装部的轴线相垂直,所述主管由塑料件热弯成型,所述主管与所述连接部压装连接为一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系统。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的上侧形状与所述集油结构的外壁形状匹配,并且所述挡油板的上侧与所述集油结构密封连接,所述挡油板的下侧形状与所述减速器腔的壁面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舌板,所述回油间隙的两侧各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安装舌板,所述安装舌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集油结构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安装孔的连接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连接孔中穿设有紧固件以将所述挡油板固定于所述集油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还设置有定位销,所述集油结构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定位销的销孔,所述定位销远离所述挡油板的端部设置有挡环,所述挡环沿所述定位销的径向凸出,并且所述挡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销孔的内径,所述定位销设置有沿轴向布置的开口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的上侧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舌板以及两个所述定位销,两个所述定位销位于两个所述安装舌板之间,并且为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有第一油管、油泵以及换热器,所述油泵和所述换热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两个连通所述减速器腔的通油孔,其中一个所述通油孔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另一个所述通油孔连通所述换热器的输入口,所述第一油管位于所述减速器腔中,并且所述第一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通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管包括主管及两个管接头,所述管接头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管接头设置有连接部及插装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主管,所述插装部插装于所述通油孔,所述插装部与所述通油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输入所述通油孔的润滑油的流量为a,所述环形间隙的泄漏量为q,满足:q/a<0.0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插装部为圆管,所述圆管与所述通油孔同轴布置,沿所述通油孔的轴向,所述环形间隙的长度为l,沿所述通油孔的径向,所述环形间隙的宽度为h,所述环形间隙的中径为d,所述润滑油的运动粘度为μ,所述通油孔的输入端与所述油管的输出端的压力差为δp,满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部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沿所述插装部的径向延伸,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壳体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凸出于所述减速器腔的内壁并且邻近所述通油孔,所述安装柱设置有配合所述固定孔的安装孔,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中穿设有紧固件以将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连接有金属套,所述金属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孔中,所述金属套与所述固定板为过盈配合;所述紧固件为螺丝,所述螺丝穿设于所述金属套的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以配合所述螺丝,所述螺丝连接有弹簧垫片和平垫片,所述平垫片位于所述弹簧垫片和所述金属套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为注塑件,所述连接部的轴线与所述插装部的轴线相垂直,所述主管由塑料件热弯成型,所述主管与所述连接部压装连接为一体。

12.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系统及车辆,其中驱动系统包括壳体及挡油板,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相连通的电机腔和减速器腔,壳体设置有集油结构,集油结构位于减速器腔的下部并连接于减速器腔的内壁,集油结构与减速器腔的部分内壁围合形成一端具有开口的集油腔,集油结构集油结构集油结构背离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回油口以及吸油孔,回油口连通减速器腔;挡油板,连接于集油结构,挡油板部分遮盖开口,挡油板与减速器腔的下侧内壁之间形成有回油间隙,回油间隙连通集油腔与减速器腔,润滑油从回油间隙流出的速度较慢,在一段时间内,使得集油腔中能够保留部分润滑油,满足油泵的吸油需求,防止油泵吸空。

技术研发人员:韩欣钰,范永灿,秦鑫,李继南,时东旭,胡金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