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38014发布日期:2023-09-23 13:5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1、减振装置构成为通过螺旋弹簧,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变动而使其衰减。具体而言,减振装置具有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以及将它们弹性地连结的多个螺旋弹簧。此外,也提出有通过摩擦件而产生迟滞扭矩的减振装置。

2、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相互相对旋转。为了将该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设置有止动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减振装置中,侧板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止动凸部,毂板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止动卡止片。通过该止动凸部与止动卡止片抵接,限制侧板与毂板相互进一步相对旋转。作为其结果,避免各螺旋弹簧的过度压缩。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6572号公报

4、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减振装置中,为了防止由于止动凸部与止动卡止片碰撞而产生损伤,对侧板以及毂板进行渗碳处理。然而,从低成本化等观点出发,期望取消渗碳处理。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不进行渗碳处理且抑制止动机构的损伤的减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某方面所涉及的减振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弹性构件。第一旋转体具有抵接面。抵接面朝向周向并且沿径向延伸。第二旋转体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第二旋转体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止动面。止动面在周向上与抵接面隔开间隔对置。弹性构件将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弹性连结。

2、根据该结构,通过抵接面与止动面抵接,由此限制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超过规定的角度范围而相对旋转。而且,该抵接面与止动面均沿径向延伸,因此,与如以往那样抵接面和止动面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抵接面与止动面的接触面积变大。作为其结果,施加于抵接面以及止动面的面压变小,因此,即便不进行渗碳处理,也能够抑制止动机构的损伤。

3、优选的是,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相对于第二旋转体而配置于轴向的第一侧。第二板相对于第二旋转体而配置于轴向的第二侧。第二旋转体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

4、优选的是,第一板具有第一板主体、连结部、安装部。连结部从第一板主体的外周部朝向第二板沿轴向延伸。安装部从连结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安装部具有抵接面。

5、优选的是,第二板具有在轴向上向第一板侧突出的突出部。安装部安装于突出部。

6、优选的是,安装部相对于连结部而在周向上向止动面侧突出。

7、优选的是,减振装置还具备摩擦板、第一以及第二侧板、压板、施力构件。摩擦板安装于第一板主体。第一侧板相对于摩擦板而配置于轴向的第一侧。第一侧板为环状。第二侧板相对于摩擦板而配置于轴向的第二侧。第二侧板为环状。压板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二侧板与摩擦板之间。施力构件配置于第二侧板与压板之间。施力构件对压板朝向摩擦板施力。

8、优选的是,第二侧板相对于安装部而配置于径向外侧。第二侧板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与安装部重叠。

9、优选的是,施力构件相对于连结部而配置于径向外侧。施力构件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与连结部重叠。

10、优选的是,第二旋转体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止动部。止动部具有止动面。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发明,能够不进行渗碳处理且抑制止动机构的损伤。



技术特征:

1.一种减振装置,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减振装置,不进行渗碳处理且抑制止动机构的损伤。减振装置(100)具备第一旋转体(20)、第二旋转体(23)、弹性构件(24)。第一旋转体(20)具有抵接面(215)。抵接面(215)朝向周向并且沿径向延伸。第二旋转体(23)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旋转体(20)相对旋转。第二旋转体(23)具有沿径向延伸的止动面(235)。止动面235在周向上与抵接面(215)隔开间隔对置。弹性构件(24)将第一旋转体(20)与第二旋转体(23)弹性连结。

技术研发人员:上原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 艾科赛迪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