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5912发布日期:2023-09-16 22:58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油箱底壳挡圈,尤其涉及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


背景技术:

1、挡圈又称为卡簧,起到轴向限位作用,能够防止其他零件轴向窜动。弹性挡圈是常用的挡圈,分为孔用挡圈和轴用挡圈,与挡圈相对应的结构是设置在零件上的卡槽,安装时需要将挡圈嵌入到卡槽内,挡圈有着规范的设计标准,常用的结构为开口圆环。

2、目前现有的油箱底壳挡圈在安装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借助挡圈钳,以此来进行油箱底壳挡圈的安装,使得油箱底壳挡圈的安装非常的麻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油箱底壳挡圈有着许多的型号,在安装时需要使用对应的型号,否则挡圈难以安装或者安装后无法发挥使用作用,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侧边开设有凹形通槽,所述主体的正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穿过凹形通槽贯穿主体,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凹形通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环,所述弧形环与主体为对称设计,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固定轴活动连接。

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4、所述弧形环的外侧边开设有弧形通槽,所述弧形通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形块。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弧形环的底面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弧形环的侧边固定连接有齿形连接块。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连接板靠近外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块,所述三角块与第一齿形块相互配合。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主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侧边开设有方形通槽。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方形通槽远离外环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齿形块,所述第二齿形块与齿形连接块相互配合。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通过凹形通槽、固定轴、固定块,使得挡圈能够活动,在安装时,能够将挡圈打开,使得挡圈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安装,将齿形连接块插入方形通槽,即可完成挡圈的安装工作,相较于现有的油箱底壳挡圈在安装时需要借助挡圈钳,安装过程费时费力,该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安装。

17、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通过固定轴、弹性杆、连接块,使得挡圈在使用时能够通过按压弹性杆控制连接块的伸缩以及弧形环与主体在固定轴上的活动,从而改变油箱底壳挡圈的内径,使得挡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型号,从而方便将其安装,相较于现有的挡圈在使用时需要寻找到相应的型号再将其安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该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可以改变内径使得挡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型号,便于挡圈的安装,节省了时间。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侧边开设有凹形通槽(2),所述主体(1)的正面开设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穿过凹形通槽(2)贯穿主体(1),所述第一通孔(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轴(4),所述凹形通槽(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远离主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环(5),所述弧形环(5)与主体(1)为对称设计,所述固定块(6)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7),所述第二通孔(7)与固定轴(4)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环(5)的外侧边开设有弧形通槽(8),所述弧形通槽(8)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形块(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环(5)的底面开设有弧形孔(10),所述弧形孔(10)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所述连接板(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3),所述第一连接块(13)远离弧形环(5)的侧边固定连接有齿形连接块(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2)靠近外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杆(14),所述弹性杆(14)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块(15),所述三角块(15)与第一齿形块(9)相互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7),所述第二连接块(17)的侧边开设有方形通槽(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通槽(18)远离外环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齿形块(19),所述第二齿形块(19)与齿形连接块(16)相互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油箱底壳挡圈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便于使用的油箱底壳挡圈,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侧边开设有凹形通槽,所述主体的正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穿过凹形通槽贯穿主体,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凹形通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环,所述弧形环与主体为对称设计,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固定轴活动连接。本技术,通过将挡圈整体分成多个部件组合,在使用时通过固定轴可以实现挡圈的快速安装,多个部件的组合使得挡圈的内径可调节,使挡圈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油箱底壳,方便挡圈的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皖林,黄小林,刘星明,李二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亚凯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8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