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68500发布日期:2023-09-24 06:35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给新能源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后端轴承飞溅润滑的导油结构,属于减速器润滑。


背景技术:

1、在新能源电驱动减速器中,为匹配电机向高转速方向的发展趋势,减速器的速比变大,以此保证相同速度的输出。一二级减速比都相应增大,也就是,在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中,输入轴的转速最高、其次是中间轴。在输入转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输入轴和中间轴的轴承对润滑要求也越来越高。

2、飞溅润滑的驱动轮是主减速齿轮,即主减速齿轮搅动齿轮使得底部润滑油飞溅。通过壳体上设计导油筋,把润滑油引流至轴承安装孔底部,对轴承进行润滑.由于主减齿轮是斜齿轮,其倾斜方向是由后壳体一侧向前壳体一侧的、齿轮转动方向的后方倾斜,因此,在主减齿轮转动时,主减齿轮齿槽内的润滑油会沿倾斜的齿槽向前壳体方向边流动边飞溅,导致前壳体一侧飞溅润滑油较多。而后壳体一侧是飞溅润滑油较少的一侧,使后壳体一侧输入轴和中间轴轴承接收到的飞溅润滑油较少,存在润滑不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后壳体一侧的输入轴和中间轴轴承接收到足量的飞溅润滑油。

2、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3、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前壳体和后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能够拦截飞溅润滑油的拦截油道和设在后壳体侧壁上的引流油道,拦截油道和引流油道的上端在后壳体上相通,引流油道下端与输入轴的输入轴后轴承位和中间轴的中间轴后轴承位相通。

4、进一步地,所述拦截油道的截面呈c字形,一侧是吞油口,底部是油槽一,所述吞油口朝着飞溅润滑油的来向。

5、进一步地,所述拦截油道分为设置在前壳体顶部的拦截油道前段和设置在后壳体顶部的拦截油道后段,在前壳体和后壳体装配时,拦截油道前段和拦截油道后段对接连通。

6、进一步地,所述拦截油道前段的前端被前壳体侧壁封堵,所述拦截油道后段贴近后壳体侧壁处设有向下漏油的漏油缺口。

7、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油道包括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和中间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上端连通拦截油道后段的漏油缺口,下端连通输入轴后轴承位,所述中间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上端连通输入轴后轴承位,下端连通中间轴后轴承位。

8、进一步地,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具有开口向上的油槽二,所述油槽二的上端位于漏油缺口的下方。

9、有益效果:能够保证后壳体一侧的输入轴和中间轴轴承接收到足量的飞溅润滑油;结构简洁合理,不影响前壳体和后壳体的装配。



技术特征:

1.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前壳体(1)和后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能够拦截飞溅润滑油的拦截油道(3)和设在后壳体(2)侧壁上的引流油道(4),拦截油道(3)和引流油道(4)的上端在后壳体(2)上相通,引流油道(4)下端与输入轴的输入轴后轴承位(5)和中间轴的中间轴后轴承位(6)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油道(3)的截面呈c字形,一侧是吞油口(303),底部是油槽一(304),所述吞油口(303)朝着飞溅润滑油的来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油道(3)分为设置在前壳体(1)顶部的拦截油道前段(301)和设置在后壳体(2)顶部的拦截油道后段(302),在前壳体(1)和后壳体(2)装配时,拦截油道前段(301)和拦截油道后段(302)对接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油道前段(301)的前端被前壳体(1)侧壁封堵,所述拦截油道后段(302)贴近后壳体(2)侧壁处设有向下漏油的漏油缺口(3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油道(4)包括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401)和中间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402),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401)上端连通拦截油道后段(302)的漏油缺口(305),下端连通输入轴后轴承位(5),所述中间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402)上端连通输入轴后轴承位(5),下端连通中间轴后轴承位(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轴后轴承位引流油道(401)具有开口向上的油槽二(403),所述油槽二(403)的上端位于漏油缺口(305)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保证减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后端轴承润滑的导油结构,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前壳体和后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能够拦截飞溅润滑油的拦截油道和设在后壳体侧壁上的引流油道,拦截油道和引流油道的上端在后壳体上相通,引流油道下端与输入轴的输入轴后轴承位和中间轴的中间轴后轴承位相通。进一步地,所述拦截油道的截面呈C字形,一侧是吞油口,底部是油槽一,所述吞油口朝着飞溅润滑油的来向。其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后壳体一侧的输入轴和中间轴轴承接收到足量的飞溅润滑油;结构简洁合理,不影响前壳体和后壳体的装配。

技术研发人员:何胜平,王林龙,沈洪军,刘祥环,于爱军,杨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6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