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轴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36998发布日期:2023-11-17 17:03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轴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联轴器,具体为一种联轴器装置。


背景技术:

1、联轴器是指联接两轴或轴与回转件,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一同回转,在正常情况下不脱开的一种装置,有时也作为一种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被联接机件承受过大的载荷,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

2、联轴器一般都是通过在主动半联轴器和从动半联轴器之间设置星形插接件,但是主动半联轴器和从动半联轴器之间的连接固定稳定性较差,故此亟需开发一种联轴器装置,用于提高联轴器的运行平稳性,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联轴器装置,包括主动半联轴器、从动半联轴器、星形聚氨酯弹性件,所述主动半联轴器的一端面设有第一衔接爪槽,且第一衔接爪槽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星形聚氨酯弹性件上设有凸形爪块,且凸形爪块的侧面上设有定位凸点,所述星形聚氨酯弹性件通过凸形爪块和第一衔接爪槽相插接,且定位凸点嵌入至第一定位槽中,所述从动半联轴器的一端面设有第二衔接爪槽,且第二衔接爪槽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从动半联轴器通过第二衔接爪槽和凸形爪块与星形聚氨酯弹性件相插接,且定位凸点嵌入至第二定位槽中。

3、进一步的,所述主动半联轴器的中部设有第一轴孔,且第一轴孔的内壁设有第一键槽。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孔上设有第一锁销孔,且第一锁销孔贯穿于第一轴孔上。

5、进一步的,所述凸形爪块的数量设有8个,所述第一衔接爪槽和第二衔接爪槽的数量均设有4个,且第二衔接爪槽和第一衔接爪槽交错排布。

6、进一步的,所述从动半联轴器的中部设有第二轴孔,且第二轴孔的内壁设有第二键槽。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孔上设有第二锁销孔,且第二锁销孔贯穿于第二轴孔上。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9、该联轴器装置,在星形聚氨酯弹性件的凸形爪块上设置定位凸点,在主动半联轴器和从动半联轴器的衔接爪槽上分别设置定位槽,通过定位凸点和定位槽相互间的限位配合,从而限定星形聚氨酯弹性件在联轴器运转时的轴向窜动,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提高了半联轴器之间的连接强度,还提高了联轴器的运行平稳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联轴器装置,包括主动半联轴器(1)、从动半联轴器(2)、星形聚氨酯弹性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半联轴器(1)的一端面设有第一衔接爪槽(11),且第一衔接爪槽(11)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12),所述星形聚氨酯弹性件(3)上设有凸形爪块(31),且凸形爪块(31)的侧面上设有定位凸点(32),所述星形聚氨酯弹性件(3)通过凸形爪块(31)和第一衔接爪槽(11)相插接,且定位凸点(32)嵌入至第一定位槽(12)中,所述从动半联轴器(2)的一端面设有第二衔接爪槽(21),且第二衔接爪槽(21)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22),所述从动半联轴器(2)通过第二衔接爪槽(21)和凸形爪块(31)与星形聚氨酯弹性件(3)相插接,且定位凸点(32)嵌入至第二定位槽(2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半联轴器(1)的中部设有第一轴孔(13),且第一轴孔(13)的内壁设有第一键槽(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联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孔(13)上设有第一锁销孔(15),且第一锁销孔(15)贯穿于第一轴孔(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爪块(31)的数量设有8个,所述第一衔接爪槽(11)和第二衔接爪槽(21)的数量均设有4个,且第二衔接爪槽(21)和第一衔接爪槽(11)交错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半联轴器(2)的中部设有第二轴孔(23),且第二轴孔(23)的内壁设有第二键槽(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联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孔(23)上设有第二锁销孔(25),且第二锁销孔(25)贯穿于第二轴孔(23)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联轴器装置,涉及联轴器技术领域,采用的方案:包括主动半联轴器、从动半联轴器、星形聚氨酯弹性件,所述主动半联轴器的一端面设有第一衔接爪槽,且第一衔接爪槽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星形聚氨酯弹性件上设有凸形爪块,且凸形爪块的侧面上设有定位凸点,该联轴器装置,在星形聚氨酯弹性件的凸形爪块上设置定位凸点,在主动半联轴器和从动半联轴器的衔接爪槽上分别设置定位槽,通过定位凸点和定位槽相互间的限位配合,从而限定星形聚氨酯弹性件在联轴器运转时的轴向窜动,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提高了半联轴器之间的连接强度,还提高了联轴器的运行平稳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冯彩霞,杨玉岩,姚志烨,周正刚,牛晓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