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通气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52052发布日期:2024-08-17 22:1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箱通气塞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变速箱零部件,涉及一种变速箱通气塞。


背景技术:

1、汽车变速箱在工作时内部会有温度变化,当汽车变速箱开始运行到停止运行的过程中,汽车变速箱内的温度会有一个升温到降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变速箱内的空气升温时膨胀、降温时冷缩,可能会导致与外界的大气压之间的压差过大,进而导致汽车变速箱的密封件和一些零部件过早地磨损,影响汽车变速箱的使用寿命,目前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在汽车变速箱外壳上设置将变速箱外壳内部与外界连通的变速箱通气孔,但变速箱通气孔不能直接裸露在变速箱外壳上,否则会将外界的杂质引入变速箱内且会造成变速箱内部的油气在排出时带走更多的润滑油,造成润滑油的损失和更多外部空气的污染,因此现在通常都会在变速箱通气孔上增加变速箱通气塞,变速箱通气塞的第一个作用是将变速箱内的空气与变速箱外部的大气联通,使变速箱内部的气压与变速箱外部的气压平衡;变速箱通气塞的第二个作用是尽量减少变速箱外部大气中的灰尘、水分、杂质等通过变速箱通气孔进入变速箱内部,对变速箱的使用和寿命造成影响;变速箱通气塞的第三个作用是使变速箱内部的油气排出的过程中对油气中的油液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凝回流,使油气排出的过程中油气中的润滑油尽量少地的排出变速箱外,以减少润滑油的损失并尽量降低对变速箱外部空气的污染。

2、目前应用在变速器上的变速器通气塞可以保证变速箱内与外界的大气压相同。现有的变速器通气塞通常采用塞体和塞帽配合的结构方式,其中变速器通气塞的塞体插入变速箱通气孔中并通过设置于自身底端的卡爪卡接在变速器的壳体上,变速器通气塞的塞帽设于变速器通气塞的塞体的顶部,并在变速器通气塞的塞帽和变速器通气塞的塞体顶部四周之间形成通气道,由变速箱通气孔排出并流入变速器通气塞的塞体内的气体经由该通气道排出。

3、为提高通气塞的防尘效果,通常需要在变速器通气塞的塞帽和变速器通气塞的塞体之间设置类似迷宫的通气道结构,如此使得变速器通气塞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因此,如何优化通气塞的结构,以满足通气和防尘的前提下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变速箱通气塞。

2、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通气塞,与变速箱壳体上的变速箱通气孔连通,使变速箱内的气体与外界的气体连通,包括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的塞体以及位于塞体顶部并与塞体一体的塞帽,塞帽包括一个圆锥筒状的内伞状体,内伞状体的内表面与塞体的外壁的顶部连接为一体,塞体中由于变速箱通气孔连通的塞体通道,塞体通道和内伞状体的内表面顶部形成第一通气道,内伞状体的外部设置有一个外伞状体,内伞状体的顶点与外伞状体的顶点之间通过一个竖直设置的柱状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内伞状体的外表面和外伞状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锥形环状的通道即第二通气道,内伞状体的底部边缘与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内伞状体的底部边缘与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形成的底部开口为排气间隙,内伞状体上靠近连接部的部位间隔均匀地开有多个将第一通气道与第二通气道连通的连通孔,塞体的底部插入并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的变速箱通气孔中,变速箱通气孔未排气时内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和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与变速箱壳体抵接,排气间隙不与变速箱壳体外部的气体连通,变速箱通气孔排气时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翘起,使排气间隙与变速箱壳体外部的气体连通。

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包括:

5、塞体、外伞状体、内伞状体以及连接部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6、塞体、外伞状体、内伞状体以及连接部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7、塞体的外圆柱面的底部开有一圈环形的凹槽,塞体的外圆柱面上位于凹槽下方的部位带有向内侧倾斜的环形斜面,使塞体的外圆柱面的底部形成与变速箱通气孔的底部卡接的卡爪。

8、塞体的外圆柱面上位于凹槽上方的部位开有一个圈环形的密封圈凹槽,密封圈凹槽中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密封圈,当塞体的底部插入变速箱通气孔中并于变速箱通气孔的底部卡接时,密封圈与变速箱通气孔的内壁紧密贴合,以起到密封作用。

9、外伞状体与内伞状体相似,即外伞状体的顶角的角度与内伞状体的顶角的角度相等。

10、外伞状体的顶角的角度与内伞状体的顶角的角度均为40°~140°。

11、排气间隙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为0.5~1.5毫米。

12、第一通气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金属网,有利于变速箱通气孔排出的油气冷凝回流。

13、金属网为圆锥形,且金属网与内伞状体的内表面的顶部贴合。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通过设置有上下间隔布置的外伞状体和内伞状体通过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道,第二通气道经由连通孔与第一通气道连通,使得内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和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均抵接在变速箱壳体上,排气间隙被变速箱壳体封堵,防止外部灰尘进入第二通气道,并能够在第二通气道内的压力超出预设值时,外伞状体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翘起,从而使得排气间隙增大并与变速箱壳体外部的大气连通,气体经由排气间隙排出,具有较好的排气和防尘效果,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技术特征:

1.一种变速箱通气塞,与变速箱壳体上的变速箱通气孔连通,使变速箱内的气体与外界的气体连通,包括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的塞体(1)以及位于塞体(1)顶部并与塞体(1)一体的塞帽,其特征在于,塞帽包括一个圆锥筒状的内伞状体(104),内伞状体(104)的内表面与塞体(1)的外壁的顶部连接为一体,塞体(1)中由于变速箱通气孔连通的塞体通道,塞体通道和内伞状体(104)的内表面顶部形成第一通气道(100),内伞状体(104)的外部设置有一个外伞状体(103),内伞状体(104)的顶点与外伞状体(103)的顶点之间通过一个竖直设置的柱状的连接部(105)连接为一体,内伞状体(104)的外表面和外伞状体(10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锥形环状的通道即第二通气道(200),内伞状体(104)的底部边缘与外伞状体(103)的底部边缘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内伞状体(104)的底部边缘与外伞状体(103)的底部边缘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形成的底部开口为排气间隙(106),内伞状体(104)上靠近连接部(105)的部位间隔均匀地开有多个将第一通气道(100)与第二通气道(200)连通的连通孔(102),塞体(1)的底部插入并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的变速箱通气孔中,变速箱通气孔未排气时内伞状体(104)的底部边缘和外伞状体(103)的底部边缘与变速箱壳体抵接,排气间隙(106)不与变速箱壳体外部的气体连通,变速箱通气孔排气时外伞状体(103)的底部边缘翘起,使排气间隙(106)与变速箱壳体外部的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塞体(1)、外伞状体(103)、内伞状体(104)以及连接部(105)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塞体(1)、外伞状体(103)、内伞状体(104)以及连接部(105)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塞体(1)的外圆柱面的底部开有一圈环形的凹槽,塞体(1)的外圆柱面上位于凹槽下方的部位带有向内侧倾斜的环形斜面,使塞体(1)的外圆柱面的底部形成与变速箱通气孔的底部卡接的卡爪(1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塞体(1)的外圆柱面上位于凹槽上方的部位开有一个圈环形的密封圈凹槽,密封圈凹槽中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密封圈(2),当塞体(1)的底部插入变速箱通气孔中并于变速箱通气孔的底部卡接时,密封圈(2)与变速箱通气孔的内壁紧密贴合,以起到密封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外伞状体(103)与内伞状体(104)相似,即外伞状体(103)的顶角的角度与内伞状体(104)的顶角的角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外伞状体(103)的顶角的角度与内伞状体(104)的顶角的角度均为40°~14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排气间隙(106)沿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为0.5~1.5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第一通气道(100)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金属网,有利于变速箱通气孔排出的油气冷凝回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其特征在于,金属网为圆锥形,且金属网与内伞状体(104)的内表面的顶部贴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箱通气塞,塞体插入变速器通气孔并通过底部的卡爪卡接,塞体顶部的塞帽由上下间隔布置的外伞状体和内伞状体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部连接组成,并在外伞状体和内伞状体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道,第二通气道经由多个间隔均匀地布置在内伞状体上的连通孔与第一通气道连通,当变速器通气孔不排气时,外伞状体的底部边缘和内伞状体的底部边缘抵接在变速器的壳体上,排气间隙被变速器壳体封堵,防止外部灰尘进入第二通气道,并能够在第二通气道内的压力超出预设值时,通过外伞状体的外周会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向上翘起,从而使得排气间隙增大,气体经由排气间隙排出,具有较好的排气和防尘效果,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刘思旸,滕腾,王建兵,于洪阳,黄忆南,王昌斌,方奇,王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3
技术公布日:2024/8/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