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控制阀,具体涉及差动控制阀。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建筑物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调整,产生了供热、制冷或动力能源系统中介质流量不均衡或断流的问题,控制阀压差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控制阀压差装置不便于自动控制,且不便于在突发情况中手动控制,不利于使用。
2、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公开号为cn217328474u的中国专利,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自动控制阀压差装置,涉及控制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阀体、导流腔体和导流口,阀体的内侧固定有导流腔体,导流腔体的内侧开设有导流槽,导流腔体的外侧均固定有两个导流口,阀体的顶部装配有自动泄压调节机构,自动泄压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阀体内的流体压力大小,阀体的底部装配有便捷泄压调节机构,便捷泄压调节机构用于手动调节阀体内的流体压力大小。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泄压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使本装置可以自动调节流量和泄压,加快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本装置的自动化调节,且通过便捷泄压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使本装置可以在突发情况时有效地调节调节流量和泄压,提升了本装置的安全性。
3、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能通过便捷泄压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使本装置可以在突发情况时有效地调节调节流量和泄压,提升了本装置的安全性,但是该装置结构过于复杂,导致建造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差动控制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差动控制阀,包括主体装置,主体装置包括装配单元、第一调节单元和第二调节单元。
4、装配单元包括控制阀管、套管和封闭插杆,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控制阀管、辅助封闭环、第一封堵环、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一定位环,第二调节单元包括第二控制阀管、第二封堵环、通孔和封闭盖板。
5、第一封堵环的一端开设有流通孔,第二控制阀管的一端外壁开设有通孔,第一调节单元位于装配单元的内部,第二调节单元位于第一调节单元的内部。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利用第一调节单元和第二调节单元中的各组件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自动对控制阀管中的压力进行调节,而且,结构简单,无需外部动力,便于后期维护。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封堵环的内壁与第一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封堵环的外壁与套管的内壁滑动连接,套管的两端内壁与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利用封闭插杆对第一封堵环上流通孔的封堵,以及封闭盖板对第一控制阀管的封闭作用,保证了装置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控制阀管的一端外壁与第一定位环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封堵环的一端与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远离第一封堵环的一端与第一定位环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定位环的外壁与控制阀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利用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定位环、第二复位弹簧和第二定位环配合使用,使得第一控制阀管和第二控制阀管对控制阀管中压力调控能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而保证了调节的准确性。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封闭插杆的一端外壁与流通孔的内壁插接,封闭插杆的另一端与控制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封堵环的外壁与第一控制阀管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封堵环的内壁与第二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控制阀管的一端与封闭盖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封闭盖板靠近第二控制阀管的一侧与第一控制阀管的一端活动连接。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封堵环靠近封闭盖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远离第二封堵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环,第二定位环的外壁与第一控制阀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定位环的一侧开设有通槽。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控制阀,利用第一调节单元和第二调节单元中的各组件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自动对控制阀管中的压力进行调节,而且,结构简单,无需外部动力,便于后期维护。
18、2、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控制阀,利用封闭插杆对第一封堵环上流通孔的封堵,以及封闭盖板对第一控制阀管的封闭作用,保证了装置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
19、3、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动控制阀,利用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定位环、第二复位弹簧和第二定位环配合使用,使得第一控制阀管和第二控制阀管对控制阀管中压力调控能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而保证了调节的准确性。
1.差动控制阀,包括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装置包括装配单元、第一调节单元和第二调节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环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堵环的外壁与所述套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套管的两端内壁与所述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管的一端外壁与所述第一定位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封堵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远离所述第一封堵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环的外壁与所述控制阀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插杆的一端外壁与所述流通孔的内壁插接,所述封闭插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阀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堵环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封堵环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管的外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阀管的一端与所述封闭盖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封闭盖板靠近所述第二控制阀管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管的一端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堵环靠近所述封闭盖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远离所述第二封堵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定位环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环的一侧开设有通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