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量增力器、增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2537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限量增力器、增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广泛多用途增力器、增速器,特别是能在不损失各种机械原能量的条件下达到增力和增速目的的增力器、增速器。
为了达到增力和增速目的,现有的技术都是采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达到增力目的,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达到增速目的,而以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减慢了原转速,降低了原力量的条件下达到目的。现行各种机动车辆内使用的调速器就是利用了这一技术。
本实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种能在不损失各种机械原能量的条件下达到增力和增速目的的增力器、增速器,它可将各种机械原极小的力在不减慢原转速的条件下增至所需的力量,将原极慢的转速在不降低原力量的条件下增至所需的转速。填补了这一技术的世界空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将一个大园轮的中心固定在一块夹板的一面,再将一个小齿轮的中心固定在夹板的另一面,使小齿轮的周长等于大园轮直径的两倍,并使小齿轮和大园轮同轴同转。将两个变向小齿轮分别装在小齿轮的边沿,变轮小齿轮的半径与小齿轮的半径相等,厚为小齿轮的两倍,一倍与小齿轮以轮齿吻合,另一倍与递力杆以轮齿吻合,将与递力杆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向小齿轮与递力杆吻合面的吻合齿数,使与递力杆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有齿的半周与递力杆从开始吻合到结束吻合能推动递力杆通过活动杆带动与小齿轮同轴同转的大园轮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转动半周,此时,另一个与递力杆吻合那一倍变向小齿轮有齿半周即时与递力杆吻合推动递力杆通过活动杆带动大园轮转完另半周。递力杆安装在二个变向小齿轮之间,中间空形,由二个固定座固定,递力杆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其一端与活动杆连接。活动杆一端与递力杆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与小齿轮同轴同转的大园轮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周长线上的某一点。由于小齿轮的周长等于与它同轴同转的大园轮直径的两倍,所以当原动力通过活动杆(也可以轮齿与大园轮直接吻合)传入增力器的大园轮上,再从与大园轮同轴同转的小齿轮传出时,所传出的力已是原力的1.5倍(只取整值)。由于递力杆是与变向小齿轮吻合的,而变向小齿轮又是与小齿轮吻合的,所以当小齿轮转动一周时,递力杆将同时通过活力杆带动与小齿轮同轴同转的大园轮的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园轮转动一周,在没有减慢原转速的条件下达到了增力目的。
增速器的增速原理与增力器的增力原理相同,其装置不同的是,装在夹板另一面与大园轮同轴同转的是一个半径与大园轮相等的大齿轮。这样,当大齿轮转动一周时,与之相吻合的变向小齿轮将同时推动递力杆通过活力杆带动与大齿轮同轴同转的大园轮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转动一周半(只取整值),在没有降低原力量的条件下达到了增速目的。
将一个齿轮的周园运动通过递力杆改变为直线运动形式后带动另一个大园轮转动,这时大园轮就会出现不均匀的转动速度,这就会影响原机械的连续工作性能。将一个可弥补递力杆通过活动杆带动另一个大园轮转动时使之造成不均匀转动的距差的均速盘安装在活动杆和大园轮的连接处(或直接以均速盘代替大园轮),这样既达到增力或增速目的,又不影响原机械的连续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论要将各种机械原动力增多大,原转速增多快,在不损失机械原能量的条件下都能达到目的,且不受体积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二节增力器装置平面图。
图2是
图1的斜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二节增速器装置平面图。
图4是图3的斜视图。
图5、图6、图7是增力器运动及变向过程分解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增力器装置内递力杆与小齿轮另一种结构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均速盘装置平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相小齿轮与(1)增力器装置内的小齿轮,(2)增速器装置内的大齿轮吻合的那一倍齿轮的平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向小齿轮与递力杆吻合的那一倍齿轮的平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说明。
参照
图1.图2,一部能在不减慢机械原转速的条件下达到增力目的的增力器的大园轮(8)安装在夹板(9)的一面,再在夹板(9)的另一面装上一个小齿轮(1),小齿轮(1)的周长等于大园轮(8)直径的二倍,并使小齿轮(1)和大园轮(8)同轴同转。再在小齿轮(1)的边沿装上二个变向小齿轮(2),变向小齿轮(2)的半径与小齿轮(1)的半径相等,厚为小齿轮(1)的二倍,一倍与小齿轮(1)以轮齿吻合,另一倍与递力杆(6)以轮齿吻合,将与递力杆(6)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2)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向小齿轮(2)与递力杆(6)吻合面的吻合齿数,使有齿的半周(4)从与递力杆(6)开始吻合到结束吻合能推动递力杆(6)通过活动杆(7)带动与小齿轮(1)同轴同转的大园轮(8)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8)转动半周,无齿的半周(3)虽同样与递力杆(6)处于接触状态,但对递力杆(6)来回运动毫无阻碍作用。变向小齿轮(2)除将小齿轮(1)传来的力再传递给递力杆(6)外,其余并承担任一种负荷。递力杆(6)安装在二个变向小齿轮(2)之间,中间空形,由三个固定座(5)固定,使递力杆(6)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其来回滑动空间等于大园轮(8)的直径长度,递力杆(6)一端与活动杆(7)连接。活动杆(7)的一端与递力杆(6)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与小齿轮(1)同轴同转的大园轮(8)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8)周长线上的某一点。如工作需要,可再在夹板(9)的另一面装上一个周长等于大园轮(8)直径两倍的小齿轮(1),并使小齿轮(1)和大园轮(8)同轴同转。以此类推,只要工作需要可连续如此安装下去。
参照图8,在增力器的装置中,将小齿轮(20)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小齿轮(20)与递力杆(19)吻合面的吻合齿数后,可将递力杆(19)直接套在小齿轮(20)外,并用固定槽(21)将递力杆(19)固定,使之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再将递力杆(19)的一端与活动杆(7)连接。这样可简省结构。
参照图3,图4,一部能在不降低原力量的条件下达到增速目的的增速器的大园轮(17)安装在夹板(18)的一面,再在夹板(18)的另一面装上一个大齿轮(10),大齿轮(10)的半径和大园轮(17)的半径相等,并使大齿轮(10)和大园轮(17)同轴同转,再在大齿轮(10)的边沿装上二个变向小齿轮(12),变向小齿轮(12)的周长等于大齿轮(10)直径的二倍,厚为大齿轮(10)的二倍,一倍与大齿轮(10)以轮齿吻合,另一倍与递力杆(15)以轮齿吻合,将与递力杆(15)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12)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向小齿轮(12)与递力杆(15)吻合面的吻合齿数,使变向小齿轮(12)与递力杆(15)吻合的那一倍有齿的半周(14)与递力杆(15)从开始吻合到结束吻合能推动递力杆(15)通过活动杆(16)带动与大齿轮(10)同轴同转的大园轮(17)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17)转动半周,无齿的半周(13)虽与递力杆(15)任处于接触状态,但对递力杆(15)来回运动毫无阻碍作用。变向小齿轮(12)除将大齿轮(10)传来的力再传给递力杆(15)外,其余并不承担任一种负荷。递力杆(15)安装在两个变向小齿轮(12)之间,中间空形,由三个固定座(11)固定,递力杆(15)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其一端与活动杆(16)连接。活动杆(16)一端与递力杆(15)连接,另一端连接在与大齿轮(10)同轴同转的大园轮(17)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17)周长线上的某一点。如工作需要,可再在夹板(18)的另一面装上一个大齿轮(10),大齿轮(10)的半径和大园轮(17)的半径相等,并使大齿轮(10)和大园轮(17)同轴同转。以此类推,只要工作需要可连续如此安装下去。
参照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均速盘(26)尾端的轴心(30)安装在大园轮[
图1(8),图2(17)]的中心轴上,并以均速盘(26)取代大园轮[
图1(8),图2(17)],均速盘(26)的中心轴(24)距尾端轴心(30)的距离等于大园轮[
图1(8),图2(17)]的半径长度。均速盘(26)上的外推凹槽(22)和回拉凹槽(28)各段点距中轴(24)的距离是递力杆[
图1(6),图2(15)]与活动杆[
图1(7),图2(16)在推动大园轮[
图1(8),图2(17)]作均速推动每转动一角度时实际所需的直线长度较递力杆[
图1(6),图2(15)]与活动杆[
图1(7),图2(16)]在推动大园轮[
图1(8),图2(17)]作不均匀转动每转动一角度时实际所需的直线长度之间的差值数。活动杆(29)一端的空心处(27)套在均速盘(26)的中轴(24)上,并由中轴(24)固定活动杆(29)只能按一方向来回滑动。活动杆(29)上的外推键(25)和回拉键(23)可在其运动中能分别陷入外推凹槽(22)和回拉凹槽(28)中。
由于在增力器,增速器装置中都有单杠相互连接,所以在实际运动中,当1.大齿轮(10),2.小齿轮(1)的中心点和活动杆[
图1(7),图2(16)]与大园轮[
图1(8),图2(17)]的连接点到大园轮[
图1(8),图2(17)]的中心点三点呈一线时会出现无力情况,为辟免在实际运动时出现的无力段,可采用二组或三组或四组(每组可由一节或二节或三节组成均可)增力器或增速器联合工作方案,则将原动力平分为二股或三股或四股力分别传入各组增力器或增速器中,然后再将各组传出的力合为一股对外工作。现在使用的内燃机二缸、三缸、四缸等联合工作方案就是为了克服无力的工作段。本实用新型可以独立式或单或工作,也可以配合气动机构、电动机构、人力机械等联合工作。
权利要求1.一个由夹板(9),大园轮(8),小齿轮(1),二个变向小齿轮(2),递力杆(6),活动杆(7)和固定座(5)组成的在不减慢机械原转速的条件下能达到增力目的的增力器的装置,其特征是小齿轮(1)的周长等于安装在夹板(9)另一面与它同轴同转的大园轮(8)直径的二倍。
2.按权利要求1所述增力器的装置,其特征是二个变向小齿轮(2)分别安装在小齿轮(1)的边沿,其半径与小齿轮(1)的半径相等,厚为小齿轮(1)的二倍,一倍与小齿轮(1)以轮齿吻合,另一倍与递力杆(6)以轮齿吻合,将与递力杆(6)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2)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向小齿轮(2)与递力杆(6)吻合面的吻合齿数,使有齿的半周(4)与递力杆(6)从开始吻合到结束吻合能推动与小齿轮(1)同轴同转的大园轮(8)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8)转动半周,无齿的半周(3)虽任与递力杆(6)处于接触状态,但对递力杆(6)来回运动亮无阻碍作用。
3.按权利要求1所述增力器的装置,其特征是递力杆(6)安装在两个变向小齿轮(2)之间,中间空形,由三个固定座(5)固定,递力杆(6)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其一端与活动杆(7)连接。
4.按权利要求1所述增力器的装置,其特征是活动杆(7)的一端与递力杆(6)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与小齿轮(1)同轴同转的大园轮(8)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8)周长线上的某一点。
5.按权利要求1,3所述增力器的装置,其特征是也可将小齿轮(20)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小齿轮(20)与递力杆(19)吻合面的吻合齿数后,将递力杆(19)直接套在小齿轮(20)外,并用固定槽(21)将递力杆(19)固定,使之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再将递力杆(19)一端与活动杆(7)连接。
6.一个由大园轮(17),大齿轮(10),二个变向小齿轮(12),递力杆(15),活动杆(16),夹板(18)和固定座(11)组成的在不降低机械原力量的条件下能达到增速目的的增速器的装置,其特征是大齿轮(10)与安装在夹板(18)另一面与大齿轮(10)同轴同转的大园轮(17)的半径相等。
7.按权利要求6所述增速器的装置,其特征是二个变向小齿轮(12)分别安装在大齿轮(10)的边沿,其周长等于大齿轮(10)直径的两倍,厚为大齿轮(10)的二倍,一倍与大齿轮(10)以轮齿吻合,另一倍与递力杆(15)以轮齿吻合,将与递力杆(15)吻合的那一倍变向小齿轮(12)周齿的1/2锯掉,再从余下有齿的半周内锯掉变向小齿轮(12)与递力杆(15)吻合面的吻合齿数,使有齿的半周(14)与递力杆(15)从开始吻合到结束吻合能推动递力杆(15)通过活动杆(16)带动与大齿轮(10)同轴同转的大园轮(17)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17)转动半周,无齿的半周(13)虽任与递力杆(15)处于接触状态,但对递力杆(15)来回运动毫无阻碍作用。
8.按权利要求6所述增速器的装置,其特征是递力杆(15)安装在两个变向小齿轮(12)之间,中间空形,由三个固定座(11)固定,递力杆(15)只能按规定方向来回滑动,其一端与活动杆(16)连接。
9.按权利要求6所述增速器的装置,其特征是活动杆(16)一端与递力杆(15)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与大齿轮(10)同轴同转的大园轮(17)半径相等的另一个大园轮(17)周长线上的某一点。
10.按权利要求1,6所述增力器、增速器的装置,其特征是也可将均速盘(26)尾端的轴心(30)安装在大园轮[
图1(8),图2(17)的中心轴上,并以均速盘(26)取代大园轮[
图1(8),图2(17)],均速盘(26)的中轴(24)距尾端轴心(30)的距离等于大园轮[
图1(8),图2(17)的半径长度,均速盘(26)上的外推凹槽(22)和回拉凹槽(28)各段点距中轴(24)的距离是递力杆[
图1(6),图2(15)]与活动杆[
图1(7),图2(16)]在推动大园轮[
图1(8),图2(17)]作均速转动每转动一角度时实际所需的直线长度较递力杆[
图1(6),图2(15)]与活动杆[
图1(7),图2(16)]在推动大园轮[
图1(8),图2(17)]作不均速推动每转动一角度时实际所需的直线长度之间的差值,活动杆(29)一端的空心处(27)套在均速盘(26)的中轴(24)上,并由中轴(24)固定活动杆(29)只能按一定方向滑动,活动杆(29)上的外推键(25)和回拉键(23)可在其运动中能分别陷入处推凹槽(22)和回拉凹槽(28)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增速器装置。该增力器、增速器体积小,结构简单,它可将机械原极小的力,原极慢的转速,在不减慢原转速,不降低原力量的条件下增至原来的十倍、百位。填补了这一技术的世界空白。本实用新型可以独立形式单独工作,也可以配合气动机构,电动机构。人力机械等联合工作。它一旦广泛得以使用,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F16H49/00GK2114065SQ9021701
公开日1992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0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0年7月26日
发明者田国锋 申请人:田国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