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4228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调联接允许移动、多节组成的铸铁管,也包括有允许轴向调整或位移或小角度变动的铸铁管接头。
在现有技术中,1991年6月26日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中,公开了一种“伸缩管接头”的专利申请,其目的是供工作人员直观检查管接头安装伸缩间隙,并可控制管子的伸缩量及转角α。其主要结构是上卡和下卡中的环形槽中有密封圈,其对称的两边和两侧共有四条弧形限位槽,槽与固定在管道中的四条弧形限位筋配合。其不足之处是用套管连接前需把管大头切除掉,仅用直管部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铸管的国标公差较大,使伸缩管接头不能全部配套使用,从而影响到工程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研制一种统一规范化的铸铁管和铸铁管接头,采用紧密柔性承插式、螺纹旋紧压紧密封圈密封的方式,从而达到管子轴向调整、自由伸缩以及小角度位移的目的,并使其标准化统一广泛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套在铸铁管小端5外径上的密封圈4两侧分别与铸铁管大端1端口和垫圈3一侧配合,螺旋压紧套2分别和垫圈3、铸铁管大端1外径配合,根据使用情况可轴向调整压紧套2。
铸铁管小端5的外径与铸铁管大端1内径、压紧垫圈3内径均有间隙δ为1~3毫米。
螺旋压紧套2与垫圈3采用螺纹连接,压紧套2的一侧环内壁和铸铁管大端1外径大台一侧壁配合。
压紧套2与铸铁管大端1大外径用螺纹连接,压紧套2一侧环内壁与垫圈3一侧壁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
如下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铸铁管大端,2-螺旋压紧套,3-压紧垫圈,4-橡胶密封圈,5-铸铁管小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说明如下例1在铸铁管小端5上套有断面呈三角形或圆形密封圈4,密封圈4两侧分别与铸管大端1端口凹槽和压紧垫圈3配合,螺旋压紧套2的一侧环内壁卡住铸铁管大端1大外径台一侧面,并以螺纹形式联结压紧垫圈3,垫圈3和压紧套2外径纵向均开有6~8个浅槽,以作拧紧用,铸铁管小端5外径与铸铁管大端1端部内径、压紧垫圈3内径均有间隙δ为1~3毫米,在实地装配中随着螺旋压紧套2的拧紧,橡胶密封圈4被压紧起密封作用,铸管之间由于有δ间隙,不仅铸管大小端1和5之间密封,而且以轴向为中心向四周自由转动0~6度,轴向位移在10毫米以内,如图1所示,该结构主要用于主管道。
例2见图2所示,铸铁管小端5上套有断面呈三角形或圆形的密封圈4,密封圈4两侧面分别与铸管大端1端口止口和压紧垫圈3配合,压紧套2以螺纹形式联结铸铁管大端1大外径,压紧套2外径有轴向浅槽,起拧紧作用,随着转动压紧套2,使压紧垫圈3压紧密封圈4,起密封作用,铸铁管小端5与垫圈3、铸铁管大端1之间的δ间隙为1~3毫米范围,在实地工作中,密封圈4受压使铸铁管小端5和铸铁管大端1之间不仅密封,而且两管之间以轴向为中心,向四周可自由转动0~6度,轴向位移在10毫米以内,该结构主要用于弯头三通、四通等铸管的联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由于采用铸铁管大小端插式,并通过拧紧压紧套2使密封圈4受压密封,适用于铸管内径100~600毫米的多节管道联结使用,使管道轴向位移和小角度变化,从而克服了由于地基沉降和气候变化等所带来的影响。
2、有利于实行标准统一规范化,便于厂家同时配套出厂,也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
3、降低了制造成本,不用切除铸铁管大端,可广泛适用于各类流体介质输送的主管道、弯头三通、弯头四通等管道的联接。
权利要求1.一种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其特征是套在铸铁管小端5外径上的密封圈4两侧分别与铸铁管大端1端口和垫圈3一侧配合,螺旋压紧套2分别和垫圈3、铸铁管大端1外径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其特征是铸铁管小端5外径与铸铁管大端1内径、压紧垫圈3内径均有间隙δ为1~3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其特征是螺旋压紧套2与垫圈3采用螺纹连接,压紧套2的一侧环内壁和铸铁管大端1外径大台一侧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密柔性承插式铸铁管,其特征是压紧套2与铸铁管大端1大外径用螺纹连接,压紧套2一侧环内壁与垫圈3一侧壁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可调联结、多节组成的铸铁管及允许轴向调整或小角度变动的铸铁管接头;目的在于研制统一规范化的铸铁管和铸铁管接头,使管子轴向调整、自由伸缩以及小角度位移;其主要结构是套在铸铁管小端5外径上的密封圈4两侧分别与铸铁管大端1端口和垫圈3一侧配合,螺旋压紧套2分别和垫圈3、铸铁管大端1外径配合;主要适用于各类流体介质输送的主管道、弯头三通、弯头四通等管道的联结,并可实行统一标准规范化。
文档编号F16L19/00GK2098601SQ9121998
公开日1992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2日
发明者张玉阁, 张萍 申请人:张玉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