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20)配置于两轴构件之间、即内轴构件与外轴构件之间的环状空间。公差环(20)设置有环状部(24)和多个山脊状部(26)。环状部(24)为圆筒状并与两个轴构件中的一者接触。多个山脊状部(26)在两个轴构件之间弹性变形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环状部(24)设置有座部(24b),该座部(24b)形成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山脊状部(26)之间。多个山脊状部(26)包括:所选择山脊状部(26(s)),该所选择山脊状部(26(s))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具有相同的轴向位置;以及除所选择山脊状部(26(s))以外的未选择山脊状部(26(h))。所选择山脊状部(26(s))与未选择山脊状部(26(h))具有轴向位置不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
【专利说明】
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
【背景技术】
[0002]日本特开2002-308119号公报中公开了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本申请的图14和图15与上述公报的图3和图5(a)对应。如图14所示,转矩传递装置110具有内轴构件112、外轴构件114以及公差环120。内轴构件112与外轴构件114彼此同心且以在径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公差环120安装在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的环状空间内。
[0003]当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的转矩小于预定值时,公差环120在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上不滑动。因而,公差环120在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传递转矩。当上述转矩不小于预定值时,公差环120在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中的一者上滑动。因而,公差环120会中断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的转矩传递。相应地,公差环120用作转矩限制件。
[0004]如图15所示,公差环120具有:环状部124,其为圆筒状;和大量山脊状部126,该大量山脊状部126形成于环状部124。如图17和图18所示,山脊状部126从环状部124朝向径向外侧隆起。如图15和图16所示,大量山脊状部126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以在周向上并排的方式配置于环状部124。大量山脊状部126相对于环状部124配置在相同的轴向位置(参照图16)。环状部124具有定位在相邻的山脊状部126之间的座部124b。座部124b可以与内轴构件112的周面接触(参照图18)。山脊状部126在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弹性变形。山脊状部126具有脊线部128,该脊线部128通过利用其弹性力在预定压力下与外轴构件114接触。因而,当两个轴构件112和114之间的转矩不小于预定值时,环状部124在内轴构件112上滑动。
【发明内容】
[0005]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6]因山脊状部126的变形引起的反作用力越大,则座部124b与内轴构件112之间的接触压力越高。座部124b与内轴构件112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小,则上述接触压力越高。当座部124b在内轴构件112上滑动时,上述接触压力越高,则座部124b相对于内轴构件112的攻击性越高。各山脊状部126的两端部经受的变形比中央部经受的变形小且对于变形具有小的缓和余量(relief margin)。因而,各座部124b与内轴构件112之间的接触压力在轴向的两端(参照图16中的线L)高,而在中央部低。
[0007]大量山脊状部126具有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相同的轴向位置。因而,座部124b的端部、即接触压力高的部分在转动方向上对齐(参照图16中的线L)。作为公差环120在内轴构件112上重复滑动的结果,座部124b可能会磨损内轴构件112,导致滑动转矩(slip torque)减小。
[0008]作为减小内轴构件112与座部124b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对策,可以使座部124b与山脊状部126之间的连接部分127(参照图18)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在这种构造中,内轴构件112与座部124b之间的接触面积会因伴随山脊状部126的变形的连接部分127的变形而增大。因而,内轴构件112和座部124b之间的接触压力可能会减小。然而,应注意,连接部分127的曲率半径由设计条件(要求转矩和内轴构件112的外径)粗略地确定。因而,能够改变连接部分127的关于曲率半径的设计范围不大。
[0009]如上所述,当公差环相对于转矩传递装置的一个轴构件反复滑动时,能够减小滑动转矩。这需要能够抑制转矩减小的公差环。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所述公差环配置在彼此同心的且在径向上彼此重叠的内轴构件与外轴构件这两个轴构件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当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小于预定值时,所述公差环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传递转矩,而当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不小于预定值时,所述公差环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上滑动,以中断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传递。所述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被构造成与所述两个轴构件中的一者接触;和多个山脊状部,所述多个山脊状部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弹性变形并在周向上排列。所述环状部具有座部,所述座部形成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山脊状部之间。所述多个山脊状部包括所选择山脊状部以及除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以外的未选择山脊状部,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的总长、脊线长、端部形状以及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彼此不同。
[0012]座部与轴构件中的一者接触。高接触压力的座部位置由总长、脊线长、端部形状以及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确定。因而,所选择的山脊状部的高压部分与未选择的山脊状部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被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因而,能够抑制由座部在轴构件中的一者上的反复滑动而导致的滑动转矩的减小现象。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
[0014]图2是公差环的立体图;
[0015]图3是公差环的展开图;
[0016]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5是沿图4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0018]图6是沿图4的线V1-VI截取的截面图;
[0019]图7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0]图8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1 ]图9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2]图10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3]图11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4]图12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0025]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14是根据传统例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
[0027]图15是图14的公差环的立体图;
[0028]图16是图15的公差环的局部展开图;
[0029]图17是沿图16的线XW-XV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0030]图18是沿图16的线X V1-X VI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将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转矩传递装置10具有内轴构件12、外轴构件14以及公差环20。内轴构件12具有圆形截面的外周面,并且内轴构件12例如为圆柱状或圆筒状。外轴构件14具有圆形截面的内周面,并且外轴构件14例如为圆筒状。内轴构件12和外轴构件14彼此同心且在径向上彼此重叠。
[0032]如图1所示,公差环20配置在内轴构件12和外轴构件14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公差环20通过使如图3所示的平板状的中间成型品弯曲为如图2所示的圆筒状而形成。公差环20的中间成型品通过金属制的弹簧板构件的压制成型而形成。图3中的左右方向与轴向对应,而图3中的上下方向与周向对应。
[0033]如图2所示,公差环20包括环状部24和多个山脊状部26。环状部24为具有在周向上切断的合口部22的圆筒状。多个山脊状部26在环状部24的周向上并排配置。多个山脊状部26在环状部24的整个周向长度上以预定间隔并排配置。多个山脊状部26例如在周向上相互之间实质没有间隙地连续地彼此相邻。
[0034]如图1所示,环状部24在扩张方向上经受弹性变形的同时被插入内轴构件12和外轴构件14之间。环状部24因弹性恢复而直径减小,并且与内轴构件12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山脊状部26位于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并且经受弹性变形或除此以外的塑性变形。结果,山脊状部26的顶部与外轴构件14的内周面的紧密接触或接合。因山脊状部26的弹性力,公差环20与两个轴构件12和14紧密接触。
[0035]当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的转矩小于预定值时,公差环20在两个轴构件12和14上不滑动。结果,公差环20在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传递转矩。当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的转矩不小于预定值时,公差环20在轴构件12和/或14上滑动。结果,公差环20中断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的转矩传递,并且允许两个轴构件12和14的相对转动。因而,公差环20用作转矩限制件。
[0036]如图2所示,山脊状部26具有山脊状(chevron shape),例如斜坡屋顶形状(hippedroof shape),并且山脊状部26从环状部24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4至图6所示,多个山脊状部26在周向上连续地配置。各山脊状部26均在轴向上延伸且具有侧壁部26a和端壁部26b。侧壁部26a为大致矩形形状且构成山脊状的倾斜面。端壁部26b为大致三角部形形状并封闭两侧壁部26a的轴向上的两端。脊线28形成在两侧壁部26a之间。如图5所示,脊线28的脊线长为A。公差环20具有在轴向上并排配置的两列山脊状部26。定位在各列的周方向上的两端(图3中的上端和下端)的山脊状部26在周向上具有半切割形状。
[0037]如图4所示,各山脊状部26具有四个角部26c。各角部26c具有在各端壁部26b和各侧壁部26a之间、具有预定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各山脊状部26的轴向上的总长为C,而周向上的总宽为D。如图5所示,在自由状态下,山脊状部26具有自由高度E。公差环20的产品高度为F。环状部24的厚度为G。产品高度F与自由高度E和厚度G的总和对应。产品高度F比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的环状空间的径向尺寸(由从外轴构件14的内径中减去内轴构件12的外径得到的值的一半)大。
[0038]如图4所示,环状部24具有侧缘部24a、座部24b以及分隔部24c。两侧缘部24a沿轴向的两端部延伸。座部24b形成在相邻的山脊状部26之间。分隔部24c形成在两列山脊状部26之间。各座部24b的轴向的一端部与侧缘部24a连接,而各座部24b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与分隔部24c连接。侧缘部24a、分隔部24c以及座部24b形成在相同的圆周面上。
[0039]如图3所示,多个山脊状部26被定位成相对于环状部24的中心点P点对称。以下,将说明山脊状部26的图3中的左列,而将省略对山脊状部26的图3中的右列的说明。左列的山脊状部26具有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一山脊状部26(s)并具有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二山脊状部26(h)、第三山脊状部26(t)以及第四山脊状部26(v)。
[0040]如图3所示,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被定位在除环状部24的合口部22附近的区域以外的中央区域。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交替地定位在周向上。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以在轴向上偏移预定量的方式定位。第一山脊状部26(s)以相对于第二山脊状部26(h)向一侧(图3中的右方)偏移预定量的方式定位。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具有定位在长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处的中点。多个第一山脊状部26(s)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多个第二山脊状部26(h)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第一山脊状部26(s)的数量和第二山脊状部26(h)的数量不限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数量。
[0041]如图4所示,第一山脊状部26(s)的两个角部26c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山脊状部26(h)的两个角部26c的曲率半径大。因而,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具有不同形状的端部。第一山脊状部26(s)的总长C和脊线长A(参照图5)分别比第二山脊状部26(h)的总长C和脊线长A略大。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具有相同的总宽D(参照图4)0
[0042]如图3所示,两个半第三山脊状部26(t)并排配置在环状部24的合口部22附近的一个区域(图3中的左下方区域和右上方区域)。两个半第四山脊状部26(v)并排配置在环状部24的合口部22附近的另一个区域(图3中的左上方区域和右下方区域)。第三山脊状部26(t)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的轴向长度长。第三山脊状部26(t)的一端(左端)定位在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的一端对应的位置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第三山脊状部26(t)的另一端(右端)定位在与第一山脊状部26(s)的一端对应的位置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第四山脊状部26(v)具有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相同的轴向长度并以与第二山脊状部26(h)轴向对应的方式定位。
[0043]如图3所示,两列山脊状部26之间的分隔部24c以固定方式形成。例如,在图3的下方区域中第三山脊状部26(t)和第四山脊状部26(v)之间的轴向距离与在中心点P附近的第一山脊状部26(s)和第二山脊状部26(h)之间的轴向距离大致相同。第三山脊状部26(t)和第四山脊状部26(v)具有随着它们朝向合口部22靠近而逐步减小的总宽D。两个半第三山脊状部26(t)中的中央的第三山脊状部的角部26c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山脊状部26(h)的角部26c的曲率半径大。第三山脊状部26(t)的数量以及第四山脊状部26(v)的数量不限于图3的实施方式的数量。
[0044]如图4和图5所示,公差环20的与内轴构件12高压力接触的部分是座部24b的与脊线28的端部对应的部分。因而,第一山脊状部26(s)的座部24b的高压部分定位在线L(S)上。第二山脊状部26(h)的座部24b的高压部分定位在线L(h)上。如上所述,第一山脊状部26(s)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的总长C、脊线长A、端部形状以及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因而,线L(S)和线L(h)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并且高压部分以在轴向上分散的方式定位。结果,能够防止高压部分在特定位置的集中累积。此外,因高压部分的分散,会减小各高压部分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压力。因而,因防止高压部分的集中与减小压力的协同作用,会缓和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攻击性。因而,能够抑制因公差环20在内轴构件12上的重复滑动而引起的滑动转矩的减小。
[0045]在传统例中,根据公差环滑动的次数滑动转矩的减小量(山脊状部的反作用力)是大的。因而,鉴于减小量,必须将高的初期滑动转矩设定为不在规定的滑动转矩以下。结果,在两个轴构件之间安装公差环是相当困难的。反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公差环20中,滑动转矩的减小量小。因而,能够设定低的初期滑动转矩。结果,会减小在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安装公差环20的必要力。
[0046]如上所述,第一山脊状部26(s)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以及端部形状彼此不同。因而,当公差环20安装到外轴构件14时,在第一山脊状部26(s)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相对于外轴构件14的压入时点之间存在偏移。结果,会减小用于安装公差环20的必要力。
[0047]取代图3所示的公差环20,转矩传递装置10可以具有图7至图13所示的公差环。以下,将集中说明图7至图13所示的各公差环与公差环20的不同,而将省略冗余的说明。
[0048]图7所示的公差环30包括具有合口部3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34以及两列山脊状部
36。环状部34具有侧缘部34a、座部34b以及分隔部34c。山脊状部3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五山脊状部36(s)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六山脊状部36(h)。第五山脊状部36(s)具有与图3的第一山脊状部26(s)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与第一山脊状部26(s)相同的轴向位置。第六山脊状部36(h)具有与图3的第二山脊状部26(h)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与第二山脊状部26(h)相同的轴向位置。
[0049]如图7所示,多个(例如,三个)第五山脊状部36(s)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三个)第六山脊状部3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和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在周向上交替地并排配置。例如,两个半第五山脊状部36(s)配置在左列的合口部32附近的一个区域(左下方区域)以及右列的合口部32附近的另一区域(右上方区域)。例如,两个半第六山脊状部36(h)配置在左列的合口部32附近的另一区域(图7的左上方区域)以及右列的合口部32附近的一个区域(右下方区域)。
[0050]图7所示的第五山脊状部36(s)与第六山脊状部36(h)的总长C、脊线长A、端部形状以及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因而,座部34b的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
[0051 ]图8所示的公差环40包括具有合口部4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44以及山脊状部46。环状部44具有侧缘部44a、座部44b以及分隔部44c。山脊状部4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七山脊状部46(s)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八山脊状部46(h)。多个(例如,四个)第七山脊状部46(s)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四个)第八山脊状部4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一列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和两列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在周向上连续交替地并排配置。
[0052]如图8所示,各第七山脊状部46(s)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定位在环状部44的轴向宽度的中线Hl上。第七山脊状部46(s)的总长C比第八山脊状部46(h)的总长C大且比第八山脊状部46(h)的总长C的两倍小。第七山脊状部46(s)的脊线长A是与其总长C对应的长度。第七山脊状部46(s)形成为相对于中线Hl线对称。第八山脊状部46(h)配置成相对于中线Hl线对称。第七山脊状部46(s)和第八山脊状部46(h)配置成相对于周向上的中线H2线对称。
[0053]如图8所示,山脊状部46配置成相对于环状部44的中心点P点对称。各第七山脊状部46(s)的两端部的端部形状与各第八山脊状部46(h)的两端部的端部形状相同。在合口部42附近的各区域中,四个半第八山脊状部46(h)分别配置在左右两列。在合口部42附近的四个半山脊状部均具有相同的端部形状。第七山脊状部46(s)的总长C可以比第八山脊状部46(h)的总长C的两倍小,或比第八山脊状部46(h)的总长C的两倍大。
[0054]图8的第七山脊状部46(s)与第八山脊状部46(h)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总长C以及脊线长A彼此不同。因而,座部44b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所选择山脊状部的数量和未选择山脊状部的数量不限于图8的实施方式的数量。
[0055]图9所示的公差环50包括具有合口部5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54以及山脊状部56。环状部54包括侧缘部54a和座部54b。山脊状部5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九山脊状部56
(Si)和第十山脊状部56(s2)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一山脊状部56(h)。多个(例如,两个)第九山脊状部56(sl)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两个)第十山脊状部56(s2)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两个)第十一山脊状部5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
[0056]如图9所示,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以及未选择山脊状部组配置成一列。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以及未选择山脊状部组的长度方向上的各中点均定位在轴向上的中线Hl上。山脊状部56形成为相对于轴向上的中线Hl线对称。山脊状部56配置为相对于周向上的中线H2线对称。山脊状部56配置形成为相对于环状部54的中心点P点对称。第九山脊状部56(sl)和第十山脊状部56(s2)具有与第十一山脊状部56(h)的端部形状相同的端部形状。
[0057]如图9所示,第十一山脊状部56(h)具有大的总长C并以横跨中线Hl的方式延伸。第十一山脊状部56(h)的脊线长A是与其总长C对应的长度。第九山脊状部56(sl)的总长C和脊线长A分别比第十一山脊状部56(h)的总长C和脊线长A小。第十山脊状部56(s2)的总长C和脊线长A分别比第九山脊状部56(sl)的总长C和脊线长A小。
[0058]如图9所示,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与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相邻。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配置在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之间。公差环50为大致圆柱状且具有定位在合口部52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中线H2。在中线H2附近,两个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彼此相邻。换言之,四个第十山脊状部56(s2)彼此相邻。第一所选择山脊状部组的数量、第二所选择山脊状部组的数量以及未选择山脊状部组的数量不限于图9的实施方式的数量。
[0059]在图9中,第九山脊状部56(sl)与第^^一山脊状部56(h)或第十山脊状部56(s2)与第十一山脊状部56(h)具有相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而总长C以及脊线长A彼此不同。因而,座部54b的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
[0060]图10所示的公差环60包括具有合口部6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64以及山脊状部66。环状部64具有侧缘部64a、座部64b以及分隔部64c。山脊状部6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二山脊状部66(s)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三山脊状部66(h)和第十四山脊状部66(v)。多个(例如,四个)第十二山脊状部66(s)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四个)第十三山脊状部6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四个)第十四山脊状部66(v)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
[0061]如图10所示,公差环60具有三列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和两列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山脊状部66配置成相对于轴向上的中线Hl线对称。山脊状部66配置成相对于周向上的中线H2线对称。山脊状部66配置形成为相对于环状部64的中心点P点对称。第十二山脊状部66(s)的两端部的形状与第十三山脊状部66(h)的两端部以及第十四山脊状部66(v)的两端部的形状相同。
[0062]如图10所示,第十三山脊状部66(h)定位于环状部64的轴向上的两侧区域。第十三山脊状部66(h)的外端部定位在与第十二山脊状部66(s)的外端部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对齐。第十四山脊状部66( V)定位在环状部64的轴向上的中央。第十四山脊状部66 (V)的两端部以与第十二山脊状部66(s)的内端部轴向对应的方式定位且在周向上对齐。可选地,第十四山脊状部66( V)的两端部从第十二山脊状部66(s)的内端部在轴向上略微偏移。
[0063]如图10所示,第十二山脊状部66(s)的总长C和脊线长A均比第十三山脊状部66(h)以及第十四山脊状部66(v)的总长C和脊线长A大。例如,四个半第十三山脊状部66(h)以及四个半第十四山脊状部66(v)配置在合口部62附近的区域。
[0064]在图10中,第十二山脊状部66(s)与第十三山脊状部66(h)或第十二山脊状部66
(S)与第十四山脊状部66(v)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总长C以及脊线长A彼此不同。因而,座部64b的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
[0065]图11所示的公差环70包括具有合口部7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74以及山脊状部76。环状部74包括侧缘部74a、座部74b以及分隔部74c。山脊状部7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五山脊状部76(s)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六山脊状部76(h)和第十七山脊状部76(v)。多个(例如,四个)第十五山脊状部76(s)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四个)第十六山脊状部7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四个)第十七山脊状部76(v)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
[0066]如图11所示,公差环70具有三列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和两列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山脊状部76具有相同的形状。山脊状部76配置成相对于轴向上的中线Hl线对称。山脊状部76配置成相对于周向上的中线H2线对称。山脊状部76配置形成为相对于环状部74的中心点P点对称。
[0067]如图11所示,第十六山脊状部76(h)定位在环状部74的轴向上的两侧区域。第十六山脊状部76(h)的内端部定位在与第十五山脊状部76(s)的外端部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对齐。可选地,第十六山脊状部76(h)的内端部从第十五山脊状部76( s)的外端部在轴向上略微偏移。第十七山脊状部76( V)的两端部相对于第十五山脊状部76(s)的内端部在轴向上略微偏移且在周向上不对齐。例如,四个半第十六山脊状部76(h)或四个半第十七山脊状部76(v)配置在合口部72附近的区域。
[0068]在图11中,第十五山脊状部76(s)与第十六山脊状部76(h)或第十五山脊状部76(s)与第十七山脊状部76(v)具有相同的形状,而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因而,座部74b的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
[0069]图12和图13所示的公差环80包括具有合口部82的圆筒状的环状部84以及山脊状部86。环状部84具有侧缘部84a、座部84b以及分隔部84c。山脊状部86包括作为所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以及作为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九山脊状部86(h)。多个(例如,三个)第十八山脊状部86(s)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多个(例如,三个)第十九山脊状部86(h)在周向上连续地并排配置,以形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组。
[0070]如图12和图13所示,公差环80具有两列山脊状部86,并且所选择山脊状部组和未选择山脊状部组交替地配置在各列中。第十八山脊状部86(s)的总长C和总宽D分别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总长C和总宽D相同。山脊状部86配置成相对于环状部84的中心点P点对称。各列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具有相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并且各列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在周向上配置成一列。各列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外端部具有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对齐。各列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内端部具有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对齐。
[0071]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十八山脊状部86(s)的角部的曲率半径比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角部的曲率半径大。结果,第十八山脊状部86( 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端部形状彼此不同。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脊线长A彼此不同。也就是,第十八山脊状部86(s)的脊线长A比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的脊线长A小。例如,两个半第十八山脊状部86(s)配置在左列的合口部82附近的一个区域(左下方区域)。例如,两个半第十九山脊状部86(h)配置在左列的合口部82附近的另一区域(图12中的左上方区域)。
[0072]图12和图13的第十八山脊状部86(s)与第十九山脊状部86(h)具有相同的总长C,而脊线长A以及端部形状彼此不同。因而,座部84b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高压部分在轴向上分散且在周向上不对齐。
[0073]在已经参照具体构造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显而易见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替换、变型以及改变。相应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包含可以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变型以及改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不限于典型构造,而是可以进行例如下述的变型。
[0074]上述公差环能够用于转矩传递装置10。可选地,公差环可以用于防止晃荡的目的。例如,其可以设置在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以防止在门等的铰链装置中的两个轴构件12和14之间的晃荡。公差环可以由金属或树脂形成。
[0075]如上所述,山脊状部从环状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可选地,山脊状部可以从环状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山脊状部因弹性恢复力而使环状部与外轴构件的内周面紧密接触。山脊状部的脊线通过利用弹性力与内轴构件的内周面紧密接触或接合。
[0076]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某些东西相同”可以包括实质相同的情况。如上所述,公差环形成为线对称或点对称。可选地,公差环可以关于线非对称或关于中心非对称。
[0077]在图3以及图3至图7所示的公差环中,多个(例如,三十个或四个)山脊状部在周向上连续地彼此相邻。可选地,两个以上的山脊状部可以在周向上连续地彼此相邻。因为多个山脊状部在周向上连续地彼此相邻,所以山脊状部的数量在周向上增加了。结果,负荷能力因山脊状部而增大。此外,当山脊状部经受弹性变形时,相邻的山脊状部能够彼此干涉。这可能会导致负荷能力因山脊状部而增大。
[0078]在图3的公差环20中,所有所选择山脊状部(26(s))与未选择山脊状部(26(h)或26(V))在周向上连续地相邻。在图7至图10以及图12的公差环中,所有所选择山脊状部组与未选择山脊状部组在周向上相邻。可选地,至少一个所选择山脊状部可以与未选择山脊状部在周向上相邻,而其它的所选择山脊状部可以与未选择山脊状部不相邻。
[0079]在图3、图7至10以及图12的公差环中,多个山脊状部在环状部的周向上的整个长度上连续地彼此相邻。可选地,多个山脊状部可以在环状部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个区域中连续,而在其它区域中可以不连续。
[0080]在图7和图8的公差环中,定位在相对于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的一个区域的所选择山脊状部(第五山脊状部36(s)与第七山脊状部46(s))延伸越过中线。另一方面,未选择山脊状部(第六山脊状部36(h)与第八山脊状部46(h))没有延伸越过中线。在图10和图11的公差环中,构成未选择山脊状部的第十四山脊状部66(v)与第十七山脊状部76(v)延伸越过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另一方面,所选择山脊状部(第十二山脊状部66(s)与第十五山脊状部76(s))没有延伸越过中线。在图3中,替代第三山脊状部26(t)与第四山脊状部26(V),公差环可以具有第一山脊状部26(s)或第二山脊状部26(h)。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在相对于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的一个区域的所选择山脊状部(26(s))延伸越过中线。另一方面,未选择山脊状部(26(h))没有延伸越过中线。
[0081]图10和图11的公差环具有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v)、76(v))以及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h)、76(h))。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h)、76(h))配置成相对于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线对称。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v)、76(v))配置在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h)、76(h))之间。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与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或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因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所以三个以上的未选择山脊状部排列在相同的轴线上。结果,可以在轴向上分散座部的高压部分。
[0082]在图10的公差环中,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h))的轴向外端部与所选择山脊状部(66(s))的轴向外端部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可选地,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h))的轴向外端部与所选择山脊状部(66(s))的轴向外端部可以定位在不同的轴向位置。
[0083]图10的公差环具有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66(s)),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66
(S))配置成相对于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线对称。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v))的轴向端部与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66(s))的轴向内端部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并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可选地,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66(v))的轴向端部与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66(s))的轴向内端部可以在不同的轴向位置。
[0084]图12和图13的所选择山脊状部(86(s))与未选择山脊状部(86(h))具有相同的总长、相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和相同的周向的总宽,而端部形状和脊线长彼此不同。此外,所选择山脊状部(86(s))与未选择山脊状部(86(h))可以具有不同的周向的总宽。
【主权项】
1.一种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中,所述公差环配置在彼此同心的且在径向上彼此重叠的内轴构件与外轴构件这两个轴构件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其中,当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小于预定值时,所述公差环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传递转矩,而当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不小于预定值时,所述公差环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上滑动,以中断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的转矩传递,所述公差环包括: 环状部,其为圆筒状,所述环状部被构造成与所述两个轴构件中的一者接触;和 多个山脊状部,所述多个山脊状部在所述两个轴构件之间弹性变形并在周向上排列,其中 所述环状部具有座部,所述座部形成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山脊状部之间, 所述多个山脊状部包括所选择山脊状部以及除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以外的未选择山脊状部,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的总长、脊线长、端部形状以及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彼此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山脊状部中的至少两个山脊状部在周向上连续地彼此相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至少一个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在周向上连续地彼此相邻。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山脊状部在所述环状部的整个周长上连续地彼此相邻。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定位在一个区域的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和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中的仅一方延伸越过该中线, 相对于所述中线定位在另一区域的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和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中的仅一方延伸越过所述中线。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包括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以及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所述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线对称,所述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配置在所述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对的未选择山脊状部的轴向外端部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的轴向外端部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包括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所述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环状部的轴向宽度的中线线对称。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的未选择山脊状部的两个轴向端部与所述成对的所选择山脊状部的轴向内端部定位在相同的轴向位置且在周向上并排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总长以及相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而端部形状以及脊线长彼此不同。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而总长以及脊线长彼此不同。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形状,而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轴向位置彼此不同。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所选择山脊状部与所述未选择山脊状部具有相同的总长,而脊线长以及端部形状彼此不同。
【文档编号】F16D7/02GK105874231SQ20158000318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8日
【发明人】蔵地启文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